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劳七伤
八段锦养生系列之五——五劳七伤往后瞧

开始 时 可 以 自然 呼 吸 ,练 至熟 练后 ,可配 合 摇 头摆 尾 时 吸气 ,快 到 极 处 时 自然停 止 吸 气 ,体 会整 个 脊 柱 首尾 相 接 的感 觉 ,稍 作停 顿 后 ,转 正
同时缓 缓放松 呼 气。 【 收功】
素问 ・ 宣明五气论)说 : 心藏神、肺藏魄、肝 ) “
理 功 能是 主 血 脉 、主神 志 。人 的血 液循 环 靠心 脏
【领】 要
搏 动之 “ 气 ”来 推动 ; 的精 神 ,意 识 、思 维 心 人
本动作要点在于 “ 摇头摆尾” ,即目视假象 中
的 自己的尾 椎 ( 般 可 以看 到 自 己的 臀部 即达 到 一 要求 ,但不 可强 求 ) ,通 过整 个脊 柱左 右侧 弯 ,使 任督之 气头 尾相接 ,交替进 行 。
使 头 颈 、胸 腹 、腰段 及臀 部 、腿 部 等 多个 肌 群 参 与
收 缩 ,使 整 个 腰 腹 、 头 颈和 髋 关 节 及股 部肌 肉都 得
到 了锻 炼 , 既增 加 了颈 、 、 、 腰 髋 下肢 的关 节灵 活性 ,
也增 加 了肌 力 。
中 华 养 生 保 健 2 O 1 期 1 月 1日 出 版 01 年 1 1 2 5
降心 火 须 得 肾水 ,心 肾相 交 才 能 水火 既 济 。这 一 势
上 身前俯 ,尾 间摆 动 ,可 以使 肾水得 升 、心 火得 降 。
分 解 开 来 ,首 先 通 过摇 头 ,可 刺 激 大椎 穴 ( 椎 穴 大
为 六 阳经 的汇 总 点 ,该 穴 有 疏 风 散 寒 、解 表 通 阳 、 理 气 降逆 、镇静 安 神与 健脑 作 用 ) 以泄热理 气 ,镇 , 静 安 神 ,清 泻 心火 ;同 时 摆 动尾 阊 ,可刺 激 脊柱 和 命 门 穴 。“ 为 肾腑 ,命 门贯 脊 属 肾 ” 腰 ,肾在 五 行 中
八段锦动作之五劳七伤往后瞧图解

八段锦动作之五劳七伤往后瞧图解步骤/方法1.预备姿势:自然站立。
2.两手前伸,掌心向上,手臂伸直慢慢上提。
3.两手上提,至与胸同高。
4.双掌翻转,掌心向下。
5.两手慢慢放下,同时头慢慢转向左侧。
6.两手放至身体两侧做按地姿势,同时头转向左侧,眼睛尽力看左后脚跟。
7.最后一次吐气时,两手慢慢放下后,即回復预备姿势。
否则请按步骤。
8.首度重复演练之动作要领:由(2)项开始除(6)项之头转向右侧尽力看右后脚跟外,其余均同。
全程依此头部转向左、右侧之顺序,反覆各做二轮。
【养生有道】学练八段锦第四集:五劳七伤往后瞧【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副教授林北生】第四式动作叫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强调的是脊柱的拧转,大家知道脊柱两侧有31对脊神经,那么在这个方位的运动,对于神经调节是非常有益的。
八段锦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副教授林北生】下面我们讲解一下第四式动作五劳七伤往后瞧。
左掌向右穿,左摆,右手随之摆动,右掌撑于右侧,左掌背贴于腰部,眼往后看;再向右摆动,和前一个动作相同,左掌撑于左侧,右掌背贴于腰背后,前摆回落。
下面我们讲解一下这式动作的呼吸配合。
左手穿时,吸气;摆动,呼;撑掌拧转,吸;回摆,呼;撑掌,吸;回落,呼。
我们完整的演示一遍,开始。
好再做一遍本式动作有益于神经调节。
颈部的拧转能促进脑部供血、供氧,改善大脑对五脏六腑的指挥功能,腰部拧转,具有强腰健肾,调理脾胃的作用。
“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健身原理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以肢体运动为主要特点的导引功法,动作简单易学,功效明显,深受练功群众喜爱。
其中“五劳七伤往后瞧”一式,技术要领便于掌握,内涵精深,长期坚持习练对于调节“七情”、强化脏腑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
首先,要弄清弄懂“五劳七伤”的含义。
功法中讲的“五劳”,是指人的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五种劳伤。
“七伤”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的损伤。
中医讲,七情致病,多伤及脏腑气机失调,功能活动紊乱而发病。
八段锦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效与作用和讲解及图解和视频

八段锦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效与作用和讲解及图解和视频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解析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视频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图解动作一:接上式。
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两臂伸直,掌心向后,指尖向下,目视前方(图28)。
然后上动不停。
两臂充分外旋,掌心向外;头向左后转,动作略停;目视左斜后方(图29)。
动作二: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缓下降;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臂内旋按于髋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图30)。
动作三:同动作一,惟左右相反(图31图32)。
动作四:同动作二(图33)。
做三遍最后一动时,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掌捧于腹前,指尖相对,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图34)。
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要领1.转头不转体,旋臂充分,转头用力适度,两臂于体侧抻拉拔长。
2.动作二,成定势时,劲在夹脊,意气贯于指间。
3.动作三,两掌收回按于胯旁时,两肩胛骨微外开,命门穴微后凸,脊柱竖直,保持头顶悬。
本动作要点在于“向后瞧”时使整个脊柱产生螺旋的拧劲,一松一紧,交替进行。
收功:两手手心相合,扣于小腹,安静数分钟,待身心完全平稳后方可活动。
每次锻炼必须收功,否则效果不佳。
呼吸:开始时可以自然呼吸,练至熟练后,可配合向后瞧时吸气,快转到极处时自然停止吸气,体会整个脊柱螺旋对拧而又有弹性余地的感觉,稍作停顿后,转正同时缓缓放松呼气。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1.转头时上体后仰,旋臂不充分或转头速度过快。
注意后顶虚领,下颌内收,尽量旋臂,缓慢转头,做到旋臂与转头协调一致。
2.转头时上体转动,两臂旋至体后。
注意要立身中正、胸部保持正对前方,两臂外旋侧伸不超过体侧。
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动作要领和体悟方法《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中表明: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方法是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两臂伸直,掌心向后,指尖向下,目视前方。
然后两臂充分外旋,掌心向外;头向左后转,动作略停;目视左斜后方。
接着,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缓下降;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臂内旋按于髋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五劳七伤

五劳七伤成语解释五劳七伤(wǔ láo qī shāng)【解释】: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五劳: 1.中医学名词。
指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五种过劳致病因素。
2.中医学名词。
指志劳﹑思劳﹑心劳﹑忧劳和疲劳。
【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太医云:‘我会医四肢八脉。
’ 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示例】:《中国现在记》第三回:“任是你五劳七伤,一切疑难杂症,一经他治,无不手到病除。
”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大同之世,生人最乐,内无五劳七伤之感,外极饮食、宫室、什器、服用、道路之精。
”【用法】:作谓语、宾语;泛指虚弱多病【近义词】:三病两痛、五痨七伤中医养生人们经常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
其实,“五劳七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着多个方面。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五劳七伤”实际上是经常被人忽略的,所以才会“积劳成疾”。
五劳七伤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可以看出,视、卧、坐、立、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人的影响也最大,互相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协调。
所以,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注意,不论是劳身还是劳心都要有节制,不可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调节神经和身心,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中药方除五劳七伤万病散【药物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川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朱砂(细研)半两,芫青(糯米拌炒令黄色,去翅足)半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半两,雄黄(细研)半两,干姜(炮裂,锉)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细辛半两,莽草(微炙)半两,鬼臼(去须)半两,蜈蚣1枚(微炙,去足),蜥蜴1枚(微炙)。
【处方来源】《圣惠》卷五十六。
【方剂主治】风尸,及飞尸,鬼疰,风痹,身上痛如针所刺,呕逆痰癖。
认识经络 学好五劳七伤往后瞧

认识经络学好五劳七伤往后瞧作者:崔建来源:《健身气功》2015年第05期什么叫“五劳七伤”?“五劳七伤往后瞧”中为什么要强调往后瞧?《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
”为什么上病可以下取,下病可以上取,头病可以取足,腰病可以取?认识、了解这些问题对学好健身气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拟从中医学角度对经络知识和“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法动作进行深入研究,阐述其作用原理和功法要领,为健身气功的学习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一、认识经络经络及其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它也是气功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网络。
经是指经脉,络是指络脉,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有规律而复杂的交会,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和谐有序、正常进行。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
经脉为纵行的主干线,络脉为经脉的分支网络。
经脉部分可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部分。
根据阴阳学说的演绎,把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两大类,即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瞧),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阳三瞧经(属三瞧络心包),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
奇经八脉由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组成,其中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各有本经所属穴位;其余冲、带、跷、维六脉的穴位均见于以上各经。
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交会足少阴经穴;带脉横行腰部,交会足少阳经穴;阳跷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足太阳等经穴;阴跷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会于足少阴经穴;阳维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交会足太阳等经及督脉穴;阴维行于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等经及任脉穴。
何为五劳七伤

何为五劳七伤?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可以看出,视、卧、坐、立、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人的影响也最大,互相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协调。
所以,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注意,不论是劳身还是劳心都要有节制,不可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调节神经和身心,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中医里特别忌“久”,强调任何事情不能过度,任何吃的东西不能过多。
就是做任何事情不能淫,这里的“淫”就是过度的意思。
人们经常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
其实,“五劳七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着多个方面。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五劳七伤”实际上是经常被人忽略的,所以才会“积劳成疾”。
1、久视伤血:是指人长时间用眼视物,不仅会双眼疲劳,视觉能力下降,而且会导致人体“血”的损伤。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血,由于肝脏的经脉联系于目,人的视力又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故有“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心主血脉”之说。
因此,眼睛过度疲劳会伤肝,进而影响血的调节,就是“久视伤血”。
比如说天天上网,盯着电脑看,就会造成肝和心的损伤。
2、久卧伤气:老躺着不运动,气脉就运行不起来,就会伤人的肺气。
3、久坐伤肉:伤肉其实伤的是脾。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人,就是所谓的懒人,他站着都觉得累,自称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
中医认为这种人脾湿特别重,由于缺乏运动,他的脾的运化功能也很弱,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于每天久坐办公室的人来说,那样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说到底是对脾的伤害。
脾主运化,如果运化不好,就带不走水谷精微,这样就造成了脾虚或者脾湿气太重,然后逐渐会感觉吃饭也不香了。
久坐就是长时间地坐着,这实际上也在消耗元气。
有人会问,我们没动怎么也耗散元气?其实,天天坐在那儿不锻炼也会损伤元气,这叫暗耗元气。
八段锦口诀

八段锦口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鵰。
调理脾胃单臂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
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八段锦源流:「八段锦」之名始见于北宋。
据宋•洪迈《夷坚志》载,「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似矩素于声色简簿,多独止于丹舍,仿方土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
……尝以半夜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文中所述,当是一种八段锦坐功。
可见,八段锦在北宋即已流传。
八段锦在流传过程中,有坐功和站功之分。
站功从清朝开始又分南北两派,北派托名岳飞所传,以刚为主,南派附会梁世昌所传,以柔为主。
综上所述,自宋朝至清朝所流传的八段锦套路歌诀有多种。
但八段锦立功都与宋《道枢•众妙篇》一脉相承。
八段锦坐功都与《修真十书》或明•仙《活人心法》一脉相传。
然而从现存文献来看,八段锦的形成发展是继承了先秦养生导引方法。
它是由散式功法逐渐形成了套路。
但目前还仍有以某种散式功法用来治疗某些疾病。
“八段锦”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导引功法,它是由八个动作组成的一套既能健身又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导引功。
八段锦的“锦”解释为由八个不同的动作编辑而成的一套功法,另外,此功法自古深受民众喜爱,又用“锦”来形容成精美的丝织品。
八段锦功法从针对性而言某一动作可益于某一脏腑或防治某一疾病,如“双手托天”可以“调理三焦”;“两手攀足”可以“固肾腰”等。
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肌肉与关节与内脏之间,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
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当然针对人体某个部位起着一定作用,但总的来看它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
对人体内外部起着整体性的调节作用。
把八个动作综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起到理三焦、固腰肾、去心火等作用。
八段锦各式动作要点:两手托天理三焦( 1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
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身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极力向上托,使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似伸懒腰状。
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此时缓缓吸气。
八段锦口诀八句话

八段锦口诀八句话八段锦口诀有: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臂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手托天理三焦口诀:动作说明: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左右开弓似射雕口诀:动作说明: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调理脾胃单臂举口诀:动作说明: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
五劳七伤往后瞧口诀:动作说明: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
摇头摆尾去心火口诀:动作说明: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两手攀足固肾腰口诀:动作说明: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攒拳怒目增气力口诀:动作说明: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背后七颠百病消口诀:动作说明: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八段锦预备式动作说明: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头正身直腰松腹,两膝微屈对足尖,双臂松沉掌下按,手指伸直要自然,凝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劳七伤成语解释五劳七伤(wǔ láo qī shāng)【解释】: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五劳: 1.中医学名词。
指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五种过劳致病因素。
2.中医学名词。
指志劳﹑思劳﹑心劳﹑忧劳和疲劳。
【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太医云:…我会医四肢八脉。
‟ 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示例】:《中国现在记》第三回:“任是你五劳七伤,一切疑难杂症,一经他治,无不手到病除。
”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大同之世,生人最乐,内无五劳七伤之感,外极饮食、宫室、什器、服用、道路之精。
”【用法】:作谓语、宾语;泛指虚弱多病【近义词】:三病两痛、五痨七伤中医养生人们经常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
其实,“五劳七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着多个方面。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五劳七伤”实际上是经常被人忽略的,所以才会“积劳成疾”。
五劳七伤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可以看出,视、卧、坐、立、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人的影响也最大,互相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协调。
所以,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注意,不论是劳身还是劳心都要有节制,不可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调节神经和身心,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中药方除五劳七伤万病散【药物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川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朱砂(细研)半两,芫青(糯米拌炒令黄色,去翅足)半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半两,雄黄(细研)半两,干姜(炮裂,锉)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细辛半两,莽草(微炙)半两,鬼臼(去须)半两,蜈蚣1枚(微炙,去足),蜥蜴1枚(微炙)。
【处方来源】《圣惠》卷五十六。
【方剂主治】风尸,及飞尸,鬼疰,风痹,身上痛如针所刺,呕逆痰癖。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中医保健五劳七伤向后瞧预备势:直立势同第一段,两手叉腰。
(一)慢慢向右转头,眼看后方。
(二)复原。
(三)慢慢向左转头,眼看后方。
(四)复原。
如此反复多遍。
作用:可使精血充足,神气宁静,以治五劳七伤。
亦可防治颈椎病。
注意:转头时,身体不动,保持正直。
向后看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中医养生话五志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
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地。
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的减退、调节适应能力的减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难以承受,故而易引起疾病。
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
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
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自寻苦恼。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
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
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劳七伤指什么五劳七伤话保健·“五劳”篇人们经常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
其实,“五劳七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着多个方面。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五劳七伤”实际上是经常被人忽略的,所以才会“积劳成疾”。
小处着手,注意日常细节,生活就会更健康,更快乐。
五类劳损概念: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久视伤血: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久坐伤肉: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久立伤骨:久立伤腰肾,肾藏精,而精生髓、髓为骨之液,可养骨,故久立会损伤人体骨骼的功能;久行伤筋:久行能使膝关节过度疲倦,而膝为筋之府,所以说久行伤筋。
“五劳七伤”中医话疲劳《黄帝内经》中对疲劳就有较充分的论述。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使中医疲劳理论不断完善。
内因、外因均可导致疲劳,但以内伤尤其过劳为主要病因。
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为脾、肝、肾,首当推脾。
疲劳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
疲劳是机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于过长时间或过于繁重、紧张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引起的作业效率明显的暂时降低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观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尽的感觉。
但主观疲倦感并不一定是机体疲劳,有时无疲倦感觉,而机体却已进入疲劳状态。
疲劳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个别器官疲劳,常发生在仅需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的紧张作业,如打键盘等。
②全身性疲劳,繁重体力劳动所致,常有特殊的感觉与行为,如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疲乏和嗜睡等。
③智力性疲劳,持续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引起,其特点为头昏脑胀、全身无力、嗜睡或失眠、易激动、肌肉松弛。
④技术性疲劳,多见于脑体并重,且神经精神相当紧张的作业,如驾驶。
疲劳还可以分为精神疲劳和神经疲劳,也可分为肌肉的、代谢的、情感的、环绕的疲劳以及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还有所谓心脏疲劳、视疲劳等。
中医学很早以前就非常重视人身体的疲劳现象,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称谓。
如:疲乏、无力、倦怠、脱力、解亦、五劳、七绝等等。
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情况,疲劳可以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软、精神不振、视力疲劳、阳痿早泄、反应迟钝等等,疲劳既可出现在健康人身上,也是很多疾病中出现的某一个症状。
因此,长久的疲劳既是一些疾患的原因,其本身也可能是某种疾患的一种情况,换言之,疲劳可能蕴藏着某种疾患。
疲劳如长期得不到完全恢复,如频繁的过度紧张训练、不适当的提高训练要求和劳逸安排不当等,使大脑皮层机能受到破坏,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发生异常变化,从而使疲劳转入过度疲劳,即从心理状态转入病理状态。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训练成绩下降、食欲不良、体重减轻、困倦而失眠、头昏脑胀,久之则可引起神经衰弱、安静时心率加快,甚至出现心脏扩大、病理杂音等。
中医认为,疲劳现象的出现,与五脏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如四肢无力多与脾胃有关,腰酸腿软多与肾脏有关,气力不足多与肺脏有关,头脑不清多与心脏有关,不耐疲劳多与肝脏有关。
同时,中医又认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全赖于“元气”,元气禀赋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是人体能量的源泉,与不同的脏器结合就产生不同的功用,所以元气虚弱,就会使人体的各个功能处于低迷抑制状态,也就构成了产生疲劳的根本原因。
如前所述,人之初元气来自于父母之精,既生以后,主要来自于饮食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同时还要借助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而水谷精微的化生主要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在这里,脾胃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转输、提供造血原料、参与水液代谢等多方面,因此,古人把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
脾胃强壮则元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耳聪目明,精力旺盛,防病抗病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增强。
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形神合一”,合理组织训练和劳动也是预防过度疲劳的重要因素,注意劳逸结合,恰当安排工间暂歇和工间休息。
其他措施如改善训练或劳动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宣传训练、劳动、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加强医学监督,改善伙食,搞好卫生保障。
中医药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疲劳问题,现在仅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概念及致病因素中医称疲劳为“懈怠”、“劳倦”、“疲乏”,属“虚劳”、“虚损”范畴,认为疲劳是身体虚弱的表现,“有以劳倦,形气衰少”。
虚指人体脏腑气血亏损,“精气夺则虚”。
疲劳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中分析到:“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名利……或劳于色欲……或劳于疾病。
”但最常见的原由还是“过劳”,即过度劳累。
《济生方·诸虚门》认为:“五劳六伤之证……多由不能摄生,始于过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劳伤是因为不能保养好身体,过度消耗体能引起的。
分类:中医将疲劳分为“五劳”、“六极”、“七伤”1.五劳五劳就是五种劳损,包括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
《素问·宣明五气篇》对体力性疲劳归纳为五劳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过度用眼会引起视疲劳;过分懒散会使精神不振;坐的时间太长或是保持静态的时间太长而不运动,肌肉就会松软而不坚实;持续站立、行走而得不到休息,就会引起筋骨肌肉疲乏、酸软。
2.六极六极指疲劳引起的六种较为严重的机体病理变化,包括筋极、脉极、肉极、气极、骨极、精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