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
《沁园春》己用

研读上阙
朗读,思考: (1)词的上阙,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 (2)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明确:秋天 橘子洲
(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 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 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 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4)描写景物上又有什么特点? (结合板书) 1\定点换景 2\动静结合 3\对比鲜明 4\注重炼字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检查默写 2\内容回顾
(1) 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 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 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 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 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 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一首诗,它不像 《沁园春·雪》传颂于大江南北。但却激励 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这是毛泽东出门时 写在他父亲账本上的一首诗。一起分享 《立志》: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沁 园 春 长 沙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 家,思想家,军事家,文 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 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 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 1893年12月26日,逝世 于1976年9月9日。
《少年立志》朗诵稿

《少年立志》朗诵稿(旁白: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
吾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合: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A:少年为何而读书?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少年为何而立志?合:为祖国之蓬勃而立志。
(旁白:自从夸父启程去追赶太阳,我们就从未停止过追逐理想。
)A: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B: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A: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B: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合: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是绳,升起饱满的帆;理想是帆,推动希望的船。
理想是船,驶向成功的海;理想是海,托起光明的阳。
(旁白: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冰,水为之,而寒于冰。
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B: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旁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读书,不以学生为界限。
B:立志,不以少年为界限。
合:少年,不以年龄为界限。
A:莫担心,傲骨厉声仍在。
B:莫忧愁,仁义礼智信仍存。
A:中国向世界张开怀抱,B:少年为中国振奋发声。
A:中国如少年,蓬勃向上!B:少年如中国,屹立不倒!合:我们必将萤火成炬,火炬成海。
我们必将穿云破浪,终成曜日之光。
(旁白: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
吾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合: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小学二年级语文《立志造桥》原文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立志造桥》原文及教案【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立志造桥》原文茅以升小时候,家住在南京。
离他家不远有一条秦淮河。
每年端午节,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
有一年端午节,茅以升病倒了。
他非常想知道龙船比赛的情况。
小伙伴们告诉他:“因为看热闹的人太多了,把秦淮河上的一座桥都压塌了,好多人都掉进了河里。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茅以升非常难过。
病好了,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默默地看着断了的桥发呆。
他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后来,茅以升发愤读书,成绩优异,留学美国三年,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他成为我国的桥梁建筑专家。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立志造桥》教案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一些记叙我国科学家事迹的课文,你们还记得有谁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科学家的事迹,请同学们打开书,谁来读一读第11课的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二、提示预习要求,指导学生预习。
1、知道茅以升是怎样成为一个桥梁专家的。
2、读课文,读准“秦淮河”“披红挂绿”“锣鼓喧天”“凄惨”“积累”的字音。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懂得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三点要求自己学习。
(用10分至15分的时间)三、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朗读,先正音读通顺,再讲讲画的词语是什么意思。
并要求学生说明理解词语的方法。
同学们互相补充。
着重理解下列词语: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很多,像山一样像海一样。
在课文里是说,秦淮河两岸聚集了很多人来看龙船比赛。
披红挂绿:披挂上红红绿绿的彩绸。
为什么事才这样做?喜庆事。
把龙船上披红挂绿,说明人们把龙船比赛当做喜庆事一样看待。
锣鼓喧天:先讲清“喧”是声音大。
什么声音?锣鼓声;大到什么水准?喧天,是说河两岸的上空,哪儿都是锣鼓声。
人们这样做,说明什么?说明来比赛的人和来观看的人都很兴奋,情绪高涨。
盼望:实心实意地期望、等待。
三年级阅读题《小老鼠立志》 及答案

三年级阅读题《小老鼠立志》及答案小老鼠向动物们夸下海口:“诸位,我已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第一个登上世界屋脊的老鼠。
”“哈哈……”动物们忍俊不禁,发出了一片讥笑声。
“怎么,你们不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看见我站在珠穆朗玛峰顶上向你们招手的!”打这天起,小老鼠便托着腮帮子想啊想,想找到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办法。
一朵白云从天边飘来,又向珠峰飘去。
小老鼠想,我如果能驾白云,一定能登上珠峰。
风吹着口哨跑过来,呼啦啦向珠峰奔过去。
小老鼠想,风要是肯帮忙,我的志向一定能实现。
一弯月牙悬在星空,像小船一样飘啊飘。
小老鼠想,我要能搭上这只小船该多好!双手握着桨,轻轻地摇啊摇,一会儿就摇到珠峰顶上去了。
小老鼠不停地想啊想,好主意想出了一个又一个,一直到胡子老长老长,他也没有向珠峰攀登一步。
“小老鼠,你为什么没有攀上珠峰呢?”“小老鼠,我们等着看你站在珠峰顶上向我们招手呢!”“小老鼠,你什么时候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叔叔、伯伯、阿姨、婶婶、哥哥、姐姐,还有弟弟、妹妹,大家见了小老鼠就问。
小老鼠满面通红,无法回答。
……1.小老鼠的远大志向是什么? ()(2分)A. 驾白云攀登珠穆朗玛峰。
B.在小动物面前讲述自己的经历。
C.搭小船攀登珠穆朗玛峰。
D.成为首个登上世界屋脊的老鼠。
2.对文中“海口”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A.大海的入口B.城市的名称C.不切实际的话D.大海的嘴巴3.联系上文,你会用什么语气来朗读画线的句子?( )(2分)A.气愤B.恐惧C.兴奋D.悲伤4.小老鼠的志向为什么没有实现? ( )(2分)A.同伴讥笑他,使他没信心。
B.他只是在空想,没有行动。
C.没有朋友帮助他登上珠峰。
D.他想等胡子长得老长再登珠峰。
5.“小老鼠不停地想啊想,好主意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小老鼠还能想出什么好主意?发挥想象,用下面的开头写一写。
(2分) 一颗流星划过,像一条闪光的丝带。
小老鼠想,6.故事的结局可能是怎么样的?写写你的理由。
《少年立志》朗诵稿

《少年立志》朗诵稿 (旁白: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吾辈既务斯业,便 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合: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A:少年为何而读书? 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少年为何而立志? 合:为祖国之蓬勃而立志。 (旁白:自从夸父启程去追赶太阳,我们就从未停止过追逐 理想。) A: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B: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A: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B: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合: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是绳,升起饱满的帆;理想是帆,推动希望的船。 理想是船,驶向成功的海;理想是海,托起光明的阳。 (旁白: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 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冰,水为之,而寒于冰。 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读书,不以学生为界限。 B:立志,不以少年为界限。 合:少年,不以年龄为界限。 A:莫担心,傲骨厉声仍在。 B:莫忧愁,仁义礼智信仍存。 A:中国向世界张开怀抱, B:少年为中国振奋发声。 A:中国如少年,蓬勃向上! B:少年如中国,屹立不倒! 合:我们必将萤火成炬,火炬成海。 我们必将穿云破浪,终成曜日之光。 (旁白: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吾辈既务斯业,便 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合: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人音版(2019) 必修《音乐鉴赏》 1.2 音乐情感及情绪 课件(20张PPT)

音乐功能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 过音乐欣赏可以了解与之相关的政治、 文化、历史、民俗等多方面知识,更 重要的是,可以借助音乐欣赏活动逐 步建立起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音 乐情感,增进对音乐的判断力和理解 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 崇高的理想。
1 作品赏析
▲1989年,李光羲凭借《祝酒 歌》获得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1 走近作品
▲赵季平
立志
作者介绍:赵季平(1945—),河北辛 集人,出生于甘肃平凉,作曲家。先后 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歌舞剧院、 西安音乐学院工作,曾任中国音乐家协 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创作了大 量影视音乐、交响乐,代表作有民族交 响音乐《第二交响乐——和平颂》、交 响组曲《乔家大院》、《第一交响曲》、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影视歌曲《好 汉歌》《大宅门》,以及大量的室内乐 作品等。
祝酒歌
作品介绍:《祝酒歌》是由韩伟填词, 施光南谱曲,诞生于1977年。自作品 发布以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此 曲旋律欢快、热情,为带再现的复二 部曲式结构。
1 作品赏析
▲施光南
祝酒歌
作者介绍:施光南(1940-1990),祖籍浙 江金华,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先后就读于 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1964年分配 到天津歌舞团搞创作,1978年调至中央乐团 创作组,曾任中国青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 主席。2018年12月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百位“改革先锋”,被誉为“谱写改革开放 赞歌的音乐家”。代表作有歌曲《在希望的 田野上》《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的祖国妈妈》 《月光下的凤尾竹》,歌剧《伤逝》《屈原》 (未完成),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等。
1 作品欣赏
1 拓展与探究
交响组曲《大宅门》《乔家大院》赏析

交响组曲《大宅门》《乔家大院》赏析音乐无国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些话我们并不陌生。
作为一名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注视得最多的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老师的音乐作品。
赵季平出生于艺术之家,曾开创“长安画派”,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艺术熏陶,且自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作曲功底,使他成为当代中国最成功的把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乐打造得中西合璧,水乳交融且挥洒自如的第一人。
他的作品,既有民族音乐的精深华美,又不乏西方交响乐的气势恢宏,而鲜明的民族性正是他独有的成功标志。
赵季平老师为数十部影视剧作曲配乐,是目前国内乐坛上获奖最多、奖项最高的作曲家。
但在其众多的影视音乐作品中,单单挑出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的音乐改编成交响组曲,可见,他对两剧音乐的偏爱与情有独钟。
大宅门音乐主题凸现出浓郁的“京城文化”精髓,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电视剧《大宅门》是著名作曲家郭宝昌倾力打造的作品。
该剧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典型地表现了京城老字号“百草厅”几代人兴衰乐苦的奋斗历程,既有清朝末期的夹缝求生,又有军阀混战的惨淡经营,更有外敌入侵铁蹄之下的白景琦为代表的铮铮铁骨所无处不在的民族气节。
面对这么一部鸿篇巨制,赵季平老师没有用气势宏大的交响乐,而是出人意料的用京胡作为这部大剧的开篇音乐:,有如国画里的写意手法,简洁明快地把第一音乐主题朴实无华地叙述出来,而那淡淡的京胡弦子下流淌出来的京腔京韵和厚重的京城风情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在以后的四十集剧情里,这个主题音乐或以京胡、或以琵琶并加之板鼓、小锣和钹多次以变奏形式出现,对烘托剧情张弛、刻画人物内心矛盾冲突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增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再看《大宅门》的第二主题音乐:,这个主题音乐,则是完全采用了西方管弦乐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在白母下葬与景琦三叔惨死时反复出现,旋律庄严厚重、催人泪下并使人热血沸腾,而使白母的刚毅不屈、德高望重的形象更为丰满感人,景琦三叔一生虽瑕疵不少,但关键时宁死不做汉奸的民族气节得到诠释与升华,高尚人品与民族大义交织,厚重的音响与优美的旋律共鸣,感人肺腑,余音绕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