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历届中考课外古诗文汇集(2004-2009年)

合集下载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内部分)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内部分)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内部分)所选试题篇目明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参考答案】7.①不尽②终要,终当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2009广西贵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_______,诗的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了_______的气氛。

(2分)5.诗的后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2分) (2009广东梅州)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009广西柳州)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2009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汇编古诗名句分类集成5Y

2009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汇编古诗名句分类集成5Y

2009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汇编古诗名句分类集成诗中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杜甫《忸村》)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诗中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锅《望洞庭》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诗中冬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2009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50篇

2009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50篇

48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1.《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 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 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 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4.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

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内部分)

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内部分)

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内部分)所选试题篇目明细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参考答案】6.B(2004北京海淀区)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

“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

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6。

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

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参考答案】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

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2004广西玉林)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中考古诗文背诵篇目40篇(原文+翻译+目录)

中考古诗文背诵篇目40篇(原文+翻译+目录)

古诗文背诵篇目401、曹刿论战春秋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quǎn 亩之中,傅说fù yuè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论语十则春秋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部分)

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部分)

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部分)所选试题篇目明细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对下面这首古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记叙夜泊枫桥的春天景象和感受的诗。

B.“江枫”指江边的枫树。

C.“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诗人到半夜没睡着,睡不着的原因是因为漂泊在外羁旅之愁满怀。

D.此诗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诗中的景物在诗人眼里都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7.用“灯火静悄悄悦耳”三个词语(词语顺序可以调换),扩展成一段话,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答案 A(2004年浙江温州中考试题)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1分)答:6.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2分)答:7.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2分)答:【参考答案】5.知时节(或:当春发生)。

[评分标准] 本题1分,意思对即可。

6.第二联从听觉来写,第三联从视觉来写。

[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点1分。

7.示例:潜;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评分标准]本题2分,所选词语与解说都符合要求才能得分。

学生可以选其他词语分析,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2004年山东宾州中考试题)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9.全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阔 B.无聊 C.孤独 D.郁愤30.三、四两句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参考答案】29.C 30.拟人(2004年湖南永州中考试题)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怡人的风景画,画中分别描写、、、和四种景物,突出了它们的。

②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以后,从第四句中的“归”可以看出,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参考答案】5、①江、鸟、山、花(1分)鲜明的色彩(1分)②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背诵目录及必阅读名著(中考)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背诵目录及必阅读名著(中考)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文背诵目录中考必阅读的名著(有下划线的为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必考篇目)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5、《童趣》(沈复)10、《论语》十则15、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天净沙•秋思》(马致远)20、《山市》(蒲松龄)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30、《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外古诗词:《龟虽寿》(曹操)《过故人庄》(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泊秦淮》(杜牧)《浣溪沙》(晏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如梦令》(李清照)《观书有感》(朱熹)七年级下册课内古诗文5、《伤仲永》(王安石)10、《木兰诗》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司马光)20、《口技》(林嗣环)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山海经》《两小儿辩日》《列子》30、《狼》(蒲松龄)课外古诗《山中杂诗》(吴均)《竹里馆》(王维)《峨眉山月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滁州西涧》(韦应物)《江南逢李龟年》(杜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约客》(赵师秀)《论诗》(赵翼)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21、《桃花源记》(陶渊明)22、《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23、《核舟记》(魏学洢)24、《大道之行也》(《礼记》)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26、《三峡》(郦道元)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8、《观潮》(周密)29、《湖心亭看雪》(张岱)30、诗词四首《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课外古诗词:《长歌行》(少壮不努力)(汉乐府)《野望》(王绩)《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黄鹤楼》(崔颢)《送友人》(李白)《秋词》(刘禹锡)《鲁山山行》(梅尧臣)《浣溪沙》(苏轼)《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八年级下册:21、《与朱元思书》(吴均)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3、《马说》(韩愈)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25、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26、《小石潭记》(柳宗元)27、《岳阳楼记》(范仲淹)28、《醉翁亭记》(欧阳修)29、《满井游记》(袁宏道)30、诗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己亥杂诗》(龚自珍)课外古诗词:《赠从弟》(其二)(刘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终南别业》(王维)《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无题》(李商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登飞来峰》(王安石)《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九年级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23、《隆中对》21、《陈涉世家》(司马迁)(陈寿)24、《出师表》(诸葛亮)25、词五首《望江南》(温庭筠)《渔家傲》(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武陵春》(李清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课外古诗词:《观刈麦》(白居易)《月夜》(刘方平)《卜算子咏梅》(陆游)《商山早行》(温庭筠)《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九年级下册17、公输《墨子》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鱼我所欲也《孟子》20、《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21、曹刿论战《左传》2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3、愚公移山《列子》24、《诗经》两首《关睢》《蒹葭》课外古诗词《从军行》(杨炯)《月下独酌》(李白)《羌村三首》(之三)(杜甫)《登楼》(杜甫)《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望月有感》(白居易)《雁门太守行》(李贺)《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别云间》(夏完淳)人教版教材以外的中考篇目:古诗词:《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行)(汉乐府)《卖炭翁》(白居易)《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游山西村》(陆游)《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人教版教材以外的中考篇目:古文:《论语》:(贤哉回也)(不义而富且贵)(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多帅也)(博学而笃志)《庄子》一则(百冥有鱼)《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河中石兽》(纪昀)中考必阅读的名著:1、冰心《繁星春水》2、《伊索寓言》3、高尔基《童年》4、笛福《鲁滨逊漂流记》5、鲁迅《朝花夕拾》6、老舍《骆驼祥子》7、奥斯托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8、吴承恩《西游记》9、施耐庵《水浒传》10、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11、《艾青诗选》12、《革命烈士诗抄》13、罗广斌杨益言《红岩》14、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2004—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试题》汇集

2004—2011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试题》汇集

2004—2011 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试题》汇集(1)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_____________的有趣生活。

2、诗人以山峰环绕,竹林茂盛为背景,描绘了最有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1、山中。

2、鸟儿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3、3、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4、4、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

(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此诗描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相伴的情景。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3、三、四句运用 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相照”与一,二句中的“_____________”一词相照应,意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弹琴、长啸、明月。

2、宁静、淡泊。

3、3、拟人,“独坐”,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广州市· 2011)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竹里馆王维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 分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 分)答案: 12. ( 1) 幽篁:幽深的竹林。

长啸:长声呼啸(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成都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资治通鉴》【注释】①害:妒忌,怨恨。

②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突:烟囱。

④上行(háng):上位。

3.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A. 而又行以逆道.道: 道理B. 宜.以时抑制宜: 应该C.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过: 拜访D. 终亡.火患亡: 通“无”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 分)(1)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5.“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 (4 分)3.(2分) A(道:道路 )4.(6分)(1)(3分) 奢侈就不谦逊了,不谦逊必定会轻视(怠慢)上级。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逊”“侮”意思的各计 1 分 ) (2)(3分)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逊”“侮”意思的各计1分)5.(4分)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2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提醒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2分)。

(意思相近即可)09维坊人非上智,其孰无过。

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①。

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

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

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

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②。

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③,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

能行小善,大善攸④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注:①跂圣:向圣人看齐。

②蟊螣、蜂虿:害虫、毒虫。

③恤:担心、忧虑。

④攸:所。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过.而能知,可以为明过:(2)己过不改则累.德累: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①人非上智,其.孰无过①惰慢则.骄,孝敬衰焉A B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①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小恶,终无大庚C D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11.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12.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

(2分)9. (1)过:有过错(或犯错误)。

(2)累:连累,损害。

(2分。

每词1分)10.C(2分。

A①副词,表反问;②代词,他。

B①连词,表因果,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C均为连词,因为。

D①介词,指明对象;②介词,比)11. (1)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一定象(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象(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

(2分。

“或”“远”各0.5分;状语后置1分。

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2)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上,与我乡邻们的死相比也已经算晚了,又怎么敢仇恨呢?(2分,“虽”“乎”“安”“毒”各0.5分。

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12.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2分。

每句1分,凡与“改过”“向善”有关的名句皆可)2008 成都市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到传》)【注释】①三晋之兵:这里专指魏军。

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与后续部队脱节) 。

③白:使……露出白木。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齐使田忌将.而往将:率兵B. 士卒亡.者过半矣亡:死亡C.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D. 乃钻火烛.之烛:照亮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 用原文回答)。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 3.(2分)B(亡:逃亡) 4.(6分)(1)(3分)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

(2)(3分) 孙膑估计(或“揣测”“计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

5. (4分)(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

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

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2008达州市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6~20题。

(14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分)(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答案:16.C (“阴”指江河的南岸) 17.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18.(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19﹒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63.2008年梅州市文言文阅读(10分)细柳营司马迁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