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纵隔肿瘤PPT课件
合集下载
原发性纵隔肿瘤护理业务学习PPT

护理安全
感染控制:详细解释如何进行有效的感 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和隔离 等
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
个体化护理:强调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 划,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和健康目标进 行护理
护理目标:明确护理目标,例如减轻症 状、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自理能力等
护理计划
评估和调整:解释护理计划的评估和调 整过程,以确保其适应患者的病情和需 要
原发性纵隔肿瘤护理业 务学习PPT
目录 概述 护理评估 护理管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患者教育 护理安全 护理计划
概述
概述
什么是原发性纵隔肿瘤:介绍纵隔肿瘤 的定义、类型和发病率 护理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护理对于纵 隔肿瘤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概述
护理目标:详细解释护理的目标和关注 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
体征评估:介绍如何进行体征评估,包 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参数的监测 疼痛评估:讲解如何进行疼痛评估,使 用合适的疼痛评分工具进行评估
护理评估
心理评估:说明为什么心理评估是重要 的,如何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
病情观察:介绍如何观察和记录患者的 病情变化,包括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导管护理:讲解不同类型的导管的使用 和护理,包括静脉导管和引流管的管理
治疗计划:讲解如何向患者传达治疗计 划和药物管理的重要性
患者教育
生活方式指导:给予患者相关的生活方 式指导,如饮食、运动和心理支持等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
患者安全:介绍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注 重的患者安全问题,如跌倒风险和医疗 错误预防
设备安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各 种护理设备,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谢谢您的释术后护理的关键点 ,如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和康复计划
医学教学课件:原发性纵膈肿瘤

原发性纵膈肿瘤
纵隔范围
两边:左右纵隔胸膜。 前为胸骨,后为胸椎。 上达胸廓上口,下止膈肌。
纵隔分区
1. 胸骨柄下缘与T4下缘连线——上下 两部分。
2. 上纵隔——气管——前后纵隔。 3. 下纵隔——心包 气管分杈——前 中 后
三部分。
常见纵隔肿瘤发病部位
l 前纵隔——胸骨后甲状腺 胸腺瘤 畸 胎瘤 皮样囊肿
喉返神经 颈胸交感神经 膈神经 上腔静脉
l 特异症状
胸腺瘤——重症肌无力 胸骨后甲状腺——甲亢 琦胎瘤——咯毛发 豆腐渣状物
诊断
胸部X线检查——CT/MIR:部位 形态 邻近组织
超声——实性 囊性
大小
鉴别诊断
中心型肺癌 胸主动脉瘤
治疗
良性: 一经诊断,早期手术。
恶性:侵入临近器官,或有远距
离转移—
—手术禁忌—放化疗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一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二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三
l 中纵隔——淋巴瘤 支气管囊肿 心包 囊肿
l 后纵隔——神经纤维
纵隔临床解剖分区图
纵隔肿瘤好发部位图
纵隔分区及肿瘤分部示意图
纵隔肿瘤临床表现
l部位 大小 生长方式 邻近器官关系
良性——无症状 ,恶性——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胸闷 胸痛 呼吸困难 吞咽难
l巨大纵膈肿瘤压迫邻近组织特症状
纵隔范围
两边:左右纵隔胸膜。 前为胸骨,后为胸椎。 上达胸廓上口,下止膈肌。
纵隔分区
1. 胸骨柄下缘与T4下缘连线——上下 两部分。
2. 上纵隔——气管——前后纵隔。 3. 下纵隔——心包 气管分杈——前 中 后
三部分。
常见纵隔肿瘤发病部位
l 前纵隔——胸骨后甲状腺 胸腺瘤 畸 胎瘤 皮样囊肿
喉返神经 颈胸交感神经 膈神经 上腔静脉
l 特异症状
胸腺瘤——重症肌无力 胸骨后甲状腺——甲亢 琦胎瘤——咯毛发 豆腐渣状物
诊断
胸部X线检查——CT/MIR:部位 形态 邻近组织
超声——实性 囊性
大小
鉴别诊断
中心型肺癌 胸主动脉瘤
治疗
良性: 一经诊断,早期手术。
恶性:侵入临近器官,或有远距
离转移—
—手术禁忌—放化疗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一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二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三
l 中纵隔——淋巴瘤 支气管囊肿 心包 囊肿
l 后纵隔——神经纤维
纵隔临床解剖分区图
纵隔肿瘤好发部位图
纵隔分区及肿瘤分部示意图
纵隔肿瘤临床表现
l部位 大小 生长方式 邻近器官关系
良性——无症状 ,恶性——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胸闷 胸痛 呼吸困难 吞咽难
l巨大纵膈肿瘤压迫邻近组织特症状
原发性纵隔肿瘤健康教育PPT

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原发性纵隔 肿瘤的首选方法 放疗和化疗:辅助手术或术前术后联合 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五、预后与护 理
五、预后与护理
预后:预后与肿瘤的类型、大 小、位置以及治疗时机有关 护理:提供患者身心的支持和 照顾,帮助患者应对治疗过程 中的困难和不适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病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具体病因目前 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以及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表现:原发性纵隔肿瘤的 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呼吸困难 、咳嗽、胸痛、咳血等 检查与诊断:通过胸部X线、CT 扫描、组织活检等方式进行诊 断
四、治疗方法
四、治疗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 瘤健康教育PPT
目录 一、定义与分类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治疗方法 五、预后与护理
一、定义与分 类
一、定义与分类
定义:原发性纵隔肿瘤是指起 源于纵隔内的肿瘤 分类: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 间叶性肿瘤、上皮性肿瘤和混 合性肿瘤
二、病因与发 病机制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五、预后与护 理
五、预后与护理
预后:预后与肿瘤的类型、大 小、位置以及治疗时机有关 护理:提供患者身心的支持和 照顾,帮助患者应对治疗过程 中的困难和不适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病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具体病因目前 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以及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表现:原发性纵隔肿瘤的 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呼吸困难 、咳嗽、胸痛、咳血等 检查与诊断:通过胸部X线、CT 扫描、组织活检等方式进行诊 断
四、治疗方法
四、治疗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 瘤健康教育PPT
目录 一、定义与分类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治疗方法 五、预后与护理
一、定义与分 类
一、定义与分类
定义:原发性纵隔肿瘤是指起 源于纵隔内的肿瘤 分类: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 间叶性肿瘤、上皮性肿瘤和混 合性肿瘤
二、病因与发 病机制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肿瘤PPT精品医学课件

• 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肿瘤Moran和Suster分类(1997)
畸胎瘤
成熟畸胎瘤(由分化好的、成熟成分组成) 未成熟畸胎瘤(存在未成熟的间充质和神经上皮组织) 含有其他恶性成分的畸胎瘤
Ⅰ型 含有其他生殖细胞成分(如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等) Ⅱ型 含有非生殖细胞性上皮成分(鳞癌、腺癌等) Ⅲ型 含有恶性间充质成分(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等) Ⅳ型 含有上述任意两种或多种成分
Schmoll HJ. Ann Oncol, 2002,13(Suppl 4):265-272.
病理组织学分类
男性生殖系统(睾丸) 癌前病变 精原细胞瘤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GCT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及腹膜) 中枢神经系统
原始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瘤
无性细胞瘤
胚胎癌
卵黄囊瘤
卵黄囊瘤
伴肉瘤成分的精母细胞性 精原细胞瘤
– 对诊断、预后分级、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价、 治疗后监测等有重要意义
LDH β-HCG
AFP
精原细胞瘤 约50%
10%-30%升高 但不明显 正常
非精原细胞性GCT 常见
30%-35%
80%-90%
国际生殖细胞肿瘤协作组预后因素分级
预后良好
非精原细胞(58%)
原发睾丸/腹膜后,无肺外的 脏器转移
AFP<1000ng/ml HCG<5000U/L LDH<1.5N
– 肿瘤残存或良性畸胎瘤恶变是复发转移的根源 术后肿瘤残存或畸胎瘤者不应推迟化疗
– 术后即刻化疗可治愈50%-70%患者,而日后复 发后再行化疗只可治愈25%的患者
治疗
• 非精原细胞性GCT
– 化疗后有残存肿块且肿瘤标志物正常患者一般 推荐手术切除残留肿物
畸胎瘤
成熟畸胎瘤(由分化好的、成熟成分组成) 未成熟畸胎瘤(存在未成熟的间充质和神经上皮组织) 含有其他恶性成分的畸胎瘤
Ⅰ型 含有其他生殖细胞成分(如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等) Ⅱ型 含有非生殖细胞性上皮成分(鳞癌、腺癌等) Ⅲ型 含有恶性间充质成分(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等) Ⅳ型 含有上述任意两种或多种成分
Schmoll HJ. Ann Oncol, 2002,13(Suppl 4):265-272.
病理组织学分类
男性生殖系统(睾丸) 癌前病变 精原细胞瘤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GCT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及腹膜) 中枢神经系统
原始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瘤
无性细胞瘤
胚胎癌
卵黄囊瘤
卵黄囊瘤
伴肉瘤成分的精母细胞性 精原细胞瘤
– 对诊断、预后分级、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价、 治疗后监测等有重要意义
LDH β-HCG
AFP
精原细胞瘤 约50%
10%-30%升高 但不明显 正常
非精原细胞性GCT 常见
30%-35%
80%-90%
国际生殖细胞肿瘤协作组预后因素分级
预后良好
非精原细胞(58%)
原发睾丸/腹膜后,无肺外的 脏器转移
AFP<1000ng/ml HCG<5000U/L LDH<1.5N
– 肿瘤残存或良性畸胎瘤恶变是复发转移的根源 术后肿瘤残存或畸胎瘤者不应推迟化疗
– 术后即刻化疗可治愈50%-70%患者,而日后复 发后再行化疗只可治愈25%的患者
治疗
• 非精原细胞性GCT
– 化疗后有残存肿块且肿瘤标志物正常患者一般 推荐手术切除残留肿物
纵隔肿瘤疾病PPT演示课件

化疗方案
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包括药物种类、 剂量和疗程等。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 和攻击肿瘤细胞。包括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使用 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例如,针对 某些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的靶向药物 。
康复训练与运动指导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等呼吸功能训练,以改 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
运动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锻炼 计划,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 和免疫力。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纵隔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能出现恶病质,表 现为极度消瘦、贫血、乏力等。处理措施包 括营养支持、纠正贫血、改善食欲等,以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受压或受侵犯时,可出现上腔静脉 综合征,表现为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 及胸壁静脉曲张等。此时需紧急处理,如使 用利尿剂、降低颅内压等,同时针对原发病 进行治疗。
循环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
纵隔肿瘤可侵犯心脏或压迫心脏大血管,导致心律失常。治疗时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抗心律失 常药物,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
心力衰竭
严重的纵隔肿瘤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治疗时需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 物,必要时可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心脏移植。
神经系统并发症
神经受压症状
定期随访与复查建议
1 2 3
定期随访安排
制定定期随访计划,通过电话、邮件或门诊等方 式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病情变 化。
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包括药物种类、 剂量和疗程等。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 和攻击肿瘤细胞。包括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使用 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例如,针对 某些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的靶向药物 。
康复训练与运动指导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等呼吸功能训练,以改 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
运动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锻炼 计划,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 和免疫力。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纵隔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能出现恶病质,表 现为极度消瘦、贫血、乏力等。处理措施包 括营养支持、纠正贫血、改善食欲等,以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受压或受侵犯时,可出现上腔静脉 综合征,表现为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 及胸壁静脉曲张等。此时需紧急处理,如使 用利尿剂、降低颅内压等,同时针对原发病 进行治疗。
循环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
纵隔肿瘤可侵犯心脏或压迫心脏大血管,导致心律失常。治疗时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抗心律失 常药物,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
心力衰竭
严重的纵隔肿瘤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治疗时需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 物,必要时可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心脏移植。
神经系统并发症
神经受压症状
定期随访与复查建议
1 2 3
定期随访安排
制定定期随访计划,通过电话、邮件或门诊等方 式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病情变 化。
原发性纵隔肿瘤PPT课件

后为胸椎,上接颈部,下止膈肌的间 隙。
二、纵隔分区:
Mediastinal subregion
以胸骨柄下缘与第四胸椎下缘的连 线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两 部。
纵隔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 胸腺、胸导管、神经、淋巴管等组
织。
上纵隔
Superior mediastinum
前上纵隔(气管前壁以前) 上纵隔
1)咳嗽(肿瘤压迫肺支气管) 2)呼吸困难(甲状腺 压迫呼吸道) 3)肺不张肺部感染(肿瘤挤压肺组织) 4)破入呼吸系统可出现发热,脓痰甚至
咳血。
4.压迫大血管:
上腔静脉综合症: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 包括有面部上肢肿胀发绀,颈浅静脉怒 张,前胸静脉迂曲等征象的。 压迫无名静脉可致单侧上肢及颈静脉 压升高。
原发性纵隔肿瘤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熟悉纵隔的解剖. 2.掌握纵隔的分区,常见纵隔肿瘤的好发部
位和外科治疗的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纵隔的分区.常见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和 外科治疗的原则.
难点: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定义
Definition
纵隔(mediastinum):
是指左右侧胸膜腔之间,前为胸骨,
纵隔肿瘤点:
♥ 大多为良性, ♥ 恶性较少。
四、常见的纵隔肿瘤
Common 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s
1.神经源性的肿瘤
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围 神经.这类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 肋脊区内.以单侧多见.
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两大类:
1).植物神经系统肿瘤(多源于交感神经):
后上纵隔(气管前壁以后)
下纵隔
inferior mediastinum
二、纵隔分区:
Mediastinal subregion
以胸骨柄下缘与第四胸椎下缘的连 线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两 部。
纵隔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 胸腺、胸导管、神经、淋巴管等组
织。
上纵隔
Superior mediastinum
前上纵隔(气管前壁以前) 上纵隔
1)咳嗽(肿瘤压迫肺支气管) 2)呼吸困难(甲状腺 压迫呼吸道) 3)肺不张肺部感染(肿瘤挤压肺组织) 4)破入呼吸系统可出现发热,脓痰甚至
咳血。
4.压迫大血管:
上腔静脉综合症: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 包括有面部上肢肿胀发绀,颈浅静脉怒 张,前胸静脉迂曲等征象的。 压迫无名静脉可致单侧上肢及颈静脉 压升高。
原发性纵隔肿瘤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熟悉纵隔的解剖. 2.掌握纵隔的分区,常见纵隔肿瘤的好发部
位和外科治疗的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纵隔的分区.常见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和 外科治疗的原则.
难点: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定义
Definition
纵隔(mediastinum):
是指左右侧胸膜腔之间,前为胸骨,
纵隔肿瘤点:
♥ 大多为良性, ♥ 恶性较少。
四、常见的纵隔肿瘤
Common 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s
1.神经源性的肿瘤
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围 神经.这类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 肋脊区内.以单侧多见.
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两大类:
1).植物神经系统肿瘤(多源于交感神经):
后上纵隔(气管前壁以后)
下纵隔
inferior mediastinum
原发性纵隔肿瘤科普讲座PPT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
肿瘤标记物检测:一些原发性纵隔肿瘤 会产生特定的肿瘤标记物,通过检测肿 瘤标记物的水平变化可以辅助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 瘤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可切除的原发性纵 隔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化疗和放疗:对于不可切除或术后 复发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化疗和放 疗可以用来减轻症状和控制肿瘤的 生长。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种罕 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多发生在年轻人 中,常见类型有畸胎瘤和生殖细胞瘤。
原发性纵隔肿 瘤的诊断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采用X线、CT和 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 纵隔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特征。
病理学检查:通过纵隔肿瘤的 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 类型和性质。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 习惯会增加患原发性纵隔肿瘤的风险。 遗传因素: 有一定遗传倾向,有家族史 的人患上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几率较高。
常见的原发性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纵隔 肿瘤,发生在胸腺中的良性或恶性 肿瘤。 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原发性纵隔 肿瘤,常见类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 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导言
本讲座目标:通过科普讲座,介绍原发 性纵隔肿瘤的基本知识和诊断治疗方法 。
原发性纵隔肿 瘤的病因与发
病机制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长时间 保持一个固定的体位和不运动 ,会导致纵隔肌肉强度不足, 增加纵隔肌肉的肌张力和纵隔 压力,从而增加纵隔肿瘤的发 生风险。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纵隔肿 瘤科普讲座 PPT
目录 导言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预防和康复
原发性纵隔肿瘤PPT

胸椎下缘连线为界将 纵隔分成上下纵隔。
纵隔分区
上纵隔又以气管为 界分为前后纵隔。
纵隔分区
下纵隔分成三部, 心包、心脏和气管 分叉所在部位为中 纵隔,在其前方为 前下纵隔,后方为 后下纵隔。
好发部位
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管瘤、血管瘤、脂肪瘤。 上纵隔:胸腺瘤、淋巴瘤、甲状腺瘤、甲状旁腺瘤。 后纵隔:神经原性肿瘤、肠源性囊肿。 中纵隔:心包囊肿、支气管囊肿、淋巴瘤。
治疗(掌握)
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治疗,除淋巴肉 瘤等恶性肿瘤适用于放射治疗外,绝大多 数应行外科治疗。
无症状的良性肿瘤及囊肿,手术切除为宜。
治疗(掌握)
手术适应证: 原发性纵隔肿瘤,没有远处转移和呼吸、 循环功能衰竭者。
治疗(掌握)
手术禁忌证: 1.淋巴源性肿瘤(孤立结节者除外); 2.恶性肿瘤已侵袭食管、气管、喉返神经 者; 3.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
临床表现及诊断
纵隔肿瘤和囊肿的病人大约1/3无症状,一 般因体检时发现.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病人 的年龄,肿瘤和囊肿的位置,大小,良性 或恶性,是否合并感染,有无特殊的内分 泌功能以及并发全身疾病的情况.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般因体检时发现的纵隔肿瘤和囊肿, 95%是良性的,有者症状,良性或恶性各 占一半.
临床表现及诊断
X线透视及正侧位胸片 是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正侧位胸片可以 了解肿瘤和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密 度,有无钙化;透视观察肿瘤和囊肿有无 搏动,是否因吞咽上下移动,能否因体位 或呼吸而改变形态等.
临床表现及诊断
CT和MRI B超:囊性或实性 同位素扫描 活检:穿刺等 其它:造影,食管镜,气管镜等
纵隔分区
上纵隔又以气管为 界分为前后纵隔。
纵隔分区
下纵隔分成三部, 心包、心脏和气管 分叉所在部位为中 纵隔,在其前方为 前下纵隔,后方为 后下纵隔。
好发部位
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管瘤、血管瘤、脂肪瘤。 上纵隔:胸腺瘤、淋巴瘤、甲状腺瘤、甲状旁腺瘤。 后纵隔:神经原性肿瘤、肠源性囊肿。 中纵隔:心包囊肿、支气管囊肿、淋巴瘤。
治疗(掌握)
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治疗,除淋巴肉 瘤等恶性肿瘤适用于放射治疗外,绝大多 数应行外科治疗。
无症状的良性肿瘤及囊肿,手术切除为宜。
治疗(掌握)
手术适应证: 原发性纵隔肿瘤,没有远处转移和呼吸、 循环功能衰竭者。
治疗(掌握)
手术禁忌证: 1.淋巴源性肿瘤(孤立结节者除外); 2.恶性肿瘤已侵袭食管、气管、喉返神经 者; 3.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
临床表现及诊断
纵隔肿瘤和囊肿的病人大约1/3无症状,一 般因体检时发现.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病人 的年龄,肿瘤和囊肿的位置,大小,良性 或恶性,是否合并感染,有无特殊的内分 泌功能以及并发全身疾病的情况.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般因体检时发现的纵隔肿瘤和囊肿, 95%是良性的,有者症状,良性或恶性各 占一半.
临床表现及诊断
X线透视及正侧位胸片 是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正侧位胸片可以 了解肿瘤和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密 度,有无钙化;透视观察肿瘤和囊肿有无 搏动,是否因吞咽上下移动,能否因体位 或呼吸而改变形态等.
临床表现及诊断
CT和MRI B超:囊性或实性 同位素扫描 活检:穿刺等 其它:造影,食管镜,气管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