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学评价

合集下载

城市文学作品

城市文学作品

城市文学作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文学作品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城市文学作品通常是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学创作,通过对城市环境、人文现象和个体生活的描述来展现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城市文学作品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其影响。

一、城市文学作品的特点1. 城市文学作品突出城市的独特性。

城市文学作品通常会通过对城市地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描写来突出城市的独特性,并且展现受城市环境影响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凸显城市独有的氛围。

2. 城市文学作品对城市人文现象进行剖析。

城市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综合体,因此城市文学不仅描写了城市的繁华景象,更多的是对城市人文问题进行剖析和呈现,如城市贫富差距、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

3. 城市文学具有现代性特征。

城市文学通常以现代城市为背景,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具体反映。

作品中除了描写城市画面,还会描写城市人的生活细节、思想状态、性格特点等,以此来反映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

二、城市文学代表作1. 《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中国作家林海音创作的连环小说,通过书中人物对城市上海的回忆,勾勒出上海的人文特点。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有特色,情节跌宕起伏,对上海城市特点的展现深入浅出。

2. 《儿时》《儿时》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以作者童年在安徽黄山附近小镇为背景,通过对童年记忆的描述,在揭示细节中呈现出小镇、乡村的生活面貌,闪烁出城乡交错的多重文化表达。

3. 《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代表作,以纽约城市为背景,通过一个少年的心路历程来反映一个社会中人性的存在。

小说具有强烈的文化反叛、对当代美国社会疏离和非主流文化的反感的倾向,是很好的代表作品。

三、城市文学的影响城市文学作品的出现和发展使城市文化多元化转化具象化,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创意和创新。

同时,城市文学作品传承了城市文化的基因,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城市文化的普及度。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城市文学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

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在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

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

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的影响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

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城市最为发达,其城市文学的成就也最高。

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

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

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尽的人类情感和生活经历。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常常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体验。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三个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

现实主义描写城市的作品着重于真实的展现城市的细节和人物的生活。

这些作品通过准确的描绘城市的氛围、景象和人物的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城市中喧嚣、拥挤和冷漠的氛围。

例如,卡夫卡的《城堡》中描绘了一个庞大而扑朔迷离的城堡,城堡成为人们无法逃脱的象征。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城市现实的深刻洞察力。

而象征主义描写城市则更注重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城市的符号和隐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城市成为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象征载体。

例如,巴尔扎克的《幻灭》中,他通过描绘巴黎的喧嚣与混乱,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空虚。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对城市的感受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景象,而是深入作者内心的思考和情感。

超现实主义则以夸张和超现实的手法描绘城市,使读者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

这种描写方式通过扭曲城市的形象和场景,以及荒诞不经的情节,创造出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城市景观。

例如,马奈的《午后的大道》中,他将巴黎的大道描绘成一片迷幻的色彩和扭曲的形象,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可以超越现实,感受到城市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总结来说,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可以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三个角度进行讨论。

每种描写方式都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城市描写的不同理解和呈现,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将永远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话题。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与乡村对比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与乡村对比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与乡村对比一、引言城市与乡村是人们生活的两个极端。

在文学作品中,城市与乡村常常象征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描写,作家可以更好地传达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二、城市的魅力城市作为一个现代化发展的象征,常常被描绘成充满活力和机会的地方。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往往可以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经济和文化氛围。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府作为一个富有的家族,位于繁华的京城,它的描写充满了奢华和繁荣的气息,代表了封建社会中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生活的阴暗面然而,城市生活也常常被描绘出其阴暗的一面。

城市的喧嚣、浮躁以及人们孤独、迷茫无助的心理状态,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作者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病态现象进行了批判,通过主人公病态心理的描写,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怒。

四、乡村的宁静与纯朴与城市不同,乡村被描绘为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乡村中,人们与大自然更为亲近,奔忙的喧嚣被淡化,人们可以享受到纯朴的情感和简单的生活。

例如,舒庆春的《鲍家街》中,鲍家街是一个靠近乡村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乡野田园风光成为小说中的主旋律。

五、乡村的陈旧与落后然而,乡村的生活也常常被描绘为陈旧和落后。

落后的生产力、传统的观念束缚和固守陈规的思维,成为乡村生活的主要特征。

在老舍的《茶馆》中,乡村老庄主人的愚昧和守旧被生动地展现出来,代表了封建社会中乡村的保守和与时代脱节。

六、城乡对比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城市和乡村的对比经常通过人物形象来体现。

城市的人物往往被塑造成精明能干的形象,他们追求成功、金钱和地位。

而乡村的人物则更加接近大自然,他们守望着传统的价值观念,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

例如,在鲁迅的《祝福》中,主人公伍秉鉴代表了城市的虚荣和功利,而伍连德则代表了乡村的淳朴和善良。

七、结论在文学作品中,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不仅仅是两个生活环境的比较,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城市文学中的几个问题

城市文学中的几个问题

张屏瑾城市文学中的几个问题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们对于这些变化的体验,以及试图记录下这些变化的努力,针对城市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重要主题,几乎和每一个人相关。

无论是城市本身的自我想象与改造,还是城市化过程给农村及其它地区带来的影响,如青壮年劳动力的抽离和现代教育所带来的知识经济的转移,都表明当代社会与城市的紧密关联。

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趋同,观念、时尚、知识等的流动日益增强,地方性文化越来越遭到挑战,乃至不同程度地被削弱,而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也日益变得模糊,关于城市的文化表达和想象,可以说获取了最大程度的当代性,城市文学的问题,几乎就是当代文学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尝试从若干个角度来接近上述判断。

其中包括城市景观问题,城市中的欲望与身体,历史与主体性问题,空间与空间生产,以及文学在城市中的位置与功能等。

这些角度互相之间的关联度很强,不亚于它们单独成立所标识出的一系列领地,如果我们将之看作是讨论城市研究的一系列纲要,那么它们也形成一幅地图,我们将依之不断扩大,而不是缩小城市研究的领域,最终据之衡量出的不但是城市文学的意义,也是城市本身的性质与意义。

一、 辨认城市:表象与本质对城市的文学表达首先来自于对城市的定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展开了近三十年,但在文化层面上似乎仍未树立根基,人们至今还在追问“什么是城市文学”、“什么是城市艺术”这样的最基本的问题。

归根到底,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是在极不均衡的状态下开展的,这也是第三世界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普遍现象,“城中村”“城边村”“小城小镇”等混杂,价值观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总在努力辨认城市,而辨认城市又总是从其外部特征开始的,这导致城市文学的首要特征,即成为景观社会的表象体现。

今天看来,这一特征对文学书写的影响极大,文字构成的书面语言逻辑,受到城市中无处不在的视觉现代主义的冲击,1930年代的“新感觉派”和其他一些现代派在这一点上曾有过十分粗浅的尝试,但很快就被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与话语所打断,左翼电影的发展则一定程度地弥合了这一差异。

城市文学的名词解释是

城市文学的名词解释是

城市文学的名词解释是城市文学是指以城市为背景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总称。

它通过描绘城市的面貌、表达城市生活的特点和城市人的内心世界,呈现了城市的繁华、快速变迁和人们的追求与挣扎。

一、城市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城市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

这些聚集在城市中的人们在生活、思想和情感上都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诞生了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学作品。

城市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学、地理学特点,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地理环境都对城市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18世纪的伦敦文学描绘了工业革命后的城市繁荣和阶级关系的变迁;20世纪的纽约文学则以塔楼大厦和多元文化为题材,展现了城市的现代性和多样性。

二、城市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手法城市文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它与乡村文学和自然文学有所不同。

首先,城市文学具有多样性。

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城市文学作品的多样性。

例如,东京的文学作品描绘了繁忙的街头和现代化的建筑,而巴黎的文学作品则着重表现了浪漫的氛围和艺术情调。

其次,城市文学关注现代性和城市化。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城市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体验和思考。

它揭示了城市中的孤独感、压力和迷失感,以及对自由、平等和个人发展的追求。

另外,城市文学还注重社会问题和思想探索。

城市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个体追求的地方,城市文学作品通过展现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例如,马克斯·佩恩的《垂钓在卡拉池》以赤贫的贫民窟为背景,揭示了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和人性的光辉。

三、城市文学对城市和人的意义影响城市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对城市和人的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文学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和发展,保存了城市的记忆和文化遗产。

它为城市赋予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城市文学和城市戏剧的基本特征

城市文学和城市戏剧的基本特征

城市文学和城市戏剧的基本特征
城市文学——内容上现实性极强,并且在风格上也是生动活泼的。

它主要是使用讽刺手法攻击自己的敌人。

《列那狐传奇》通过动物形象反映中世纪欧洲的现实生活,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反映中世纪法国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尖锐的讽刺,出色的喜剧手法的应用,是作品的基本风格特色。

城市戏剧——在中世纪人民杂耍表演与宗教奇迹剧和神秘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劝善惩恶的道德剧,指摘时事政治的傻子剧,闹剧式城市是城市戏剧中现实意义最强的一种。

主要是反映市民的生活,表现人情世态,生活气息较浓,充满戏谑和嘲弄,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

最著名的闹剧是法国的《巴特兰律师》,写巴特兰与羊倌捉弄布商,最后,律师又被羊倌所捉弄。

这个笑剧揭露了商人的贪婪和法律的腐败,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困苦情况,但剧中又把狡猾和诈术作为好的品质而加以赞扬,反映出了闹剧作者的市民阶级的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形象城市是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背景,它成为了人们思考和表达的场所。

城市形象是作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作者对城市的感知和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城市形象可以是美丽而宏伟的,也可以是危险而腐朽的,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在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城市往往象征着现代化和进步。

比如名著《雾都孤儿》中的伦敦,它是一个繁忙而拥挤的城市,代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阶级的分化。

小说中的伦敦的描写既有赞赏的一面,也有批判的一面。

作家从不同角度来展现城市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使读者对城市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除了现实主义的作品,城市形象还在许多奇幻和科幻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伦敦和《黑暗塔》系列中的纽约。

这些城市作为魔法和离奇事件的发生地,成为了故事情节的核心要素。

在奇幻小说中,城市形象往往承担着象征着力量和神秘的角色,给读者带来悬念和想象的空间。

城市形象还可以反映出社会问题和文化变迁。

比如《骆驼祥子》中的北京,它是一个贫穷而不公平的城市,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城市化进程。

小说通过描述贫民窟和商业中心等不同层面的城市生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这种对城市的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城市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描绘不仅限于现实世界,还涉及到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

在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中,城市往往被用来表达孤独和迷失。

比如《挪威的森林》中的东京,它是一个现代化而繁忙的城市,却让人感到孤独和迷茫。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遭遇,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阂。

这种对城市的审视使读者不仅思考了城市文明的进步,也引发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城市形象的多样性和深度展示了作家对城市独特经历的思考和体验。

城市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实体,不仅仅是作家的创作素材,更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象征。

通过对城市形象的描绘,作家不仅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景象,还展示了他们对城市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美国城市文学地图——以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为中心》
最终成果的评价
一、虽然“城市文学”的概念早已被提出(理査德•利罕的《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但是本研究还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创新:(1)以中国的视觉来论述美国的“城市文学”。

在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中,以城市文学作为研究载体系统地论述美国文学类别,这样的研究不多。

因此以城市文学的视角来对美国文学中城市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线索,显然有助于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提升认识水平。

(2)多重叙事的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美国城市文学的多重叙事:即空间、时间和主题。

在空间方面所分析的三个城市,或者以三个城市为背景的小说文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文学作品反映了美国城市的内在、外在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三个城市通过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城市精神和时代变迁。

而在主题方面,本研究通过对美国城市文学的研究除了分析了美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美国梦、社会现实批判和民族文化身份(见陶洁:《美国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之外,也展示了不同阶段、不同城市空间的城市精神。

(3)城市汇聚了众多人口、多元文化、多样的生活方式,多种交织的互动关系。

这种复杂的构图通过一部部文学作品再现,也通过文学批评凝练。

本研究基本上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轮廓。

二、主要学术与应用价值:(1)对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认知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使中国的美国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较为系统化的总结;同时也可对中国自身的城市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2)本研究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在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与启示。

城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理空间的构建;二是精神世界的构建,而城市文学的研究领域就是城市的意识和精神。

作为了解域外的城市文学,本研究有助于启示我国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但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1)美国城市文学的时间叙事方面的研究不足。

本研究以三个城市为典型似乎意在尽可能地论述美国城市文学的全貌,但是没有紧跟时代前沿,如以911恐怖袭击重灾区的纽约为主题的911文学(虽然911事件距今才十余年的时间,但是同样出现了大量911文学作品,而且越来越引起世界文学界的关注)。

(2)原文本阅读体验不足。

从本研究的参考文献和研究内容中引用来看,研究者本人所采用的小说文本大多是译文本,缺乏对原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这对外国文学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较大缺陷,因为原文本阅读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导致理性与学术上的判断。

(3)文学的整体性不足。

本研究基本上采用了小说体裁并试图以小说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却忽略文学的其它体裁,这似乎无法无法用“地图”来概括美国的城市文学。

(4)书写规范形式不足。

48页第三节的题目与目录中的题目不符;87页第一段提到美国人口已经增加到“900百万”(估计是笔误)似乎与事实不符。

四、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认为美国城市文学是“移民文学占主导地位”。

这似乎不言而喻的,因为美国人口成份以移民为主,但又似乎又容易引起争论,因为广义上移民还包括其他族裔(本研究多数为欧洲族裔的作品),而其他族裔,如亚裔、非洲裔等的文学(包括城市文学的)成就也不可忽视。

现在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是:移民的时间概念是什么?以华裔为例,很多华人几乎都是以城市作为他们到达美国之后的生活起点,他们的城市经历也反映在许多华裔作品中。

另外可能引起争议的第二个问题是:族裔文学作品是反映了他们自己独特的经验还是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套进WASP的主流框架里所展开的文学叙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