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能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章节,通过燃料的燃烧引入,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学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设计思路针对“燃料的燃烧”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思路:首先,通过展示燃烧现象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燃料(如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六、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气灶点火、汽车尾气排放等),引导学生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初中阶段对于燃烧及燃烧条件的认识。

提升学生对燃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激励学生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归纳现象、得出结论、养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对燃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形成勇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意识。

3、认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通常所说的燃烧,对通常所说的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激励学生能努力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了解继续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燃烧进行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用一系列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对燃烧有一个新的认识,认识继续求学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再议燃烧
要求学生回顾对燃烧和燃烧条件的认识。

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教案作者:史德伟【考点梳理】考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⒈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发生的一种、发热的剧烈的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⑵;⑶。

⒉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⑴;⑵⑶⒉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⑴: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训练1:以图说话考点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燃烧越剧烈爆炸越危险。

⒉一切的气体或粉尘,(如:、、、)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⒊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29)训练2:以图强记【典型范例】1、解释下列现象(1)钻木取火形字(2)燧石取火(3)大侦探:案件――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2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声还。

……谁是凶手?(提示:由燃烧的条件入手)2、练习:连线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棉被床单失火泡沫灭火器桌椅等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精密仪器室失火干粉灭火器3、讨论:金属镁燃烧能否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为什么?(提示:2Mg + CO2 ==== 2MgO + C )4、指出下列灭火措施是采用什么方法:(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处割除草,打出防火带。

()(2)纸张着火,用脚踩灭。

()(3)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抹布盖住。

()(4)将沙土铺在燃烧的化学药品。

()A、隔绝空气 B 、移开可燃物或建立隔离带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5、在赤壁之战中 , 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 , 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 ,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 : 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利用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利用复习教学设计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5.1.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5.1.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5.1.4.知道化石燃科(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5.1.5.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5.1.6.了解我国资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认识常见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及其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通过复习,掌握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通过复习,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4.通过复习,知道煤和石油是混合物及煤和石油加工的主要产品。

5.通过探究,了解常见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及其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中考考点】考点1.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考点2.煤和石油是混合物及煤和石油加工的主要产品。

考点3.常见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及其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4.常见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课时安排】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请看图片,燃料的燃烧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加强环保意识.这一节课我们来一起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有关知识。

这部分知识在考查时,经常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相结合。

近几年中考所占分值较高,13年8分;14年4分;15年8分;16年10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课: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课: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课本第七单元内容,梳理溶液、酸碱盐及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点,做好课后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溶液、酸碱盐的概念、性质及用途,设计5道选择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2)填空题: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设计5道填空题,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酸、碱、盐的性质、用途及相互转化。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及相互关系。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
(3)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酸碱盐相互转化的实例分析。
2.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增强环保意识,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溶液、酸碱盐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仍存在以下问题:对溶液的分类、组成及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能力较弱;缺乏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一是巩固基础知识,强化概念理解;二是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能力;三是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

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回顾与交流(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

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量的实验。

要想得出燃烧离不开氧气这个条件,应先控制好温度(即使温度保持不变),做接触氧气和不接触氧气的对比试验;要想得出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这一条件,必须先控制氧气这一条件(即使可燃物都与氧气同时接触),做达到着火点和没达到着火点的对比试验;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2)③④②④(3)图乙梳理整合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煤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乙醇清洁燃料氢气开发、利用新能源诊断练习1.2016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利用下列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是()A.太阳能B. 煤C.石油D.天然气2.2010年7月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大量原油泄露对附近海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且不可再生B.可以用燃烧法处理泄漏的石油,既快速又无污染C.石油是化石燃料,被誉为工业的“血液”D.在合理使用石油资源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3.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发现天然气泄露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4.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现象,更轻松、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案篇一: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的: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2、介绍爆炸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教学过程:[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灭火器的原理和常见灭火器。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P124图7-4 图7-5。

(回答课本P125的问题)[设问]:1、为什么在相同温度下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2、为什么热水中白磷的温度早已高于空气中白磷的温度而并没有燃烧?3、为什么当有氧气气泡通过白磷后又烧起来了?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板书]:一、燃烧需要的条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和要有氧气接触。

[设问]:由此可以看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因此燃烧属于哪种反应类型呢?[设问]:根据燃烧必须的两个条件。

思考一下如果发生火灾,应该如何灭火。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绝)或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之低于着火点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板书]:三、燃烧的现象[设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碳、硫、磷、蜡烛等物质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讲述]: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相同的燃烧物,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

[板书]:1、燃烧首先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即是否为可燃物。

2、其次取决于氧气的密度(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讲述]: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入]:前几年,南京炼油厂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死伤很多人。

大火冲天,但我们在家里燃烧液化气时,却能够安静燃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

[板书]:四、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产生爆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与交流(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
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
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
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
(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
是。

(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
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
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
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
意识得到强化。

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
相比,(填“甲”或“乙”)更
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量的实验。

要想得出燃烧离不开
氧气这个条件,应先控制好温度
(即使温度保持不变),做接触氧
气和不接触氧气的对比试验;要
想得出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这一
条件,必须先控制氧气这一条件
(即使可燃物都与氧气同时接
触),做达到着火点和没达到着火
点的对比试验;
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
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也
不燃烧
(2)③④②④
(3)图乙
梳理整合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化石燃料
石油
天然气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乙醇
清洁燃料
氢气
开发、利用新能源
诊断练习1.2016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利用下列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是()
A.太阳能
B. 煤
C.石油
D.天然气
2.2010年7月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大量原油泄露对附近海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且不可再生
B.可以用燃烧法处理泄漏的石油,既快速又无污染
C.石油是化石燃料,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D.在合理使用石油资源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
3.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发现天然气泄露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4.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现象,更轻松、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某校九年级学生到郊外野炊,负责烧饭的同学引燃枯枝后,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燃烧不旺,并产生了很多浓烟,于是他就把木柴架空一些,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野炊结束后将火熄灭的方法是。

5.某学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右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
验。

实验探究:⑴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时,打开活塞,
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

锥形
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白磷未燃烧的原因
是。

⑵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常言道,水火不相容。

水能灭火的原因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