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
1、近30年来,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像溶蚀严重, 有些雕像溶蚀程度已超过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 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 D)
1998年,美国西雅图机场的50多名居民不堪 忍受机场100分贝以上的噪音,致使精神错乱。 上万名工人开始罢工,甚至还冲进波音公司总部, 居民手持木棍,铁秋与警察对峙,扬言要砸掉机 场,如在一周内问题不能解决就一天烧掉一架飞 机。当地居民在体检中,大多发现心血管病、神 经系统疾病。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上海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 D)
A.在原市区扩大规模和经济再生产
B.向高层建筑方向发展
C.向黄浦江西岸的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发展
D.建设新城区
8、上海建立卫星城,开发浦东新区的目的
是 (C)
A.扩大城市用地面积 B.将市中心区的污染企业外迁 C.控制市中心区的人口规模 D.建立新的工业和金融中心
大城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 地理环境:比如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 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 改造,使之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 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强 质烈,改使变城了市下产垫生面“的热原岛有效性应” 形 气 郊成 污 区城 染 大市带气风到污,郊染将区带城,到市也城大将区
1、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农业用地逐步演 化为建设用地,如居住、商业、工业、交通和仓储用地等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清单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1、热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大量的人工表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同时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活动也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这使得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郊区,形成了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不仅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还可能导致局部的气象灾害,如暴雨、雷电等的发生频率增加。
2、雨岛效应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地面硬化率高,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
同时,城市中的建筑物和空气污染物会使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核增多,从而增加了城市的降雨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可能会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3、大气污染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引发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酸雨的形成。
二、城市化对水文的影响1、地表径流变化城市的建设使得大量的土地被硬化,如铺设道路、建设建筑物等,这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通常是为了尽快排除雨水而设计的,这使得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河流,造成河流水位的急剧上升,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
2、水污染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会进入水体,导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污染。
水污染不仅会影响城市的供水安全,还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3、水资源短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水污染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白色烟雾
B.化肥和农药
C.塑料袋、塑料饭盒等
D.废旧书保护
6.以城市的交通拥挤会导致的严重浪费是( )D
A.城市交通设施的浪费
B.人才、资金的浪费
C.城市空间和人力的浪费
D.时间和能源的浪费
7.现在许多城市都实行“公交优先”的规定,其目
的是 ( D)
A.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
B.提高公共汽车公司的经济效益 C.抑制私人出租车 D.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② 、影响水循环: 每逢暴雨,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
形成城市内涝。
如何缓解城市内涝?
1、完善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 2、增加植被覆盖率。 3、铺设渗水砖,建设海绵城市。 4、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湖泊、 河道。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所 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
小知识
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污染类别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危
害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 筑物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
影响人体健康
请观察以下图片,说出其反映的城市环境问题。
2、交通拥挤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人口向外 迁移
社会治安问题 其它问题:贫困问题,城市中心区衰落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病)
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 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进程从聚集发展 到扩散的一个阶段 (又称逆城市化阶段)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 大型中谐的人居环境 ☆ 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 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直击会考
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居民就业方式
景观特征 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文化、观念
传统、落后
现代、先进
温州版蓝色多瑙河
火爆的招聘会现场 伸手不见五指 pm2.5
神一样的汤家桥转盘 火爆的招聘会现场 胶囊公寓
扒你没商量
火爆的招聘会现场 现代版愚公移山
交通拥挤
居住困难
环境恶化
“城市病”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发展公共交通等)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化过程 对地理环境 2.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的影响
b c b
3. 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1992年
2010年
阅读P41-42材料,概括、评价城市化过程对自
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地形
趋向平坦
热岛效应 水系紊乱 生产生活污染
气候
河流 生态
人文环境 土地利用方式
影响
乡村 农业用地 第一产业 乡村景观 分散,农业人口 低 欠发达 城市 城市建设用地 第二、三产业 城市景观 密集,非农业人口 高 发达
2.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负面影响)
(1)地形地貌 (2)气候 (3)河流
(4)生态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面影响)
人文环境 乡村
土地利用方式 居民就业方式 景观特征 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文化、观念 农业用地 第一产业 乡村景观
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构建和谐的 人居环境
我国城市发展
有更多的农业人 口进入城市或当 地的小城镇 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运用信息化手 段提升城市现 代化水平
未来展望
——生态城市
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 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
生态化
欧陆风情
城堡
美国现代化城市
课堂小结: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生物,水,土地,气候等。
1.不利影响: 过快城市化的环境问题:大气,水,噪声等污染。
其它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交通,住房,就业等
2.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二、未来展望
——生态城市
我们的双流
目前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西部重要空港的双流也乘势而上,提出了建设“现代空港田园大 城市”的总体战略。站在时代的潮头,双流肩负更重要的责任,探索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路径,双流义不容辞。经过数年来 高速发展,双流在成都乃至中国的众郊县中,已经拥有独一无二的 竞争力。现在的双流之美已经被众多的成都人及全川人所认同,踏 入2010年,双流将向公众发出新的信号:“静观时尚双流,动享健康 生活”,让时尚、健康的居住特色与新生的创业激情共同构成这个城 市新的主题曲。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响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二、城市环境问题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高楼鳞次栉比,交通运输现代化,信息 技术广泛普及,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一)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C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5.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 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 Ⅰ Ⅱ Ⅲ BⅡ Ⅰ Ⅲ CⅢ Ⅱ Ⅰ D Ⅰ Ⅲ Ⅱ C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6-7 题。 D 6.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7.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3)城市内涝与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关系最为密 切,并据此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6分) 答案: 环节:下渗(2分) 措施: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增加透水砖; 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答到任意两点给4分)
(2011江苏地理)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 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 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 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 第2~3题。
(3)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现象】
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发生空间: 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含义: 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表现: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 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对周围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地理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改变,本文将从土地利用、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探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土地利用城市化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冲击。
大量建设用地的需求导致了城市扩张,农田和自然生态遭受到侵蚀。
土地被大规模开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住宅区、商业区和道路网络的建设。
这不仅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还破坏了森林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
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水泥覆盖使得自然的渗透能力下降,增加了洪水和地质灾害的风险,同时也破坏了土壤质量。
二、水资源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水资源的供给却无法满足需求。
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河流和湖泊的水位下降,渗透水也减少。
此外,城市化还增加了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污染的风险,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并加强监测和治理水污染问题。
三、大气环境城市化对大气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和工业活动不断增加,大量尾气和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空气污染加剧。
城市中密集的建筑和道路布局还加剧了热岛效应,使城市温度显著比郊区和乡村高。
这种热岛效应不仅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还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优化交通工具和工业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四、生物多样性城市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扩张,天然森林、湿地和草原等自然栖息地不断被破坏和剥夺。
越来越多的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的减少。
同时,城市化还引入了许多外来植物和动物物种,扰乱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划定自然保护区和城市绿地,提供安全的栖息地。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经济等社会要素流向城市的过程,也包括城市人口和就业机会的增长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
城市化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对地理环境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1. 土地利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不仅导致了城市边缘地区的农田和森林被开垦,还使城市内部的绿地和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导致了资源紧缺和生态平衡失调。
2. 水资源城市化造成了城市需求水资源量的增加,因此对地理环境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排放也会导致水体污染,加剧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
3. 空气质量城市化导致了交通量的增加、工业发展等因素造成了大气污染问题。
城市中的尾气排放和工业排放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导致了雾霾等环境问题。
4. 生物多样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甚至有些物种濒临灭绝。
5. 气候变化城市化导致了城市地表温度的升高,城市热岛效应凸显。
这不仅导致城市内部气温较高,而且会对周边地区的气候产生一定影响,加剧了气候变暖的趋势。
对策和建议1. 环境保护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增加绿化覆盖率,建设生态园林和湿地公园等绿色环保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 节约资源推广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手段,减少城市资源消耗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 控制污染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和交通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4. 科学规划制定科学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结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巨大,虽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遇,但也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希望未来城市化过程能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的交通工具?
A公汽或电车
B小轿车
C地铁
D摩托车
1、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 主要 考虑 因素 (运载量、速度、灵活度、污染)
2、城市的实际情况
(城市规模、人口密度、道路状况)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现象】
【阅读】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 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转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变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低 高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 整体文化素质低 为 体文化素质高 人文环境
三、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理解)
城市现代化:生态化和特色化
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 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
生态化【合肥市环城公园一瞥】
阅读P46:昆明构建“生态春城”
昆明构建“生态春城”
【特色化】 你能猜出下列图片是在哪里吗?
欧陆风情
城堡 草地 花园
美国现代化城市
摩天大楼 发达的交通 绿地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 业生产、建筑 施工、社会活 动
玻璃墙面、磁 砖墙面
噪声大的工 厂远离城市 布局,建绿 化隔离带
加强城市规划 和管理,采用 个人防护措施。 尽量增大人体 与发射源的距 离,采取屏蔽 防护。光污染电磁波 污染
无线电设备
影响人体健 康
图1 交通拥挤
图2 住房难
其 它 城 市 环 境 问 题
生态----- 产生污染,破坏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1)热岛效应
城市“五岛”效 应
在各国学者研究过的不同规模城市中,无论其处在何种 地理纬度和地质条件,市内的气温都高于郊区。而且当天气系 统微弱、冬季和夜间静风无云时,热岛的强度最强,城市内外 温差以最低温度最显著。随着城市的人口、面积、性质不同, 热岛强度最大值一般在2~7℃。 人们因酷热难忍而大开空调度日对于缓解能源紧缺的压 力来说是不利的,产生空调综合症。 热岛环流可将在城市上空扩散出去的大气污染物又从近 地面带回市区,造成重复污染。当天气系统主导的本地风速极 小时,热岛环流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 市 化 过 程 城市生活
衣 食 住 行 游
生活习惯
农村生活
劳作方式
城乡差距
【阅读】
1、城市是对环境影 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 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 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
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 趋向平坦
气候----- 改变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 市产生热岛效应 水文-----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区水系紊乱, 地面积水和水质变差
就业困难 人口密集 城市病 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住房困难
社会不安定
3、城市环境问题
(2)原因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活动4】 P44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见关键词条-四大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 量,适当分散污染源;合理规划各类用地)。 ④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阅读P43“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讨论并回答问题。
1.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现象的主要表现在: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 ②城市人口膨胀等。
2.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 会造成哪些不利的影响?
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 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②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等。
工业废水、居 影响人体健 建立污水处 民生活污水、 康和植物繁 理厂 城市地面径流 殖
工业生产、建 及时清除, 固体垃圾 危害人体健 筑施工、居民 分类回收、 康和环境 污染 消费 利用
城市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
主要表现 来源 主要危害 影响人们休 息、工作和 人体健康 刺激人的视 觉,诱发交 通事故 治理措施
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发生空间: 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含义: 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表现: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 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 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3、城市环境问题
(1)问题(“城市病”的表现)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噪声污染
电磁污染
城 市 污 染
光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
主要表现 来源 主要危害 治理措施
居民燃煤排放 的烟尘、工厂 大气污染 排放的烟气、 汽车尾气
水污染
使城市环境 质量下降, 危害人们的 健康
合理布局污 染较重的企 业;建立绿 化隔离带
城市的工业、交通、民用炉灶等排出的烟尘以及大 气中光化学过程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使空气变得混浊,能 见度下降,日照和太阳辐射强度降低,形成以城市为中 心的“混浊岛”。
我国学者曾利用历史气象资料、环境监测数据和 气象卫星的晴天红外辐射资料,较全面地研究了上海 都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指出五岛之中,以热岛、干 岛和混浊岛出现的频率最大;湿岛仅出现在夏季晴夜 无风的短暂时期内;雨岛集中出现在大气环流的下风 向处。
(2)干岛、湿岛、雨岛、混浊岛效应
由于城市下垫面的差异与排水系统发达、地面比 较干燥,人为水汽量尚不足等原因,城市在绝对湿度 的空间分布上,市区小于四郊,形成了所谓“干岛”, 尤以夏季晴天白天时为甚。 夜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市区气温较高,因 而水汽凝结很少。所以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反 而高于四郊,形成了所谓“湿岛”。但与“干岛”相 比,它是次要的。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 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 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 终导致降水形成,产生雨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