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上学的时候,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篇1一、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中和热)。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但过氧化氢的分解是放热反应)[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Ba(OH)2 ?8H2O与NH4Cl反应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C.铝与稀盐酸D.H2与O2的燃烧反应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二、化学能与电能① 单位:mol/(L?s)或mol/(L?min)② 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③ 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篇2一、氯气的化学性质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8电子饱和结构,因此Cl2突出表现的化学性质是得电子的性质,即表现强氧化性,如Cl2能氧化:①金属(Na、Al、Fe、Cu等);②非金属(H2、P等);③某些化合物(Br-、I-、SO2、Fe2+、SO32-等)。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总结

嘉祥一中高一化学系列之知识清单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的重要特征: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3.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会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1)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①所有燃烧反应;②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⑤铝热反应(2)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氯化铵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Ba(OH) 2·8H 2O+ NH 4Cl = BaCl 2+ 2NH 3↑+ 10H 2O③C+CO 22CO C(s)+ H 2O(g) CO(g) + H 2(g)5.两个角度认识吸、放热反应6.中和热: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 2O 时所释放的热量。

7.( 1)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得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

(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

如:电能、蒸汽、汽油等。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1.原电池(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基于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 Cu-Zn 原电池为例)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2+Zn - 2e =Zn现象:负极溶解,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ne-=单质(或低价态的阳离子)-+↑2H +2e =H 2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2.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一般做负极(K 、 Ca 、 Na 太活泼,不能做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 MnO 2)等一般做正极。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_归纳与整理_课件13(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_归纳与整理_课件13(2)
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X2(g)+2Y2(g) 2Z(g),浓度随时间变化由 下列图象表示,请判断是否正确。
cZX2A来自Y2 t思考题3
在一定温度下, A(g)+3B(g)
2C(g)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B )
A. 单位时间内消耗n molA的同时消耗
3n mol B
B. 物质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
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 应:X2(g)+2Y2(g) 2Z(g),浓度随时间 变化由下列图象表示,请判断是否正确。
c
Y2 X2
Z
t
思考题2(2)
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 应:X2(g)+2Y2(g) 2Z(g),浓度随时间 变化由下列图象表示,请判断是否正确。
c
Y2 X2
Z
t
思考题2(3)
等时
C. A、B、C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时
思考题4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X2(g)+Y2(g) 2Z(g),已知X2、Y2、Z的 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 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 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有可能是( A B )
A. Z为0.3mol/L
B. Y2为0.35mol/L
C. X2为0.2mol/L
D. Z为0.4mol/L
化学反应与能量
思考题1
在一定温度下,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
内,反应2HI(g) H2(g)+I2(g)达到平衡
状态的标志是( A B )
A、I2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 B、生成 1mol H2 同时消耗 1mol I2 C、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作为高中生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有途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反应热焓变(1)反应热: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即为焓变。

(3)符号:ΔH,单位:kJ/mol或kJ·molˉ1。

(4)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5)当ΔH为“-”或ΔH<0时,为放热反应当ΔH为“+”或ΔH>0时,为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H2(g)+?O2(g)=H2O(l)ΔH=-285.8kJ/mol表示在25℃,101kPa,1molH2与?molO2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285.8kJ。

注意事项:(1)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数,因此,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2)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中和热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2)单位:kJ/mol(1)盖斯定律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或者说,化学反应的的反应热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反应热的计算常见方法:(1)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通常人们把拆开1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通常用E表示,单位为kJ/mol或kJ·mol-1。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第2节 化学能与电能一、能源的分类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能量的损失)—比如火力发电 ①转化过程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汽机械能−−→−发电机电能 ①转化原理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因此燃烧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必定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同时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 拓展点1:火力发电的优缺点优点: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①投资少,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缺点:①排出大量的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CO 2以及导致酸雨的含硫氧化物,比如SO 2①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资源①能量转化率低①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水.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不存在能量的损失)—原电池(将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2+会逐渐溶解,而由Zn失去的电子则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因此Zn片上会带有大量的正电荷,Cu片上会带有大量的负电荷,而电解质溶液中含有阳离子(H+、Zn2+)以及阴离子(OH-、SO42-),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会移向Cu片去中和Cu片上带负电荷的电子,阴离子则移向Zn片去中和Zn片上的正电荷,但是由于溶液中的H+得电子能力比Zn2+强,所以H+就移向Cu片去获得Cu片上由Zn片失去的电子而被还原为H原子,H 原子再结合成H分子即H2从Cu片上逸出,因此Cu片上有无色气泡产生.通过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偏向于Cu片这一边,可以得出该装置产生了电流(而电流的形成是因为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且电流移动的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电流是从Cu片流出,Zn片流进,即Cu片作为正极;Zn片作为负极.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总结归纳:①原电池中电流的流向:正极→负极①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向:负极→导线→正极(注意:在该过程中,电子是永远都不会进入到电解质溶液中,因为电子只在金属内部运动并且电解质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也不能在导线中通过)①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①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形式释放.(所谓自发就是指该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即本身就能够自己发生)①原电池中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常是电极材料或还原性气体失去电子被氧化,电子从负极流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常是溶液中的阳离子或O2等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电子流入正极.(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反应要自发)①两极:正极和负极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包括由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电极或者是由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如石墨)构成的电极,一般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①一液(电解质溶液):包括酸、碱、盐溶液.①一回路(构成闭合的电路):即两电极由导线相连或直接接触以及两电极必须插入到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或者分别插入到一般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两种盐溶液中,两盐溶液之间用盐桥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比如以下装置:①氧化还原反应要自发:指电解质溶液至少要与作为负极的金属电极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反应.(3)电极反应式①定义:原电池中的正极和负极所发生的反应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补充: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如CH4碱性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CH4+2O2+2OH-===CO2-3+3H2O……总反应式2O2+4H2O+8e-===8OH-……正极反应式CH4+10OH--8e-===7H2O+CO2-3……负极反应式注意: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必须遵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比如难溶物、弱电解质、气体等均应写成化学式形式.①注意电解质溶液对正、负极反应产物的影响.如果负极反应生成的阳离子能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反应,则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应写入电极反应式中,例如Fe与Cu在NaOH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负极反应式为:Fe+2e-+2OH-=Fe(OH)2.三、原电池的应用(1)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①原理:一般原电池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作正极.①应用:比如A、B两种金属用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后插入到稀H2SO4电解质溶液中,若A极溶解,B极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判断A是负极,B是正极,活动性:A>B.(2)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①原理:在原电池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溶液中的粒子运动时相互间的干扰小,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①应用:比如实验室中用Zn和稀H2SO4制取H2时,通常滴入几滴CuSO4溶液,能够加快产生H2的速率.原因在于Zn 与置换出的Cu构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的进行.(3)防止金属被腐蚀(比如要保护一个铁闸,可用导线将其与一Zn块相连,使Zn作原电池的负极,铁闸作正极)补充:金属腐蚀①定义: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发生化学反应,使金属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而消耗的过程.②金属腐蚀的分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在金属腐蚀中,我们把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构成原电池的腐蚀称为化学腐蚀;而由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形成的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又分为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一层薄薄的水膜,里面溶解了少量的O2、CO2等气体,含有少量的H+和OH-从而形成电解质溶液.A.当电解质溶液呈中性、弱碱性或弱酸性时,它跟钢铁里的Fe和少量的C形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Fe作负极,C 作正极,因此钢铁发生吸氧腐蚀.电极反应式为:负极(Fe):2Fe-4e-=2Fe2+ 正极(C):O2+2H2O+4e-=4OH-总反应式为:2Fe+O2+2H2O=Fe(OH)2B.当电解质溶液的酸性较强时,钢铁则发生析氢腐蚀.电极反应式为: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e-=H2↑总反应式为:Fe+2H+=Fe2+ +H2↑(4)制作各种化学电源(比如制作干电池、铅蓄电池、新型高能电池等)(5)设计制作原电池①设计电路原电池的设计要满足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a)由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由一种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作为电极材料;(b)两个电极必须浸在电解质溶液中;(c)两个电极之间要用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d)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②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池的电极必须导电.电池中的负极必须能够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容易失去电子,因此负极一般是活泼的金属材料.正极和负极之间只有产生电势差,电子才能定向移动,所以正极和负极一般不用同一种材料.③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是使负极材料放电的物质.因此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与负极发生反应(如空气中的O2).但是如果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左、右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一般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盐溶液.比如Cu-Zn-硫酸盐原电池中,负极金属Zn浸泡在含有Zn2+的电解质溶液中.④设计示例拓展点2: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1)根据组成原电池两电极的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作为正极.(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的方向判断:电流方向(在外电路)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的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3)根据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内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4)根据原电池两电极发生的反应类型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原电池工作后,X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X极(正极)放电,X极活动性弱;反之,X极质量减少,说明X极金属溶解,X极为负极,活动性强.(6)根据电池中的现象判断:若某电极上有气泡冒出,则是因为析出了H2,说明该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上述判断方法可简记为:特别提醒:①在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时,不能只根据金属活泼性的相对强弱判断,有时还要考虑电解质溶液,比如Mg、Al和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由于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虽然金属性Mg>Al,但是在该条件下却是Al作负极.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正、负极.又比如说Fe、Cu在稀H2SO4溶液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而Fe、Cu在浓HNO3溶液中,Fe作正极,Cu作负极.①原电池的负极材料可以参加反应,表现为电极溶解,但有的原电池(比如燃料电池)负极材料不参加反应;原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不参加反应.四、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化学电源的分类2PbSOSO4放电充电锌银蓄电池的负极是锌,正极是Ag电极反应:O+H O+2e- =2Ag+2OH2Ag+Zn(OH)2Zn+Ag2O+H2O放电充电五、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能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燃料电池的最大优点在于能量转化率高,可以持续使用,无噪音,不污染环境.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它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连续地由外部供给,在电极上不断地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于是电池就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1)氢氧燃料电池2H+O=2H O1)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的书写因为燃料电池正极反应物一般是O2,即正极都是氧化剂—O2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故正极反应的基础都是O2+4e-=2O2-,O2-的存在形式与燃料电池的电解质的状态以及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有着密切的联系.①电解质为酸性电解质溶液(如稀硫酸)在酸性环境中,O2-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可供O2-离子结合的微粒有H+离子和H2O,O2-离子优先结合H+离子生成H2O.这样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①电解质为中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O 2-离子也不能单独存在,O 2-离子只能结合H 2O 生成OH -离子,故在中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中,正极反应式为O 2+2H 2O +4e -=4OH -.①电解质为熔融的碳酸盐(如Li 2CO 3和Na 2CO 3熔融盐混和物)在熔融的碳酸盐环境中,O 2-离子也不能单独存在,O 2-离子可结合CO 2生成CO 32-离子,则其正极反应式为O 2+2CO 2 +4e -=2CO 32-.①电解质为固体电解质(如固体氧化锆—氧化钇)该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可允许O 2-在其间通过,故其正极反应为O 2+4e -=2O 2-.2)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燃料电池负极反应物种类比较繁多,可为氢气、水煤气、甲烷、丁烷、甲醇、乙醇等可燃性物质.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书写方式,要想先写出负极反应式相当困难.一般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都是采用间接方法书写,即按上述要求先正确写出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和正极反应式,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用总反应式减去正极反应式即得负极反应式.比如以H 2、C 3H 8为燃料的碱性电池为例说明如下: H 2-2e - =2H +或H 2-2e -+2OH -=2H 2O;C 3H 8−−→−--e 203CO 2−−→−-OH 63CO 32-(3个C 整体从-8价升高到+12价,失去20e -),则有:C 3H 8-20e -+aOH -=3CO 32-+bH 2O,由电荷守恒知a=26;由H 原子守恒知b=17,所以电极反应式为C 3H 8-20e -+26OH -=3CO 32-+17H 2O(3)燃料电池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的主要区别①氧化剂与燃料在工作时不断地由外部供给.①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4)废弃电池的处理废弃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和酸碱等有害物质,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若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回收利用,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节约资源.因此,应当重视废弃电池的回收.。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课件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课件

热量为431 kJ×2=862 kJ,故反应中放出的热量为862 kJ-679 kJ=183 kJ,
A对。
特别提示 解析 答案
2.从化学能的角度理解 自然界中存在着成千上万种物质,但不同的物质能量不同,因此在化学 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也是不同的。我们还可以从化学 能的角度,也就是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来看 一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化学反应放出能量,该反应为 放热反应;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化学反应吸取能量,该反应为 吸热反应。
化的过程不一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
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
反应吸热。
解析 答案
二、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原电池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是不是所 有的化学反应均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呢?在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可能一直使 同学们感到困惑,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解开困惑。 1.原电池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经常用单线桥或双线桥标注电子转移的方向和 数目,如:
4.根据原电池两极产生的变化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产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产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5.根据现象判断 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放出的一极为正极。 特别提示 在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时,不要只根据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 弱,有时还与电解质溶液有关,如Mg-Al和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 由于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虽然金属性Mg>Al,但在该条件下是Al作 负极。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正、负极。
典例6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被腐蚀,产生的原电池反应为2Fe+2H2O +O2===2Fe(OH)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总结整理
-老苏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和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的过程
ΔH=(生成物)反应物)EE-( E表示键能
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ΔH>0为吸热反应;ΔH<0为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1.大多数分解反应:CaCO3 = CaO + CO2↑; 2.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3. 以C、H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除外)例如:C + CO2 =2CO(化合) ,C + H2O=CO + H
2

H2+CuO = H2O+Cu;

常见的吸热过程 多数铵盐溶于水

常见的放热反应
1.所有燃烧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 3.大多数化合反应 4.铝热反应
5.活泼金属与水或酸反应 6.物质的缓慢氧化 7. 生石灰溶于水
常见的放热过程 1.浓H2SO4溶于水 2. 固体NaOH溶于水
联系 若正反应是吸(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是放(吸)热反应



的分类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 如水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 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 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

不可再生 如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 如:电能、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

原电池形成条件
1.电极为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单质) 2.电极需要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3.整个装置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工作原
理:以Zn-Cu-稀
硫酸原电池为例

化学反应速率
如反应
aA(g)+bB(g)=cC(
g)+dD(g)

计算
定义式:tVv•ntc 比例式:bavv:)B(:)A(
注意: 1.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 2.表示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不能用于表示固体和纯液体
3.反应速率指的是平均速率
大小比较 1.统一标准法 2.比较比值法

2H++2e-=H2↑
硫酸溶液
Zn-2e-=Zn2+

e-
Cu
Zn

H+
Zn2+
SO42-

电子从锌极
流出
经外电路
流入铜极

负氧失电,阴来凑;正还得电,阳来凑;

电走负导正,流相反;负虽活特殊记铝碱,
保护金属放正位;燃料电池,负可燃,正
是氧,正极还原看电解质(aq):酸是H
2
O,

碱是氢氧,固体O2-,熔融碳酸盐是碳酸
(O
2+2CO2+4e-=2CO3
2-
)。
影响因素
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主要) 外因:外界条件(次要) 升温加正催(催化质不变),
增大固体接触面积、反应物浓度(不包括固、纯液);液或气比固快,有气参加减小体积来增大压
强;粗锌比纯锌快,因为形成原电池。

化学反应得限度 平衡特征 逆、等、动、定、变
平衡标志 从本质上进行判断——看v(正)是否等于v(逆)
从平衡的一些特征进行判断——如下表举例所示
反应物的转换率
%100e-C00

C

C

举例反应 mA(g) + nB(g) pC(g) + q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
的含量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④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A同时生成m molA,即v正=v逆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B同时生成p molC,均指v正
不一定平衡
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B,同时消耗q molD,因均指v逆
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②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

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
平衡

一定,但m+n=p+q时
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体系温度一定时
平衡
体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