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1)
长亭送别1

《西厢记》故事演变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 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 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 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 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故事 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 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 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 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 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 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 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 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 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 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 又生此念”): 。 长亭临别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 四 部 分 ( “ [ 一 煞 ] 青 山 隔 送 行 ” —— 结 尾 ) : 长亭目送 。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 痛苦。
• 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
• 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 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 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 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 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 白粉,称小丑、小花脸。
课 前 欣 赏
送
李叔同
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故事 梗概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 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 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 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 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 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 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 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 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 理。
故事 梗概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 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 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 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 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 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 添了好感。
长亭送别1

青鸾 泠泠 媒妁 谨赓 挣揣 蹙眉 余荫 萋迷 暮霭 厮守 狼藉 罗帏
理清剧情结构
•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张生不 是落后的人”): 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 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 第二部分(“下西风黄叶纷飞”——“专听 春雷第一声”): 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 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 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 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世间最令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送别 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 个载体。我们曾经学过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的《雨霖铃》,其中有这样的经典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而近 代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传世之作《送别》更是 用幽婉的旋律将离愁别恨与长亭紧密地连接 在一起,带给人们以悠远的思索。
情节描述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
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 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 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莺莺一见
张生私求 莺莺的婢 女红娘, 为他献策 。
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 莺莺。莺莺则写了《明月三五夜》作 答。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描花绘雨,巧比妙喻,别具一格。词人不说梦似 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 化具体为抽象,变有限为无穷,给人留下新奇 玄奥、浮想联翩的艺术空白。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以雨写愁,雨的点点滴滴、不舍昼夜,雨的丝丝 缕缕、密密麻麻,烘托出词人以泪洗面、苦度 时日的伤心和痛苦。
范仲淹《苏幕遮》
高考语文长亭送别专题1

高考语文长亭送别专题12020.031,[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3,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
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
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四册 14长亭送别(第一课时)

14 长亭送别●从容说课《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五本二十一折。
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
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
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
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
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考。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后来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
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
四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通过分别的场面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这样思想上有了新意,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的联姻方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而且还表现了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应在剧情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并联系过去学习的课文,形成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对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也要总结,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长亭送别茹1

• 2、中国古代戏曲语言 •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 (说白)和科介。三者结合,共同推 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是在诗、词 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 体,有严格的韵律,以符合演唱的要 求。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起着抒发感情、渲染环境和联 结主要情节等作用。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 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 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 也。…………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故事起源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即 古蒲州城东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 寺,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 唐;后虽曾毁于地震、大火,但都得到 不同程度的修复;特别是1958年以来, 更按原貌重修,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 旅游景点之一。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 如此关注,就因为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 名著《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 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 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 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 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 “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 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 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 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 及第”;
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 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 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 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 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 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 进步性。
小型张:双玉读曲
宝玉正踟蹰[chí ]间,只听背后有 chú 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 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 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 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 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 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 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 ,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 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 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长亭送别》作文

《长亭送别》作文在那个阳光还算柔和的午后,我站在长亭外,望着你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的离愁别绪就像那疯长的野草,怎么也割不完。
这长亭,本是供行人歇脚的地方,可此刻却成了我们分别的伤心地。
亭子四周的花开得正艳,红的、粉的、紫的,一团团、一簇簇,好不热闹。
可我却无心欣赏,满心满眼都是你的身影。
记得初识你时,也是在这样一个花开的季节。
你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衬衫,牛仔裤洗得有些发白,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就这样毫无预兆地闯入了我的生活。
从那以后,我们一起漫步在街头巷尾,一起品尝各种美食,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那些日子,简单却又无比美好。
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如今你要去远方追求自己的梦想,我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在这长亭为你送别。
你拉着行李箱,一步三回头,眼神中满是眷恋和不舍。
我强忍着泪水,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对你说:“放心去吧,我会等你回来。
”可心里却在想,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你走到长亭的尽头,停下脚步,转过身来,冲我用力地挥了挥手。
那一刻,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我看着你渐渐远去,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风轻轻地吹过,吹落了一地的花瓣。
我蹲下身子,捡起一片花瓣,放在手心,仿佛还能感受到你的温度。
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在这片花海中嬉戏,你总是调皮地摘下一朵花,插在我的发间,说我比花还美。
如今,花依旧,人却已不在。
我缓缓地站起身来,环顾四周,这长亭还是原来的长亭,只是少了你,一切都变得那么陌生。
我走到我们曾经坐过的长椅旁,坐下,回忆着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那次我们一起在这里看日落,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把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你说:“以后我们要一起看遍每一个美丽的日落。
”可如今,这个承诺还能实现吗?太阳渐渐西沉,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我知道,我该回去了,可我的脚步却像被钉在了地上,怎么也迈不开。
我多希望你能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告诉我这只是一场梦。
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离开了长亭。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每一步都无比沉重。
《长亭送别》教案-1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合集9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课后案】【学习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重点难点】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内容链接】《长亭送别》相关资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
就拿抒情来说,当一种感情需要表露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
尤其是诗词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语言的高度浓缩精练,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读者的共鸣,语言不形象,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语言的形象性大多来自对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联想,因此写景与抒情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一码事,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感受。
《西厢记》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
《西厢记》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仅善于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善于从特征性的生活氛围中描写人物。
这样,他就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存在与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对那些景物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订正栏】【课后案】一、知识回顾王实甫,中国(朝代)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种,只有代表作、与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二、深入探究(一)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三个场面。
1、赴亭惜别:(1)[端正好]中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2)[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怎样的艺术效果?2、长亭饯别:(1)[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2)[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订正栏】3、残照离别:[收尾]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4长亭送别(1)(1)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4长亭送别(1)(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四、美育渗目标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法指导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
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
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
一、重点、难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解决办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