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_刘大翔
GIS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GIS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作者:李武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11期摘要地理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GIS在各研究领域中广泛的应用,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传统生态环境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借助GIS技术的研究平台,使得生态环境研究进一步定量化、数据化、科学性。
通过GIS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景观、水土保持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的应用方面进行论述,研究表明GIS强大的分析功能和广阔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 GIS 生态环境应用中图分类号:X321.29 文献标识码:A0前言地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地球的资源、环境在计算机当中的缩影,反映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的现状与变迁的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数据特征的属性。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GIS在各个应用领域得到了全新发展。
尤其是在复杂的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突破了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为新的研究进展带来了契机。
GIS是英文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首字母缩写,可以简单定义为用于模拟、采集、处理、分析、检索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
在实验过程中并体现出GIS技术的优越性:第一,因为GIS技术作为科研新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分析中成本低、精度高、用途广、效率高,加快了科研成果的步伐,与传统的生态环境研究方法比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二,对在生态环境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的环节中实现生态环境信息相关分析与操作处理,进一步完成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模拟和估计。
1 GIS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1.1 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通常与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并称“3S”技术。
互相结合获取研究领域的数据在定量分析、动态模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相应的实时监测、空间信息表达完整等特点,全面系统的呈现出区域生态环境时空变化模型。
利用遥感图像数据分析,全面了解该研究领域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结合该变化过程与驱动因子关联起来,建立经验性诊断模型来判断分析生态环境当前和未来变化趋势,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分析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和应用,GIS已经渗透到了各种领域,尤其是在生态学研究中,GIS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GIS技术可以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相结合,将地理数据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利用多种工具进行分析处理。
这种技术手段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土地利用等多种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生态学研究。
在生态学研究中,GIS技术通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与覆盖分析土地利用与覆盖分析是GIS在生态学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通过GIS技术,我们可以精确地描述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盖状况,同时还能将其与其他地理数据结合进行分析。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GIS技术,将卫星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相结合,精确地描述一个区域内植被的比例、面积和分布情况,并探索这些信息与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2. 自然资源管理GIS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
例如,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GIS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森林的种类、分布情况、生长状况等,从而更好地进行森林资源管理。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GIS技术可以利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建立水文模型,对水文过程进行模拟,从而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3. 应急管理与决策支持GIS技术在应急管理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发生时,GIS技术可以迅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相应的地理信息和人员、设备等资源信息,帮助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序展开。
此外,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经济战略决策等方面,GIS技术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科学的信息支持。
综合来看,GIS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种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了生态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GIS技术本身不是万能的,其应用还取决于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和能力水平,以及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围等各种因素。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卫星遥感数据分析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各国都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环境保护领域,GIS技术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成为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GIS 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以及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来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性。
一、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 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GIS技术可以用来管理和分析大量的环境相关数据,例如土壤质量、水质、气候数据等。
通过GIS系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展示,帮助环境保护部门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2. 环境风险评估和规划利用GIS技术可以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规划。
通过对环境敏感区域、潜在污染源以及生态脆弱区的分析,可以预测环境问题的发生和扩散,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和管理措施,降低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3. 环境监测和预警GIS技术在环境监测和预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整合和分析,GIS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指标的变化,发现环境异常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单位和决策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保护环境和公众安全。
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1. 获取全面、实时的环境信息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面积、多维度的环境信息,包括地表覆盖类型、气候变化、水体质量等。
与传统的地面观测相比,遥感数据具有获取范围广、覆盖面广、观测周期短、实时性好等优势,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环境信息,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2. 助力环境监测和评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进行大范围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环境指标的时空分布情况,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植被生长状况等,进而推测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3. 监测环境污染与灾害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可以监测环境污染与灾害,如大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火灾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它以地理位置为中心,可以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
在环境保护领域,GIS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探讨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作用和优势。
一、环境监测与评估GIS可以为环境监测与评估提供准确、快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与遥感技术结合,GIS可以获取大范围的环境数据,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帮助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全面了解和评估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空间规划和资源管理方面。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选择最佳方案,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外,GIS还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环境质量。
三、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GIS在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中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获取和分析地理数据,可以预测、评估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影响范围,为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GIS还能够实时监测灾害现场的情况,指导抢险救援工作的部署和调度。
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有助于降低灾害对环境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四、生态保护与恢复在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中,GIS的应用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效率。
通过与生态学模型结合,GIS可以模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为生态保护区划、物种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指导。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帮助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脆弱区。
总结起来,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是多样化和综合性的。
它可以为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规划与管理、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生态保护与恢复等环境保护领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GIS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运用

GIS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运用【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加快,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
对环境实行环境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工作之一,做出环境评价之后,在环境的质量上有所掌握,对于进行下一步工作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否要排除污染还是加强保护都是基于环境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新兴的GIS技?g在环境评价领域中得以使用,对于环境评价工作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就GIS技术与环境评价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运用。
【关键词】:GIS生态环境评价;运用【引言】: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深入,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正日益显露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由于它可以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各类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提供直观、精确的决策信息,在资源、农业、国防、通信、交通、金融以及政府部门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城市或地区利用GIS技术建立起了地质和生态方面的信息系统,如城市和区域岩溶塌陷评价、崩滑流地质灾害区域评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评价等。
在生态评价和环境保护领域,GIS也得到了一些初步应用,主要包括区域林业、农牧业、水环境等因子的现状和趋势评价,土壤、气候、环境的生态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和趋势、对策研究,生物群落聚集规律、消亡趋势分析,环境污染区域评价等。
1、GIS与环境评价内涵GIS技术可定位为集数据采集、数据模拟、处理、分析检索以及表达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简言之,若人们的研究对象与地理空间之间有密切关系,就能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相关性问题。
目前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已在社会各行业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社会成效。
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已成功运用到城市规划、矿产资源调查、资源开采、水土资源调查等方面。
生态环境是由多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包含非生物自然、生物群落等多种因素。
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均由自然因素组成,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有潜在、间接的影响。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不断寻求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工具,已经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潜在的优势和挑战。
2. GIS技术概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工具。
它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将地理位置信息与属性数据相结合,通过电子地图和空间分析功能,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直观的方式来理解和解决空间问题。
GIS技术的核心是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展示。
3.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1 生态环境评估GIS技术可以整合大量的生态环境数据,如地形、土壤、水质等,通过空间分析工具,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变化趋势,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和管理决策。
3.2 水资源管理GIS技术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测。
通过建立水资源数据库和模型,分析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污染情况,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3.3 气候变化研究GIS技术可以对气候变化进行模拟和分析。
通过整合气象、地形、土壤等数据,建立气候模型,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4 空气质量监测GIS技术可以用于空气质量的监测和分析。
通过采集和整合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建立空气质量模型,实时监测和预警空气质量异常,提供决策支持。
4. GIS技术的优势和挑战4.1 优势(1)空间数据整合能力:GIS技术可以整合多源异构的地理数据,帮助研究人员获取全面准确的空间信息。
(2)空间分析功能:GIS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分析工具,可以从空间维度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
(3)可视化展示效果:GIS技术可以将复杂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提高决策者的理解和决策效果。
浅谈GIS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浅谈GIS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具有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和决策支持等优势,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GIS的定义、原理及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GIS;生态环境保护;应用;发展趋势一、引言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其在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环境监测和评估、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GIS的定义与原理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数字化系统,以地理空间为核心,在地理数据、属性数据和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GIS的定义与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扩展。
第一,GIS的核心是地理空间数据。
地理空间数据涵盖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物的位置和属性信息,如建筑物、道路、河流等。
通过采集和整理这些地理空间数据,GIS可以实现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分析。
第二,GIS结合了地理数据、属性数据和空间分析方法。
地理数据是指地理空间数据的具体内容,如地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
属性数据则是与地理空间数据相关联的非空间属性信息,如人口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
通过将地理数据和属性数据相结合,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GIS可以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
第三,GIS的基本原理包括空间数据模型、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存储和管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等。
空间数据模型是GIS中描述地理空间数据的基本框架,包括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模型等。
数据采集和处理是指获取和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过程,可以通过地面调查、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手段来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和处理。
GIS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_刘大翔

灾害与防治工程2009年第1期(总第66期)GIS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刘大翔许文年黄晓乐孙超郭萍摘要:总结了近几年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 raphic Infor matio n System)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动态,将GI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概括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土地资源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5个方面,并结合国内外实例阐述了GIS在上述5个方面的应用情况。
最后讨论了GIS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并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GIS技术在WebGIS开发及推广、3S技术应用和智能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GIS;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eldLiu Dax iang Xu Wennian H uang Xiaole Sun Chao Guo PingAbstract T he r ecent application of GIS in ecolo gical env ironment is summ arized into five fields,i.e.co nserv ation of w ater and soil,progr am ming of zoolog ical landscape,env ir on-m ental impact assessm ent,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 ce,and integr ated analysi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T hen the eng ineer ing application cases in the five fields at home and aboard ar e introduced.Finally,the necessity o f applicatio n of GIS in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Some sug gestions about development of GIS in pro motion of WebGIS,3S technolog y,and intellectualized evolutio n ar e given.Keywords GIS;entiro nm ent;application地理信息系统GIS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北美,在我国的研制与应用始于70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与防治工程2009年第1期(总第66期)GIS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刘大翔许文年黄晓乐孙超郭萍摘要:总结了近几年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 raphic Infor matio n System)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动态,将GI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概括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土地资源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5个方面,并结合国内外实例阐述了GIS在上述5个方面的应用情况。
最后讨论了GIS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并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GIS技术在WebGIS开发及推广、3S技术应用和智能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GIS;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eldLiu Dax iang Xu Wennian H uang Xiaole Sun Chao Guo PingAbstract T he r ecent application of GIS in ecolo gical env ironment is summ arized into five fields,i.e.co nserv ation of w ater and soil,progr am ming of zoolog ical landscape,env ir on-m ental impact assessm ent,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 ce,and integr ated analysi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T hen the eng ineer ing application cases in the five fields at home and aboard ar e introduced.Finally,the necessity o f applicatio n of GIS in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Some sug gestions about development of GIS in pro motion of WebGIS,3S technolog y,and intellectualized evolutio n ar e given.Keywords GIS;entiro nm ent;application地理信息系统GIS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北美,在我国的研制与应用始于70年代。
直到1987年底,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建立的资源与环境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才标志着我国GIS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开始。
目前,GIS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社会、军事、科研、经济、管理等全球范围内各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和应用。
在生态环境领域,GIS技术的引进,为这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904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10B04)作者简介:刘大翔(1987-),男,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邮编:443002。
57新的契机和巨大益处。
墨尔本大学的T urk A [1]指出环境保护及建设是一项需要一系列规范来约束的科学性和程序性的复杂任务,GIS 技术的参与使得这项任务变得容易了。
当GIS 技术与模型软件有效结合时,就能得到一个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而且这个系统的成果能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纽约大学的Cinder by 和Steve [2]在其研究中指出,GIS 技术与传统的空间数据、心理地图相结合,能够显示出公众对环境的洞察力、理解力以及人们如何利用资源,并通过案例强调研究GIS 技术已经成为生态环境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GIS 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动态,将GIS 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概括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土地资源利用、区域生境分析5个方面,并结合国内外实例阐述了GIS 技术在上述5个方面的应用情况。
同时根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GIS 技术发展建议。
1 GIS 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1.1 GIS 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从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到后期的监测管理都要使用GIS 技术。
初级阶段利用GIS 处理水土保持问题的基本流程是:建立土壤流失和侵蚀模型)))建立区域属性数据库)))输入降雨和侵蚀参数)))得到土壤含量时空变化图。
其中侵蚀模型可以套用现有成熟模型,也可以是多年观测而来的经验模型。
卜崇峰,蔡国强[3]通过建立土壤养分变化模型,在GIS 软件IDRISIW 的支持下模拟了侵蚀影响下区域土壤的侵蚀过程,得出了土壤碳和养分随年限的变化图。
其侵蚀模型为经验模型,因而可以预测土壤碳和养分随时间的变化。
早期利用GIS 建模时,未考虑侵蚀过程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影响,认为各影响因子是独立作用的,相当于简化了模型参数,从而造成结果的时间指导性下降。
但随着GIS 技术处理信息能力的增强,目前已可以对各影响因子综合考虑,而且还可结合其它软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倪九派等[4]在GIS 和SPSS10.0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重庆丰都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土壤危险性作了评价。
评价中综合考虑了影响土壤危险的各个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侵蚀危险性主要受坡度、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度3个因素的影响。
肖寒[5]等在GIS 和CA D 支持下,绘制了海南岛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图,对土壤侵蚀随时空的变化作了预测。
1.2 GIS 在生态景观规划、建立及监测方面的应用图1 GIS 在生态景观研究中的应用以往,GIS 技术在生态景观方面的应用主要分为一般性应用和针对性应用两大方面,归纳如图1所示。
进入21世纪,人类对景观的规划不再单纯以追求视觉效果为目标,而是兼有生态保护的意义。
Sig rid [6]运用GIS 技术,增加新的景观要素到一些具有很好的生态、观赏价值的景观中,以某种动物作为指示物进行模拟,将增加了新的景观要素的地区与原来的地区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景观格58局更合理。
而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设立生态廊道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此恢复因交通设施建设造成的两个或多个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链接,进而恢复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提高生态系统群落演替速度,防止生态功能退化,最终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在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中,场内交通的修建、山体的开挖和回填等,使得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被切割成零散的小块,破坏了原有的整体性,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降低。
因此,水电工程中同样需要设立生态廊道以使得施工区生态系统重新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目前有关在城市内设立生态廊道的研究较多,应用的技术手段也比较成熟,但致力于恢复水电工程施工区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研究甚少。
水电工程一般依山而建,地形较城市相比复杂许多,因而对于生态廊道的规划和设立,水电工程施工区要比城市困难不少。
GIS在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那么可以结合遥感技术对GIS 进行二次开发,研发出针对复杂地形的信息系统,并使该系统具有辅助决策功能,最终形成一套以GIS技术为基础的专门用于链接水电工程施工区破碎生态系统的生态廊道构建技术。
该技术将使得水电工程施工区生态廊道的建立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也使得生态廊道的建立更加快捷、准确和有效,进而真正实现水电工程施工区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此系统开发出来之后对于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环境影响评价简称EIA(Enviro nmental Im pact Assessment),是一项用于识别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技术,主要包括层层深入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4个方面。
目前,GIS的应用层次已经扩展到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7]。
GIS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是GIS可以将环境状况与地理位置融为一体,并能提供图层叠置,相比传统非点源评价方法更胜一筹。
卡拉奇大学的Iqbal M在评价巴基斯坦海岸水域污染时,所采用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办法就是GIS 技术。
伦敦大学高级空间分析中心的H aklay M[8]等在对以色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采用了GIS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最重要的阶段)))环境影响识别进行研究,并讨论了采用这种方法所必须的条件。
可见,GIS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
GIS虽使得EIA的工作得到优化,但也存在不足。
杨宇鸿[7]指出,GIS在实现了数据库的科学管理和环境评价后,对于环境规划和生态恢复还有待探讨和发掘。
Barry Smit和H ar ry Spaling[9]也指出目前的评价主要关注生物量损失的计算和现状评价,对生态系统整体性评价不够,且定量化指标较少。
吴良林[10]则指出,我国的环评研究主要是借用国外的模型,模拟实验进行得很少。
1.4GIS在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应用目前,单纯利用GIS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的案例很少,大多与遥感技术(RS)联合应用。
华南师范大学王兵、胡伟平[11]利用GIS和RS对我国台湾省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5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变迁规律,最后提出适合台湾实际情况的土地资源永续发展策略的建议。
吴良林[10]则提出了GIS在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应用框架图,如图2所示。
1.5GIS在区域生境综合分析中的应用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综合分析结果,是人类在此区域内从事各种活动的依据。
GIS可以利用其几何分析、影像分析和地形分析等功能,完成对某一区域生境的发展历史、现状、结59构、特征、优势、潜力、风险及对策等一系列相关内容的分析,最终充分揭示该区域生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条件,为制定区域开发方案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祥梅、郭志华[12]等人利用GIS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讨论了地势区域异质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论表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美国犹他大学的科研小组也曾运用GIS技术建立环境数据库,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墨西哥与美国的接壤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分析[13]。
图3显示了基于GIS技术的区域生境分析模式。
2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1数据来源及标准化不足数据来源及精度问题一直是GIS技术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瓶颈0。
尽管近几年遥感技术的介入使得环境数据的采集大为改善,但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等原因,导致大量数据仍难以获取。
同时现有数据也往往由于数据来源不一、数据格式各异、年代不同等原因造成精度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