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的技巧,帮助考生提高鉴赏能力。
一、形式和格律掌握古诗词的形式和格律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基础。
首先需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字数和韵律规定,考生要牢记这些规则。
其次,要熟悉古诗词的韵脚和押韵方式。
古诗词中的韵脚有平声、仄声之分,而押韵方式主要有单韵、双韵和交叉押韵等。
通过对形式和格律的掌握,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鉴赏古诗词的美。
二、注重词义理解和意境描绘古诗词的意蕴和意境是鉴赏的重点。
在阅读古诗词时,考生应注重对每个词语的词义理解。
古代词语的含义往往较为隐晦,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献常识,以便更准确地理解诗词的意思。
同时,考生还应注意古诗词意境的描绘。
古诗词通常通过描写山水、描绘人物等来表达情感和观点。
考生可以通过对意象和比喻的解读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并加深自己的鉴赏体验。
三、注重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古诗词是一种具有浓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的文学形式。
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应注重了解古代社会背景、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这样,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考生应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这有助于理解其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独特之处。
通过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考生能够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四、注重韵律感受和节奏把握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欣赏古诗词时,考生应注重对韵律的感受和节奏的把握。
要注意语调抑扬顿挫,善于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同时,要注重句子的呼应和平衡。
古诗词的每个句子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考生应注意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体味其中的韵律之美。
通过对韵律感受和节奏把握的训练,考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
五、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和练习古诗词鉴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
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

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高考备考是每位高中生都会经历的一段重要时期,而语文科目中的诗词鉴赏是一项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因此,在备考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技巧,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下面,将从背景知识的了解、诗词形式的分析和诗意表达的理解三方面介绍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备考阶段,了解诗词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家的生平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内涵,并在鉴赏时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核心意义。
此外,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背后的文化背景,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做题时更好地捕捉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诗词形式的分析诗词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等。
在备考中,学生需要通过对诗词形式的分析,了解每种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比如,五言绝句通常以四句为一首,每句五个字,而五言律诗则是根据韵律要求,以八句或十句为一首。
对于这些形式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在做题时更加准确地判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意表达的理解在诗词鉴赏中,最重要的还是理解诗意表达。
每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细致思考,准确捕捉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和思考,培养自己对不同主题和情感的敏感度,并学会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只有理解了诗意的核心,学生才能够在作答时准确回应问题,避免对作者意图的误解。
综上所述,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涉及到背景知识的了解、诗词形式的分析和诗意表达的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多阅读和思考来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同时,备考阶段还要注重做题的训练,通过对真题的分析和模拟答题,提高自己的答题准确性和效率。
只有全面掌握了鉴赏技巧,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因此,学生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刻苦备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如何备考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如何备考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1.基础积累:
-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尤其是经典篇目和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诗词。
-学习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格律、韵脚、词牌等基础知识,以及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2.内容理解与鉴赏技巧:
-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诗词的形象、意境和情感,学会通过词语、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寄托和社会意义。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如炼字炼句、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借代等)及其表达效果。
-掌握诗词的结构布局、篇章组织和表达技巧,比如起承转合、虚实相生等。
3.答题策略:
-明确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特点,针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制定不同的解题策略。
-结合理论知识,找准题目设问的得分点,按照“点—析—结”的结构进行答题,即先明确指出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作用,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总结该特点在全诗中的作用或价值。
4.真题演练与反思:
-大量做历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尤其关注新高考改革后的新题型和出题趋势。
-对比标准答案,了解评分标准,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表述方式。
-反思错题,找出知识盲点和答题误区,并针对性地强化训练。
5.拓展阅读与深度思考:
-拓展阅读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古代诗词,培养对诗词艺术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鼓励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见解,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性解读。
6.教师指导与课堂互动:
-积极参与老师的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老师的经验和资源提升鉴赏水平。
-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交流观点,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

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城郊李卫全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体悟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题材。
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
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
颈联、尾联抒情。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
在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之技巧与方法

2022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之技巧与方法一、思路明晰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
而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4.强化格律意识: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⑴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⑵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策略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策略一、夯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个循序进的过程,夯实基础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1. 掌握基础知识•诗歌常识:诗歌定义、分类、体裁、格律、意象、手法等,要做到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文文基础: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义、虚词用法、句式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翻译。
•文学常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脉络,熟悉重作家、作品、流派,并能进行简单的文学史分析。
2. 构建知识体系•诗歌分类:将古诗词按照时代、体裁、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诗歌意象:整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将其与诗歌内容、作者情感、时代背景等联系起来。
•诗歌手法:整理常见的诗歌手法,并将其与诗歌的表达效果、作者意图联系起来。
•诗歌鉴赏:将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鉴赏思路。
3. 练习题型•选择题:针对诗歌常识、文言文翻译、文学常识方面进行练习,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针对诗歌内容、作者、年代、体裁、手法等方面进行练习,提高对诗歌信息的提取能力。
•简答题:针对诗歌的主题、情感、意、手法等方面进行练习,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鉴赏题:针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练习,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掌握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古诗词的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诗歌的主题是诗歌的核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才能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理解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要理解诗歌的情感,才能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的载体,要分诗歌的意象,才能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骨架,要了解诗歌的结构,才能理解诗歌的逻辑关系。
•分诗歌的段落:诗歌的段落是诗歌的组成部分,要分析诗歌的段落,才能理解诗歌的层次结构。
•把握诗歌的过渡:诗歌的过渡是诗歌的连接点,要把握诗歌的渡,才能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
高考古诗词答题技巧分析优选份

高考古诗词答题技巧分析优选份高考古诗词答题技巧分析 1一、抓文体知识中国古代的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词,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古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老师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
学生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__,还要按照历史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
其次,还应该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比如押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等。
比如,2008年重庆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宋代王观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有两道题,第一题概括上下片内容,第二道题分析这首词“新丽”特点的表现。
针对这道题来说,如果对宋词问题知识了解多一些,一读到这首词,就能够对其进行一个大致分类。
鉴赏起来就容易些。
二、抓诗歌内容从内容来分,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等。
读到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首先就可以对其大致进行一个诗歌内容的界定。
这对于后面的具体鉴赏就界定了范围。
下面就这五类诗歌的具体鉴赏的要点来谈谈: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围,这类诗歌,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在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这类诗歌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特点,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情。
对于鉴赏答题就很主要了。
例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古诗鉴赏就是王维的《新晴野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
其中第二道题是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好处?对于这道题,如果一开始读的时候,就抓住了“原野”“明田”“碧峰”“白水”这几个景语,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情语。
回答起来就很顺畅了。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这类诗歌,要注意把握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因素。
例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的诗歌鉴赏题,是刘一止的《小斋记事》,就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棋琴二物来写志抒怀。
第二道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棋琴二物?他借棋琴抒发什么情怀?答这道题,就要抓住“托物言志”这个特点。
语文高考古诗文鉴赏技巧

语文高考古诗文鉴赏技巧古诗文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古诗文鉴赏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古诗文鉴赏题目。
一、了解古诗文的背景和作者在鉴赏古诗文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等都会对作品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把握古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古诗文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把握主题是鉴赏古诗文的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作品中的意象、象征、暗示等手法,通过分析关键词、中心句等,揭示作品的主题。
同时,要注意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以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分析古诗文的结构和组织古诗文的结构和组织对于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鉴赏时,要关注作品的起承转合,分析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此外,还要注意作品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古朴等。
四、品味古诗文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古诗文的基本构成要素,意境是作品所呈现出的审美空间。
在鉴赏时,要关注作品中的意象组合,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意象营造意境。
同时,要体会意象所蕴含的寓意和美感,如山水、花鸟、季节等。
五、欣赏古诗文的音韵和节奏古诗文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在鉴赏时,要注意作品的韵脚、平仄、对仗等,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创造美的节奏。
同时,要关注作品的音韵组合,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体会其音乐性。
六、理解古诗文的象征和暗示古诗文常常运用象征和暗示手法,以言简意赅的方式传达深刻的哲理。
在鉴赏时,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月亮、太阳、风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同时,要注意作者的暗示手法,如用典、寓言等,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七、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在鉴赏古诗文时,要运用批判性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一)阅读鉴赏诗词十法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两点要求虽然也涉及到古代散文阅读,但主要是针对诗词鉴赏而言的。
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
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
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
要想作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阅读理解。
只有阅读理解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下面作一下简单阐述。
一、诗词阅读十口诀: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
二、解说:1、从题目抓住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
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
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
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2、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
仍然以《边词》为例,诗歌三、四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虽然时间没变化,但是描写的地点、景物都有变化,三句写的是五原边地的景象,四句写的是长安京城的景象,一迟一早,两个材料性质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构成对比,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3、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作者思想感情倾向。
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
如胡世将的《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胡世将是南宋排和议而主恢复的主将之一。
这首词开始用“沉陆”一词,表现中原沦陷的悲愤之情。
接着用“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与下面“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对比,“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
这既表达他希钦和追慕先贤的感情,也在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
用“往事”,用“只数”,含蓄地表现出“时无英雄”的感慨。
下阙作者写到“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以鲜明的态度反对屈辱的和议。
“拜将台欹,怀贤阁杳。
”是在怀念韩信和诸葛亮,但用一“欹”一“杳”,再次暗寓“时无英雄”之慨,所以,作者感叹“空指冲冠发”。
最后,作者写到:“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显示他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
这首词就是用了这些褒贬分明的词语,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反对和议力主恢复中原的志向。
4、从辞色把握风格: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
包括:①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
②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庄谐(严整、幽默)等;③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
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
褒贬在第三点“从褒贬辨别倾向”中已经做出阐述,冷暖将在下面第五点“从冷暖体味悲喜”中做出阐述。
要把握风格,特别要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
如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但作者主要用白描,全诗不见雕凿之气,又注重调配色彩,如用“红、翠”等词语,辞色既有“显”的一面。
又有“文”的一面。
风格清新而不失俊逸、绚丽。
所以,虽然写的是初冬之景,却不带任何清冷虚无色彩,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很健康。
5、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转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如薛逢的《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
这首诗,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仅“锁衔金兽连环冷”中的一个“冷” 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
再与“长”字相映,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6、从细节解读形象:诗词中很难像记叙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形象展开描写,多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如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
而“北风吹罗带”看似客观描写,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诗歌全用素描手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心脾。
7、从转换弄清思路:转换即诗词的脉络。
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
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其一)》:“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
第一句“绮阁飘香下太湖”,从正面着笔写吴王如何迷恋声色,不能自拔。
第二句转到对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爬上姑苏台的情景的描写,说是“乱兵侵晓上姑苏”。
前二句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然而从三、四句看,诗人不去指责吴王,却把矛头指向了越王。
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
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
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
但写诗忌直贵曲。
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
他的观点,表面上看似批评越王打败吴国太容易了,只靠一个西施。
但仔细玩味全篇,是在说,越国只靠一个西施,怎么能够打败吴国呢?可见,打败吴国的,只能是吴王的荒淫腐败而已。
这种转换,是作者在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8、从背景联想意图: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
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
如张炎的《清平乐》:“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
张俊六世孙。
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
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
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
卒于元延祐四年后,年七十馀。
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词以“悲情”见长,万般情怀皆见愁绪。
而这愁绪中充满了亡国之情,破家之痛。
本词用对比、比兴。
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词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
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表现出国破家亡的悲痛。
9、从尾句了解主旨: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
所以,强调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
如蔡松年的《相见欢》小序云:“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
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
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云闲晚溜琅琅。
”词云:“泛炉香。
一段余川松菊瘦而芳。
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
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
”这是蔡松年退隐山林之后作出的一首小令。
即使不知道作者的生平背景,只从末句“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一句,可使人感到清新、淡雅,陶醉于纯朴清澈的自然中,超脱出纷乱烦杂的世界,也能看出作者追求的正是那种陶渊明式的精神境界。
10、从整体品评意境:意境是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景、意、言都是豪迈雄壮的,所以整体风格显得雄浑壮美。
因为意境涉及到情、景、意、言等多方面,所以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三、举例赏析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赏析】可以从题目抓住题材。
诗人用新娘梳妆完毕马上要见公婆,来隐喻自己即将参加进士考试。
新娘顾影自怜的情态,和诗人自恃才学又怕不能考中的心情很相象,诗作显得巧妙自然。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赏析】可以从转换弄清思路。
诗歌先说众人评论隋亡的原因是“为此河”,转而指出此河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赖通波”,三句三转,用假设,指出隋亡的真正原因,“水殿龙舟”腐化之事,四句又转,说不是奢侈腐化,修汴河的功劳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