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对照研究

合集下载

睑板腺红外线成像装置两种图像分析方法的比较

睑板腺红外线成像装置两种图像分析方法的比较

睑板腺红外线成像装置两种图像分析方法的比较李萌萌;张晓峰;阙丽娟;殷越聪;王英明【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18)2【摘要】目的比较睑板腺红外线成像装置的两种图像分析方法 .方法用睑板腺红外线成像装置观察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MGD组,32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28例)的上睑板腺形态,按上睑板腺缺失面积计算评分.采用两种图像分析方法比较两组上睑板腺腺体占比(即睑板腺体面积与睑板面积之比).结果 MGD组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为1分、2分和3分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两种图像分析方法结果均显示:MGD组上睑板腺体占比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P=0.00;t=-7.69,P=0.00).结论睑板腺红外线成像装置的两种图像分析方法均能直观地反映睑板腺情况,与封闭曲线法相比,中央矩形法操作简单,能更快速准确反映睑板腺情况,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协助临床医生诊断睑板腺功能障碍.【总页数】4页(P6-9)【作者】李萌萌;张晓峰;阙丽娟;殷越聪;王英明【作者单位】215000江苏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5000江苏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5000江苏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5000江苏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5000江苏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两种建立人睑板腺癌动物模型的方法比较 [J], 李满;吴晓梅;牟章兵;李东川;刘娟娟;王冬梅;王文惠2.应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儿童睡眠监护系统设想 [J], 邢焱皓;杨二龙;丁岳;董琦;胡诗雯;徐永良3.两种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对照研究 [J], 李金玉4.基于红外成像原理的睑板腺图像量化分析系统 [J], 骆仲舟;邓宇晴;王耿媛;黄远聪;林伟锋;袁进5.红外线睑板腺照相在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J], 罗康;张吉;孔霓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造影图像的配准与分割技术研究

血管造影图像的配准与分割技术研究

血管造影图像的配准与分割技术研究引言:血管造影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然而,由于血管形态的复杂性和图像的噪声,准确地配准和分割血管造影图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讨论血管造影图像的配准与分割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最新的方法和应用。

一、血管造影图像配准技术研究1. 传统的配准方法:传统的血管造影图像配准方法通常基于几何变换模型,如刚体变换和仿射变换。

这些方法依赖于手工选择的特征点进行图像对齐,虽然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配准,但对于变形较大的血管结构,效果较差。

此外,这些方法对图像噪声和血管形态的差异较敏感。

2. 基于特征匹配的配准方法: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特征匹配的配准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些方法首先提取血管造影图像中的特征,如角点、斑点和边缘等,然后利用特征匹配算法找到对应的特征点,最后通过求解变换模型实现图像的配准。

支持向量机(SV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机器学习方法在特征提取和匹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能够较好地处理血管的形变和噪声,但对于大尺度的变形和局部重叠的血管区域,效果仍有待提升。

3. 深度学习在图像配准中的应用: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配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深度学习无需手工提取特征,能够自动学习图像的特征表示,进而实现更精确的配准结果。

深度学习主要应用于图像配准的关键步骤,如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和变换模型的学习等。

卷积神经网络(CNN)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深度学习模型在血管造影图像配准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此外,结合传统的配准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升配准的精度和鲁棒性。

二、血管造影图像分割技术研究1. 基于阈值分割的方法:基于阈值分割的方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割技术。

通常,该方法利用图像的灰度信息或梯度信息设置合适的阈值进行分割。

然而,由于血管图像的灰度分布和噪声的影响,阈值分割方法对于不同图像的适应性较差。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原理_概述说明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原理_概述说明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原理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通过将两幅连续的X射线图像相互减去来改善血管成像质量的成像技术。

DSA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供清晰、高对比度的血管显影图像,帮助医生进行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介绍。

首先介绍DSA成像原理,包括对DSA技术及其优势的详细说明。

接着解释DSA成像过程,包括准备工作、注射造影剂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然后探讨DSA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包括诊断导航功能、血流动力学分析功能以及术后监测与评估功能。

最后总结DSA成像原理及应用前景,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DSA成像原理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并展示其潜力与前景。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能够深入了解DSA技术以及它对于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医学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并促进DSA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DSA成像原理:2.1 介绍DSA技术: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血管成像方法,通过对比剂与血管的互动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和评估人体内的血管结构与功能。

DSA技术在医疗诊断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领域,在危急情况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

2.2 血管造影的原理:血管造影是指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适量的硬化剂或可见光剂,并利用X射线等影像检查设备进行成像。

在血管造影过程中,这些造影剂会使周围组织与血流中的血液形成明显的密度对比差异。

通过拍摄连续的X射线图像或序列图像,可以观察到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中流动,并检测任何异常情况。

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优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较于传统血管造影技术具有以下优势:a. 较低的辐射剂量: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DSA可以在相对较低的X射线辐射剂量下获得清晰的血管成像效果。

大脑深静脉系统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比分析

大脑深静脉系统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比分析

RESEARCH WORK引言大脑深部静脉具有复杂的先天变异和不对称解剖等特点[1-2],其位置较深,血管管径纤细,走形蜿蜒迂曲。

加之常见栓塞、血管破裂出血[3-6],同时也是手术入路,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受损。

为此,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其解剖结构,进而了解血管的数目、管径大小及走行方向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用于评估大脑深静脉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脑CT静脉成像技术(CT Venography,CTV)、脑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MR Venography,MRV)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和增强梯度回波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

但DSA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风险,对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有一定的要求,存在手术并发症,且检查价格昂贵,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7]。

而多层螺旋CT,乃至双源CT技术仍无法避免X线带来的辐射损伤以及碘对比剂所致的过敏风险[7]。

而磁共振成像由于具有无辐射、无创性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2D时间飞越磁共振静脉成像(2D-time of flight-MR venography,2D-TOF-MRV)、3D相大脑深静脉系统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比分析刘小艳1,王骏21.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南通 226000;2.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摘 要] 目的 评估增强梯度回波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技术对大脑深静脉系统的显示能力,对比、分析不同大脑深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差异。

脑动脉瘤常规CTA与减影CTA的对照分析

脑动脉瘤常规CTA与减影CTA的对照分析

脑动脉瘤常规CTA与减影CTA的对照分析目的评价常规CTA与减影CTA(DSCTA)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30例动脉瘤患者进行常规CTA和DSCTA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方式对动脉瘤检出率的影响。

结果DSCTA对Willis动脉环近段动脉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A,两者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段动脉瘤检出率无明显差别。

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DSCTA明显优于常规CT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nventional CTA and DSCTA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underwent conventional CTA and DSCTA reconstruction,compared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 detection rate. Results DSCTA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conventional CTA in the diagnosis of Willis circular intracranial aneurysm,but the detection rate have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distal willis circular intracranial aneurysm. Conclusion DSCTA is much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CTA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Key words] X-ray computer;Angiography;Aneurysm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目前已成为脑动脉瘤检查的首选方法之一,其具有微创、快捷、经济等特点,得到临床的广大关注和认可[1]。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

o CA tn s G n - u WEM i- i fM se o i s A0 Ho gh a, Jame.
D p r n o e rl y t or f l t e at t fN uo g , h F ut A ie me o e h i ad
Ho p tl h n dc lUnv r i s i ,C i aMe ia ie st a y,S e y n 1 0 2,C ia h n a g 1 0 3 hn
o cu i n c mp r d w t A.M e h d 3 a in swi s h mi e e r v s u a ie s n e we t oh c l so o a e i DS h to s 5 p t t t ic e c e r b o a c l rd s a e u d r n b t e h MRA a d D A. a e n t e r s l fD A,t e g l tn a d,w n lz d t ed a n s c v l eo n S B s d o h e u t o S s h od sa d r e a ay e h ig o t au fMRA f r i o
相 比 , A对 不 同程 度 大脑 中 动脉 狭 窄 具 有 不 同的 诊 断 价值 。 轻 度 狭 窄 诊 断 效度 最 高 , 于筛 查 ; 于 MR 对 适 对 中 、 度 狭 窄 诊 断 效 度 降 低 , 进 一 步 做 D A 明确 以决 定 治 疗策 略 ; 于 闭 塞 病 变诊 断符 合 率 虽 高 , 也 重 应 S 对 但
Co mp rs n o a n t e o a c n i g a h o d g t l s b r c i n n i g a h f r i g o i a i f m g ei r s n n e a g o r p y t i i u t a t a g o r p y o d a n ss o c a o

dsa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dsa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dsa图像质量控制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成像技术,通过数字处理技术将连续摄影图像进行差异运算,从而突出血管造影图像,为医生提供清晰的血管结构图像。

在临床应用中,图像质量直接影响医生的诊断效果和治疗方案制定。

因此,建立科学的DSA图像质量控制标准至关重要。

一、图像清晰度图像清晰度是评价DSA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清晰度指图像中物体边缘的清晰程度,对于血管造影图像而言,血管轮廓清晰、无模糊是关键。

提高图像清晰度的方法包括优化X光管的参数设置、减少运动模糊等。

二、对比度对比度是评价DSA图像质量的另一重要指标。

对比度指图像中不同组织或结构之间的亮度差异程度,对于血管成像而言,良好的对比度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分辨血管和周围组织。

优化对比度的方法包括调整X光管的曝光参数、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剂量等。

三、噪声水平噪声是DSA图像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会干扰图像的质量和医生的诊断。

噪声会导致图像细节不清晰、对比度降低等问题。

减少噪声的方法包括提高探测器的信噪比、优化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等。

四、几何失真几何失真是DSA图像质量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几何失真会导致图像中出现形变的现象,使医生难以准确判断血管结构的位置和大小。

减少几何失真的方法包括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注意避免X光束与物体之间的角度偏差等。

五、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DSA图像质量控制中必须关注的因素。

过高的辐射剂量会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辐射伤害。

因此,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

合理选择X光管的参数、控制造影剂的使用量等是降低辐射剂量的有效手段。

六、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DSA图像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图像质量稳定的关键。

质量管理包括对设备的定期检测和校准、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对图像质量的定期评估等。

只有通过质量管理的手段,才能不断提升DSA图像的质量水平。

总之,建立科学的DSA图像质量控制标准,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减少医疗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在颅脑血管检查中应用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在颅脑血管检查中应用
1.2方法
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德国西门子双源光子CT,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先进,将头部固定于头托内。仪器参数设置为:A/B球管的电压140/80kV,电流51/213mAs,螺距0.8,准直128i×0.6mm。所用造影剂为370优维显50mL,速率5.0mL/s,扫描正侧定位像,监测靶血管为主动脉弓处,扫描方向从足到头,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扫描完成后,将A、B球管两组数据传送到西门子工作站syngo.via进行后处理。对患者进行头部血管双源CT减影成像检查。将增强前后图像进减影,去除骨结构干扰,利用减影图像进行头部血管三维重建。
Key words: dual source CT vascular subtraction imaging; craniocerebral vascular examination; results comparison
脑血管病临床中常见一种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随着我国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何治疗脑血管病,减少其发病率,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利用双源CT行头部血管减影技术,对增强前后的图像进行减影,以去除骨结构,将减像后的图像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探讨双源CT减影技术显示头部血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在颅脑血管检查中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2例需要进行头部血管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双源CT以及减影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248.2014.02.006作者单位:257335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CT 室通讯作者:李金玉, Email :Zhangweimei12345@两种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对照研究李金玉【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 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 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 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 <0.05)。

结论 随着双源CT 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 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 技术,双能量减影CTA 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双能量减影; 数字减影; CTA ; 脑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Comparision of two subtraction CTA image quality in cerebral vascular imaging Li Jinyu.The CT room ,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ying City, Dongying 257335,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Jinyu, Email: Zhangweimei12345@[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digital analysis and dual energy subtraction CTA technology in two cerebral vascular image in image quality.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Jan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4 head CTA examin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36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way of checking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each group 18 cases,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dual energy subtraction CTA technology,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CTA technology,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the subtraction of the success rate of 17 cases (94.44%), control group success rate of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18 cases (100%), and success rate of two groups of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difference comparing, but the image quality control group were lower tha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wo groups of image quality difference, with P <0.05 for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ual source CT technology, dual energy subtraction technique of CTA shadow CTA technology of digital image quality is better than the reduction in cerebral vascular imaging, dual energy subtraction CTA technology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use.[Key words] Dual energy subtraction; Digital subtraction; CTA; Cerebral angiography; Image quality脑血管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1]。

随着我国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何提高脑血管病检出率,减少其发病率,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数字减影CTA 技术进行脑血管疾病的检查,具有空间分辨率高、三维图像显示脑血管解剖变异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一次性获得脑血管的影像[2]。

基于此,分析我院采用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CTA 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论著·CTA检查的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

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6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7.5±2.3)岁;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6.4±2.1)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3]:管电压120 kV,管电流400~450 mA,64排探测器宽度64 mm×0.6 mm,矩阵512×512,螺距1.2 mm,层厚5mm,重叠重建0.625 mm,扫描范围从颌下至颅顶。

观察组行双能量减影CTA 技术,对照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4]。

患者取仰卧位于扫描床上,固定头颅,首先行头颅定位像(Top)像扫描,明确扫描范围,然后行头颅螺旋CT平扫,注药前,用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经肘静脉注射,流率3~5 ml/s,计算扫描延迟时间,在延时扫描的情况下,使用Test bolus自动触发技术,以颈动脉造影剂浓度为标准,当颈动脉的造影浓度达到设定阈值时,即设定阀值150Hu,机器将自动进行头颅扫描[5]。

对照组头颅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80 mA,其余参数设置同注药前。

观察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描参数设置为:A球管电压140 kV,管电流60 mA;B 球管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50 mA,螺距0.7 mm,其余参数设置同注药前。

所有患者减影后,直接利用减影软件行MIP重建和VR 重建[6]。

三、观察指标由3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对两组患者减影后重建得到的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血管分支显示及骨影残余情况将图像质量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7]:血管分支显示良好,MIP背景清晰,去骨完全为Ⅰ级;血管分支显示较完整,无残余骨影,但血管连续性及血管边缘光滑长度欠佳为Ⅱ级;血管分支显示良好,MIP背景清晰,有少许残余骨影为Ⅲ级;血管分支显示较完整,有少许残余骨影,血管连续性欠佳,同时血管边缘光滑程度欠佳为Ⅳ级;有较多残余骨影,血管显示不完整为Ⅴ级。

其中Ⅰ级为图像质量优,显示减影成功,其余图像质量依次降低。

四、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x±s)单位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比较两组患者减影后的图像质量,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其中有1例因体位改变造成颅底残留较多,减影后血管观察失败,其余患者均MIP显示清晰,血管连续性及血管边缘较光滑,基本无残余骨影,图像质量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比较(x±s)组别图像质量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观察组133301对照组37710 t62.487312.304612.3046 5.719 5.719P00.00040.00040.01670.0167讨 论在脑血管成像中,减影CTA技术的原理是首先进行CT平扫图像的采集,在相同扫描参数和相同位置的条件下,利用对比剂注入所得的图像来改变血管内血液对X线的吸收系数,然后利用减影软件行VR重建和MIP重建,把增强后的的数据减去平扫的数据,最终得到取出骨和其他无增强组织的纯血管图像[8]。

减影CTA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可一次性显示全脑血管;(2)操作较为简单,减影过程方便,可取出颅内骨性结构;(3)减影速度快,减影后图像质量较好[9]。

减影CTA技术可作为临床中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在确保患者不能移动和设定起始扫描位置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减影成功率;一旦发生基础病变,可能导致漏诊[10]。

然而,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能量减影CTA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是:以X线的吸收系数和衰减系数为基础,以CT值为量化单位,利用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将含钙的物质与其他软组织物质区分开来,以达到减影的目的[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