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目标区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汇率基础理论】外汇——指外国货币或心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即期汇率——指目前市场上两种货币的比价,用于外汇的现货买卖。

远期汇率——指当前约定,在将来某一时刻交割外汇所用的两种货币比价,用于外汇远期交易和期货买卖。

固定汇率——指本国货币当局公布的,并用经济、行政或法律手段维持其不变的货币与某种外国参照货币(或贵金属)之间的固定比价。

浮动汇率——指由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本国货币当局不加干预的货币比价。

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用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即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

有效汇率——是某种加权平均的汇率,最常用的是以一国对某国的贸易在其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

一价定律——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可贸易品价格相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即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直接标价法——固定外国货币的数量,以本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间接标价法——固定本国货币的数量,以外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本国货币的价格。

套补的利率平价——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大约等于两种货币的利率差。

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必然升水;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必然贴水。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市场预期其远期升值;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市场预期其远期贬值。

汇率超调——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经常账户——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浅论汇率目标区

浅论汇率目标区

作者: 肖毅欧
作者机构: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北方经贸
页码: 176-17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汇率目标区;中心汇率;汇率波动区间

摘要:目前,人们对于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减少央行干预已形成共识;但是在国内微观
经济主体缺少抵御外汇风险经验的情况下突然取消干预也是不可取的。许多擘者提出应加快对
汇率目标区的系统研究。假设央行在区间内干预的粘性价格研究在解释实行汇率目标区国家的
汇率变动方面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但是这种方法仍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实行汇率目标区
制度的两个关键在于确定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

第四讲 汇率理论

第四讲 汇率理论
但是,也有学者对检验数据的质量和方法提出质疑。比如,Taylor(1987, 1989)认为记录交易时的汇率和利率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在市场不确定和混乱 的时期CIP也可能成立。而且用回归分析是否真正在检验CIP并不清楚,适当的 残差可能意味着重要的套利机会,即CIP从平均期限来看可能是成立的。
实证分析
你 认 识 这 些 外 国 货 币 吗 ?
图 片 欣 赏
第三章 汇率决定理论及其新发展
研究目的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汇率决定理论的基本 观点,对不同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内容、理论不足能进 行比较和评价; 2、了解汇率决定理论的最新进展,并探讨这些理论的思考 角度与试图阐述的问题; 3、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化。
国际借贷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现代国际收支说与汇率的关系 Bp = f (Y, Y* ,P, P*, i, i*, e, Eef ) 如将除汇率外的其他变量均看成是已给定的外生变量,则汇率将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化到某一水平,以平衡国际收支。即: e = g (Y, Y* ,P, P*, i, i*, Eef ) 各变量对汇率的影响是: 1)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本国 Y 增加,通过边际进口倾向促进进口 上升,则外汇需求扩大,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外国 Y* 的增 加,带来本国出口的上升,本币升值。 2)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本国 P 的增加,将导致产品竞争力的下降, 从而影响经常项目,进而使本币贬值。外国 P* 的增加,将导致本币升 值。 3)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本国 i 的增加,本币升值。 i* 的提高, 本币贬值。 4)其他条件不变,如果预期 本币Eef 在未来贬值,资本外流,即 期汇率下降;反之,即期汇率上升。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概述1.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顾名思义,是指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事先达到的过渡性目标。

它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指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央行依靠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等金融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使得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密切,它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基本途径。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央行必须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变量,编制贯彻货币政策的指标体系,以便确定具体的政策操作和检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数量型指标和价格型指标两大类:数量型指标包括信贷规模、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价格型指标包括长短期利率、公司债利率、汇率等。

1.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根据货币政策相关理论分析,货币政策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行通过调节政策工具变量并不能够直接影响最终目标变量,而要借助既受政策工具调控变化又与最终目标变量密切相关的中介金融变量,才能实现对最终目标变量的直接影响。

在这些中介金融变量中,有的距离最终目标近而距离政策工具远,央行运用政策工具并不能够有效的调控这些中介金融变量,因而很难传递货币政策的意志,实现最终目标。

所以,必须找寻这样一种中介金融变量,它既满足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的要求,又能够被政策工具有效调控,这样的金融变量便是我们所说的中介目标。

在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框架中,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中介目标可以有效测度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和预计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

由于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目标,从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通过设定短期的、数量化的中介目标变量则可以在短期内测度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第二、中介目标能够对宏观经济起到缓冲的作用,央行根据经济反应出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力度,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

克鲁格曼思想综述

克鲁格曼思想综述

广西工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课程考核科目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任课教师温志宏班级国贸081 班学号 200801803021姓名黄达红二○一○年七月克鲁格曼思想综述【摘要】本文主要从国际贸易、经济地理学、汇率目标区理论、货币危机理论和萧条经济学五个方面进行整理,简要地综述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学术思想,文章的最后,是对其思想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克鲁格曼思想理论政策主张一、克鲁格曼的简介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53年2月出生于纽约长岛,犹太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美国经济学家,是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创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模型,为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

二、克鲁格曼的经济理论思想(一)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克鲁格曼是第一个同时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分析当代国际贸易并建立起理论模型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不能恰当地说明经验观察结果的几个方面,它显然无法解释贸易量、贸易构成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量和作用”。

他的新贸易理论使贸易分析迈上新台阶,因为它突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等全新的假设之上。

克鲁格曼运用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构筑起来的PP-ZZ模型,很好的论证了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必然结果。

通过综合了规模报酬递增与比较优势,说明了如果国家之间要素禀赋越相似,产业内分工的性质就越明显,而在产品的种类很多的情况下,较丰富的要素和稀缺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当资源禀赋相似,两个要素也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保罗克鲁格曼生平及理论介绍

保罗克鲁格曼生平及理论介绍


1988年,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 济学》成为各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 各大公 司的总裁在看到他所著的书之后纷纷 找上门来,请克鲁格曼为他们作商业咨询。 为此,克鲁格曼专门雇了一名经纪人,不是 为了拉更多的客户,而是为了提高价格, 使 商人们望而却步。这段时期克鲁格曼发现了 一个有趣的课题——经济地理学。他雄心勃 勃地想把这个课题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 支,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克鲁格曼假定汇率依赖于现行基本因素 和未来汇率的预期值,同时,克鲁格曼 模型还有两个关键假设,其一是汇率目 标区是完全可靠的,其上下限能永远保 持不变;其二是目标区仅由“边际”干 预防卫,也即只有当汇率运行到上下限 时,货币当局才出手干预,而在目标区 内,没有干预发生。

◎可以增强汇率政策的灵活性、有效性 一是由于目标区带有一定浮动范围,在区间内, 货币当局有干预和不干预两种选择,这样,央行的汇 率政策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二是能够最大限 度的利用公众的“预期心理”来增强政策干预的有效 性。在目标区内,央行的干预是不定期和不定向的, 公众就很难对央行的行为做出“完全理性”的预期, 也就无法预先准确采取“逆向而动的对策”;而在目 标区边界附近,虽然公众会预计到央行可能采取干预, 但具体的干预时间、力度及预期效果无法知晓。因此 多数投资者会赶在央行干预前,顺应预计的干预方向 进行市场交易,使现实汇率在央行干预之前就产生央 行所希望的走势,从而在很大程度减轻央行干预的负 担。

1999年,克鲁格曼与藤田昌久和维纳布 尔斯合著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 与贸易》出版,为区域经济学融入主流 经济学,或者说为主流经济学家更加关 注区域经济中的空间问题提供了有益的 探索和帮助。
3、货币危机理论

西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西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平衡 。二是汇 率 具 有 自动稳 定 器 的功 能 , 由市 场 决 定 的汇率 的迅速 调整 能够 帮助 各 国保 持 内部 和外 部 的平衡 。 弗 里 德 曼认 为 , 浮动 汇 率 不必 是 不 稳定 “
的汇率 , 即使 汇率 不稳定 , 主要 是 因为 主导 国际 贸 也
易 的经济条件 的基 础是 不 稳定 的。 固定 汇率 尽 管名 义上是 稳定 的 , 它 可 能使 经 济 中其 他 因 素 的不 稳 但 定性变 得持久 和强化 。 ” 多 恩布什 ( o uc ,9 6 观 察 到 了 商 品市 场 D mb sh 1 7 ) 调 整缓 慢 , 而金 融市场 调 整速度 非 常快这 一 事实 , 建 立 了汇率超 调 动 态模 型 , 为 汇率 超 调 导 致 汇 率 的 认


成 本 一 收 益 决 定 论
奥伯 斯法 尔德 ( bil,96 将 支 持 浮动 汇 率 O sed 17 ) f
制 的观点 总结 为两 条 : 一是 货 币政策 的独 立性 , 如果 各 国中央 银 行 不再 为 固 定 汇 率 而 被 迫 干 预 货 币 市
场 , 能够运 用 货 币 政 策来 达 到 国家 内部 和外 部 的 就
eerts 、 控 汇率 带 ( mi r g ad ) B C制 n ea ) 监 e mo t i bn s 和 B on 度 的 比较 研 究 , la sn认 为 , 照 汇率 最 不 易 受 Wiim o l 参
征来进 行 汇率 制 度 的选 择 。蒙 代 尔 提 出了 以 “ 产 生
立性 三者 之 间存 在 难 以 调 和 的矛 盾 , 开 放 经济 体 即
存 在着 “ 三元 悖论 ” 这 一 理 论 含义 后 来 被 克 鲁 格曼 ,

试论人民币汇率目标区

试论人民币汇率目标区

持 现 有 水 平 钉 住 美 元 ,将 难 以适 企 业 的 汇 率 风 险 意 识将 继 续 停 留 关 于 前 者 , 我 们 曾经 历 过 二 战 后 应 形 势 的 变化 。
在 较低 的水 平 。 而 随 着 开 放 进 程 的布 雷 顿 森 林 体 系 和 欧 洲 货 币 体 从 宏 观 的 角 度 看 , 第一 ,在 展 开 , 源 源 不 断 涌 人 中 国 市 场 的 系 。在 1 4 1 7 9 4— 9 3年 的 布 雷 顿森
发 出错 误 信 息 , 丧 失 汇 率 对 国 际 逐 渐 开 放 ,人 民 币汇 率也 应 趋 于 界 线 。当 汇 率 波 动 到 达 警 界 线之
经济 交 易 的 调 节 作用 。第二 , 固 弹 性 。
际, 货 币 当局 有 义 务进 行 干 预 以

l l 囊
和 国 际 收 支 经 常 发 生 变 化 等客 观 汇 率 出现 较 大 渡动 , 国 内企 业 必 证 汇 率 波 动 不 超 过 这 个 范 围 , 该
条 件 下 , 人 民 币汇 率 长 期 不 变 很 然 无 法 与 国 外 竞 争 对 手 相 抗 衡 。 体 系 另 外 设 置 了 以外 汇 平价 上 下 7% 可 能 扭 曲 汇 率 水 平 , 对 资 源 配 置 因此 、 为 了配 台 人 世 以 后 的金 融 0.5 为 政 府 干 预 外 汇 市 场 的 警
= 、 人 民币 ; 亡率 且标 区 与汇 率 制度
人 民 币 汇 率 如 何 变 得 更 有
弹 的 中美 财政 部 长 会 谈 上 ,“ 方 均 金 融 逐 步 开 放 的 新 形 势 下 资 本 流 “ 性 ”? 我们 认 为 ,一 个 行 之 有 双 认 为 , 中 国 采取 更有 弹 性 的 汇 率 出 入将 不 断 扩 大 , 局不 可 能 、 当 也 效 的方 法 是采 用汇 率 目标 区制 度 , 政策极其重要” 。人 世 后 ,金融 没 有 必 要 维 持人 民 币 率 的 固定 即将 汇 率 的 浮 动 限 制 在 一 定 范 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率目标区理论 目录  什么是汇率目标区理论 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主要内容 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关键问题 汇率目标区理论(Exchange Rate Target Zone Theory)

什么是汇率目标区理论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为战后世界经济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进入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体制时期。浮动汇率制给全世界的贸易、投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各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经历了频繁而剧烈的动荡,呈现大起大落之势。从那以后,世界上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为寻求一种更合理的汇率制度而提出了许多汇制改革举措,“汇率目标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之一。

最早提出“汇率目标区”这一汇制改革举措的是荷兰财政大臣杜森贝里(Duilsenbery)。他在1976年曾提出过建立欧洲共同体六国货币汇价变动的目标区计划。1985年,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和伯格斯坦(Bergsen)共同又提出了详细的汇率目标区设想及行动计划。1987年2月,七国集团中的六国财长在巴黎会议上将汇率目标区思想写入会后发表的《卢浮宫协议》。1991年克鲁格曼基(Krugman)于1985年威廉姆森始倡的汇率目标区方案,创立了汇率目标区的第一个规范理论模型一克鲁格曼的基本目标区理论及模型(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并引起了学术界对汇率目标区问题的浓厚兴趣。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用在世界贸易中占最大比重的工业国家的货币来建立一个汇率目标区,在这个“区”内有一个中心汇率(基本汇率),并在中心汇率附近确定一个汇率波动的范围,实际汇率对中心汇率的偏离幅度要确定下来,有关国家正力求使汇率的变动不超过这个区域。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主要内容 1、首先建议在美、英、日、德、法五个工业发达国家的货币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均衡的汇率及其浮动幅度,作为“汇率目标区”的汇率和浮动幅度。

2、其他国家的货币汇率则钉住“目标区”的汇率和浮动幅度。 3、“汇率目标区”体系需要研讨后才能确定的问题是: 1)目标区的规模问题。 2)目标区汇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问题。 3)目标区对外公开的程度问题。 4)对目标区汇率的承诺或保证程度的问题。 根据汇率目标区的内容可将汇率目标区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硬目标区”的特点是:汇率波动幅度小,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对外公开,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而“软目标区”则是波动幅度大,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必要求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关键问题 汇率目标区的确定 1、目标区体系内货币的选择问题

汇率目标区应用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目标区体系内的货币选择问题。在判断什么样的货币应包括在汇率目标区内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应优先考虑包括主要货币国的货币。至今为止,国际贸易仍然是由大国控制的,而这些大的工业化国家多采用某种程度的浮动汇率制,甚至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因此,为实现汇率的稳定性,原则上应使这些主要的贸易国,同时也是主要货币国的货币接受目标区内汇率限制的安排。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设计,实际操作时,还应考虑一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以及谈判的可行性等因素。

2)应进一步考虑潜在成员国的特点。该方面的分析涉及对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商品的多样化程度、要素的流动程度以及通货膨胀的相似程度等特点的综合判断。那些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高度多样化、要素流动充分、通胀率相近的国家的货币,更应该包括在目标区内。当然,这种选择并非简单易行,多个特点间经常会发生冲突,此时围绕主要矛盾的整体权衡是必须的。

3)要考虑目标区管理的效率问题。从管理效率这一角度来选择,当然是包涵的货币种类以少为好。一方面,只有当数量较少时,对中心汇率的管理才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当参与方的数量较多时,协商会比较困难,同时会加大由于冲突而带来体系崩溃的风险。

2、汇率目标区中心汇率的估计问题 在汇率目标区应用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管理当局可以有效地估计均衡(实际)汇率。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用三种汇率估计的方法和技术,它们分别是购买力平价法、估计的结构性方法和潜在平衡法。

其中,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最为方便。但应用该方法确定汇率的合适水平时,没有考虑基本经济要素对汇率的影响,因此,其计算的是实际汇率水平不发生变化时的名义汇率水平;同时,平价成立的理论条件在现实经济中也难以成立;而且,在应用中还面临基期选择和指数构造的实际困难。但购买力平价理论仍具有其合理的成分,特别是在汇率长期受通胀影响的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

3、汇率目标区宽窄的确定问题 在明确了汇率目标区中心汇率之后,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确定实际汇率围绕中心汇率波动的控制范围,即确定目标区区域的宽窄。一般来说,汇率目标区的宽度受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1)汇率目标区必须足够宽,以提供一种缓冲,使那种不会改变长期均衡实际汇率水平的暂时性的汇率扰动可以处于区内。按照克鲁格曼的目标汇率区理论,管理当局只在实际汇率波动接近边界时进行干预,因此,这一缓冲区域为管理当局提供了一种将汇率的长期趋势与短期冲击隔离开的调整空间。 2)汇率目标区应足够宽,以反映目标区中心均衡汇率自身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在多种计算均衡汇率的模型中,参数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且均衡汇率能否被准确的预计本身还是一个问题。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应为目标区设立一个较宽的初始区域,威廉姆森建议的初始区域是10 。

3)汇率目标区的宽度还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固定汇率制的一个缺陷就是使投机者能够进行对汇率变化方向的“单向赌博”。为避免过度投机,目标区必须足够宽,以允许中心汇率的随机波动。

4)汇率目标区的宽度还与目标区内包涵的货币种类有关。那些包括多种货币的目标区显然不同于只包括两种货币的区域,一般来说,前者应比后者宽。

汇率目标区的维持和调整 汇率目标区的确定是目标区理论应用中的首要问题,但不是全部问题,汇率目标区的维持和调整是目标区理论应用中的另一类关键问题。其中,如何应用政策工具使汇率置于目标区内,直接关系着目标区的成功;而对目标区进行调整,则关系着汇率目标区的长期可持续性。

1、汇率目标区的政策干预问题 最常见的是货币政策。汇率目标区与现存的中间汇率制度不同的一点就在于,更多的应用货币政策手段来维持汇率。当名义汇率下降到区域底部时,通过减少货币供应和提高本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利率,使本币升值,从而使名义汇率重新处于目标区内;反之,当名义汇率上升到区域顶部时,则采取相反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使汇率向中心汇率回归。应用货币政策手段来维持汇率,意味着目标区内的各参与国不得不寻求在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合作,同时还会降低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般来说,只要一国的货币政策手段是有效的,则完全可以通过本国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名义和真实的汇率水平。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该国政府是否愿意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应用货币政策实现内部目标为代价,来维持其外部平衡的目标?

还有一个伴生的问题是,如果政府接受应用货币政策作为最基本的控制汇率的手段,那么当货币政策更关注外部平衡目标时,内部平衡目标用什么政策来实现?一种可能的选择是财政政策。从理论上来说,在汇率固定时,货币政策更适用于达到外部平衡,而财政政策更适用于实现内部平衡。因此,这种主要用货币政策来控制汇率,用财政政策来实现内部平衡目标的安排有其可行性。同时,在实践中还应考虑其他政策手段,配合财政政策一起实现内部目标。

第二种使汇率处于目标区内的可能的政策工具是稳定的外汇市场干预。所谓的稳定干预是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改变货币供应的基础,即管理当局在保持对本国货币供应的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来影响汇率水平。稳定的外汇市场干预对减少汇率的短期波动而言,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工具,但它难以在中长期内奏效,且频繁的外汇市场干预会影响汇率变化的市场行为。因此,不应将此种方法作为主要的干预政策,但可作为辅助手段。

第三种可能的政策手段是通过对资本的控制来影响汇率的波动。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对资本项目的整体控制并没有杜绝私人资本的跨国流动;另一方面,实施资本控制造成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太大,甚至超过汇率偏离目标区本身的成本。所以说,这种方法也是一种权宜之计,不应成为基本的控制手段。 纵上所述,最基本的控制汇率的政策仍然是货币政策。一旦确立了汇率目标区,货币政策就应更多的关注外部目标。当目标区的成员国能够顺利的进行货币政策的合作,当稳定的外汇市场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货币政策的调控义务,当财政政策可以较为有效的达到内部平衡目标时,这种安排是有效的。但这对管理当局应用政策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汇率目标区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实施的原因。

2、汇率目标区的调整问题 在长期内,汇率目标区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当那些影响目标区中心汇率确定和目标区范围设定的因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就应对汇率目标区进行及时的调整,调整的时机与频率与下述因素有关:

1)对目标区中心汇率和目标区范围的调整应反映真实经济条件的变化。这里所说的真实的经济条件的变化是指贸易条件的永久性改变、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差别、投资和储蓄偏好的国际间转移等。这种实质经济条件的变化通常不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间隔内产生,因此不会造成目标区的频繁变动。

2)宏观经济政策的可变动性。真实经济条件的变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调解:一种是维持目标区不变,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另一种是,宏观经济政策不变,调整汇率目标区。因此,政策的固定性会增大汇率目标区调整的频率。

3)还有一个可信度的问题。对汇率目标区频繁的修正会降低目标区本身的可信度,从而减少其影响汇率预期的价值。另外,为维持固定的目标区而进行的宏观政策的频繁调整,也会间接影响到目标区的可信度。因此,从可信度的角度来看,应寻求两者间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