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义救飞虎兵 共续中美情
东纵战士奋力营救遇险美国飞行员

东纵战士奋力营救遇险美国飞行员作者:感恩向文来源:《源流》2014年第06期2013年12月2日,博罗县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举行了东江纵队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
在大会现场,东江纵队的老战士们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场面十分热烈。
人群中一位50来岁、上唇留着短须的外国男子特别引人注目,他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戴维。
戴维为何出现在东江纵队的纪念大会现场?这还得从发生在69年前的一件事说起。
1944年2月11日,美国大尉飞行员唐纳得·克尔率领美国飞虎队20架战斗机从桂林起飞,护卫12架轰炸机袭击日军占领的香港启德机场。
在空战中,克尔驾驶的战斗机被敌炮击中,只好弃机跳伞。
克尔降落在香港观音山的山腰。
此时,大批日军火速从机场向观音山扑来。
在这危急关头,一名中国少年迅速将克尔带向密林深处,躲到观音山的一个山洞里。
这位少年名叫李石,年仅14岁,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交通员。
当时他正好送信归来,看见克尔遇险,便奋力上前营救。
日军找不到人,只好悻悻离去。
在港九大队民运员李兆华等人帮助下,克尔转移到北围村的后山养伤。
在克尔遇险的第7天,邓贤等多名港九大队战士几经周折,将克尔从日军包围圈中转移,送达港九大队部。
调养20多天的克尔,由港九大队队员护送到东江纵队司令部,受到司令员曾生等人的热情接待。
当年3月10日,伤愈后的克尔由东江纵队司令部派人几经辗转安全护送到美国第十四航空基地广西桂林。
至此,营救克尔的工作取得全面成功。
克尔回国后虽然很少提及战争,但他一直牵挂着营救过他的东纵战士。
在此期间,克尔亲笔写下了50多页的日记,记录被营救过程,并写下一封感谢信和5幅漫画,以感激对东江纵队的救命之恩。
克尔去世前,不停地叮嘱两个儿子,一定要到中国去,寻找救他一命的中国恩人。
克尔的妻子也时常提起那个救过丈夫的勇敢少年李石,敦促儿子一定要到中国去,找到恩人。
直到2008年,戴维进入联想集团,因业务需要,经常到深圳出差。
一直惦记着父亲嘱托的他,有一次偶然在深圳坪山东纵纪念馆,看到父亲当年所画的漫画和感谢信,这使戴维欣喜万分。
中国唯一健在的飞虎英雄:龙启明

通 道—— 滇缅 公路 。为此 , 中美两 油 量都 是经 过严 格计 算 的,多 一滴 也 1 日这 天 ,龙启 明 的名字 出现在 录 取 国被 迫开 辟 了这条 世界 航空 史上 最危 不 行 。 因 此 , 靠 有 限 的 油 料 决 不 敢 在 0 险 的空 中航线 。这 条航 线穿 行于 青藏 空 中超 时 飞行 ,如 果迷航 或遭 遇 日机 6 天之后 ,龙启明被送往 四JI 宾 高原 的喜 马拉雅 山脉 中,峰 峦叠 嶂密 袭击 ,那就几乎没有 生还 的机会 了。 I 宜
一
航 空 学 校 学 习 飞 行 理 论 ,结 业 后 又 先 布 ,气 候 条件恶 劣 , 因此素 有 “ 次 龙 启 明驾 机 从 昆 明飞 往 印 死亡 后 到 昆 明 航 空 学 校 、 印 度 拉 柯 尔 航 空 航 线 ”之 称 。 度 ,快 到达机 场 时 ,机 场 正遭遇 日机 学 校 飞 行 员 训 练 中 心 学 习 飞 行 。 天 资 龙 启 明 心 里 非 常 明 白 , 飞 行 在 空 袭 ,机 场 塔 台 电 告龙 启 明不 要 降
时 , 父 亲 想 起 了 何 香 凝 女 士 曾 书 赠 给 自 己 的 廖 仲 恺 先 生 的 遗 作 诗 句 “ 仇 国 悲 痛 万 分 的 龙 启 明 从 此 切 齿 痛 恨 地 驾驶着 飞机 刚冲 出云团 ,蓦然 发现
日本侵 略者 ,他 时刻 牢记 父 亲手 书给 正 前 方2 里处 耸 立着 一座 山峰 。龙 公
的临别 赠 言 ,龙 启 明踏上 了回祖 国大 绩提 前 毕业 , 回国投 入 了打击 日本侵 机离 山峰 越来 越近 ,龙 启 明心里有 些
陆 的流 亡 之 旅非 常丰 富的 瑞 恩斯镇 定地 带着 微笑对 他 说 : “ 别 慌 , 听 我 的 指 令 。 ”就 在 飞机 离 山
飞虎将军陈纳德阅读材料

飞虎将军陈纳德阅读材料飞虎将军陈纳德阅读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
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过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
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原卷如此。
应为“1941年”。
——编者注)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
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飞虎将军”陈纳德》阅读答案2013高考新课标

《“飞虎将军”陈纳德》阅读答案(2013高考新课标1)《“飞虎将军”陈纳德》阅读答案(2013高考新课标1)“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再伤害,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名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名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事,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南宁人怀念美国飞虎队

南宁人怀念美国飞虎队当年,中国受日本法西斯侵略,美国抗日援华,功劳有目共睹,世人铭记。
做人要正直,有恩应感知。
美国人与中国人相距万里,地异人别,情理之中,同是人类,应该求大同存小异,目标一致,为世界和平携手共勉,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朴素的愿望。
时光倒转,回到1938年1月8日。
这天,淳朴的南宁市,风和日丽,一派和平宁静。
突然,“呜呜......”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残暴的撕裂了街区的平静,警察没命的沿街高呼:“日本飞机来了,快跑啊!”我们慌乱不迭的逃出家门,只见远处高挂着一个红灯笼,预示着飞机空袭开始了;我们就近逃向一里地开外的观音山防空洞,跑着跑着,看见挂起了第二个灯笼,预示着飞机快到了;奔跑的人群互相催促:拼命跑啊!很快,第三个灯笼升起来了,预示着飞机到头顶了,沿街警察发出严厉的喝令:“站住!别跑了。
去屋角墙根就地隐蔽!”我们身不由己的卷缩到路边,气喘吁吁的抖抖索索的听到,头上天空响起了隆隆的飞机轰鸣声,抬头一看,恐怖的日本飞机三架一组,九架一队,约莫数十架,呈品字形出现在灰蓝的上空,杀气腾腾,不可一世。
刚才还是瓦蓝的充满活力的艳阳天,转眼间变成了惨白的濒临死亡的冥界。
“哒哒...... ”国军的高射机枪,开始对空射击,在日机铺天盖地的淫威下,国军就像雄猫爪子下的小老鼠,垂死抗争几下而已。
有人绝命的哀叫:“飞机投弹了!”只见飞机的肚皮下,抖落下了斑斑点点的芝麻粒,很快,变成一个个番薯模样的炸弹,紧接着,撕裂了空气的“嘘嘘......”声,死亡的恐怖,由远至近直逼人的心脏。
猛然感到,发生了一阵强烈的闪光,冲击波像强烈的飓风,横扫一切,我手腕上的包袱给吹飞了,接着,大地猛烈的震动起来,好一会,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来了,耳朵嗡嗡作响。
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有讲,能听到声音,可以证明自己还没有死。
许久,我终于回过神来了,这才发现,炸弹在几百米开外爆炸,威力还如此强大,再近一点,不死也是剥一层皮了。
再看看远处,警察和救护队聚集在防空洞门口,围成一圈。
飞虎精神代代传作文

飞虎精神代代传作文英文回答:The Flying Tigers spirit is a legacy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of pilots and airmen. It is a spirit of courage, determination, and sacrifice. The Flying Tigers were a group of American volunteer pilots who fought in the Chinese Air Force during World War II. They were known for their bravery and skill in combat, and they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Allied victory in the Pacific.The Flying Tigers spirit is more than just a military legacy. It is a symbol of the human spirit's ability to overcome adversity and achieve great things. The Flying Tigers faced overwhelming odds in their fight against the Japanese, but they never gave up. They fought with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and they ultimately prevailed.The Flying Tigers spirit is an inspiration to us all. It shows us that anything is possible if we have thecourage to believe in ourselves and to never give up on our dreams. The Flying Tigers spirit is a legacy that will continue to inspire generations to come.中文回答:飞虎精神是代代相传的遗产,它是一种勇气、决心和牺牲的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素材:人物传记阅读《“飞虎将军”陈纳德》

“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
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志愿参加中国抗战的美国飞虎英雄们

志愿参加中国抗战的美国飞虎英雄们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正>中国抗战的胜利除了为之浴血奋战的中国将士和国民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相当数量的国际友人的巨大贡献。
其中,由美国人陈纳德组建的美国飞虎队直接参与了对日作战
【总页数】1页(P46-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37.12
【相关文献】
1.空中“飞虎”——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的传奇经历 [J], 南湘
2.《飞虎队(1941—1942):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 [J], 丹尼尔·福特;叶蔚然;
3.参加中国抗战的苏联志愿飞行员 [J], 高新生
4.一代群英万世师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50周年特别评荐《志愿军英雄传》《志愿军一日》两本书 [J], 张红
5.空中飞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 [J], 戈叔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救飞虎兵共续中美情
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荆楚大地广为流传着“义救飞虎兵,共续中美情”的故事。
她歌颂了抗战时期中美两国人民生死与共的战斗情义,传递着两国人民共续情义的真实情缘。
1944年,监利还在日本帝国主义铁骑的蹂躏之下,但新四军五师襄南军区已深入到监沔扩大农村,开展起了轰轰烈烈地抗日游击战争。
1944年5月6日,这天,湖北监利县周老嘴罗家村的村民正在田间劳动。
突然,一只冒着烟的“大鸟”从天空轰然坠落,砸进不远的下凤湖中。
从“大鸟”肚子弹出的一个白球缓缓飘下,落在一块麦田里,一个“红头发,白皮肤,高鼻子,穿皮靴,左腿有点跛”的洋人摇晃着从田里站起来。
被当时正在湖边打水草的村民罗齐昌、罗必书、周孝汉等人看见。
罗必书、周孝汉、罗本厚、罗德世等十多农民立即将“洋人”抬到保长家里。
这名外国人用国民政府颁发的护身符(Blook chit)和对话本(Point Talkie)告诉村民,他是美国飞行员,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日本人打下了他的飞机。
村民们明白,他是我们的朋友,为防止飞行员落入日伪军之手,立即与附近的新四军第五师襄南指挥部取得联系,连夜护送这位飞行员前往远在大悟的新四军第五师师部。
为避免坠机被日伪军发现,村民们在浮在下凤湖中的型号为P-54的战斗机上绑上石头,使它沉到湖底。
第二天,日伪军挨家搜查了罗家村,一无所获。
(此事件在1944年6月7日和6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做过报道)
同一天,美国援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的一架战斗机,在武汉上空被日机击中受伤,坠落沔东地区的干塔,机身摔坏,驾驶员受伤,被我新四军游击队营救,护送至监沔县,县里决定由田农、军区聂清光负责看护,医伤,并由聂医官护送他去襄南指挥部。
(1944年5月26日《解放军日报》给予了报导)。
在襄南指挥部,本尼达与执行同一任务的飞行员格雷格相遇。
1944年初冬的一天,援华美国空军陈纳德将军部下,驻老河口十四航空大队的一架飞机,受命轰炸武汉日军目标时,与日军机发生激烈空战,一架受伤美机,被迫落在沔阳沙湖附近的草坪上。
驾驶员走出机舱,拿《英汉对话手册》,指着“你知道那里有新四军吗”的汉语,让老百姓看。
围观者称“有”,并迅速将他交给了新四军。
这位美国飞行员路过洪湖,监沔县委书记王全国接见了客人,并将他引荐到剅口徐金亭先生(开明绅士,县议员)家作客,田农有幸作陪。
从1944年5月到10月,洪湖地区军民先后营救美国飞行员三人,第一次打开了美国十四航空队与敌后新四军第五师互换情报的大门,并开启了美国飞虎队员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情,美好佳话,并延
续至今。
在襄南指挥部,略懂英语的秘书夏夔才弄清了周老嘴送来的“洋人”的来历。
格林·本尼达,20岁,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行大队(又称飞虎队)飞行员。
6日,他架机从湖南芷江机场起飞,前往汉口轰炸日军目标,在返航途中遭多架日军机截击。
飞机损坏严重,在监利上空坠机,他跳伞逃生,掉在麦田中幸被老乡救起,交给了新四军的部队,躲过了大劫。
新四军第五师师部热烈接待了这位受伤的美国飞行员。
时任第五师师长的李先念将军非常重视这位大兵,称赞他非常年轻,并热情留下他治伤,并把他的心爱的手枪,华中一带的地图,南方乡村常用的竹斗笠等物赠送给格林·本尼达,并将自己签名的戎装照片送他作纪念。
还托他向大名鼎鼎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转赠一把从日军身上缴获的长剑。
三个月后,伤愈的格林·本尼达由新四军战士护送,突破日军重重封锁,送到延安,再由延安送回飞虎队总部,继续投入战争。
战争结束后,格林·本尼达回到了美国,再没有李先念和监利老百姓们的消息。
2002年,77岁的格林·本尼达携夫人应邀访华,参加“中美二战老战士友好叙谈会”。
在一位中国老将军发言时,他听到“新四军五师师部”、“湖北监利”、“营救过飞虎队员”等字句。
激动之下,他向发言者挥手,发现对方竟是当年为他翻译的新四军秘书夏夔。
“我好久才认出向我挥手的就是那位美国大兵”。
当年79岁的夏夔将军说:“我们兴奋地相认,会场一片欢腾”。
此后,两位老兵书信不断,交流频繁。
“深情厚谊连太平洋也无法阻挡。
”由于两位老人生活低调,他们相逢很少被外人知道,从而引出另一段更曲折的故事。
2005年年初一天,一位朋友来到本尼达先生家中激动地给他一份报纸,显眼位置“中国监利人民寻找格林·本尼达”大标题赫然入目。
原来,2001年9月,在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座谈会上,来自湖北监利的罗必书老人说:“1944年我们救过一个美国飞虎队员。
当年参加营救的很多人都已去世或年事已高,我们很希望知道那位美国飞行员如今在哪里”。
座谈会主办方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负责人当即决定,要为老人完成心愿。
通过至今保存在下凤湖中的飞机入手,最终查到了飞行员的名字。
看到报纸,年迈的格林·本尼达几乎落泪:“我不知道监利人民没有忘记我,我要马上回去。
”
2005年8月,100多位美国飞虎队老兵家属齐聚北京,庆祝全球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
本尼达先生带着妻儿再次来到中国。
他要到湖北监利看望营救他的中国亲人及与他朝夕相伴的“战马”。
2005年8月的一天,周老嘴罗家村像过节一样,“7000多位乡亲从四面八方涌来,吹着锁呐,放着鞭炮,踏平了大片庄稼,只为来看看这位老朋友”。
一段录像也
记录下当时的盛况。
录像中,格林·本尼达先生坐在中国南方的乡村小院中,被人包围。
他紧握救过他的老人手,激动地说:“跳伞时,我还是一个小伙子,没有你们的帮助,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这里。
”乡亲们还特制了一副滑杆,抬着格林·本尼达先生走过泥泞的田梗小路,查看战机发掘现场。
格林·本尼达先生站在高处,激动不已:“有生之年,我希望看到我的战马出水”。
2010年9月,86岁高龄的本尼达已是重病在身,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尽快再回中国看看,再谢“飞虎救星”,了却心愿。
10月11日深夜,本尼达先生一家11位齐抵北京。
10月13日本尼达先生坐轮椅出席了中美人民“龙腾虎跃”行动联谊会,获得全场热烈欢迎。
李先念将军的女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党组书记李小林女士主持了这次联谊会。
并讲述了本尼达先生与中国人民交往的友情。
14日,本尼达一家前往湖北,参观了位于红安县的李先念纪念园并将以李先念将军当年所赠斗笠为原形制成的精致的斗笠雕塑,赠给李先念纪念园,以怀念感谢李先念将军当年无微不至的医治与照顾。
10月16日由于本尼达先生心脏病复发,只得由他的弟弟、儿子接受记者采访,并代他前往监利看望感谢他的救命恩人。
本尼达先生最爱说的话是中国人民将天上的飞虎队员视作英雄,其实在地上斗争的中国人民才是真英雄。
他常说,在战争中是中国人民帮助他活了下来,是中国人民用智慧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保护了他的飞机,是李先念将军精心照顾了他。
这些使他成为一名特别的战争见证者。
他还认为,国与国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中美关系对国家和个人都非常重要。
要促进这种关系,面对面的交流很重要。
就像我们现在这样,朋友,家人在一起同为一件事而讨论、交流,互相支持,友爱。
格林·本尼达与中国人民之间真实情缘,在中美人民间广为流传。
中美两个人民的友谊,像密西西比河,长江一样,万古流长。
严向国收集整理
2015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