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
社 ,96 14~13 19 :2 3.
1 都市家教 9
【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实验既是化学学科 发展 的基 础 , 又是化 学教学 的有效 手 段, 化学教学 离不 开化学实验 。那么 , 在化学实验教学 中可 以 培养学生哪些 能力 呢?笔者 认为 , 生 的观察 能力 、 学 分析 能 力、 动手操作能力 、 问题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可以在实验 中 得到培养 。 观察 能力的培养 ( 明确实验 目的, 一) 确定观 察重点 从学习角度 看 , 化学实验可以分 为验证性 和探索性 实验 。 要有效地观察 , 首先必须明确实验 目的。 从化学 实验 的特点看 , 每一个实验都要涉及试剂和仪器 。 实验过程中又往往产 生几种现象 , 因此 , 观察 的内容很 多。 可 鉴于此 , 我们要根据实验 目的 , 确定 观察重 点 , 能眉 毛胡子 不 把抓。例如 , 观察镁 条 的燃烧 , 在说 明化 学变 化这 一概 念 时, 应重点观察反应生 成的 “ 白色 粉末状 物质 ” 在 比较镁 条 , 和铁丝燃烧 的剧烈程度 时, 则应该 重点观 察燃烧过 程 中有 无 “ 耀眼夺 目的 白光 ” 。 ( 全神贯注 ,观 ” “ 结合 二) “ 、 思” 和观察其他事物一样, 观察化学实验也要集 中精力, 特别是 对那些反应迅速、 现象稍纵 即逝的实验 , 尤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 同时应明白, 观察不仅是用眼看, 还包括用耳听 、 用鼻闻甚至用手 摸, 只有“ 全神贯注” 地观察 , 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实验 。 同时 , 还要动脑筋去思 考观察 到 的现 象。我们如 果只看 不想 , 只注意对现象的分析 , 即不思 考其 中的原 因, 么就不 那 能透过现象抓本 质。正确 地观察应 该是边 观察边 思考 , 把观 察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验证明 , 观察越细致 、 思考越深 入、 思考越及时 、 观察越深刻 。 二、 分析能力的培养 实验在化学教学 中根本 目的就是通过实验现象 的观察来 探索元素及化合物 的性质 、 间的转化关系 。遵循这一原则 , 质 在实验中研究是提高 和培养学生思 维品质 的方法 , 逐渐使 学 生通过分析 实验现象 , 去粗取精 , 伪存真 , 去 按照实 验 的 目的 的归纳 出结论 。 例如 , 可燃烧 的条件 ” 在“ 的学 习中 , 教材是 通过 磷燃 烧 条件归纳总结出结论的 , 在认真做好这个实验的基础上 , 师 教 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 : 放在铜 片上 的白磷燃烧 而 ① 铜片上 的红磷不燃烧 的现 象说 明, 白磷和 红磷 是两 种性质 不 同的物质 。看来 , 物质燃烧有一个 要“ 到最低温度”的 问题存 在 ; 铜片上 的白磷燃烧 而放在开水 中的 白磷 不燃烧 的现象 ② 说 明, 同一种物质要燃烧有一个“ 否与氧气 接触” 是 的问题存 在 。然后归纳出可燃烧 的两个条件 。最后再推广到灭火 的原 理 和措施方面。 三、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 , 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 , 还是学生的分 组实验 , 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 认识物质性质方面有着重要 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特别是动手能力。 分组实 验更是教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 定要加强分组实验 的指导 , 实验前必须 要求学 生认真 预 习 实验内容 , 以杜绝 “ 方 配药 ” 的操作 ; 照 式 如氢 气 、 气 的制 氧 取、 粗盐 的提纯等实验 , 学生充分 预习 的基 础上 , 在 先组 织学
初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摘要】为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形成综合能力,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创造力都得到发展。
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运用化学习题培养思维能力;改革化学实验。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96-01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学好这一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内容。
1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内因,人的思维常会受心理变化的支配和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在稳定、亢奋情绪状时,思维往往积极、敏捷、有效。
初三化学教学一开始就必须充分注意引发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在教学中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初三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学生的学习处于朦胧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理,对新的学科希望有一个好的开端的心理状态而因执利导。
我在绪言课时利用化学实验的千变万化,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绪言课中有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实验,在实验时产生气体,并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口出现水珠,而绿色粉末变成和黑色了。
还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等好奇的各种现象。
新颖、好奇的实验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也尽量将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知识更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利用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教师可以现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钠在水中迅速游动、熔化成小球并发出“嘶嘶”声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品中的添加剂、清洁剂的成分等。
通过这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夏天食物容易变质,而冬天食物相对不容易变质?”“为什么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比单纯的过氧化氢分解要快?”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思考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培养他们快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回答错误,也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培养他们勇于思考、敢于表达的精神。
化学教育教学方面的特长和突出贡献

化学教育教学方面的特长和突出贡献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我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为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些突出的贡献。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和概念。
因此,我经常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化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概念和原理。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我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化学是一门涉及广泛、内容繁多的学科,学生往往面临学习兴趣不高、记忆负担重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如化学游戏、案例分析等。
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他们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
同时,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会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进行结合,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引导他们利用科学文献和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和探索。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综合性学科考试和实际问题。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存在一处正相关。” 只有创造型教师、 创造性的教 学 。 能培 养 出具 有创 造 能力 的学生 。在 教学 中 , 才 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成果 、创造学理论知 识 .以及别具一格的教案设计和富有挑战性的作
般现 象挖 掘本 质性 、 规律 性 的东 西 。
例如 : 在化 学实 验 “ 气 中氧气含 量 测 定 ” 空 教 学时提问:为什么在集气瓶 内燃烧过量 的红磷? “
一
、
存 在 一处 正 相关
创造力就像种子一样 . 他需要一定的环境才 能成长。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 , 教师安排的教学内 容一 定要研 究 是否 渗透创 新 意识 的培 养 .是 否启
发 学 生的创 造思 维 和想象 力等 。教 学方 法 的选 择 是否 能调 动学生 的积极性 、 主动性 。 强化 学实 验 增 的兴趣 , 够激 发学 生探 索 的欲望 . 能 促进 学 生透 过
己的技 术创 新成 果 、不断 地推 出新 的教 学方 法 和 策 略 , 发学 生 好 奇 的天 性 , 发 创 造 兴趣 , 养 引 激 培 学 生 的创造 思维 能力 二 、 究实验 能 开发 学生 的创造 思维 能 力 探 巴尔扎克 说 过 :打开科 学大 门的钥匙 都 毫无 “ 疑 问是 问号 ” 有质 疑探 索 . 没 就没 有科学 的发展 和技 术 的创新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 由倒流入集气瓶 内水 的体积 .
可确定空气中氧气 的含量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后 ”
业 。都是学生创造精神 、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 件 .都会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掘、创造性人格的发 展 。 到不 可估 量 的 、 移默化 的作用 。 起 潜
作为教师必须 既要成就 自 的创新能力 、 身 创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察 能 力 和 实验 技 能
就认识能力而 言 , 思 维能力是核心 , 观 察能力是 基础 。化
能的简捷而有效 的途径 , 加强学生对 实验 教学 的认 识 , 调 控符
题 上的新发现 、 化 学技术上 的创造和革新 , 以及化 学教 学 中概 学是一 门以实验 为基础的 自然 学科 。实验 是培养学生基 本技 那么 , 如何在化学 教学 中着 力培 养学生 的能 力呢 ? 在教学 合素质教育 的发 展的功能 。在 分组实验 中可给学生较 大的 自 动手 、 动脑 、 动 口三位一体 , 最 大程度的调动和 激发 学生 实践中, 我从 更新 教 学方 法 、 优 化 课堂 结构 入 手 , 力 图把 “ 课 由度 , 堂” 改为 “ 学堂” , 将“ 一 言堂 ” 改为 “ 群 言堂 ” , 以很 好地 调 动 进行 积极的思维 ,可培养学生 严谨的科学态 度 ,增长科 学意
提 高逻 辑推理能 力 , 提 高观 察 、 分析、 解 决问题能力 。教师 “ 教” 与“ 学” 的积极性 。实践证 明这样做不仅 可以使学 生获得 识 , 知识, 同时也能提 高能力 。 现将 我在多年 的教 学实践 中采取的 应 创造条件有 目的的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 象 ,从 中引出结
【 关键词 】 素质教育 化学教育 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 改革教法 实验技能 化学理论 物质结构 生活
经验 综合 能力
九年义 务教 育改革 的核 心 问题是 实施素 质教育 。初 中化 能力 , 发展 的核 心。思维能 力的发展为其他能 力的发展 , 奠定
把 问题 说透 , 以防 以后 出现 类似 问题 , 对有进 步 的 化学知 识解释 一些 简单 的现象 或解决 一些 简单 的化学 问题 。 误的根 源 , 也就是说 : 初 中化 学教学要注 重对学生能 力的培 养。 心理学家 学生 , 即使微 小进步 , 我也把 他看 作“ 闪光点 ” 予意鼓励 , 同时
在基础化学实验(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基 础 化 学 实 验 ( ) 基 本 教 学 内容 一 的
基 础 化 学 实 验 ( ) 一 门 独 立 设 课 的 实 验 课 一 是 程, 是融 合 无 机 及 分 析 为 一 体 的综 合 基 础 化 学 实 验
础 化学 实 验 ( ) 一 教学 内 容 包 括基 本 操 作 、 成 制 备 、 合 性 质鉴 定 及 分 析 、 合 设 计 实 验 、 究 性 实 验 、 文 综 研 外
I N 1002 S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56
. . . . . . — —
实
验
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术
与
管
理
第 2 卷 7
第 4期
2l O O年 4月
CN 1 — 2 3 / 1 0 4 T
E x e i e t lTe h l gy a d M a g m e p rm n a c no o n na e nt
Emp ai o ut aig su e t’a it h s n c lv t td ns blyi s i n i n
b s h mi r x ei n 1 e c ig ai c e s ye p r c t me t( )tahn
( le fChe ity a d Che ia Co lge o m sr n m c lEng n e i i e rng, Xim e nie st Xim e 61 05, i a) a n U v r iy, a n 3 0 Ch n
Vo. 7 No 4 Ap . 2 0 12 . t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等。
一、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能力
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用自己掌握的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学会“自学”是一个重要方法。
初中化学课本里不少章节,内容比较通俗易懂,由教师拟写自学提纲,学生进行自学,可以达到基本掌握的目的,自学提纲要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和自学能力的训练,使激发起的求知欲能定向展开思维活动。
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解疑,互相讨论。
教师点拨重点段落,对有些章节可展示有关图表、模型、实物,演示实验,以配合学生自学,对有些疑难问题,可采用个别与整体相结合的指导方法。
这样,教师只需寥寥数语的点拨,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而观察是认识的窗口,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
要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观察时从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
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
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
实验后将生成的物质和实验前对比,有什么变化。
同时要提醒学生观察时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让学生做好有关的实验记录。
例如:做镁条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只看镁条燃烧时产生的耀眼的白光,其它现象就不注意观察了。
学生的实验现象也就只停留到耀眼白光这一现象了。
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实验前观察镁条颜色状态,实验中有哪些现象,通过这个现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而实验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了,再与实验前的镁条相比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这样学生不只是看到那一时刻的耀眼白光了。
最后由学生来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在描述中有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老师及时纠正。
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做氢气燃烧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时即要观察火焰的颜色,同时还要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还让学生摸一摸烧杯的温度有何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等)。
同时也清楚了“观察”不仅仅是“看”。
而是运用各个器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的内容。
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
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可以把学生学过的知识与观察,实验
推理和思维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加以理解深化,使之形成条理化、系统化,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实现。
在讲“物质溶解受哪些因素影响”一节时,首先让学生回想是日常生活经历中有关溶解的事例,说一说物质的溶解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让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有的同学说:食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说明溶解量与溶剂有关。
有的同学说:加热会使糖溶解更多,说明温度对溶解量有影响。
颗粒大溶解的量会少,颗粒小溶解的量会多,说明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量。
我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经小组归纳:物质溶解量与颗粒大小无关,影响物质溶解量的因素有四个:溶质、溶剂水量的多少、温度,溶液是否饱和。
由学生设计探究食盐溶解量多少的方案。
学生做完实验后将各组结果汇报后,老师说:大家在小组中分析一下为什么得出的物质溶解量的结果不一样。
经学生相互质疑后,协商一致认为:物质溶解量受水的多少、温度、溶液是否饱和的影响。
最后由老师总结:正如你们说的,不同物质溶解量的大小的比较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物质达到饱和时的质量才有可比性。
也就是探究多种因素某一结果,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我们称之为变量控制的方法。
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设想,看书上是怎样表示物质溶解量大小的。
同学们看书后发现原来自己的设想与书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又有的学生提问:书中物质溶解度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还有“气
体”“液体”与固体溶解度表示的方法不同?教师对同学们发现不断探究的精神给予了好评。
在整个溶解度概念探究过程老师不是完全控制,也不是不管。
给同学们思维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质疑、协商、讨论中不断得以升华。
例如:学生做二氧化碳气体制取实验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1、由小组同学书写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任务下达后,各组同学开始书写能够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然后每组同学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板书,各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有的小组学生书写出10多个化学方程式,然后再由师生共同探究选择用哪个化学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也就是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2、学生实验前小组同学讨论几个问题:①通过选择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选择哪些仪器,如何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③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些方法;④确定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最后学生根据桌面提供的仪器,连接仪器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再由学生去选择哪套适合制取二氧化碳,这是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实验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
3、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比较哪组同学的实验完成最好。
对学生的实验加以评价,达到实验目的。
在实验中,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了学生的无限能力。
每次实验课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极大,探索欲极强。
下课还不愿意离开教室。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生必备的素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能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