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G101与11G101图集对比
16G101-1解读(对比11G101-1)

省去11G中系数计算过程,将计算结果直接列出,便于确定长度。
14
P62
拉结筋构造:明确给出两种拉筋做法
16G明确给出一边90°,一边135°的做法,便于现场施工。
15
P65
刚性地面上下各加密500
16G给出两侧刚性地面标高不相同时的做法
跨高比:跨度与其梁截面高度之比值。
注写规则同框架梁,节点详图见P80。
5
P15
设计施工注意III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域拉筋沿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逐根设置。
6
P17
3.2.5.8 LLk注写规则
同4
7
P21
3.6.3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剪力墙,水平施工缝处需设置附加竖向插筋时,设计应详细说明位置配筋等情况。
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节点构造见P74。
8
P27
表4.2.2 楼层框架扁梁(KBL)、托柱转换梁(TZL)
扁梁:宽度大于或等于梁高的梁。托柱转换梁类似于框支梁,见P96
9
P27
注3:区分非框架梁、井字梁端支座锚固平直段
L、JZL表示端支座铰接(平直段≥0.35Lab);Lg、JZLg表示充分利用抗拉强度(平直段≥0.6Lab)
16
P69
KZ边柱,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该节点为16G新增节点,分直锚和弯锚两种构造。直锚长度为自梁顶起≥LaE,弯锚时伸至柱顶且≥0.6LabE,外侧钢筋弯折15d,内侧钢筋弯折12d
17
P71
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筋做法
16G101图集与11G101图集对比

16G101图集与11G101图集对比16G101图集取消了非抗震设计标准16G101-1与11G101-1主要修改页面与不同2016年9月1日起实施16G101-1 11G101-1P5、总说明3.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的主要设计依据:增加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306-2015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
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使用。
P5、无GB 18306-2015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1.总则P7、16G101-1中、1.0.9条未有该内容;1、0、9条中8款:注明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位置: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也应注明。
总则P7、11G101-1中1.0.9条3款中的“当抗震设计时,也应注明以明确选用相应抗震的标准构造详图。
”对应的8款未具体注明。
2.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P8、2.1柱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增加了2.1.4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1、框架柱嵌固部位在基础顶面时,无需注明。
2、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在层高表嵌固部位标高下使用双细线注明,并在层高表下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标高。
3、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可在层高表地下室顶板高下使用双虚线注明,此时首层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范围及纵筋连接位置均按嵌固部位要求设置。
P8、无具体要求双虚线——地下室顶板(考虑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双细线——嵌固部位2.2列表注写方式P8、2.2.2中1款,柱编号,表2.2.2中原“框支柱KZZ”改写为“转换柱ZHZ”其他编号不变。
(以下各条均同该条)右栏第二行:“框支柱”更正为“转换柱”。
P8为KZZP9、2.2.2条3款中,强调了“芯柱中心应与柱中心重合”P9未明确强调P9、2.2.2条4款中,明确用了“对于采用非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必须每侧均注写中部筋”的要求。
16G101图集与11G101图集对比

16G101图集取消了非抗震设计标准16G101-1与11G101-1主要修改页面与不同2016年9月1日起实施16G101-1 11G101-1P5、总说明3.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的主要设计依据:增加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306-2015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
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使用。
P5、无GB 18306-2015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1.总则P7、16G101-1中、1.0.9条未有该内容;1、0、9条中8款:注明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位置: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也应注明。
总则P7、11G101-1中1.0.9条3款中的“当抗震设计时,也应注明以明确选用相应抗震的标准构造详图。
”对应的8款未具体注明。
2.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P8、2.1柱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增加了2.1.4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1、框架柱嵌固部位在基础顶面时,无需注明。
2、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在层高表嵌固部位标高下使用双细线注明,并在层高表下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标高。
3、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可在层高表地下室顶板高下使用双虚线注明,此时首层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范围及纵筋连接位置均按嵌固部位要求设置。
P8、无具体要求双虚线——地下室顶板(考虑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双细线——嵌固部位2.2列表注写方式P8、2.2.2中1款,柱编号,表2.2.2中原“框支柱KZZ”改写为“转换柱ZHZ”其他编号不变。
(以下各条均同该条)右栏第二行:“框支柱”更正为“转换柱”。
P8为KZZP9、2.2.2条3款中,强调了“芯柱中心应与柱中心重合”P9未明确强调P9、2.2.2条4款中,明确用了“对于采用非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必须每侧均注写中部筋”的要求。
16G101钢筋平法图集与11G101钢筋平法系列图集的区别

16G101钢筋平法图集与11G101钢筋平法系列图集的区别16G101系统平法图集与11G101系列图集的主要区别有:1.设计依据不同16G101图集11G101图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2016年局部修订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2、16G101图集与11G101图集适用范围的区别图集 16G101图集 11G101图集适用范围 16G101-1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11G101-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16G101-2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 11G101-2适用于非抗震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16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及桩基础施工图设计 11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3.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等一般构造16G101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la 、laE 以及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ll 、llE 取值方式。
16G101-1与11G101-1的不同之处(构造做法部分)

16G101-1与11G101-1的不同之处(构造做法部分)16G101-1与11G101-1的不同之处制图规则部分1.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和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到了构造图集的首页位置。
2.原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表拆分为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表,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表,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表,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表四个表格。
取消了原来的非抗震等级的锚固长度。
取消了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表的内容。
增加了钢筋弯折的弯弧内直径的相关内容。
3.取消了原来的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长度表和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表,取而代之的是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表和纵向受拉钢筋抗震搭接长度2个大表格。
4.图集62页取消了箍筋构造中的非抗震设计时箍筋弯钩平直段长度5d的要求。
增加了剪力墙拉结筋构造做法图。
拉结筋的弯折水平段长度为5d。
5.图集65页剪力墙上QZ纵筋构造图中,增加了箍筋。
6.图集65页底层刚性地面上下各加密500构造中,增加了两侧不同标高的做法构造。
7.图集65页的说明第5条是新增的内容。
8.67页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图中,原来的节点编码由字母ABCDE改为数字12345.节点4的用途中增加了1号节点。
9.68页KZ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的节点编号由字母ABCD改为数字1234.10.新增了第69页KZ边柱、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取消了原图集中第63页至66页非抗震柱的相关构造要求。
11.图集第71页取消了原来的剪力墙端部无暗柱时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端部做法(一)中的绑扎连接做法;增加了端部L 形暗柱时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端部做法。
转角墙(一)和转角墙(二)标题下增加了说明内容(AS1≤AS2).转角墙(三)互为搭接的长度做了调整。
相关构造图及说明中取消了原第1条非抗震纵筋搭接和锚固长度。
第2条说明中增加了水平分布钢筋宜均匀放置,竖向分布钢筋在保持相同配筋率条件下外排筋直径宜大于内排筋直径。
16G101与11G101图集对比解释

16G101-1 P65
11G101-1 P61
引领建筑产业 建造美好未来
14
二、主要修订内容
8、KZ、QZ、LZ筵筋加密区范围
(1)区别: 1、注4修改无梁且无板连接时,筵筋加密范围的Hn取值; 2、梁上柱,梁内筵筋间距不大于500要求,至少两道柱筵筋,
16G101-1 P65
11G101-1 P61
引领建筑产业 建造美好未来
15
二、主要修订内容
9、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1)区别: 1、节点①: 附加角筋,11G是有柱纵筋直径≥25时条件才设置, 16G可以理解 为 必须设置
16G101-1 P67
11G101-1 P64
引领建筑产业 建造美好未来
16
二、主要修订内容
2、节点⑤:11G无"且伸至梁底"的要求。
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按下列规定选用:
1、将400MPa、500MPa级高强热轧带肋钢筋作为纵向受力的主导钢筋推广应用, 尤其是梁、柱和斜撑 构件的纵向受力配筋应优先采用400MPa、500MPa级高强钢筋; 2、淘汰直径16mm及以上335MPa级热轧带肋钢筋, 保留小直径的HRB335钢筋, 主要用于中、小跨度 楼板配筋以及剪力墙的分布筋配筋,还可用于构件的箱筋与构造配筋;
16G101-1 P67
11G101-1 P64
引领建筑产业 建造美好未来
17
二、主要修订内容
10、柱变截面位置纵向钢筋构迼变化
(1)区别: 16G要求连续通过的纵筋,变截面处弯折位置楼面往下50mm;
引领建筑产业 建造美好未来
8
二、主要修订内容
引领建筑产业 建造美好未来
9
二、主要修订内容
16G101与11G101系列平法规则对比

注:对计算根数有影响。
四、16G 条形基础起步距离节点更明确详细
16G101-3P76
11G101-3P69
五、16G新增剪力墙、砌体墙下条形基础截面
见16G101-3P 77
16G新增剪力墙下条形基础截面、砌体墙下条形基础截面 并分开来表示
六、基础梁端部无外伸构造长度发生变化
16G101-3P81
第三部分:梁部分
一、增加2类梁构件 二、框架扁梁(一)---中柱节点
框架扁梁(二)---边柱节点1 框架扁梁(二)---边柱节点2 三、增加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洞构造 节点1、2、3 四、16G增加梁上生柱构造
一、增加2类梁构件
16G101-1P27
11G101-1P26
二、框架扁梁(一)---中柱节点
一、柱名称有变化
二、16G新增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三、梁上柱
11G101-1P61
16G101-1P65
纵筋伸入节点内长度及弯折长度发生变化
四、柱净高计算明确
五、边角柱、角部附加钢筋
六、地下室中柱柱顶弯折发生变化
第二部分:剪力墙部分
• 一、16G新增拉结筋 • 二、剪力墙水平筋节点有增减 • 三、11G有非抗震连接构造,16G统一为抗 • 四、16G剪力墙水平筋交错搭接更详细 • 五、外侧水平筋搭接长度发生变化 • 六、端柱端部墙节点发生变化 • 七、16G增加墙抗震缝局部构造 • 八、16G增加剪力墙上起边缘箍筋构造 • 九、16G增加剪力墙竖向插筋顶部构造 • 九、16G增加剪力墙竖向插筋顶部构造 • 十、地下室外墙顶部构造发生变化 • 十一、剪力墙洞口加固筋发生变化 • 十二、增加连梁类型LLK • 十三、连梁LLK构造 • 十四、双洞口连梁LL配筋构造 • 十五、16G增加连梁、暗梁、边框梁侧面纵筋及拉筋节点
解析16G101-1与11G101-1的不同之处(制图规则部分)

解析16G101-1与11G101-1的不同之处(制图规则部分)时间:2016/09/12 | 作者:松丶WPSong| 分类:建筑随笔| 浏览:42 ℃ | 暂无评论1. 取消了原101-1图集中的总说明第2条的平法系列图集包括的内容.2. 增加了第3条中的设计依据的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调整了2本规范依据的版本,新增了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或者有新的标准出版实施时,图集与规范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
3. 总说明第5条调整了图集的适用范围。
取消了原11G101-1图集中的非抗震设计。
4. 第1.0.2条图集制图规则适用范围取消了楼板部分也适用于砌体结构这句话。
5. 第1.0.9条,取消了第3款非抗震设计部分的要求;调整了第5款中可选用图集构造做法的例子所在图集的页数。
在第5款的选用构造新增了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是否设置外圈封闭箍筋,取消了非框架梁部分的内容。
第8款增加了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仍需考虑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的内容。
6. 增加了柱平法施工图中2.1.4条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内容。
7. 表2.2.2柱编号中原来的框支柱变成了转换柱8. 表3.2.2-2墙梁编号中增加了连梁(跨高比不小于5)这一类型。
增加的注2中,当这种类型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为LLk。
9. 第3.2.3条中设计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增加了两条内容。
10. 第3.2.4条增加了第8款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注写方式。
11. 第3.3.2条第1款的注写部分内容中,删去了后半部分关于非阴影区部分拉结筋以及设计施工时的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
第3款中增加了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注写方式。
12. 第3.4.2条圆形洞口的加强钢筋的构造做法的要求做了调整,并增加了一个例子。
13. 增加了第3.6.3条内容。
14. 表4.2.2梁编号中增加了楼层框架扁梁和托柱转换梁两种梁类15. 增加了4.2.5和2.2.6条有关框架扁梁和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附加钢筋的注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