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

合集下载

从中美学者对教育技术的定位观点看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

从中美学者对教育技术的定位观点看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

江 苏徐州
2 10 209
2徐州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现代教育技术 中心
江苏徐州 2 1 1 2 6 1

要 通 过对 中美 学者 看待 教 育技术 定位 问题 的认 知 发展过 程 ,剖析 美 国有关 学者 对教 育技 术 的定位观 点 ,分析
中 国教育技 术 领域 的定位 现状 ,并对 中 国教育 技术 专业 的发 展趋 势作 出展 望 。 关键 词 教 育技 术 ;学科 定位 ;发 展趋 势 中图分 类号 :G 4 60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 7 — 8 X 2 1 ) 6 0 0 2 6 14 9 (0 0 0 — 0 7 0
p i o i of os ti n ng Ed ca o u ti nal Te h ol g an t e os ti ni of cn oy d h p i o ng Chi s c rr nt S t at o ne e u e i u i n, an t e d h
美 国是 教育 技术 领 域 的发源 地 ,它在 教育 技 术定 位 发 影 、广 播等 “ 电”媒体 作 为辅助 教 学 的工 具 ,将运 用有 形 带 展 的过程 中起 着 重要 作用 。 为 了全 面清 晰地 了解 美 国教 育技 技 术 中 “ ”的媒体 方法 称 为 “ 电 电化 教育 ” 。可见 ,人们 逐 术界 对该 学科 的 定位认 识 ,有 必要 选取 具有 代表 性 的专 家观 渐重 视 电化 教育在 教 学中 的应用 。 点进 行简 析 。 “ ”来进 行研 究 并指 出关键 就 是要抓 住 技术 本身 。 根 2 2 姓 氏 争鸣 硬 件 设备 的广泛 使用 ,使 人们对 软件 开发 也 . 不仅 在 软件 设计 中要 体现 教育 心理 学 的规律 ,还 要考 虑好硬 1 )海 涅 克 的 观 点 : 应 以 “技 术 ” 作 为 教 育 技 术 的 日趋 关注 。学者 们发 现要 想应 用 电化 教育来 优化 教学 过程 ,

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

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

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祝智庭孟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江苏南京 210097;2.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上海防大学200062)论著选摘[摘要]本文利用内容分析工具对1977-2001年间美国教育技术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元分析,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总结了分析结果,以此考察教育技术研究趋向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趋向;元分析[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自1972年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将其实践和研究领域定名为“教育技术”以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发展成为以学习理论、传播学和技术哲学等为理论基础的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发展,为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导,我们有必要从时间轴向考察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探讨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及其原因,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材料本文研究所用的材料是美国55所高校自1977年至2001年间产生的教育技术相关专业的3161篇博士论文目录,涉及主要专业名称包括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教学开发(instructionaldevel-opment),教育媒体(educational media)、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教学系统(instructional system)等。

这些博士论文资料来源于“Doctor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A Directory Of Dissertations,1977—2001”(Caffarella,2001)数据库。

每篇论文的索引数据包括学生姓名、论文关键词、毕业院校、论文指导者、毕业年届五个部分。

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比较研究

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比较研究

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比较研究教育技术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在中美两国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由于两国在教育理念、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其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旨在对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比较1、美国教育技术研究内容在美国,教育技术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

其中,对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研究颇为深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的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网络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优化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高远程学习的效果和参与度。

此外,教育游戏和虚拟学习环境也是研究的热点。

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增强学习的效果。

个性化学习也是美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借助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课程内容。

在中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关注信息化教学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支持,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移动学习是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研究的焦点。

此外,智慧教育也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热门话题。

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教育系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决策水平。

二、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比较1、美国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美国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常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等。

通过严格控制变量,收集大量的数据,以验证教育技术的有效性和影响。

同时,案例研究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深入剖析个别成功的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比较

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比较

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之比较综述一、背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不断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世界各国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唯恐在未来的全球信息化社会里失去立足之地.中国和美国在信息化的建设中非常注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纷纷出台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两国标准在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内涵、实施计划等方面都有着异同之处。

为此,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对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进行比较。

二、研究意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无疑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与美国同类标准比较, 我们既看到了我国《标准》的创新,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不足.在深刻理解我国国情基础上, 我们有必要逐步修订和完善《标准》, 使之不仅具有规范的可操作性, 又能适应地区差异.三、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关于教师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一春教授编写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2007,5),《从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看我国的教师培训》(曾兰芳、张建伟等2001)[1],《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初探》(刘雍潜2002)[2],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王铟等2002)[3]等等。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张进宝等人的研究《<美国教育技术标准〉概要》[4]是比较突出的,此文研究了美国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制定的背景、制定的目标、内容结构,重点研究了各个教育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绩效指标,勾勒了整个教育技术标准大厦的基本框架,让我们对该标准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确了各个标准对应的绩效指标的内容。

从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历届政府就把发展教育作为重要的执政目标,最初的基于标准的改革开始于1983年的“里根时代”,从“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到老布什的“美国2000年目标",再到“克林顿时代”的“2000年目标",等法案都强调了联邦教育发展的目的和目标。

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框架的构建

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框架的构建

年,迪克和迪克(Walter Dick & W. David Dick)的框架对文 章的研究类型进行了分类:文献回顾、方法类、理论类、经 验和实验、描述研究、评价研究、专业相关[4]。1995 年,里 夫斯(Thomas C. Reeves)的框架从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两 个维度来考察,研究目标包括理论研究、经验研究、解释性 研究、后现代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定 量、定性、批判性理论、文献回顾、混合方法[4]。2000 年, 奥萨赫(Bader A. Al-Saleh)的框架对论文类型、分析主题、 研究方法、目标群体进行了分类[5]。另外,还参考了 Edward, P. Caffarella[6][7]、祝智庭[8]、焦建利[9]等的分析框架。
品,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4)评价研究 评价一项活动或方案在一定情境下的价值,帮助在特定
情境下制定决策,回答“效果如何”的问题。 2 研究内容 (1)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 指有关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研究,可以为其知识体系
增添新的东西,或者讨论这一学科发展的问题。 1)学科建设 是指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研究。 ①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和领域工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表 1 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框架表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
学科建设
专业人员能力素质;专业伦理道德规范;课程设置;学科历史与发展;学科定位;专业名词、概念、内 涵的界定
教育技术的
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方面的知识
基本理论研 究
知识体系 研究
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过程的理论 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资源的理论 教育技术的方法论
3 分析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的题目,丰富框架类目 我们分析了 935 篇论文的题目,发现这些论文题目的字 数较多,研究问题很小,对研究范围规定明确,从多个维度 命题。这样,分析框架就需要分多个维度和层次,并丰富了 框架的类目。例如,很多论文探讨具体学科的问题,如数学、 科学、外语等,所以可以考虑学科问题,并分析教育技术如 何解决这些问题。另外,论文关注的群体多样,学生、教师、 妇女残疾人、军人、黑人等,所以可以考虑关注群体。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演变》读后感900字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演变》读后感900字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演变》读后感900字《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演变》读后感900字在读完张祖忻教授的《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之后,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说实话,在没考研之前我压根不知道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

在考研的时候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读了一些关于这个学科的书籍,零零散散的不是很清楚。

但是现在我对其如何产生,发展,形成的各个阶段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因为这本书的脉络比较清晰,他从三条线索展开详细的阐述。

第一条是视听教学运动的发展,第二条是个别化教学的发展,第三条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

书的最后两章是介绍教学开发成果推行的研究与应用。

这本书系统全面无疑是我们通入教育技术领域中的铺路砖。

其实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现代化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正是这个工具让我们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享受到了科技的无限魅力。

纵观整个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不难看出,美国在这个领域是佼佼者,领军人。

而中国由于教育技术专业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背景、社会环境与西方不同,因而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是很迅速。

在很多大中小城市的高校及中小学都普及了电话教育。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学校都有了微机房,语言实验室,当时的感觉就是特新鲜,很好玩,老师在一边指导我们在一边学,可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那随便玩,一个星期就一节课,什么都没学到,压根就没起到什么作用,到后来学习任务多了,里面的机子和桌子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不难看出,学校把这些机器当成了一种摆设,没有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学校没有重视电化教育,因为几千年来的黑板粉笔根深蒂固;第二:学校里面也没有配备相关电化教育的师资力量。

而就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运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时候,我们再到县城以下的学校看看,那里依然是一张课桌,一位老师,一块黑板,一只粉笔。

根本看不到现代教育教学的影子。

我们一直在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并号召各级各类老师紧跟科技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_陈瑜林

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_陈瑜林

文研究的服务对象、研究范畴、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类型、研究方法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再采用词频分析法和共词
分析法对论文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总结出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特征和
研究动向,并绘制了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知识图谱,以期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和借
鉴。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博士学位论文; 内容分析; 共词分析; 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陈瑜林(1980—),男,广东梅州人。 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电视研究。 E-mail:jychenyl@。
一、问题的提出
1993 年以来, 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先后在北 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建 立,到 2010 年为止共有九个博士点,培养了上百名博 士研究生,发表了一百多篇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 位论文是博士生在导师的严格指导下经过艰苦科研 取得的学术成果,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科研究发展水平和研究前 沿。 通过对一段时期内某一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分 析,不仅能了解该学科的博士生作了什么研究,还可 以从博士学位论文的角度了解该学科研究的现状与 趋势。
表 1 博士学位论文样本的发表时间分布
年份
1998
篇数
1
百分比% 0.58
1999 2
1.16
2000 3
1.73
0
0.00
2002 2
1.16
2003 12 6.94
2004 11 6.36
年份 篇数 比例%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总计 22 28 30 23 27 12 173

读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有感

读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有感

读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有感古为今镜美为我镜----读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有感05年底全国范围内对于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定义、定位、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其实就是教育技术的本体论)展开了一轮深刻的讨论,那时的我做为一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对这些讨论还只是可望而不可及。

去年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来,我读了一些关于本论论的文章,总的感觉就是有很多重复性没有实质作用的研究。

有不少文章都是从定义到定义来研究教育技术的历史发展。

这样研究出来的结果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当然我们可以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们国家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人员的专业背景相差甚大,有物理学,传播学,教育学,计算机方面的,等等。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我们的学习都是在自己本来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新事物的建构,所以说对于一个新事物的认识与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说由于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的差异也会导致对于教育技术的各方面的认识都很难达到统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到一个能够充分说明研究合理性的依据,我认为这就是教育技术自身的发展史。

发展史都是已经过去的了,我们无法对它改写,充其量做为一个旁观者对它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总结从而指导我们现在的研究。

这也就是我的文章的题目取名为古为今镜,美为我镜的意思所在。

在我看的书当中,张祖忻的《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以下简称张书)是最系统的,最全面的论述美教技史的书。

张书是采取总—分的结构展开的,第一章先总述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采取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主要方面追溯的观点:一是视听教学的发展;二是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

这种观点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

从第二章开始分别介绍了视听教学论、传播与视听传播论、行为科学的影响、教学媒体研究及其理论意义、教学系统方法等,这一系列的介绍是对第一章总述的进一步阐述。

最后简单的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12期(总第116期)国外电教研究[文章编号] 1003-1553(2002)12-0047-04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祝智庭1, 孟 琦2(1.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江苏南京 210097;2.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上海 200062)[摘要]本文利用内容分析工具对1977~2001年间美国教育技术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元分析,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总结了分析结果,以此考察教育技术研究趋向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趋向;元分析[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自1972年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 ECT)将其实践和研究领域定名为“教育技术”以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发展成为以学习理论、传播学和技术哲学等为理论基础的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发展,为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导,我们有必要从时间轴向考察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探讨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及其原因,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材料本文研究所用的材料是美国55所高校自1977年至2001年间产生的教育技术相关专业的3161篇博士论文目录,涉及主要专业名称包括教育技术(ed2 ucati onal techno logy)、教学开发(in structi onal devel2 opm en t)、教育媒体(educati onal m edia)、教学技术(in structi onal techno logy)、教学系统(in structi onal system)等。

这些博士论文资料来源于“Docto ral R e2 search in Educati onal T echno logy:A D irecto ry of D issertati on s,1977-2001”(Caffarella,2001)数据库。

每篇论文的索引数据包括学生姓名、论文关键词、毕业院校、论文指导者、毕业年届五个部分。

这些论文的选题广泛、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体现了导师们不同的关注取向。

美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一直引领着这一学科的发展,它的博士论文选题可以从一个重要的角度反映教育技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成为标志教育技术研究发展的向标。

我们相信,通过对博士论文的元分析,使我们获得很多关于教育技术研究趋向的重要信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考察论文选题的发展趋向,力图回答以下一些问题: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什么?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有什么变化?原因可能是什么?未来将会如何发展?二、研究方法与工具我们采用内容分析(con ten t analysis)的方法对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分类,统计出现频率及分布,从而分析得到一定的结论。

内容分析方法被大量用在分析文本材料、预测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文本中的词分类成为内容类(con2 ten t catego ries),从而识别和分析文本的主要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的工具是内嵌于“Si m Stat”软件中的“W o rdStat”模块,它是专门用于分析文本信息的内容分析工具。

利用W o rdStat可以统计词语的出现频率、按某一变量进行分类,同时Si m Stat中还提供了许多统计功能,可以对W o rdStat的统计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如描述统计、回归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等。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利用词典编辑功能,将近义、同义词归入一类,如“netw o rk”这一类中包括:“net2 w o rk”、“In ternet”、“W eb”和“on line”,以便能全面地反映同一类情况。

三、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25年来美国教育技术博士论文的选题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以下我们将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总结分析结果。

1.研究内容我们通过分析发现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到社会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体现了研究者关注取向的多元化。

但是,围绕媒体及其应用与评价的研究构成教育技术研究的一条主线。

教育媒体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推动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通过统计词频,我们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媒体是计算机(见图1)。

包括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计算机作为教学或管理工具的使用、计算机素养(com p u ter literacy)等。

从图中我们发现有关计算机的博士论文与计算机尤其是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例如,1977年A pp le公司推出A pp le ;1981年I BM公司推出I BM PC; 1984年M ac推出电脑;1989年B erners L ee发明www;1993年In tel推出奔腾处理器等,教育技术界马上会出现对这些新生媒体的研究热潮。

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关计算机媒体的研究,由70年代到90年代呈现上升趋势,而从90年代末到2001年则有所下降。

图1 关于computer的论文百分比在这里,我们选取四种有代表性的教育媒体,即fil m、video、m u lti m edia和hyp er m edia进行一下比较,由此考察教育媒体研究重心的变化情况。

如图2所示,在70年代末电影是主要的媒体研究对象,但在90年代以电影作为教育媒体的研究就已经极少了。

相反90年代以后对多媒体和超媒体的教育应用研究迅速增长,显示了研究者对这两方面的极大兴趣。

有关视频技术(video)的研究相对稳定,但各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70年代主要是对录像带(video tap es)的教育应用的研究,80年代有一些对影碟(video discs)的探讨,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侧重点转向对交互式视频、视频会议等教育应用的研究。

这与微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www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见,新技术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一种新的软、硬件技术的兴起必然会引起教育技术研究的关注。

图2 关于F il m,V ideo,M ulti m edia,H yper m edia 的论文百分比图3 关于environm ent的论文百分比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是又一个热点论题。

我们统计了有关学习环境的论文所占的百分比,如图3所示,在90年代以后探讨学习环境问题的论文不断增多。

通过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environm en t与net2 w o rk在p<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r=0.7424333;而environm en t与hyp er m edia在p<0. 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r=0.6764333。

这说明网络技术,尤其是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技术领域对学习环境问题的关注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可以预见在一定时期内,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学习环境问题仍将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关于媒体的应用研究,出现频率较多的是有关学习的研究。

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不同时期都有波动性,低峰时占8.3%,高峰时达到25.0%。

与对learn2 ing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关于teach ing的研究则没有太大变化,各时期的相关论文平均百分比分布于4. 5%到3.6%之间。

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关远程教育的研究呈现极其显著的变化。

在70年代末没有一篇关于远程教育的研究论文,从80年代才占0.9%,90年代增长到2.9%,到2000年以后达到该时期阶段总论文数目的9%。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远程教育发展势头强劲。

1987年开始有人提出互联网用于远程教育的可能性。

90年代初开始研究基于无线通讯和交互电视的远程教育,人们越来越重视远程教育中的交互。

90年代出现有关计算机用于远程教育的研究。

2000年出现基于W eb的远程教育研究,之后的远程教育研究绝大部分都涉及网络技术的使用,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系统等。

通过相关性统计分析,我们发现netw o rk与distance educati on相关性,在p <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r=0.538633。

可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远程教育的繁荣密切相关,并且这种发展还在不断深入。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有关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的论文百分比如图4所示。

在班级教学方面,包括媒体在班级教学中的使用及评价、教师在班级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评价、合作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的应用等;在小组教学,侧重探讨小组学习中的交互和合作;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包括个体学习风格、学习个性、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及有效性等。

由图中可见,对班级课堂教学和小组教学的研究数量在不断增长,而对个性化教学的关注则一直比较稳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000年以后的研究数量增长大多集中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班级课堂教学。

关于媒体使用、教学方法等的效果或有效性的研究始终占重要地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效应(effects)”,此类研究在各个年代出现的频率比较均衡,70年代为20.4%,80年代为17.8%,90年代为18%,只是2000年以后有所下降,变为9.6%。

2.研究方法在博士课题的研究方法方面,也有许多变化,下面我们将选择几种典型的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发现调查方法(investigati on)在各个时期的使用频率比较均衡,分布在3.6%~2.4%之间。

而案例研究方法在这25年中的使用频率变化最为显著。

同样我们将这25年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为1.1%,20世纪80年代为1.4%,90年代迅速增长到4.8%,2000年以后又增加到8.3%,相比20世纪70年代末的使用百分比增长了7倍。

图4 关于C lass,Group,Individual 的论文百分比图5 使用实验方法和定性方法的论文百分比另外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比较方法的使用。

许多论文探讨某一种媒体在教学上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某一媒体不同使用方式的对比或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设计的效果等。

在70年代末期约有5.7%的论文使用比较方法,80年代仍有4.6%,90年代下降到3.4%,而到了2000年以后仅有近1.2%。

美国学者克拉克(C lark,1983)曾探讨比较方法,并引发了教育技术研究者们对这种对比是否合理的争论。

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的媒体有各自的优势,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并不存在最好的媒体和方法。

另外,我们发现这25年中,定量实验方法在论文中的使用逐渐减少,而定性方法逐渐增多。

由图5可见,70年代末研究者大多都采用定量实验方法,定性方法使用得极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