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技术第七章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电子测量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测量方法。
1.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技术的分类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引入电子测量技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定义和作用。
讲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测量技术。
讲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其工作原理。
介绍常用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方法的应用场景。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加深对电子测量技术的理解。
第二章:电压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电压测量仪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
2.2 教学内容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电压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电压测量仪器的类型及特点电压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讲解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电压测量的过程。
介绍不同类型的电压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让学生了解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的重要性。
讲解不同类型电压测量仪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让学生了解不同仪器的适用场景。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加深对电压测量的理解。
第三章:电流测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电流测量仪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
3.2 教学内容电流测量的基本原理电流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电流测量仪器的类型及特点电流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讲解电流测量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电流测量的过程。
介绍不同类型的电流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让学生了解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的重要性。
讲解不同类型电流测量仪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让学生了解不同仪器的适用场景。
电子测量技术课后习题答案林占江版

第11章 智能仪器
11.1 P310 11.2 P311 11.3 P314 11.4 P316
12.1 P319 12.2 P321 12.3 P325 12.4 P333 12.5 P336 12.6 P338
第12章 虚拟仪器
13.1 P339 13.2 P341 13.3 P342 13.4 P346 13.5 P347 13.6 P349
习题解答
第1章绪论
1.1 答:电子测量是以电子技术理论为依据,以电子测量仪 器和设备为手段,以电量和非电量为测量对象的测量过程。 属于电子测量的是(2)、(3)。
1.2 答:见1.2节与1.3节。 1.3 答:主基准、副基准和工作基准。
第2章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2.1 绝对误差:0.05V 修正值:-0.05V 实际相对误差:1.01% 示值相对误差:1.00% 电压表应定为0.5级
第6章 频域测量
7.1 P236 7.2 P237 7.3 P238 7.4 P241 7.5 P243 7.6 P246 7.7 P249 7.8 P265
第7章 逻辑分析仪
8.1 P270 8.2 P272 8.3 P272 8.4 P274 8.5 P275 8.6 P276 8.7 P277
2.2 15V,2.5级 2.3 ±10% 2.4 绝对误差:-0.2mA;修正值:0.2mA
实际相对误差:0.25% 0.5级
2:.5 14.8V,40.8%
2.6 1.15V,0.99V;23%,19.8% 2.7 5%,0.42dB 2.8 200k,266.7k,25% 2.9 200k,199.973k,0.014% 2.10 微差法、替代法、零示法
第13章 自动测试系统
电子测量技术课后习题答案林占江版-17页文档资料

4.14 P144
4.15 0.05%, 20%
4.16 0.056% 4.17 100kHz, 40μs, 10
4.18 9.4ns 4.19 用外触发方式 4.20 滞后电源电压 45°
超前 45°
第5章 时域测量
5.1,5.2 参阅本间相关内容 5.3 李沙育图形,是圆形。 5.4 李沙育图形(1)椭圆形(2)“8”字形 5.5 被测信号频率与扫描信号频率不成整数倍,图形向左“跑动”。 5.6 被测信号频率与扫描信号频率不成整数倍,波形紊乱。 5.7 前沿有上冲,前沿弯曲。 5.8 最小周期T=0.2μs×10×10=20μs, 频率50k 5.9 最高工作频率是20MHz 5.10 最低工作频率是0.4Hz
2.14 正态分布,1215.01±6.11,
2.15 86.4, 3.18, 0.00312, 5.84E4
2.16 3.3, 38 2.17 mγA+n γB, ±9.5% 2.18 ±4% 2.19 160±0.16%, 9.4±1.0%, 2.20 ±5%, ±5% 2.21 2级
第3章模拟测量方法
第6章 频域测量
7.1 P236 7.2 P237 7.3 P238 7.4 P241 7.5 P243 7.6 P246 7.7 P249 7.8 P265
第7章 逻辑分析仪
8.1 P270 8.2 P272 8.3 P272 8.4 P274 8.5 P275 8.6 P276 8.7 P277
第2章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2.1 绝对误差:0.05V 修正值:-0.05V 实际相对误差:1.01% 示值相对误差:1.00% 电压表应定为0.5级
2.2 15V,2.5级 2.3 ±10% 2.4 绝对误差:-0.2mA;修正值:0.2mA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检测类专业)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电子测量技术/ Electron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2、学时/学分:40/2.5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4、面向对象:检测类专业5、开课系:机电工程系6、教材:于宝明等, 《电子测量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二、课程性质和任务电子测量是现代科学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掌握电子测量技术是从事生产实践和科研的必备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标志性课程。
其特点是综合性强、实践性突出、应用面广泛。
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生产实践以及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1、教学内容(1)测量及其意义;(2)电子测量的意义和特点;(3)电子测量方法的分类;(4)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5)测量结果的表示及有效数字;2、教学要求(1)了解电子测量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2)了解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3)掌握误差基本理论及分析(4)能对测量结果(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
3、重点和难点重点:(1)电子测量的特点;(2)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3)测量结果的表示及有效数字。
难点:测量结果的表示及有效数字。
(二)信号发生器1、教学内容(1)信号源概述;(2)低频信号源的组成原理及使用。
(3)高频信号源的组成原理。
(4)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组成原理及使用。
2、教学要求(1)了解信号源的分类和基本组成;(2)掌握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3)掌握高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
( 4) 掌握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3、重点和难点重点:(1)正弦信号源的主要性能指标;(2)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实验基本知识1.1 实验目的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1.2 实验要求熟悉实验设备和工作环境。
掌握基本测量方法和技巧。
1.3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避免触电、短路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2.1 测量误差的概念介绍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大误差的定义和特点。
2.2 误差分析与计算分析误差来源,掌握误差减小和补偿的方法。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误差和不确定度。
2.3 数据处理方法学习数据采集、记录和整理的方法。
掌握有效数字的规则和四则运算规则。
第三章:电子测量仪器3.1 电压表和电流表了解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原理和结构。
学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操作。
3.2 示波器了解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3.3 频率计了解频率计的原理和功能。
学会使用频率计进行测量操作。
第四章:基本测量方法4.1 电压和电流的测量学习电压和电流的测量方法。
掌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接线和读数方法。
4.2 时间的测量学习时间的测量方法。
掌握示波器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技巧。
4.3 频率和周期的测量学习频率和周期的测量方法。
掌握频率计的接线和读数方法。
第五章:实验操作与实践5.1 实验设备准备学习如何正确开启和使用实验设备。
熟悉实验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2 实验操作流程学习实验操作流程和步骤。
掌握实验数据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分析实验结果,评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第六章:信号发生器与频率测量6.1 信号发生器学习信号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掌握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和输出信号调整。
6.2 频率测量实验使用信号发生器和频率计进行频率测量实验。
掌握频率计的接线和读数方法,以及频率测量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时间与频率测量综合实验7.1 时间与频率测量原理学习时间与频率测量原理及其相互关系。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电子测量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子测量技术的分类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讨论法:探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示意图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定义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分类和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2.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种类和功能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各种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讲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2.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各种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2.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操作能力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三章:电子测量电路分析3.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电子测量电路的测量技术和方法能够分析电子测量电路的性能和指标3.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电子测量电路的分析方法电子测量电路的测量技术和方法电子测量电路的性能和指标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子测量电路案例,讲解测量技术和方法3.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电子测量电路示意图和性能指标表格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电路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电路测量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四章:电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掌握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掌握电子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4.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电子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子测量误差案例,讲解分析和补偿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处理电子测量数据,掌握数据处理方法4.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4.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的理解程度第五章:电子测量实验5.1 教学目标掌握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正确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进行实验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5.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电子测量实验的操作要点电子测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5.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电子测量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子测量实验,掌握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5.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5.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第六章:频率与时间测量6.1 教学目标理解频率和时间测量的重要性学习频率和时间的测量原理掌握常见频率和时间测量仪器的使用6.2 教学内容频率和时间测量的基础知识频率计和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时间测量仪器如时间间隔计的使用方法实际测量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频率和时间测量原理演示法:展示频率计和时间测量仪器的操作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仪器进行测量练习6.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频率计、示波器、时间间隔计等6.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频率和时间测量仪器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频率和时间测量原理的理解第七章:电压与电流传感器测量7.1 教学目标认识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作用学习电压和电流的测量原理掌握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7.2 教学内容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压和电流测量仪器的结构与使用电压和电流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实际测量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演示法:展示电压和电流测量仪器的操作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压和电流测量7.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压表、电流表、电流传感器等7.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压和电流传感器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压和电流测量原理的理解第八章:信号发生器与信号分析8.1 教学目标理解信号发生器在电子测量中的作用学习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信号分析的基本技巧8.2 教学内容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信号发生器的操作和使用技巧信号分析的方法和应用实际测量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演示法:展示信号发生器的操作和信号分析过程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信号发生器并进行信号分析8.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8.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原理的理解第九章:网络分析与阻抗测量9.1 教学目标理解网络分析在电子测量中的重要性学习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参数的测量技术9.2 教学内容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网络分析仪的结构和操作网络参数测量技术实际测量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网络分析和阻抗测量的基础知识演示法:展示网络分析仪的操作和测量过程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9.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网络分析仪、阻抗测量设备等9.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网络分析仪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网络分析和阻抗测量原理的理解第十章:现代电子测量技术与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新发展学习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探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新发展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讨论法:讨论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10.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现代电子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补充说明: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技术,通过对电子信号的准确测量,可以确保电子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电子测量技术[习题解答]
![电子测量技术[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9f32c06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7e.png)
电⼦测量技术[习题解答]第1章习题1.1 什么是测量?什么是电⼦测量?答:测量是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进⾏的实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们借助专门的设备,把被测量与标准的同类单位量进⾏⽐较,从⽽确定被测量与单位量之间的数值关系,最后⽤数值和单位共同表⽰测量结果。
从⼴义上说,凡是利⽤电⼦技术进⾏的测量都可以说是电⼦测量;从狭义上说,电⼦测量是指在电⼦学中测量有关电的量值的测量。
1.2测量与计量两者是否是缺⼀不可?答:测量与计量是缺⼀不可的。
计量是测量的⼀种特殊形式,是测量⼯作发展的客观需要,⽽测量是计量联系⽣产实际的重要途径,没有测量就没有计量,没有计量就会使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得不到保证,测量就会失去价值。
因此,测量与计量是相辅相成的。
1.3 按具体测量对象来区分,电⼦测量包括哪些内容?答:电⼦测量内容包括:(1)电能量的测量如:电压,电流电功率等;(2)元件和电路参数的测量如:电阻,电容,电感,阻抗,品质因数,电⼦器件的参数等:(3)电信号的特性的测量如:信号的波形和失真度,频率,相位,调制度等;(4)电⼦电路性能的测量如:放⼤倍数,衰减量,灵敏度,噪声指数等:(5)特性曲线显⽰如:幅频特性,相频特性曲线等。
1.4 电⼦测量技术有哪些优点?答:(1)测量频率范围宽(2)测试动态范围⼴(3)测量的准确度⾼(4)测量速度快(5)易于实现遥测和长期不间断的测量(6)易于实现测量过程的⾃动化和测量仪器的智能化1.5 常⽤电⼦测量仪器有哪些?答:(1)时域测量的仪器:电⼦电压表、电⼦计数器、电⼦⽰波器、测量⽤信号源等。
(2)频域测量的仪器:频率特性测试仪、频谱分析仪、⽹络分析仪等。
(3)调制域测量仪器:调值调制度仪、调制域分析仪等。
(4)数据域测量仪器:逻辑笔、数字信号发⽣器、逻辑分析仪、数据通信分析仪等。
(5)随机测量仪器:噪声系数分析仪、电磁⼲扰测试仪等。
第2章习题2.1 测量时为何会产⽣误差?研究误差理论的⽬的是什么?答:测量是⽤实验⼿段确定被测对象量值的过程,实验中过程中采⽤的⽅法、标准量和⽐较设备不⼀样,都可能使实验的确定值与被测对象的真值有差异,即都会产⽣误差。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电子测量技术概述1.1 电子测量的定义与作用1.2 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1.3 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1.4 电子测量的主要参数与单位第二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2.1 测量误差的概念与分类2.2 测量误差的来源与抑制2.3 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2.4 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第三章: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3.1 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构成与分类3.2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3.3 现代电子测量设备的发展趋势3.4 虚拟仪器在电子测量中的应用第四章:信号测量技术4.1 信号测量概述4.2 电压测量技术4.3 频率与周期测量技术4.4 信号波形测量技术第五章:数字信号测量技术5.1 数字信号测量原理5.2 数字示波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5.3 数字频率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5.4 数字信号处理器在电子测量中的应用第六章:网络分析仪与网络测量6.1 网络分析仪的基本原理6.2 网络分析仪的分类与应用6.3 网络测量技术的基本方法6.4 网络测量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第七章:频谱分析仪与频谱测量7.1 频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7.2 频谱分析仪的操作与应用7.3 频谱测量技术的基本方法7.4 频谱测量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第八章:时间域反射仪与传输线测量8.1 时间域反射仪的基本原理8.2 时间域反射仪的操作与应用8.3 传输线测量技术的基本方法8.4 传输线测量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第九章:射频与微波测量技术9.1 射频与微波测量概述9.2 射频与微波测量仪器与设备9.3 射频与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方法9.4 射频与微波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十章: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0.1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10.2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在电子制造业的应用10.3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10.4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在未来发展趋势中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子测量技术概述难点解析: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电子测量的主要参数与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3、扫频外差式频谱仪
中频信号处理 IF 滤波 fL LO 扫描信号 发生器 X放大 检波 视频 滤波 Y放大
fx 输入 电路
f o f L (t ) f xi
(1)工作原理:
f o f L (t ) f xi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输入信号频谱:fx1 fx2 fxn 扫描 电压发生器 扫频振荡器 fL(t)(可变) 混频器
(a)、机械扫频:三十年代,工艺材料为齿轮、电容
f
1 2 LC
(b)、变容二极管扫频
(c)、磁调制扫频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扫频测量原理图 例如:放大器的动态频率特性 扫频信号 发生器 峰值 检波器
Vi
被测电路
Vo
Vg
扫描 发生器
X
Vx
Y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特点:
1、扫频测量可以实现图示测量;
2、快速扫频可实现测量被测器件或系统的动态特性 例如窄带滤波器动态滤波特性,锁相环对频率斜升 信号的动态跟踪特性。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滤波式
S 信 号 输 入 前置 放大器 检波器
阶梯波 扫描发生器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需要大量滤波器,体积过大,分辨力和灵敏度都不是很高 适用:一般用于低频段的音频测试等场合。
在所有滤波式频谱仪中,带通滤波器是关键器件。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2)带通滤波器的性能指标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第 7章
频域测量技术
7.1 信号频谱分极及频谱分析仪
7.2 信号的失真度测量
7.3 线性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
7.4 网络分析仪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一、概述
本章重点:信号频谱分析、扫频测量技术
本章涉及两个基本测量问题: 1、信号频谱分析
包括对信号本身的分析 和非线性失真系数的测量
2、线性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7-2、线形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
概念:
线形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称为频率特性;
可用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来全面表征。
正弦测量技术:
理论基础:对于线形系统,其输入为正弦信号激励, 输出响应是具有与输入频率相同的正弦波。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测量步骤:
1、测量电路的连接 2、提供测试信号 3、测量被测系统输出响应 4、取得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二、频谱仪 1、频谱仪分类 数字式 频谱仪 模拟式 外差式 滤波式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模拟式频谱仪:以扫描式为基础构成,采用滤波器或混频 器将被分析信号中各频率分量逐一分离。所有早期的频谱仪几 乎都属于模拟滤波式或超外差结构,并被沿用至今 数字式频谱仪:非扫描式,以数字滤波器或FFT变换为基 础构成。精度高、性能灵活,但受到数字系统工作频率的限制。 目前单纯的数字式频谱仪一般用于低频段的实时分析,尚达不 到宽频带高精度频谱分析
频率特性测量通常采用正弦测量技术。
经典方法:静态 频率特性测量方法
动态
正弦测量技术
第七章 频域 第七章 频测 域量 测 量
静态:点频法 频率特性测量 动态:图示测量扫频仪
点频法:
在不同的输入频率点上,逐点测量数据。
例、增益或衰耗的测量 方法:比较法和直接测量法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一)、点频法:逐点描绘法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K Bq
扫频速度
fo
f
应适当选择扫频速度 有关
扫频速度
有关
幅频特性曲线
分辨力
Bs固定,Bd与扫速关系
5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Bd/Bq
Bd Bs2 K (
Bs
4
3 2 1 0 结 论 k Bd/Bs 0.5 1 1.5 2 2.5
)2
K
Bs
Bd 分辨力下降
经验公式:
B
2 q
三、频谱仪工作特性
1、频率分辨力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定义:频谱仪的分辨力是指能够分辨两个幅值相等的信 号的最小谱线间隔。
观察到实际的谱线。
3dB带宽过宽,分辨力太低
滤波式和外差式的频率分辨率影响因素不同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2、输入电平和动态范围
动态范围:同时可测的最大与最小信号的幅度范围。 典型值:70---100dB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3)、外差式频谱仪的正确使用 1、扫频宽度的选择
根据被测信号的频谱宽度来选择的
2、Bq带宽的选择
扫频宽度的选择应与静态分辨率Bq 相适应
扫频宽度 静态分辨力 5~30kHz 150Hz 1.5~10kHz 30Hz <2kHz 6Hz
3、扫频速度的选择
兼顾扫描速度、Bq、Bd之间的关系
B 3dB
B 40dB -40 B 60dB f0 f
3dB f1 f2 f
-60
波形因子定义为滤波器60dB带宽与 3dB带宽之比:
SF60 / 3 B60dB / B3dB
波型因子反映了区分两个不等幅 信号的能力,也称带宽选择性
也可用 40dB 带宽与 3dB 带宽之比 表示。波形因子较小的滤波器的特性 曲线更接近于矩形,故波形因子也称 矩形系数
所以,在现代电子测量中,扫频测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1、工作原理 学习要点:记框图、明白箭头关系、了解扫频信号 的产生、要求幅度适中、不要有寄生调幅、不能失真。 扫频信号发生器由扫描发生器驱动。
被测电路电压振幅的包络经峰值检波器检波
示波器 X轴 扫频仪 X轴 时间轴 频率轴 扫频信号变化规律与 时间轴变化规律一致
3、与静态特性相比,动态特性曲线3dB带宽 变宽,谐振峰低于静态特性。 所以,扫频测量的优点之一为动态特性的测量。
小结:测量系统动态特性,必须用扫频法;为了 得到静态特性,必须选择极慢的扫频速度以得 到近似的静态特性曲线,或采用点频法。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2、扫频信号的获得
(1)产生扫频信号的方法:
fo= fL(t)-fxn
滤波器 检波器
显示器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优点:频率范围宽、灵敏度高、频率分辨率可变 目前频谱仪中数量最大的一种
缺点:不能进行实时分析 (被分析的频谱依次被顺序采样) 只能提供幅度谱,不能提供相位谱
(2)扫频的速度与中频滤波器的动态特性 A(f) K= 静态 K=1 K=0.75 动态
A
① ②
A
第七章 ①
频 域 测 量 ②
t
0
t
0
t
(a)用示波器易观察波形的相位不同 A A
0
f
0
f
(b)用频谱仪观察的频谱相同
示波器和频谱仪对比观察相位不同的波形
A
A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0
t
0
t
(a)用示波器不容易观察波形的失真 A A
0
f
0
f
(b)用频谱仪容易观察微小的幅度和相位变化
用示波器和频谱仪观察微小失真的波形
固定,Bd与Bs关系 Bd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Bd B K (
2 s
Bs
)2
Bd0 0
K
0.5
1
2 Bs
2.5
Bd
Bs
Bs宽,k>1即 较小时,
选择窄的Bs有助于提高分辨力。
Bd Bs窄, k<1即 较大时, Bs 选择窄的Bs反而使分辨力降低。 最佳动态分辨力: 最小的Bd(k=1)
1倍频程 1倍频程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外差式频谱仪在一次分析过程中所用的分析滤波器带宽恒 定。恒带宽滤波器的特性曲线在线性频率刻度下,关于滤 波器的中心频率f0对称
在对数刻度下,恒百分比带宽滤波器的频率特性曲线 关于其中心频率 f0 对称。常用“倍频程选择性”表示远离 中心频率一倍频率处(0.5f0和2f0)的滤波器衰减量。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 滤波器响应时间(建立时间)
信号从加到滤波器输入端到获得稳定输出所需的时间。 通常用达到稳幅幅度的90%所需的时间TR来表述,它与绝对 带宽B成反比:TR∝1/B。
宽带滤波器的响应时间短,测量速度快;窄带滤波器建 立时间较长,但频率分辨率更高、信噪比好。响应时间限制 了频谱仪的扫描分析速度,影响实时频谱分析的实现。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2、滤波式频谱分析仪原理
(1)基本原理: 先用带通滤波器选出待分析信号,然后用检波器将该频率分量 变为直流信号,再送到显示器将直流信号的幅度显示出来。为 显示输入信号的各频率分量,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是多个或 可变的。
档级滤波式频谱仪 并行滤波式频谱仪 扫频滤波式频谱仪 数字滤波式频谱仪
vi
vo
A
fi
DVM
频率计
fo
A=F(f)
f
所得频率特性是静态的,无法反映信号的连续变化; 缺点:该方法繁琐、费时、不直观、测量误差大。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二)、扫频测量技术
动态:扫频图示仪 概念:
扫频测量技术就是利用扫频信号进行频率特性的测量 技术; 扫频信号就是频率扫动的正弦信号; 而该信号的频率扫动是随时间按一定规律、在一定范围 内反复扫动。
第七章
频 域 测 量
3、时域和频域分析的比较
示波器:时域测量典型代表,可进行像波形失真原因 等的研究。 频谱仪:频域测量典型代表,能定量测出很小的谐波 分量,进行测量信号电平、频率及频率响应、 频率稳定度、频谱纯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