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卷)(卷)

合集下载

2023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2023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2023 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总分值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患病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制造、哲学社会科学争论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生疏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乐观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气。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很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生疏和表现力气。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看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敏现地描绘诞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简洁的构造,理解隐蔽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确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很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斗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斗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中国成立70 周年的今日,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雄伟现实是人民制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制造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琅玡溪》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琅玡溪》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琅玡溪》含答案(2011·安徽卷·T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琅玡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诗品诗,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欧阳修的诗歌,如《醉翁亭记》,了解欧阳修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答:【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赏析“表达技巧”,一般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有时还要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子

202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子

202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子
一、阅读理解
1. 细节理解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
2. 主旨大意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选出最佳答案。

(文章内容略)
二、写作
1. 阅读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1:(文章内容略)
材料2:(文章内容略)
要求:结合材料,以“改革创新”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2. 请结合生活和文学常识,写一篇题为“读书与人生”或“文艺与人生”的
文章,要求800字左右。

三、选择题
1. 请根据语境或图画,选择正确的词语或短语,将其编号填入题前括号内。

2. 下面有10小题,每小题后面都有四个选项,请从中选出与所给句子中画线部分意义最接近的选项。

四、填空题
1. 请根据语境,用恰当的形容词、副词、介词或连词填空。

2. 请根据语境,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五、改错题
请修改下列句子中的语病或错误。

(文章内容略)
六、作文
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根据提示完成写作。

提示:假设你是2023年高考的一名考生,请写一篇《我的高考计划》。

七、句子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1. Education 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which you can use to change the world.
2.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阅读试题及答案(2011高考语文安徽卷)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阅读试题及答案(2011高考语文安徽卷)

(安徽卷)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鸟笼做成了。

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

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

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

”乌尔苏拉对他说。

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

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

再说,这鸟笼多大呀。

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

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

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

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

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

”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

”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

“你可以再做一个嘛!”“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

“六十个比索。

”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

“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

”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

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

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

安徽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

安徽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

安徽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安徽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一、选择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恬静(tián jìng)B. 解剖(pōu)C. 按图索骥(suǒ jì)D. 强聒不舍(guō)(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各行其道B. 欣喜若狂C. 顶天立地D. 暴跳如雷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C.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D.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好:喜欢B. 饱:吃饱C. 安:安逸D. 道:道德二、填空题1. 《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方遒”意思是_____。

2. 《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的“遂”意思是_____。

三、解答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萧萧”和“滚滚”。

(2)请简述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鱼鳖,曰:“鸿雁能飞,鱼鳖能游,夫子能何?”孟子曰:“臣闻王若有一夫,一日不见,则思之如饭不饱、寝不安席,王若见之,则何如?”王曰:“吾不知也。

”孟子曰:“王之知也,与民同之,则王之知也。

”(1)请解释“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鱼鳖,曰:‘鸿雁能飞,鱼鳖能游,夫子能何?’”中的“顾”。

历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历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历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2. 以下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早C. 好D. 人3.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句子成分划分?()A. 主语 + 谓语 + 宾语B. 主语 + 宾语 + 谓语C. 谓语 + 主语 + 宾语D. 宾语 + 主语 + 谓语4. 下列哪个作品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A. 《将进酒》B. 《静夜思》C. 《望庐山瀑布》D. 以上都是5.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排比D. 以上都是二、判断题1.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爱东山晴后雪》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爱东山晴后雪》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爱东山晴后雪》含答案(2012·安徽卷·T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逐胜”“忘寒”“春风”“最爱”“晴后雪”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雪晴后东山的喜爱之情,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 “涌”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这句诗中的“软”为形容词,是表示通过触摸才能感知事物特点的一个词,而此处用来修饰“光”,自然突出了夕阳的特点;“涌”为动词,此处用来修饰“银山(雪山)”,赋予了雪山动感和生机,突出了雪山巍峨的壮丽景象。

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二字的妙处,才能更合乎考查意图。

2024年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2024年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

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

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
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

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

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

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

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

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

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

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

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

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

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

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

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