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津5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一)塞翁失马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②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③。
人皆吊之,其父④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⑥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⑦。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⑧入塞,丁壮者引⑨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⑩。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术法,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
④其父(fǔ):那人。
其,那。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遽,就。
⑥将(ji āng):带领。
⑦髀(bì):大腿。
⑧大:大规模。
⑨引:拉,拿起,举起。
⑩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阅读指津】“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善.术者(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其子好.骑( ) (4)此独以.跛之故( )2.下列句子中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堕而折其髀A.丁壮者引弦而战B.马无故亡而入胡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何遽不为福乎?(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写出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的成语,并说说它的比喻义。
(二)夜郎自大及元狩①元年,博望侯张蓦使大夏②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③,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④。
”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蓦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甸奴隔其道,诚⑤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答苏迈书①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如此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
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如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3)顾既.在官( )(4)又少.读书之光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如下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二)海鱼马嘉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
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如此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X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如此颊X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如此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摘自《南宋文录录》) 【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
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
③潜渊:潜进深水。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
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
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阅读指津】当马嘉鱼遇到阻拦的时候,不会转弯,越受阻越往前冲,所以一条条“前赴后继〞地陷入网孔中,网孔随之紧缩。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子仪大度汾阳王①宅在亲仁里,大启其第,任人出入不问。
麾下将吏出镇来辞。
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帨汲水,役之不异仆隶。
他日子弟列谏,不听,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隆赫,而不自崇重,贵贱皆游卧,*等以为虽伊、霍②不当如此。
〞公笑谓曰:"尔③固非所料。
且吾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
向使崇垣扃户④,不通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
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诸子佩服。
鱼朝恩⑤尝修具邀公,或言将不利公,其下愿裹甲以从。
子仪不许,但以家僮数人往。
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子仪告以所闻。
朝恩惶恐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
〞(选自"智囊") 【注释】①汾:郭子仪,封汾阳郡王。
②伊、霍:伊,商汤之臣;霍光,受汉武帝顾命辅佐昭帝。
皆是历史上的名相。
③尔:你们。
④崇垣扃户:围墙高立,门户紧闭。
⑤鱼朝恩:宦官,恃宠骄横,后为唐代宗下令缢杀。
【阅读指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人欲而人不非之。
〞这二句评语,古往今来的文臣武将梦寐以求其一而不得,郭子仪却当之无愧地囊括了。
选文的两个事例分别表现了郭子仪的光明磊落、平易近人、宽宏大量、坦诚相见。
他的洞察世事、为人之谋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大启其第.( ) (2)麾下将吏出镇来辞.( )(3)鱼朝恩尝.修具邀公( ) (4)或.言将不利公( )2.以下句子中加点"以〞的意思和用法一样的两项是( )A.以.袅拥覆B.*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C.构以.不臣D.子仪告以.所闻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2)非公长者,得无致疑。
4.结合文章容。
古诗词阅读指津

古诗词阅读指津作者:胡梅发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7期这首词可看作是呈献给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的一首赞美之歌,赞美他躬耕田园、自甘清贫、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人品,赞美他诗歌感情真率,格调清新,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词的上下两片各侧重一个角度来写,上片赞其人品,下片赞其诗品。
赞人品,陶渊明超凡脱俗的人品体现在他对待物质生活、对待“贫”的心态上,那就是“不怨”。
一个人在贫困中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行为,是最能见其人品的。
君子安贫乐道,小人穷思滥也,所以古人说,人非有品不能贫。
可见词人对陶渊明的人品评价之高。
贫而不怨,贫而不忧,更难能可贵的是贫而能乐:乐躬耕陇亩,乐斗酒劳邻。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陶渊明诗)“聚比邻”即把左邻右舍聚在一块,只鸡斗酒,一块分享。
陶渊明选择归隐南村躬耕陇亩而息交绝游,决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年,也就是词中提到的“晋宋之间”。
“晋宋间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贷。
”(朱熹《朱子语录》)而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迥异于他同时代的一般文士。
所以辛弃疾说他“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義皇以上人”。
赞诗品,陶渊明作品今存诗121首,文赋等12篇,这些诗文传诵至今,堪称经典,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千载后,百篇传。
”此言不虚。
后人喜爱陶诗,原因就是这些诗歌感情真率,格调清新。
“清真”二字,是对陶渊明诗歌最精辟最深刻的评价,可以说,陶诗不朽的价值就在于清真。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元好问《论诗绝句》)陶渊明退隐田园,自甘清贫。
而他同时代的贵族豪门如王谢诸郎,尽管当时奢侈荣华享尽富贵,但现在看来这样的人生一钱不值毫无意义;柴桑陌上,那印下过诗人足迹的每一寸尘土,至今还诗意芬芳,令人羡慕。
词人借用语尽极端的对比:王谢富而且贵,陌尘轻而且贱,而词人藐视王谢重陌尘,表达的是对陶渊明为人为文的最大敬意,其中也彰显了辛弃疾自己坚守不变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②释其耒③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②因:于是,就。
③耒(le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
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阅读指津】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身为宋国笑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始悟为山市D.以丛草为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杞人忧天杞国①有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③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④屈伸⑤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⑦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⑧,亡处亡块。
若躇⑨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⑩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注释】①杞国:周代的国名,在今某某省杞县。
②崩坠:崩塌,坠落。
③因:于是,就。
④若:你。
⑤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⑥行止:行动和停止。
⑦只使:即使。
⑧四虚:四方。
⑨躇(chǔ):立。
⑩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阅读指津】文章着重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文章阅读专题现代文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议论文阅读指津

议论文阅读指津一、议论文的特点在于它的论述性ﻫ议论文的种类很多,有立论文、驳论文,有评论、杂感、讲演稿……但无论哪一类议论文,都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证明或反驳来阐明见解和主张。
ﻫ议论文在说理的过程中,也穿插着记叙、说明等成分,但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说明,是为了交代写作背景、提供议论对象、陈述事实论据,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说理服务。
ﻫ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两者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
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
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多数议论文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的。
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行文,因而在结构上便形成了议论文的三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
议论文论述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语言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
有些议论文在抽象的议论中,语言虽也具体生动,但主要还是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ﻫ二、议论文三要素ﻫ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阅读不同类型的议论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步骤,比如有的可以先寻找论点,有的可以先分析结构。
下面就立论文、驳论文以及杂文的学习方法作一点提示。
ﻫ先说立论文。
1.找出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所处的位置或文首,或篇末,或论述过程之中,有的文章标题便是中心论点。
辨识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一看能否统摄全篇,切不可把某个分论点误作中心论点;二看是否明确的判断,是否完整的句子,因为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有的文章没有把中心论点明确地表述出来,或者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靠读者自己归纳2.理出文章结构。
把握了论点,立论文的结构也就十分清楚了,除了一些了。
ﻫ杂文、讲演稿之外,一般立论文章,多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这是很容易划分的。
3.辨析文中论据。
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

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一新闻类文本阅读篇指津一:关注文体基本特征包括对新闻中要素的考查、对新闻材料运用的作用的分析、对新闻特点的考查等等。
考生往往过分注重命题对材料内容上的考察,而忽视形式上的东西。
像对于“新闻”“通讯”这样常见的文体特征往往弃而不理,造成了没有必要的失分。
指津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括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两题时,要找出作答区间,筛选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条表述作答。
此类题目既考查访谈文本的特征,也考查整合信息的能力。
答题的主要方法是在解读好文章的基础上,理清记者提问的思路,以提问为线索,整体把握文义,理解被访者的品质、功绩、人生观等,分清整个人物访谈的结构层次。
指津三:注意主要写作技法的考查包括新闻的结构特点、标题的特色、句子的作用、语言的特色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明确全文的主旨中心,考虑此部分内容与主旨的关联之处和它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需要考生能够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明确各部分在新闻中的地位,才能够准确作答。
新闻中的背景往往对新闻的来龙去脉起着补充作用,在报道人物的新闻中往往对人物的经历、心理和性格等起补充作用。
在这篇以报道人物为主的新闻中,大量背景的补充自然有助于对人物的刻画。
解答此类题,要能从背景部分的大量文字中概括出人物的经历、心情和性格等等。
指津四:含蓄性语句的理解包括新闻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的理解,文本的社会价值的评价等。
解答此类题,若是要求理解段意,则梳理文义,抓住关键词,提取“文眼”组合答案;若是要求理解全篇内容,理则解各段之间的联系,归纳要全面、准确、简明,在梳理文义后,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篇章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等,抓住“文眼”进行全面归纳;若是要求理解主旨,则须通过梳理文义,审视全篇,寻找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或摘录或提取或概括,准确全面的组合答案。
指津五:探究题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新闻价值。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答苏迈书①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
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3)顾既.在官( )(4)又少.读书之光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二)海鱼马嘉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
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摘自《南宋文录录》)【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
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
③潜渊:潜进深水。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
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
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阅读指津】当马嘉鱼遇到阻拦的时候,不会转弯,越受阻越往前冲,所以一条条“前赴后继”地陷入网孔中,网孔随之紧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指津5
作者:辜学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2期
本诗题目为“兵后出郭”,主要写的是诗人在战乱之后,走出城郭的所见所感。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攻伐不断。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率部攻克平江,俘虏了同为农民起
义领袖的张士诚,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大胜而归。
在这次战乱中,本来繁华的苏州几乎成为一
片废墟。
本诗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所写。
首联起笔便是一句历史的浩叹,“俯仰兴亡异”,在俯仰的瞬息之间,天下便已江山易主,朝代更迭,这里的“兴亡”主要指朱元璋灭张士诚之事。
“青山落照中”,诗人信步出城,纵
目远眺,但见隐隐青山,都笼罩在惨淡腥红的夕阳余晖之中。
本句以简洁有力的文字写城外黄
昏之景,渲染了一种极度苍凉的氛围,为下面描写战后凋敝的民生景象奠定基调。
紧接着,颔联顺承上联苍凉的笔调,以纪实的笔触摹写战后的景象。
“民归邻树在”,百
姓经历了战乱背井离乡的漂泊,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里,可是纵目四望,已然万物凋敝,只剩毗
邻屋舍的树木还如从前般挺立。
“兵去垒烟空”,写驻扎城外的士兵已经撤退离去,营垒的烽
烟开始渐渐消散。
这一联炼字十分精彩。
邻树之“在”,反而衬托出村庄的空荡,而垒烟之“空”,则更加凸显乱后的死寂。
“在”“空”对比,更显萧条凄凉。
颈联变换视角,并由颔联的近景转向远景。
“城角犹悲奏”,从听觉的角度写城头上军队
的号角还在悲壮地奏鸣,说明战争刚刚结束,其造成的阴影和创伤还远未消除。
“江帆始远通”,则从视觉的角度,写江上逐渐恢复通行,帆船开始通向远方,于前句之“悲”中显出一
丝平静安宁的希望。
尾联借用春秋吴国的典故,说当年那荆棘上的露水,现在又要沾满吴王的宫殿了,从而寄
托诗人之慨。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战衅频仍,后来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在与越王勾践的争霸中
兵败自杀,吴国随即覆灭。
而今吴王张士诚在与朱元璋的战争中兵败被俘,亦重蹈了春秋吴国
的命运。
在此,诗人对一度辉煌的张士诚义军倏然陨灭的兴亡无常有所感叹,也对战争破坏之
下几成丘墟的吴地寄予了不尽悲慨。
尾联感喟之声,意蕴无穷。
统而概之,整首诗语调沉郁悲凉,遣词造句苍劲挺拔,整体结构浑然一体,颇得杜甫五律
之髓。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冷峻的笔触展现了残酷的战争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深沉苦难,体现
出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同时,诗人还抚今追昔,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于战争的兴亡更替之
中寄托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之叹。
就考试而言,本诗中间二联对苏州城外战后景象的
描写,颔联的炼字艺术,以及本诗的情感主旨都将是命题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