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红军长征_2

合集下载

八下第12课历史知识点

八下第12课历史知识点

八下第12课历史知识点在中国初中历史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的第12课通常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该课程中的历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鸦片贸易利益,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削弱了中国的主权。

3.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对中国发动侵略,导致《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至1864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了“扫除满清,建立太平天国”的口号,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5.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员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科技和管理方式来强化国力,但最终未能阻止国家的衰落。

6.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至1895年,清朝与日本因朝鲜问题爆发战争,清军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加深了民族危机。

7. 戊戌变法:1898年,清朝光绪皇帝试图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挽救国家危局,但因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8. 义和团运动:1900年,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起义,反对外国势力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最终被清政府和八国联军联合镇压。

9.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10. 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民众因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不满,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这些知识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这些知识点有助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初中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PPT课件 (4)

初中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PPT课件 (4)

2、《长征》诗句“大飞渡夺桥泸横定铁桥索寒”所指的重
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3、《长征》诗句“三军过红后一尽方开面颜军”中的“三
军”指的是哪一支部队?(

练习与提高
温故知新
长征概况 (原因、时间、经过、结果和意义)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与学习
敬献鲜花
中央革命根建据地福
1934.10 瑞金
长征精神
第四课
Part3
红军长征
学以致用,读史修德
小组讨论: 在学习中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友情提示:同学们中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 惯?长征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这些不好 的习惯吗?具体来说该怎么做?
能力检测
一、课堂练习 巩固新课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什么? ( 遵义会)议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遵义会议的召开 ——错误的结束与 历史的抉择
答疑解惑: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 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友情提示: 请从遵义会议之前红军面临的处境、遵义会议的决议、 遵义会议之后战争形势的发展来归纳思考。
重走长征路——万水千山中找寻曾经的足迹 团结合作英雄与自我的价值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第12课 红军长征
目标展示:
一、探究课文,了解长征:
知道长征的原因、时间、经过、结果和意义
二、理解长征,分析长征 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三、学习长征,继承长征精神
第四课
Part1
红军长征
第四课
Part2
红军长征
长征的原因——探究历史教训 启迪智慧人生
知识回顾:
1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是

第12课_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12课_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12课红军长征(导学案)一、学生预学1、通过结构化预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2、通过预习生成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动答疑3、整理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相其他小组或老师寻求帮助【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学习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开始与结束的时间、遵义会议内容及其伟大意义,理解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

2、感受长征精神、感受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作用、感受革命家的人格力量。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路线【学习难点】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是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知识体系梳理】阅读课本59—62页。

(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1.原因:红军失败,被迫进行。

2.开始:年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出发开始长征。

红①红军向湘西前进,冲破了敌人的,渡过湘江,损失过半。

②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夺取。

军时间:年月,2.经③遵义内容:解决了,取消了。

不会议肯定了 , 增选。

过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怕这次会议挽救了。

④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四渡,打乱了。

远⑤红军巧渡,跳出了。

⑥红军强渡,飞夺。

征⑦红军又翻过大,通过,进入甘肃。

①年月,党中央和方面军到达革命根据地的。

难 3.胜利②年月, 方面军和方面军,到达 ,同前来的方面军会师.红三大主力回师,标志着。

4.长征的意义: ,。

【我的疑问】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上交老师二、展示交流(相互检查)三、预学反馈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他们应该去 ( )A.江西瑞金B.贵州遵义C.陕北吴起镇D.甘肃会宁3.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事件是( )A.八七会议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三湾改编4、在长征途中,红军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是()A.攻占遵义 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强渡大渡河四、合作探究【探究一】材料一红旗飘,军号响。

第12课红军长征

第12课红军长征

第12课红军长征一、课程生成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四课《红军的长征》、主题活动《红军长征故事会》以及大量关于长征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整合拓展。

二、探究目标1、立足对长征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收集历史资料,提取信息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表达能力,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

2、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影视等素材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突出对长征精神的挖掘,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

三、设计理念1、从农村中学生知识、技能实际出发,在农村中学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模式三”的教学尝试,在落实双基基础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2、学科交融,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

从大量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书画作品中汲取一定的内容,多角度、多侧面了解长征。

3、内外呼应,强化体验,实现课程内容的升华。

作为初中生学习长征,最本质的就是要挖掘、体验“长征精神”,通过大量史实和感性的文艺素材与学生情感现状形成共鸣,在剧烈的震撼中,实现对长征精神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详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类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最宏伟的篇章——长征。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们先来听听《长征》剧中的片首曲好吗?(多媒体显示《长征》电视剧片头)优美的旋律、豪迈的歌声、苦难风流的片头剧情唤起了我们的记忆,似乎又把我们带进了那段红色的岁月了,听了这首歌,看了片头的剧情剪辑,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发散思维,回答一些感性的认识,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思维发散到长征的艰苦卓绝、感人故事等领域。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长征是伟大的,也是异常艰苦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红军已经发展壮大,那红军为什么还要去进行艰苦的长征呢?【活动与探究过程】(一)长征原因(多媒体展示:《反围剿斗争图表》)同学们认真观察图表,然后两桌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前四次反围剿与第五次有什么不同?这与红军长征有什么关系?活动1:学生观察、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点拨。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红军长征》ppt课件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红军长征》ppt课件
红红军军长长征征
■长征的开始 ■遵义会议 ■长征的胜利

红军长征
导入
红军长征穿过草地(油画) 该
红军长征
导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让我们沿着革命 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吧!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
周恩来
张闻天
王稼祥

朱德
返回
红军长征
长征的胜利

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该长征示意图
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
赤水河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该
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该
巧渡金沙江
红军长征
金沙江
皎平渡 该
巧渡金沙江
红军长征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渡金沙江时住 过的山洞
长征的开始

红军长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瑞金 城东6公里处的叶坪)
(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
国民党在中央苏区修筑的雕堡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兵力,对红军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 军事“围剿”,其中50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图为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 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时修筑的雕堡。

史海拾贝
红军长征
彝海结盟
刘伯承和小叶丹塑像
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 队旗 该
史海拾贝
红军长征
红军在彝族区留有的标语
中国工农红军在彝族区颁发的布告 该

第12课红军长征说课稿1

第12课红军长征说课稿1

第12课红军长征说课稿1第12课红军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红军长征》,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红军长征》是新编川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

《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

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是很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

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心思量。

2、学习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

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

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

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1、确定三维目标识记与理解(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川教初中历史八上《第12课红军长征》word教案 (12)

川教初中历史八上《第12课红军长征》word教案 (12)

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红军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12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说重点、难点1、重点一: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

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它的胜利不但使革命转危为安,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优秀的品质、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起“长征精神”。

因此重点讲解。

2、重点二:遵义会议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要让学生明白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向往和拥护党的领导。

因此把它定为重点讲解。

3、难点:遵义会议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说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1)对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等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去阅读、观察、判断、比较、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教育学生认识到: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向往和拥护党的领导。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红军长征教案2 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红军长征教案2 川教版

红军长征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

教材首先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在这危急关头,是毛泽东力挽狂澜,提出了停止去湘西、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并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会后又由毛泽东等负责军事指挥,进一步表明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材简要介绍了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继续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法建议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

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 红军长征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中学校 卢长俊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长征起止时间和遵义会议内容、意义。
2、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感悟长征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连接旧知识
1、齐读第11课“知识建构”
2、填一填:
(1)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年 月 日的 起义。
(2)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 。
(3)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创建的以 为中心的 革命根据地。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全班集体朗读
【课前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重点,完成填空。
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执行
的方针和政策。
2、 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 根据地,开始长征。
3、 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 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4、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组内进行交流、检查、
【新课解读】
根据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图1 图2
1、1—4次反“围剿”的结果及原因 2、第5次反“围剿”的结果及原因

3、长征进程:
(1)长征开始:出发时间:
出发地点:
(2)初期的严峻形势:
(损兵折将,进退两难)
(3)生死转折(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①


意义:①


(4)胜利前进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找出几个关键地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
(5)重大意义:①


4、感悟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的内涵

(2)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
1至4次反“围剿”,正确方针取胜利;
可是5次反“围剿”,“左”倾冒险导失利;
红军被迫去长征,前途渺茫路难行;
力挽狂澜毛泽东,危急关头指方向;
夺取遵义开大会,总结经验与教训;
确立党的新领导,生死攸关成转折;
红军从此奏凯歌,胜利走完长征路;
革命形势开新篇,长征精神永不灭。
课堂大练兵
配川教版“同步训练”P38—40
课后谈收获
①我记住了
②我想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