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探究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目录一、祥林嫂人物形象 (2)(一)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2)(二)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 (2)(三)倔强的反抗意识 (3)二、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 (3)(一)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4)(二)对封建时期丑恶人性的揭示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目录 (6)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而本论文则主要是从其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这一角色展开分析,对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详细而深刻的总结,并尝试着其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剖析。
在加深对鲁迅文学作品了解的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理论性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小说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一、祥林嫂人物形象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善良以及顽强等这些性格特性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生中,遭受封建政权压迫的她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观念而难以找到生活的方向,而她的周围又都是都是受封建迷信影响的人,因而她才会借助于封建迷信来找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想要通过“赎罪”的方式来得到解脱。
但是,却不曾想被封建迷信拉入更深的沼泽中,在祥林能力被赶出了鲁镇后死在漫天大雪中。
在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双重压迫下,祥林嫂作为受害者,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社会无处不在的确良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
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有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缝隙疑。
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三笑”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三笑”鲁迅的小说《祝福》写到了祥林嫂的三次“哭”诉,即在婆家抢人时的“哭喊了几声”,强嫁到贺家岙去时的“一路只是嚎”和反复叙说阿毛被狼吃后的“淌下眼泪来”。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还直接描写了祥林嫂的三次“笑”,与上述“三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照应,在深化思想内涵,丰富人物形象方面,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祥林嫂的第一次“笑”,在初进鲁家之后。
从冬初到年底的短短的三个半月之中,她由“试工”而成为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她整天的做”,“食物不论”,所有的活“全都一个人担当”,以至鲁四老爷家都不必再“添短工”了。
就在这样沉重而辛劳的工作中,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
祥林嫂是一个“手脚都壮大”,又极其“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干起活来“实在比勤快得男人还勤快”的人,但她只有“五百文”的月薪,鲁四老爷也只是把她当作是“不开一句口”、只会“整天的做”的“活牲畜”罢了。
所以,祥林嫂的“笑”是她“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下意识的麻木的苦笑。
祥林嫂的第二次“笑”,从二进鲁家之后与“善女人”柳妈的对话中反映了出来。
当柳妈故意追问她“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即改嫁贺老六之事)时,鲁迅写道:“她笑了。
”我们知道,在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中,仅有两年多的时间可算是“交了好运”的,即通过卫老婆子所作的介绍:她有了个“有的是力气,会做活”的男人,还添了个“很听话”、又会“坐在门槛上剥豆”的胖娃子,同时家里“没有婆婆”,“房子又是自家的”,因而祥林嫂似乎有点心宽体胖了。
其实,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像祥林嫂一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不会得到真正持久的幸福快乐的。
祥林嫂的“笑”也是瞬息即逝的欣慰的笑,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朴素的生活愿望。
祥林嫂的第三次“笑”,是她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回来之后。
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嫂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现实中的祥林嫂饱受苦难,而虚幻世界里还要延续这种惩罚:在阳间,孤苦伶仃,得不到人间丝毫的温暖,苦熬一生;去阴间,还要被阎罗“锯开来”,令人胆寒。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再思考

那 么为 什 么 鲁 四 老爷 要 斥 责 祥
林嫂是 “ 谬 种 ”, 而 不 是 “ 扫 帚
星”?
于母 亲 , 因而 母 亲有 资格 对 儿 媳 的
未来 做 主 。从 族 权 的 角度 ,祥 林 嫂 的 婆 婆又 是 完 全 正 确 的 。又 例 如 自 明初 1 3 6 9年 以 来 就 确 定 的 法 律 。
角祥林嫂 的悲剧命 运根 源更是众 说纷 纭 。笔 者 从 教 十 五 年 ,多 次教 授 该
文 .现将 备课 的时思考 的一些 问题提 出 ,抛砖 引玉 ,供 大家一笑 。
意在 争 产 的兄 弟 、堂兄 弟 、从 堂 兄 弟 。但 至 少 它 给 争 产者 设 置 了一 个
先决 条 件 :过 继 。 从 而使 死 者 得 到 祭祀 ,使 未 亡 人 得 到赡 养 。但 卫 家 和 贺 家都 没 有 遵 从 这样 的法 律 。而
未 见 得 讲 的 都 是公 道 话 ,但 他 们 自
方 许择 立 远房 及 同姓 为嗣 。 ” 这条 法
己并 没 有 放 弃 维 持 民 间基 本 的 伦 理
秩 序 的责 任 。 那 么他 们 的原 则 是 什 么呢 ?他 们 的原则 就 是夫 权 、族 权 、 神 权 。夫 权 就 是 妻子 属 于 丈 夫 ,丈 夫死 了 ,妻 子 不 能 改嫁 ,她 只 能 作 为 “ 未 亡 人 ” 等 待 死 亡 的来 临 。族 权 就 是 儿 子 是 母 亲 的 财产 .属 于 儿
形 成 一个 紧密 的三 角 结 构 ,从 而成
讲 理 学 的鲁 四老 爷 始 终 没有 对 此 发
表 任 何评 论 。为 什 么 鲁 四 老 爷不 发 表 言 论 .因为 不 但 夫 权 和族 权 相 矛 盾 ,而且 就连 神 权 也 会 和 族权 以及 夫 权 发 生 矛盾 。谁 都 没 有 错 ,可 是 结 果 又 全错 了 。祥 林 嫂 就 像 一 个 麻 烦 制 造 者 。让 鲁 四老 爷 从 百 试 不 爽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祝福》祥林嫂悲剧的内因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祝福》祥林嫂悲剧的内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祥林嫂的一生是惨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精神摧残的一生。
传统的分析认为,造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这固然不错。
但我以为,如果要全面地认识其悲剧的原因,仅此一点,是不够全面的。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有他的两方面原因──内因和外因。
而外因又往往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而具体到一个小说人物而言,他(或她)的每一个举动(行为),也必有它的内外因。
从小说的要素来讲,环境是外因,人物(心理)是内因。
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寂然死去)的原因就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这仅是从行为发生的外因,也即社会环境而言。
那么,其内因到底是什么?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方面剖析,不难发现,祥林嫂的悲剧的发生,其内因是在于她内心的深深的负罪感(对她儿子的无法忘怀的负罪感)和对死的抹不去的恐惧感(即惧死情结)。
下面就具体谈谈这个问题:一、从语言方面看祥林嫂的负罪感《祝福》中最为典型独特的语言,便是祥林嫂多次讲述“狼吃阿毛”的故事。
文中共写了祥林嫂三次讲故事:对四婶讲;对镇上的人们讲;自语阿毛故事。
这每次讲的“狼吃阿毛”的故事,其开端是千篇一律的:“我真傻,真的。
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考察这段“开场白”,我们会发现两点:一点是从叙述角度看,叙述阿毛的故事,却从“我”开始,先叙“我”,再及阿毛,在故事中,“我”成了主角,成了线索,而非阿毛;第二点是从叙述的语言结构看,开端的这一复句间总的关系是解说,其中心句是“我真傻,真的。
”结合这两点看故事的叙述目的,可以看出,祥林嫂讲“狼吃阿毛”的故事,其意不在于渲染阿毛死得如何凄惨,以博得人们的同情,而在于表白自己是如何的“傻”,这是她在深深地自责,是她对阿毛的不可解脱的负罪的忏悔。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探究

教材研讨2019/3 W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探究◎安徽/肖宗举摘要:在小说《祝福》中,从人性的角度,通过对文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分析和探究,可以看 出当时社会底层一位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进而可以探知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根源所在,从而加深 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举止;形象;主题在梳理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 的形象时,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这一人物在文 中的举止有两处有异于常人的地方。
细究这 些反常的举止,我们不仅可以看清祥林嫂这一 悲剧形象,而且还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祥林嫂 的悲剧意义,从而把握鲁迅先生的创作匠心。
现就文中祥林嫂的举止反常之处做如下探究。
首先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替鲁四老 爷家准备祝福中的反常举止表现。
祥林嫂第 一次参与鲁四老爷家祝福准备的时候,她“到 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 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在如此大强度 的劳累下,一般人应该是会感到劳累和厌倦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不仅没有劳累和厌 倦感,反而多出了满足和幸福感,这就让人颇 为费解。
我们可从此时祥林嫂的处境进行分析。
祥林嫂刚来到鲁镇的时候已经交代了她 的身份——寡妇。
祥林嫂这样的身份在当时 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不仅是不容 于其夫家,而且也是不容于世人的。
而她能在 鲁四老爷家参与祝福这样的“鲁镇年终大典”的准备工作,在她看来这是一种重用,是一种 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这种认同感可以帮助她 从因为丧夫而导致的心理压力中走出来。
因此,虽是“全是一人担当”地“彻夜煮福礼”,她 还是有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那么鲁四老爷真的是出于信任和认同才 让祥林嫂“一人担当”“彻夜煮福礼”的吗?我 们只要看一看祥林嫂第二次参与鲁四老爷家 的祝福准备时,鲁四老爷家的种种表现就可以 知道答案了 :在祥林嫂再嫁再寡且又丧子的情 况下,鲁四老爷对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可 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我们始终强调对中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语文新课标下披文入境 探幽发微:品读《祝福》语言的“无理而妙”

语文新课标下披文入境探幽发微:品读《祝福》语言的“无理而妙”师:鲁迅的文章语言比较深刻,不易理解,所以同学们感到害怕。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迎难而上,“披文入境,探幽发微”,品读《祝福》语言的“无理而妙”。
任务一:思考祥林嫂名字反复出现的反常合规学生齐读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的片段:“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都没有。
”师: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行文简洁,力避唠叨。
同学们,《祝福》的女主人公叫什么名字?生:祥林嫂。
师:她姓卫,但为什么称她为“祥林嫂”?她的第一任丈夫叫——生:祥林。
所以人们称她为祥林嫂。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女子的地位是低贱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她。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其他的段落里面又反复提起,你能找到吗?生:第77段。
师:鲁迅说“力避唠叨”,但第77段却违背了他的行文准则,这是反常的。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品读体会反常之处的深意。
请大家思考后进行讨论。
生:“祥林嫂”是大家对她身份的认定,无论她在哪里都觉得她是祥林嫂。
师:这是对她一种身份的认定。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是她二嫁的丈夫贺老六死之后。
大家还叫她“祥林嫂”,但态度却不一样了,为什么呢?生:因为她第二次来到鲁镇时已经再嫁,而且第二任丈夫也死了,大家对她的态度不一样了,虽然叫的都是祥林嫂,但是里面蕴含的意味已经不一样了。
师:这其实是比较反常的。
贺老六死后,祥林嫂再到鲁镇来。
她可能被叫“老六嫂”,或者“祥林、老六嫂”。
人们为什么不按照这样的逻辑叫她呢?生:可能大家都叫习惯了。
师:你觉得这是一种语言习惯。
语言习惯折射思维习惯。
同学们推测一下这种思维习惯是什么,是他们的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生:一开始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死了后出来做工,大家没有对她反感。
但她再嫁之后又回到鲁镇,镇上的人对她持鄙夷的态度。
在当时大家觉得再嫁伤风败俗。
所以继续叫她“祥林嫂”是对她再嫁的一种否定。
师:刚才同学说的“伤风败俗”“烈女不嫁二夫”“一个女子要从一而终”,这是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的原因。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探导二则

说明:此二那么资料为转贴,更多本课作品,请查看:祝福资料目录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四川省凉山州市冕宁县冕宁中学黄德怀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
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
可是,究竟怎样认识祥林嫂的悲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老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
然而,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
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
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她食物不管,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在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
但“好〞景不常。
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
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遭遇,再次说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
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
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
可这种“满足〞和“好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
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
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
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
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
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的再醮兼再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探究作者:肖宗举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03期
摘要:在小说《祝福》中,从人性的角度,通过对文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底层一位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进而可以探知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根源所在,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举止;形象;主题
在梳理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举止有两处有异于常人的地方。
细究这些反常的举止,我们不仅可以看清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而且还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祥林嫂的悲剧意义,从而把握鲁迅先生的创作匠心。
现就文中祥林嫂的举止反常之处做如下探究。
首先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替鲁四老爷家准备祝福中的反常举止表现。
祥林嫂第一次参与鲁四老爷家祝福准备的时候,她“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在如此大强度的劳累下,一般人应该是会感到劳累和厌倦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不仅没有劳累和厌倦感,反而多出了满足和幸福感,这就让人颇为费解。
我们可从此时祥林嫂的处境进行分析。
祥林嫂刚来到鲁镇的时候已经交代了她的身份——寡妇。
祥林嫂这样的身份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不仅是不容于其夫家,而且也是不容于世人的。
而她能在鲁四老爷家参与祝福这样的“鲁镇年终大典”的准备工作,在她看来这是一种重用,是一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这种认同感可以帮助她从因为丧夫而导致的心理压力中走出来。
因此,虽是“全是一人担当”地“彻夜煮福礼”,她还是有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那么鲁四老爷真的是出于信任和认同才让祥林嫂“一人担当”“彻夜煮福礼”的吗?我们只要看一看祥林嫂第二次参与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准备时,鲁四老爷家的种种表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在祥林嫂再嫁再寡且又喪子的情况下,鲁四老爷对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在祥林嫂主动参与祝福的准备工作时,四婶更是“慌忙的”对她说“你放着罢!”由此可见,鲁四老爷家对祥林嫂并没有所谓的同情、信任和认同,有的只是对祥林嫂劳动成果的压榨和对自己利益的看重罢了。
在此也可以看出,祥林嫂作为一个命运悲惨的劳动妇女,要靠最大限度地出卖自己的劳动才能换取别人的认同,然而更可悲的是这种行为有时竟还换不来别人的认同,致使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其次是祥林嫂在讲述自己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时的反常举止表现。
祥林嫂再嫁再寡后,儿子阿毛成了她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生存下去的最后保障,就如卫老婆子所说“幸亏有儿
子”“本来还可以守着”。
但“天有不测风云”,儿子阿毛最终被狼吃了。
祥林嫂失去了在贺家生存下去的唯一条件,所以不得不再次来到鲁镇,进入鲁四老爷家做佣工。
同时她也失去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生存条件,这一点从她再回鲁镇后的种种遭遇可以看出。
这样看来,儿子被狼吃了这一惨痛的事件对于祥林嫂来说,应该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而且也是一件极为隐晦的事。
对于一位母亲来说,这样的事每提起一次就等同于把受伤的心重新撕裂开来,所以一般人都不愿提起,而是放在心里,慢慢用时间去治疗。
而祥林嫂不仅对外人提起,而且还是反复述说,甚至于在鲁镇人对阿毛的故事“一听到就得头痛”的情况下,“她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
”
祥林嫂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向别人述说儿子的故事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是情感的宣泄;二是为了博取他人的同情和认同感。
祥林嫂在讲述阿毛故事的时候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而且每次开头总是说:“我真傻,真的。
”可见祥林嫂在讲述阿毛故事的时候是悲切的,而且还是十分后悔的。
祥林嫂的这种反复述说,可以看作是其情感的一种宣泄。
她的这种反常举止,更多是由于她再嫁再寡且丧子所承受的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造成的。
她为了换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不得不一次次撕裂自己心里的伤痛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和认同。
这是当时的社会给她施加的压力所致,也是其悲剧性的体现。
在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伤,也可以看出身边的人对她悲惨遭遇的态度——冷漠、麻木,甚至以此为乐。
这也就是许寿裳先生所说的“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从祥林嫂的这两处反常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那个封建气息浓重的社会里,不得不一次次用自己的行动来换取现实生存下去的空间,即使是一次次撕裂自己的伤口也在所不惜。
祥林嫂的反常举止不仅是在为自己博取生存的空间,也是为了消除封建礼教给自己所带来的精神恐惧,从而使自己不仅能在当时的世俗空间中存活下去,而且能在精神空间中也“心安理得”地活下去!但是她的行为并没有被如鲁四老爷这样的鲁镇统治者所接受,就是如她一样的鲁镇下层民众也是不愿领情的,甚至是一次次地嘲谑她。
当祥林嫂主动融入社会的大门被无情的关闭之后,她最后的结局也就注定会以悲剧收场了。
至此,可以说祥林嫂的不寻常在当时看来又是一种必然的寻常,这恰恰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不正常。
由此,鲁迅先生在此篇中的批判笔锋的指向也就明晰了:借助祥林嫂的这一悲剧形象,批判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迅先生如此巧妙地设计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的可悲,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可怕,凸显出了作品高超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肖宗举(1983—),男,安徽省歙县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