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学习三农问题PPT教材课件
合集下载
_三农问题 ppt

②报名参加合作社
图② 反映了我国哪 一次土地政策调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人 民 公 社 的 猪
结合上面两幅图片在探索建
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在农 村工作中出现了什么失误?
错误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成为 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同一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到什么作用?
1.建国后土地政策的第三次调
整指什么?
2.这次调整后土地所有制变了
吗?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3.这次调整有什么后果? 4.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政策失 误?
1.建国后土地政策的第四次调
整指什么?
2.这次调整后土地所有制变了
吗?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3.调整后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 到什么作用?
专题 :
中国史上的三农问题 (仅限于土地政策的调 整)
1.建国后土地政策的第一次调
整指什么? 2.土改依据什么法令进行的? 内容是什么? 3.土改后土地的所有权归谁? 4.土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什 么作用?
1.建国后土地政策的第二次调
整
Hale Waihona Puke 指什么?2.这次调整的方式是什么?
3.调整后土地的所有权归谁? 4.调整后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
结合上图回答: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在农 村实行了什么土地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结
1.建国后土地政策的四次调 整
分别指什么?
2.这些调整涉及土地所有制变
化的有哪些?分别是怎样改变 的? 3.哪几次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 4.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土改中农民埋界桩
《中国三农问题》PPT课件

终实现高度发达的农业产业化。
7
2.1 布局基地化
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 前提下,根据农业内部种 植业、畜牧业、林业、渔 业等特点,因地区、品种、 季节制宜,科学规划、建 设和巩固一大批农业科技 园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8
种植业
9
畜牧业
10
林业
11
渔业
12
要实现农产品生 产布局基地化,除了 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 度外,必须加大基地 建设的资金投入,包 括国家和地方的农业 基础性建设资金投入 和基地生产性投入。
23
2.4 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弱质产业,其特点是鲜活性强、受季 节影响大、初级产品价值低,难以产生较高的效 益,只有通过精深加工,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附 加值,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增效增收。
24
实践证明,要 实现农产品加工产 业化,必须重视以 下几项工作:
第一是招商引 资,扩大农产品加 工企业数量和规模;
36
实现农村道路通 达,必须做好三件事:
一是加快道路的 规划、改造和建设。 农村道路建设与改造, 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由于资金投入量大、 涉及范围广,应由政府主导、农民参与。
3.3 水源保障 3.4 能源清洁 3.5 生态优美
4 关于农民问题
4.1 衣食无忧 4.2 劳作轻便 4.3 教育优先 4.4 医卫健全 4.5 文化先进
5 结语
3
三十年间, 中共中央和国务 院曾先后下发十 二个中央“一号 文件”部署和安 排全国的三农工 作。
4
在实践中,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抓手,着眼于 农村发展的实际,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进一步 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前提下,科学地谋划、 协调和落实好有关农业生产、农村积累与农民消 费的各项具体措施。
7
2.1 布局基地化
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 前提下,根据农业内部种 植业、畜牧业、林业、渔 业等特点,因地区、品种、 季节制宜,科学规划、建 设和巩固一大批农业科技 园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8
种植业
9
畜牧业
10
林业
11
渔业
12
要实现农产品生 产布局基地化,除了 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 度外,必须加大基地 建设的资金投入,包 括国家和地方的农业 基础性建设资金投入 和基地生产性投入。
23
2.4 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弱质产业,其特点是鲜活性强、受季 节影响大、初级产品价值低,难以产生较高的效 益,只有通过精深加工,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附 加值,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增效增收。
24
实践证明,要 实现农产品加工产 业化,必须重视以 下几项工作:
第一是招商引 资,扩大农产品加 工企业数量和规模;
36
实现农村道路通 达,必须做好三件事:
一是加快道路的 规划、改造和建设。 农村道路建设与改造, 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由于资金投入量大、 涉及范围广,应由政府主导、农民参与。
3.3 水源保障 3.4 能源清洁 3.5 生态优美
4 关于农民问题
4.1 衣食无忧 4.2 劳作轻便 4.3 教育优先 4.4 医卫健全 4.5 文化先进
5 结语
3
三十年间, 中共中央和国务 院曾先后下发十 二个中央“一号 文件”部署和安 排全国的三农工 作。
4
在实践中,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抓手,着眼于 农村发展的实际,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进一步 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前提下,科学地谋划、 协调和落实好有关农业生产、农村积累与农民消 费的各项具体措施。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农”问题 PPT

3.要求回答核心内容应该把握什么
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
业展◆状品从况市并场建导和国致积重累后工工我业业发发国展展农缓的慢资村,金生成等为条产工件业关,发从系展而的调影制响整约到因中轻素工得。业到的发的
(启2示)是与材什料么一?相比,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
业发展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 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 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 变。中国共产党高层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 键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新的起点三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 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在制订农村政策时 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时期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建国后
内容
天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 革命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
(◆12)◆0材材世料料纪二一5中个0体毛—农泽7业东0在年的中农代国业所,创政我立策的的国精内农耕容细村有作的哪生生些产产?方关式系已经还
使进生行产力了的哪发挥些达变到了革极或限。调一整家一?户每的小一农步经济调,整生产的资核料微心
薄如内果、容不生以产引导分及散农结民、走生果组产如织规模起何小来?的、路农业,科不技仅落不后能、改劳善动农生民产的率生低活下,,而。
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
业展◆状品从况市并场建导和国致积重累后工工我业业发发国展展农缓的慢资村,金生成等为条产工件业关,发从系展而的调影制响整约到因中轻素工得。业到的发的
(启2示)是与材什料么一?相比,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
业发展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 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 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 变。中国共产党高层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 键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新的起点三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 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在制订农村政策时 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时期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建国后
内容
天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 革命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
(◆12)◆0材材世料料纪二一5中个0体毛—农泽7业东0在年的中农代国业所,创政我立策的的国精内农耕容细村有作的哪生生些产产?方关式系已经还
使进生行产力了的哪发挥些达变到了革极或限。调一整家一?户每的小一农步经济调,整生产的资核料微心
薄如内果、容不生以产引导分及散农结民、走生果组产如织规模起何小来?的、路农业,科不技仅落不后能、改劳善动农生民产的率生低活下,,而。
三农问题专题课件

热点二: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 问题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 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
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 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 成规模经济。
④唐朝: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 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
⑤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 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⑥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 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等引入我国。
⑦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实质是纳钱 代役和按亩纳税。
④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 和兵役。
⑤租庸调制:隋唐实行。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指纳绢(布) 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⑥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 果。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开始改变了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
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 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
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 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 成规模经济。
④唐朝: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 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
⑤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 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⑥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 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等引入我国。
⑦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实质是纳钱 代役和按亩纳税。
④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 和兵役。
⑤租庸调制:隋唐实行。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指纳绢(布) 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⑥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 果。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开始改变了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
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
三农问题ppt课件

4
•
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
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
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
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但他们的
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
问津。这不仅严重地阻碍
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
不利有“三农问题”的解
决。因此,从建立城市农
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
意义以及具体制度的设计
方面,对城市农民工这个
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
• (2)统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建立经济困 难家庭学生的专项基金。
• (3)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 育“四教统筹”的农民工子女特色教育体系。
• (4)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 育
• (5)根据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发展特点,建立涵盖农 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
23
解决农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 减税 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 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 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 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 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 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 公司负责销售。
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
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
用。
精选版课件ppt
19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 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 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 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 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解读“三农”问题PPT课件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_龙__头_企__业__为纽带,形成生 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的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 共同体。
• 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 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 们迁入城镇;
• 所谓“投资农民”,就是投资于农村人 口和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包括教 育、卫生和医疗、计划生育、清洁水供 应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发展的能力和 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
• 所谓“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 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 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 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选择 居住地点的权利,平等、友好相待;
二、“三农”问题 现状及分析
1、农业问题
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 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 益低下 。
2、农村问题
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 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 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 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 保障尤为突出。
3、农民问题
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 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 心问题。
3、坚持协调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4、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5、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建 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加 快发展循环农业。
6、顺应潮流大势,坚定不移 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这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理论探索 的基本结论。
7、积极妥善解决“三农问 题”界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以市场化引导小农经济走 向现代农业。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 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 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 们迁入城镇;
• 所谓“投资农民”,就是投资于农村人 口和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包括教 育、卫生和医疗、计划生育、清洁水供 应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发展的能力和 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
• 所谓“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 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 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 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选择 居住地点的权利,平等、友好相待;
二、“三农”问题 现状及分析
1、农业问题
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 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 益低下 。
2、农村问题
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 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 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 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 保障尤为突出。
3、农民问题
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 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 心问题。
3、坚持协调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4、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5、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建 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加 快发展循环农业。
6、顺应潮流大势,坚定不移 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这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理论探索 的基本结论。
7、积极妥善解决“三农问 题”界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以市场化引导小农经济走 向现代农业。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中国经济专题三农PPT课件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消除通货紧缩 与消费相 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不仅刺激农村耐用品消费, 而且会增加农村对现代厨具和清洁用品的需求。 限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
14
3.“三农”问题的成因
第一,从“三农”内部看
(1)“三农”问题是由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农民自身 的状况决定的。 (2)诱致性制度变迁对农民收入的推动作用减弱。 (3)农业投资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滞后。 (4)信贷政策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次偏低,竞争力低
▪ 四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限制
5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 1978-2004,农总产值 年均增长6.2%农业增 长一直较快
➢ 1997-2004,农业总产 值年均增长5.0%
▪ 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 的核心
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 3000万左右
Year 78-84 84-88 88-95 95-00 00-04 Rural 13.9 2.1 3.8 2.9 4 Urban 7.1 5.2 6.3 5.6 7.6
7
二是农村社会发展减速,农业劳动力转移艰难 土地只能容纳1亿,目前农村有劳动力5.5亿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 期、一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农村劳 动力供给量超过劳动力需求量的部分。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 农业劳动力剩余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劳动力剩 余; 从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看,农村剩 余劳动力表现为新增农业劳动力边际劳动生 产率为零,
②“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必 然现象。
③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三农”问题和存 在大量农业人口的农村有必然联系。
17
④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
14
3.“三农”问题的成因
第一,从“三农”内部看
(1)“三农”问题是由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农民自身 的状况决定的。 (2)诱致性制度变迁对农民收入的推动作用减弱。 (3)农业投资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滞后。 (4)信贷政策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次偏低,竞争力低
▪ 四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限制
5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 1978-2004,农总产值 年均增长6.2%农业增 长一直较快
➢ 1997-2004,农业总产 值年均增长5.0%
▪ 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 的核心
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 3000万左右
Year 78-84 84-88 88-95 95-00 00-04 Rural 13.9 2.1 3.8 2.9 4 Urban 7.1 5.2 6.3 5.6 7.6
7
二是农村社会发展减速,农业劳动力转移艰难 土地只能容纳1亿,目前农村有劳动力5.5亿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 期、一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农村劳 动力供给量超过劳动力需求量的部分。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 农业劳动力剩余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劳动力剩 余; 从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看,农村剩 余劳动力表现为新增农业劳动力边际劳动生 产率为零,
②“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必 然现象。
③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三农”问题和存 在大量农业人口的农村有必然联系。
17
④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
三农问题pptx

三、自治状况及乡镇机构
村民自治制度在很多地方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不少地方的 村委会和村干部成为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的侵吞者。久而久 之,习惯于家庭农作制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干脆不理会村委会、 村干部。 乡镇政府有自己独立利益和相应税收权利,乡镇机构越来 越膨大。我国拥有4.8万个乡镇、80万个行政村。
四、国家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量不均衡
· · · · · · ·
二、努力提高农民的政治、社会地位
1、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城乡 二元结构 2、将农民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系列,提高 农民的素质和自信心、社会地位 3、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 与水平,使农民的利益表达 制度化、有序化
· · · · · ·
三、努力加大对三农的各项投入
(一)教育方面
(一)、农业问题表现
(二)、农村问题表现
(三)、农民问题表现
一、农业问题表现
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不尽合理、效率低下、发展 缓慢 、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1、经济问题:农副产品滞销
南北方同时上市致饱和 油价上涨运费增加 产品过剩 供求信息不畅
2、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紧张:土地沙化、盐碱化、开发 (2)污染:水和空气污染、基因污染、土壤污染
后来,这一阶段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 运动走向滑落,经历了刘少奇主导的分田试验的挣 扎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走向底端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安徽小岗村18位英 雄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掌握了土地的自主经营 权,加之科技贡献度的大幅提升,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 民生活实现了飞跃,全国也基本实现了温饱。
正确认识当前 我国“三农”问题
刁清
第一节 “三农”问题的现状
第二节 “三农”问题的成因 第三节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1、各朝代 的主要水利工程
①夏商周:
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 ②春秋战国: 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 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 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 在秦国修的郑国渠。春秋时期吴 王夫差就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 -邗沟 ③秦朝 •开通了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 下列农具和耕作方法,出现在 汉朝时期的是: ①耦犁 ②二牛一人犁耕法 • ③耧车 ④翻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 D.③④
• 1997全国,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 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 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 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 • 1997年上海,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 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
b、概况: Ⅰ、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Ⅱ、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 •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c、影响:
Ⅰ、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 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Ⅱ、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 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 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 工具筒车。 • 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 多水利工程。 • ⑨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 的措施
①春秋时期 •②战国时期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 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 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 •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 农耕; 推行屯田制;
③秦朝 两汉时
三国时 北魏孝文帝改革
• 认识: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直接目的是
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 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 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 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④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 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 著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 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 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 ⑤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 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
• ⑥隋朝开通大运河 • a、目的: • • • •
•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 的需要等
116《三农问题》
•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 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 村指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和技术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 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 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 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 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 我国古代的农学家十分重视农业生 产经验的积累.北魏贾思勰在《齐 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锄不以水 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这主要是 强调 • A.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的观点 • B.应当抓紧农时进行耕作的观点 • C.主张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 D.介绍如何选种,浸种,施肥的经验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一些 王朝的初期往往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发 展的措施,其中唐朝初期采取的是 • A 减轻田租,十五税一,甚至十多年不 收税 • B 实行租庸调制,“庸”的规定保证了 农民生产的时间 • C 将北方旱作物推广到江南地区 • D 奖励垦荒和实行“摊丁入亩”
•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 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济基础的反作用。
• 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 ( ) •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②井田制的推行 ③采取集体耕作方式④青铜农具的 大量使用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①③ D.①②④
⑥魏晋南北 朝时期:
•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 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 一牛一人犁耕法。
⑦唐朝时期: •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 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 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 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 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 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④唐:
•推行均田制;
•轻徭溥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 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 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 南北农作物交流。 • ⑥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相对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⑦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 ⑧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封建 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 (2003年上海高考)北京人遗址中发 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 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 是( ) • A.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 •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 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可以 不用人力操作的是 • ①翻车 ②筒车 • ③耧车 ④桔槔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 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牛耕的 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 命。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商周时期:
③春秋战国 时期:
④秦朝时: ⑤两汉时期
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 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 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 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 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 明了播种机械耧车。西域用上了中 原传去的铁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