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分析-20200820-米铁柱
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第2卷第2期2009年 3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ofHydroecologyVol.2,No.2 Mar.,2009 收稿日期:2009-0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490232);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02CB412405)。
通讯作者:姚庆祯,E-mail:qzyao@ouc.edu.cn作者简介:李玲玲,1984年生,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E-mail:li_lingling@yahoo.cn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李玲玲1,于志刚1,姚庆祯1,陈洪涛1,米铁柱2,巩 瑶1(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利用2007年4月对长江口海域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浓度变化范围较大,整体分布趋势是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且明显受水文状况影响。
在长江口海域,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其余依次是溶解有机磷、颗粒态磷;氮主要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其余依次是溶解有机氮、颗粒态氮、氨氮、亚硝酸盐。
硝酸盐和硅酸盐的行为是保守的,其行为主要受咸淡水混合过程控制;磷酸盐、溶解有机磷、颗粒态磷、亚硝酸盐、氨氮和溶解有机氮的行为是非保守的。
关键词:长江口,营养盐,形态,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X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09)02-0015-06引言在化学海洋学中海水营养盐指氮、磷、硅元素的盐类,它们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
水体中营养盐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其结合形式大致可分为:溶解态、颗粒态和吸附态等;从化合物性质还可分为有机态和无机态等等,其中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最直接的是溶解无机态的营养盐。
青岛地区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初步研究

科技信息
。科教视野 o
S Ⅲ N E I F MA I N C C N oR T o
20 0 6年
第2 期
青岛地区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初步研究
宋 字然 于 志刚 陈洪 涛 米铁柱 ( 中国海洋 大学 化学 化工 学院 山东 青 岛 2 6 0 ) 6 0 3
.
一 . 黑
.
.
.
.
一
丁
一
是 04  ̄ tL’ . mo・- 。 4 N N 月 平 均 浓 度 分 别 在 2 0 H4 0 2年 6月 份 和 2 o 0 3年 5月 份 出现
r小 的峰值 , 而这两个月份的降水量都不小 , 造成 N 4 N浓度偏 高的 H+ 一 原 因 , 能 和 春 种 后 化 肥 分 解 释 放 出 N 有 关 ; 冬 季 节 N 一 和 可 秋 N N "N的浓度 一般较 高, O3 - 这是因为秋冬季节青岛地 区的降雨量较小 , 另外 气候 比较干燥。 土壤中含氮肥料 容易挥发。 再加上 大量的燃煤 、 生
摘要 : 了解青 岛地 区湿沉 降中营养元素的含量 , 讨其时海 洋生态系统得影响 ,0 2年 3月至 20 为 探 20 0 3年 1 2月在青 岛市八 关山共采集 了 6 个降雨样品 , 1 并分析 了其 中的 N、 、i P S 等营养元素 的农度 。 结果表明, 营养元素月平均浓度 、 月沉降通量变化较大 , 与降雨量和 不同的污染物 来源等因素有关; 雨水 中营养元素组成和海水不 同, 更有利于浮游植 物的生长, 有可能成为赤潮爆发的诱因。
. .
. . 喜 . : 一
圜 . 盐 ; 洋 生 态 系统 营 海
1引 曹 ,
人气湿沉降主要研 究的是降水 的化 学成分及其影 响因素和变化 规律, 大气 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资料来看 , 足 从 以往 大 气 湿 沉 降 的研 究 , 部 分 研 究 者 注 重 分 析 常 量 离 子 的来 源 、 酸 雨 大 对 形 成的贡献 , 而忽视丁某些离子作为营养元素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海 洋, 大气湿沉降具有沉降速度快 、 突发性 等特点 。 大量 的营 养盐 、 微量 』 索 和有 机 物 在 短 时 间 内沉 降 , 响 表 层 海 水 的 化 学 组 成 和 海 域 营 养 影 髓结 构。 将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必 张经 研 究 指 出 I1在 西 北 太 平 洋 海 岸 带 ( 海 ) 大 气 沉 降 可 能 成 t, 2 黄 。 为营养元 素的主要来源 ; 局部的降雨可能导致表层海水的暂时富营养 化 , I 发 有 害 赤 潮 发 生 。 霍 文 毅 等‘ 分 析 19 从 引 在 9 8年 7月 3 日胶 州 湾 女姑 1海 域 发 生 中 肋 骨 条 藻 赤 潮 的 原 因 时 指 出 ,赤 潮 发 生 前 , 1 1 表 层海 水无机氮的浓度明显增高 , 6月 3 和 0日和 7月 1日的降雨有关。 日前 对于赤潮发生的具体原因仍不是很 清楚 , 大气 温沉 降在其他条件 成熟 的情况下 町能成为赤潮发生的诱 发因子。 2样 品 与 分 析 方 法 . 本研究 的采样地点设在青岛市八 关 山顶 ( 海拔 9 m)使 用的采样 5 ; 器是 青 岛崂 山 电子 仪器 总 厂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的 S C 1型 降 水 降 尘 自动 Y一 采样 器 ; 品 采 集 后 用 04 m 醋 酸 纤 维 滤 膜 过滤 。 入 样 品 体 积 4 样 .5 加 ‰ 的 C I, 封 . 阴 凉处 保 存 。 HC 密 于 本研 究 自 2 0 0 2年 3月 至 2 0 0 3年 l 采 集 有 效 样 品 6 2月 1个 , 营 养 盐 的分 析 采 用 的 是 B a- u beA 3型 自动分 析 仪 。 rn L eb A
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水中铁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关键词 : 原 子 吸 收 法 ; 海 水 ;铁 ;不确 定度
中图分 类号 :X 8 3 2 ; 0 6 5 7 . 3 1
文献标 志码 :A
D O I : 1 0 . 1 6 8 0 3 / j . c n k i . i s s n . 1 0 0 4 — 6 2 1 6 . 2 0 1 7 . 0 1 . 0 1 9
第4 3 卷
第1 期
环境 保护 科学
Env i r o nme n t a l Pr o t e c t i o n Sc i e n c e
Vo 1 . 4 3 No . 1 F e b . 2 0 1 7, 9 2  ̄ 9 5
2 0 1 7 年2 月
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水中 铁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h e Un c e r t a i n t y f o r Me a s u r e me n t o f I r o n i n S e a wa t e r
b y A t o mi c Ab s o r p t i o n S p e c t o me r t r y
o f s h o e r w a t e r i n Z h e j i a n g i s t a k e n s a a n e x a mp l e t o d e t e r mi n e h t e u n c e r t a i n y t f o he t i oB r c o n t e n t i n s e a w a t e r b y a t o m i c a b s o r p t i o n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 T h e r e s l u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i r o n i n t h e s mp a l e s f r o m Z h e j i a n g c o a s t a l i s 5 . 2 s / L w i t h i t s e x p nd a e d u n c e r t a i n y t a s U = 0 . 8 g / L = 2 ) . B y e v l a u a t i o n ft o he c o mp o n e n t s o f h t e u n c e r t a i n y, t i t i s f o u n d o u t t h a t he t ma i n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h t e
海水化学成分对水泥基材料的侵蚀

海水化学成分对水泥基材料 的侵蚀
季中 a。 华l 冯树荣 , 超l 马敬畏 a , 苏 b 。
(. 1 河海大学 a力学与材料学院 ;b 水利水电学院 ,江苏 南京 2 0 9 ;2 中国水电顾问集 团 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南 长沙 4 0 1) . 108 . 1 04
摘
要 : 针对水泥基材料受海水腐蚀 的情况 , 通过质量损失率 、 抗压强度损失率 、 抗渗性能及外观分析 , 评价水泥基材料在 l 倍海水浓 O
度各化学成分长期浸泡下的抗腐蚀性能。 结果表明在海水的主要成分 中,对水泥基材料侵蚀性能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 Mg O 、 2 C S S 、 1 K O Mg 、 N C。 a I降低水胶 比和添加掺合料可 以有效提 高水泥基材料抗海水腐蚀性 能。 在长期浸泡条件下 , 海水化 学成分对水泥基材料 的侵蚀 破
2 Mi・ o t . d S uhDeina dR sac n tu e C C C a gh 4 0 1 , hn ) s g n e e rhIs t t , HE C, h n s a 1 0 4 C ia i
Abs r e : ta t
c n e to t o r so f e wae nc me tb sdmae as c rosinrssa c f e e tb sd mae il r v lae o n cinwi c ro in o a tro e n -a e tr l.o r so e it eo m n— ae trasweee au td h s i n c
(a oee f cai ad t a ;.o eef t C ne acad yr o eE g er g oa n es ,aj g 108C i 1 C lg oMe n sn Ma r l bC lg oWa r o s v y n H do w r ni en , hi i rt N nn 209 ,h a . l h c e s i l e r n p ni H U v i y i n
海工高强钢在海水中应力腐蚀研究进展

第20卷 第8期 装 备 环 境 工 程2023年8月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53·收稿日期:2023-03-29;修订日期:2023-05-08 Received :2023-03-29;Revised :2023-05-08 作者简介:滕乙正(1998—),男,硕士研究生。
Biography :TENG Yi-zheng (1998-), Male, Postgraduate. 通讯作者:张海兵(1983—),男。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Hai-bing (1983-), Male.引文格式:滕乙正, 张海兵, 马力, 等. 海工高强钢在海水中应力腐蚀研究进展[J]. 装备环境工程, 2023, 20(8): 053-060.TENG Yi-zheng, ZHANG Hai-bing, MA L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ess Corrosion of Marine High-strength Steel in Seawater[J]. 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3, 20(8): 053-060.海工高强钢在海水中应力腐蚀研究进展滕乙正,张海兵,马力,张一晗,李祯,侯健,孙明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海洋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200) 摘要:从高强钢材料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加工工艺、残余应力以及海水温度、Cl -浓度、pH 值等环境条件和腐蚀程度等方面总结了高强钢应力腐蚀的影响因素。
结合高强钢的使用环境和力学特点,简述了高强钢的应力腐蚀开裂机理,包括氢致开裂理论、阳极溶解理论、腐蚀产物楔入理论、应力吸附破裂理论等。
针对高强钢在海洋环境中的应力腐蚀问题,分别从组织成分优化、表面处理和阴极保护等方面论述了应力腐蚀防护方法。
高强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中的阴极保护行为研究

第20卷第8期装备环境工程2023年8月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45·高强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中的阴极保护行为研究王鑫,白双锋,郭云峰,黄哲华,李相波,侯健,张慧霞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海洋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237)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阴极极化电位下高强不锈钢的极化行为,确定某高强不锈钢合理的阴极保护电位区间。
方法通过动电位极化测试以及电化学阻抗测试等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此种高强不锈钢在海水中的阴极反应过程,通过不同极化电位下的恒电位极化测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观察分析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研究阴极极化电位对高强不锈钢表面阴极产物膜的影响规律,以及对高强不锈钢在海水中的阴极保护效果。
结果动电位极化测试表明,在‒0.50~‒0.90 V,只需要施加很小的阴极电流,就可使极化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及拟合结果表明,极化电位在‒0.70 V时,电极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最大,此时腐蚀被完全抑制。
恒电位极化测试发现,随着电位负移,极化电流密度整体上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用能谱仪分析其表面产物发现,钙镁沉积层的致密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结论此种高强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中施加阴极电位为‒0.50~‒1.00 V时,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关键词:海洋工程;高强不锈钢;阴极保护;阴极极化;电化学行为;XRD中图分类号:TG17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42(2023)08-0045-08DOI:10.7643/ issn.1672-9242.2023.08.007Cathodic Protection Behaviors of High Strength Stainless Steel in Seawater WANG Xin1, BAI Shuang-feng1, GUO Yun-feng1, HUANG Zhe-hua1, LI Xiang-bo1, HOU Jian1, ZHANG Hui-xia1(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arine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Luoyang Ship Material ResearchInstitute, Shandong Qingdao 266237, China)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study the polarization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stainless steel at different cathodic polarization potentials, so as to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cathodic protection potential range of high strength stainless steel. The cathodic re-action process of the high strength stainless steel was studied by electrochemical test methods such as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test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test. The corrosion produc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sample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by cathodic polarization combin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The effect of ca-thodic polarization potential on the cathodic product film on the surface of the high strength stainless steel and the cathodic pro-tection effect of the high strength stainless steel in seawater were studied.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test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cathode polarization potential was ‒0.50 V~‒0.9 V, only a small cathode current could make the polarization potential change significantl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test and fitting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polarization potential收稿日期:2023-04-03;修订日期:2023-06-15Received:2023-04-03;Revised:2023-06-15作者简介:王鑫(1996—),女,硕士。
海洋腐蚀环境下高强度钢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44卷第8期人民珠江 2023年8月 PEARLRIVERhttp://www.renminzhujiang.cnDOI:10 3969/j issn 1001 9235 2023 08 0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8571)收稿日期:2023-01-10作者简介:魏欢欢(199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强度钢材钢结构、金属材料疲劳与断裂、耐久性、钢结构高等分析及稳定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wh0402@qq.com通信作者:陈晨(1994—),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钢结构减震控制、新型结构体系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3312176207@qq.com魏欢欢,陈晨,郑东东,等.海洋腐蚀环境下高强度钢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人民珠江,2023,44(8):82-92.海洋腐蚀环境下高强度钢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魏欢欢1,2,陈 晨3,郑东东2,杜小云4(1.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西安理工大学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48;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4.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6)摘要:海洋环境具有湿度大、盐分高等特征,海工建、构筑物面临浪花飞溅侵蚀损伤影响,钢结构的耐久性能受到严峻挑战和考验,海洋腐蚀环境下高强度钢材的失效机理、结构体系可靠性评估及表面防护技术等方面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基于海洋区域划分、高强钢腐蚀成因及损伤机制、力学性能退化关系进行了梳理,结合前期在模拟海洋浪溅区高强钢母材及焊缝连接所取得的研究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海洋环境下Cl-浓度、温度及湿度对于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介绍了腐蚀周期与力学性能变化关系,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趋势及主要方向,以期为今后海洋环境下高强钢局部腐蚀行为的深入研究、新型连接节点性能优化及安全防护技术应用提供借鉴,同时为建立海洋环境下高强钢寿命预测及失效评估方法提供有力支撑。
教学媒体7-海洋深水管柱力学分析

3 深水隔水管
深水隔水管主要研究内容
3 起下钻过程中隔水管的安全分析 在隔水管出现弯曲时,起下钻或下套管过程中,内部工 具及管柱给隔水管施加影响,使隔水管变形增加,引起失效。 如果下套管及钻柱受阻,内部管柱弯曲失稳,将对隔水管及 海底井口施加侧向力,使隔水管变形过量,并挤压防喷器 组,还会造成钻柱或套管被挤毁事故。 4 隔水管安全性综合分析 针对隔水管端部转角、弯曲应力、动态惯性力、与内部 管柱的接触力等关键参数,分析平台位移、海浪、海流、预 张力等的综合影响,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不同工作环境 下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减少事故发生率。
套管外环空压力控制计算分析
完井液憋压试验装置
5 深水套管安全
套管外环空压力控制计算分析
常规完井液憋压试验曲线
5 深水套管安全
套管外环空压力控制计算分析
充气完井液憋压试验
5 深水套管安全
套管外环空压力控制计算分析
充气完井液憋压试验曲线
5 深水套管安全
套管外环空压力控制计算分析
充气完井液憋压计算
2 浅水隔水导管
隔水管变形
2 浅水隔水导管
隔水管弯曲应力
3 深水隔水管
3 深水隔水管
深水隔水管存在的问题
1. 钻井船、平台定位:靠动力定位 2. 隔水管振动:海水、管内流体引发振动 3. 隔水管稳定性:重力、海水、管内流体轴向失稳 4. 隔水管回弹:在隔水管底端突然断裂时,顶部张紧力和流 体都使隔水管回弹 5. 共振:船吊着隔水管,隔水管下端断开时就会随船起降, 因而有惯性,可能发生共振 6. 隔水管结构:浮力装置、接头
5 深水套管安全
套管外环空压力控制计算分析
充气完井液憋压计算曲线
70 60 环空压力增量(MPa) 50 40 30 20 10 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参考温度(℃) 100 110 120 1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跟据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和方向,结合我国海洋监测及海洋污染监测的通用方法,在介绍各类参数的海洋学意义的基础上,简介各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问题及新的测定参数,详细阐述海洋调查和海洋研究中各指标的基本分析方法原理,强调各方法使用的要点及测定中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frontier problems and new parameter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ach parameter, the key points of each method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in the determination are also explained in detail in this course. For seawater, it has a series of unique pretreat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 Methods of Seawater Analysi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Marine Chemistry. Related parameters are the basic elements for studying the global change and assessing the marine environment.
2.设计思路
海水环境相对于地表水环境有着高离子强度、分析物浓度低、取样困难的特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前处理与分析方法。
海水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与海洋化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海水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取样及预处理、常
- 5 -
规海洋化学参数、海水pH、碱度等二氧化碳系统参数、营养盐、叶绿素及初级生产力、无机痕量元素、同位素等的分析方法,相关参数均是全球变化研究、海洋环境评价等的基本要素,是研究和发展海洋科学的基础之一和必备工具。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大学化学(或分析化学)、环境监测、仪器分析,并行课程:海水分析实验,后置课程:出海实习
二、课程目标
掌握海水海洋化学、海洋环境化学及海洋污染等常规调查项目的分析原理、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加深对海水样品分析测定操作要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科学研究素质。
三、学习要求
学生在课前熟悉课程内容;课中掌握关键知识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完成作业及课程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撰写、课下作业等。
四、进度安排
- 5 -
- 5 -
- 5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
2. 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 -2007
3. Analysis of Seawater : A Guide for the Analyt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 , Springer,2006,1-510
4.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the Analysis of Seawater CRC Press 2009,
Oliver Wurl ,eds ,1-408
5. 化学海洋学,(1-3卷)J.P.赖利等主编,海洋出版社,1982
6. 海水分析化学,陈国珍主编,科学出版社,1965
7. 海水分析化学,K.格拉斯霍夫主编,陆贤昆等译,科学出版社,1982 8. Methods of Seawater Analysis(3rd),Klaus Grasshoff et al., wiley
press,1999
9. Analysis of Seawater, T.R. cromp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press,1989 10.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手册,韩舞鹰编著,海洋出版社,1986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D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统考方式
:A.统一 B.提前 (三)成绩综合评分方法:
附:作业和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1)作业的评分标准
2)课堂讨论及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