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1测量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六章:电子测量第一节: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一. 电子测量的定义:测量是用实验方法,将被测量与所选用的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量值的过程.电子测量是以电子技术理论为依据,以电子测量设备和仪器为手段,对待测的电量或非电量所进行的测量.二. 电子测量的内容:根据本课程的任务,这里对电子测量的主要内容加以分类介绍,以使读者在学习测量技术之前,有一个大慨的认识.1.关于电能量的测量:包括电流,电压,功率等2.关于电路参数的测量:包括电阻,电感,电容,阻抗,品质因子等.3.关于电信号波形特征的测量:包括频率,周期,时间,相位等.4.电路性能方面的测量:包括放大倍数,衰减量,灵敏度.5.半导体器件方面的测量:包括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场效应管等的各种参数.三. 电子测量的方法: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测量结果,否则会出现测量数据不准确或错误,甚至会损坏测量仪器或损坏被测组件和设备等现象.例如用万用表的R x1档测量,小功率三极管的发射结电阻时,由芜仪表的内阻很小,使三极管基极注入的电流过大,结果晶体管尚未使用就会在测试过程中被损坏.四. 测量数据的舍入规则:1.有效数字由于在测量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并且仪器的分辨能力有一定的限制,测量数据就不可能完全准确.同时,在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时,遇到像π,e 等无理数,实际计算时也只能取近似值,因此得到的数据通常只是一个进似值.当我们用这个数据表示一个量时,为了表示得确切,通常规定误差不得超过末位单位数字的一半.例如末位数字是个位,则包含的误差绝对值应不大于0.5;若末位是十位,则包含的误差绝对值应不大于5.对于这种误差不大于末位单位数字一半的数,从它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直到右面一个数字止,都叫作有效数字.例如375,123.08,3.10等,只要其中误差不大末位数字之半.它们就都是有效数字.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左边的零不是有效数据,而数字中间和右面的零都是有效数字.例0.0038KΩ,左面的三个零就不是有效数字,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单位变换变为3.8.可见只有两位有效数字.此外,对于像391000HZ这样的数,若实际上在百位数上就包含了误差,即只有四位有效数字,这时百分位数字上的零是有效数字,不能去掉,这时为了区别右面三个零的不同,10的乘幂的形式,即写为3.910*10 HZ,它清楚地表明有效数字只有四位,误差绝对值不大于50HZ.1. 数字的舍入规则当需要几位有效数字时,对超过几位的数字就根据舍入规则进行处理.例如对某电压进形四次测量,每次测量值均可用四位有效数字表示.例如四次测量值分别为U1=38.71V,U2=38.68V,U3=38.70V,U4=38.72V时,它们的平均值为:U=U1+U2+U3+U4/4=38.7052V所以在小数点后第三,四位可以根据舍入规则处理掉.五. 误差的基本慨念一个量值是本身所具有的直实大小,称为真值.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工具不准确,测量手段不完善或测量工作中的疏忽等原因,都会使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直值不同,这个差异称为误差.1. 测量误差的表示法测量的结果与被测量的直值的差异,称为测误差,用△x表示,即:△x=X-A0 (1-1)当X>A0时,△x是正值; X<A0时,△x是负值;所以△x是有大小,正负,有单位的数值,它的大小和符号分别表示测量值偏离真值的数值和方向.如:一个被测电压,其真值U0为220V,用一只电压表测量,其指示值U x 为222V,则绝对误差:△U=U X-U0=222V-220V=+2V这是正误差,比真值大了2V式(1-1)中的A0是无法测得的,故该式缺乏实用价值.实际上,可用比使用仪器的精度等级高一级的标准仪器来测量.用它所显示的实际值A来替A0.其实A中仍包含误差,只不过小一点,那么(1-1)式应改写成:△x=X-A (1-2)这是绝对误差的表达式.与绝对误差△x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值称为修正值,用C表示C=-△x=A-X (1-3)通过校验,由上一级标准仪器给出受检仪器的修正值.在测量时,利用测得的结果与已知的修正值相加,即:A=X+C (1-4)如一个量程为10V的电压表,当用它进行测量时,指示值为8V,若检定时8V刻度处的修正值为-0.1V,求被测电压的实际值.解:实际值U=8V+(-0.1)V=7.9V根据国家标准GB776-65<<电气测量指示仪器通用技术条例>>的规定,常用电气测量仪表的准确度写为0.1,0.2,0.5,1.0,1.5,2.5,5.0等七个等级,0.2级仪器的引用误差在0.1%到0.2%之间;1.0级仪表的误差在0.5%到1.0%之间.△U=U*5%如:若要测一个10V左右的电压,手上有两快电压表,其中一块量程为150V,1.5级;另一块量程为1.5V,2.5级.选用哪一块合适?解:若使用量程为150V,1.5级的电压表△U=U*5%=150*(±1.5%)= ±2.25V若表头示值为10V, 则被测电压的真值是在10V±2.25V的范围内,误差值是相当大.若使用量程为15V,2.5级的电压表.△U=U*5%=15*(±2.5%)= ±0.375V若表头示值为10V,则被测电压的真值是在10V±0.375V的范围内,误差值小得很多,因此应选用1.5V的2.5 级电压表.。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对从事各种实验和研究的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学习和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
只要有测量,必须有测量结果,有测量结果必然产生误差。误差影响测量精度。
对误差的特点,性质及分类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找出合理的、科学的办法加以消除。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电子测量技术》夏哲雷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杨吉祥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3章电压测量
3.1概述
3.2电压的模拟测量
3.3电压的数字化测量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第1周周3第6-7节
重点:
测量误差的估计和处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
根据误差的性质,将测量误差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三类,这三类误差的概念和来源;
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三个术语:准确度、精密度、精确度,及它们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总误差的关系。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资源:多媒体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3-4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电子测量技术》夏哲雷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杨吉祥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4章时间频率测量及调制域分析
4.1时间频率测量
4.2电子计数器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学时: 48 学分:2.5理论学时: 28 实验学时:20面向专业:电信工程/电信科技课程代码:先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课程性质:必修执笔人:车晓言代爱妮审定人:陈龙猛曹洪波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测量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

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1)模块化、多层次教学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3)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4)课程组的教学方法研讨(5)考试方式的改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1章.测量的基本原理(4学时)(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的基本原理,信息获取原理和量值比较原理。

(4)电子测量的实现原理:变换、比较、处理、显示技术。

重点:掌握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概念与来源,测量的量值比较原理。

了解信息的获取原理,测量的基本实现技术。

难点:测量的量值比较原理第2章.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2学时)(1)电子测量的意义、特点、内容。

(2)电子测量的基本对象——信号和系统的概念、分类。

(3)电子测量方法分类。

(4)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第1章 电子测量原理

第1章 电子测量原理

(7)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是指测量过程中人员、对象和仪器系统所处空 间的一切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温度、湿度、重 力场、电磁场、辐射、化学气雾和粉尘,霉菌以及有关电 磁量(工作电流、电压、频率、源阻抗、负载阻抗、地磁 场、雷电等)的数值、范围及其变化。
17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测量原理》
(补充)计量的基本概念
方式多样化,灵活 单位自愿行为
自下而上 可越级溯源 “数据”的准确性
方式单一,不灵活 政府法制行为
自上而下 强调逐级传递 “器具”的准确性
26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测量原理》
• 1.1.2 电子测量的意义
它的优势表现在: (1)具有极快的速度
(2)具有极精细的分辨能力和很宽的作用范围
(3)极有利于信息传递 (4)极为灵活的变换技术,有利于信息的获取 (5)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 3.测量的组成
(2)测量过程——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测量过程是测量的主体(测量人员)获取测量客体(被测对 象)的量值信息的过程。 具体的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13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测量原理》
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开 始 被测对象 论 证 阶 段 测量任务要求 现有仪器设备
(2)离开测量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
5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测量原理》
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 1 .测量的意义(续)
(3)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测量是精细加工的基础,没有测量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制 造业。 生产水平越是高度发达,测量的规模就越大,需要的测 量技术与仪器也越先进。 (4)在高新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则更是离不开测量 比如航空航天领域,医学生物领域,农业、气象、环境、 勘探等各学科

任务 1 认识电子测量(电子测量技术)

任务 1  认识电子测量(电子测量技术)

任务 1 认识电子测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测量,如用尺子测量物品长度,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用 血压计测量血压等,测量可以说无处不在 。

不仅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测量,生产制造和科学研究 等领域更离不开测量技术 。

测量是使用合适的仪器设备 、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以获得被测对 象量值的过程 。

电子测量是测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本任务的学习,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电 子测量,以及电子测量的特点 、内容 、分类等,逐步培养工程意识 。

1.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1) 电子测量的定义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测量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

本课程所说的电子测量是指利用 电子技术对各种电参量 、电性能进行的测量,如用万用表测量电压 、电流 、电阻等,即对各种电 参量 、电性能的测量技术和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 。

(2) 电子测量的主要内容① 电能量的测量,如电流 、电压 、电功率等的测量 。

② 电信号特征的测量,如电信号的频率 、周期 、相位 、失真度等的测量 。

③ 电子元件参数的测量,如电阻 、电感 、电容以及晶体管 、集成电路等元件各种参数的 测量 。

④ 电路性能参数的测量,如增益 、通频带 、灵敏度 、信噪比等的测量 。

⑤ 特性曲线的测量,如半导体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电路的频率特性曲线等的测量。

2.电子测量的特点 (1) 测量频率的范围宽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新元件 、新工艺的采用使电子测量的频率范围越来越宽 。

电子测量不 仅能测量直流电量,也能测量交流电量,其频率范围可达 10-6~1012Hz 。

但是需要注意,不同 的测量仪器,即使测量同一种电量,其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也各不相同,所能测量的频率范围 也是不同的 。

因此要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

(2) 测量仪器的量程宽量程是指仪器所测量参数的范围 。

电子测量仪器的量程很宽,如数字式万用表可以测量 的电压范围从纳伏至千伏,量程可达 12 个数量级 。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是机电、电子仪器与测量、检测技术与仪器仪表、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

电子测量技术,是以电子技术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测量技术。

它是测量学和电子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电子测量除运用电子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对各种电量、电信号及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敏感器件和传感装置对非电量进行测量。

开设《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量方法,使之具有电子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专业技术工作,都能为之奠定坚实的、重要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电子测量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提高测量电路的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组成原理;2、能够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分析测量误差、处理测量结果;3、了解电子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4、掌握测量频率、时间、相位等数字量的基本方法;5、掌握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模拟量的基本方法;6、了解频域测量和数据域测量的基本知识;7、了解自动测量系统及通信技术。

三、教学内容(一)、概述(2学时)1、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2、电子测量系统的组成3、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及发展(二)、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学时)1、误差及其来源2、误差的分类3、随机误差分析4、系统误差分析5、系统误差的合成6、测量数据的处理(三)、电子示波技术(4学时)1、示波器基本原理2、模拟示波技术3、数字存储示波技术4、示波器的应用(四)、信号发生器(4学时)1、信号发生器概述2、函数发生器3、频率合成器(五)、频率和时间的测量(6学时)1、计数器2、频率计(转速仪)3、定时器(周期仪)4、相位差的测量5、频率-电压转换器(六)、电压的测量(6学时)1、模拟量的测量及其标准表头2、各种电参数的测量方法3、数字万用表(七)、频域测量(2学时)1、频谱分析基础2、频谱分析仪(八)、数据域测量(2学时)1、数据域测量基础2、逻辑分析仪(九)、自动测量系统及通信技术(2学时)1、自动测量系统概述2、通信协议四、学分及学时分配本课程2学分,授课32个学时。

测量技术 基础

测量技术  基础
检验与测量是相近似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比测量更广一些。 例如,表面锈蚀的检验,金属内部缺陷的检查等,在这些情况下, 就不能用测量的概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一 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
2.1.2 长度单位、基准和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为了进行长度测量,必须建立统一可靠的长度单位基准。 我国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的基本长度单位“米” 为基本单位。在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测量单位有毫米(mm)和微 米(μm)。
项目二 测量技术基础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
任务一 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
2.1.1 测量技术的概念、测量要素和检测
所谓测量,就是把被测量(如长度、角度等)与具有计量单位 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被测几何量是计量单位的倍数或分 数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
处理和计算,并输出结果信息的机器系统。它是一个相当复 杂的系统,即使是目前非常普及的个人计算机也是如此。计 算机系统拥有丰富的硬件、软件资源,操作系统要对这些资 源进行管理。一个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子)系统和软件(子) 系统组成。其中,硬件系统是借助电、磁、光、机械等原理 构成的各种物理部件的有机结合,它构成了系统本身和用户 作业赖以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工作环境;计算机硬件通常是由 中央处理机(运算器和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 设备等部件组成。软件系统是各种程序和文件,用于指挥整 个系统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工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1操作系统的概念
1.计算机硬件简介 操作系统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软硬件资源。由计算
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可以看出,操作系统是一个运行在硬件之 上的系统软件,因此有必要对运行操作系统的硬件环境有所 了解。 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 的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这些物理装置按系统结构的要求构 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计算机软件运行提供物质基础。简而言 之,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 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

电子测量技术

电子测量技术

(2.7.4) (2.7.5)
[例2.7.1]已知电阻上的电压及电流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γU=±3%, γI=±2%,问电阻消耗功率P的相对误差 是多少? γP= γU+ γI =±5%
2.商函数的合成误差 Y=A/B Δy=Δ A/B-(AΔB)/B2 γy=Δy/y = Δ A/A-Δ B /B=γA-γB (2.7.6) (1)测量频率时,取闸门时间为T,在此时间内填充的 脉冲个数为N,则频率fx=N/T γf=Δfx/fx=γN-γT 式中γN= Δ N/N=±1/N=±1/TfX γT=ΔT/T= -Δf0/f0
2.3.1 测量值的数学期望与标准差
1、数学期望
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由同 一测量者以同样细心的程度进行多次测量,称为
等精密度测量。
设对某一被测量x 进行测量次数为n的等精密 度测量,得到的测量值xi(i=1,2,…,n)为随机变 量。其算术平均值为(也称为样本平均值):
x 1 n
n i 1
(2)分贝误差:用对数形式表示的误差称为分贝 误差。设输出量与输入量测得值之比为U0/Ui, 则增益的分贝值:
Gx
20 log
U0 Ui
20LgAu (dB)
(2.1.8)
• 式中,Au,是电压放大倍数的测得值。又因为 • Au =A+ ΔΑ • 式中,A是放大倍数的实际值。则
• Gx=20Lg(A+ ΔΑ)=20Lg[A(1+ ΔΑ/A)]
x / n
(2.3.25)
2.3.3均匀分布情况下的标准差 1.均匀分布的概率密度
2.均匀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由于在均匀分布区间内数值是相等的,所以它的 数学期望:
E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家用电器 空调、冰箱、电饭煲:温度测量 自动感应灯:亮度测量 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自 动对焦(红外测距)
医疗卫生
数字体温计:温度测量 电子血压计:压力检测
汽车
普通轿车:约安装几十到近百只测量传感器. 豪华轿车:测量传感器数量可多达二百余只.
10
测量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3

智能电网目标

IBM: 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 况进行实时监控,把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收集、整 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达到对电网运行的优化管理 埃森哲: 利用传感、嵌入式处理器、数字通信等技术,使电网可观测 (监测电网所有元件的状态)、可控制(控制电网所有元件的 状态)、自动化(可自适应并实现自愈) 我国国家电网公司 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 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

导出量与导出单位:由基本量通过物理法则 推导出的其他所有物理量被称为“导出量”。 导出量的单位被称为“导出单位”。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
主要由硬件与固化的软件组成 主要问题是功能固定,应用不灵活


20
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第五代 虚拟仪器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是测量 技术新的革命。 利用高性能的标准模块化硬件 和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 测试和测量的应用。



软件是虚拟仪器的关键, “软 件即仪器” (不同的软件构成不同的仪器)
ftp://202.120.36.175:3000/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 用户名,密码:cljs
4
绪论
5
绪论
测量地位和作用
测量仪器发展历程
6
测量的地位和作用
7
测量在科学研究中作用
门捷列夫 (1834-1907)
科学始于测量,没有测 量,便没有精密的科学。
8
测量在科学研究中作用
钱学森(1911-2009 ) 信息技术包括测量技 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 技术,测量技术是信息 技术的关键和基础。

农业生产中,需要丈量土地、衡量谷 物,就产生了长度、面积、容积和重 量的测量;
中国:秦始皇,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处处需要测量
一架飞机中: 3000个测量传感器; 一个大型石油化工厂:6000个测量传感器; 一个大型钢铁厂: 20000的应用
14


智能变压器
电压、电流 局部放电 电压、电流 顶层油温
S5 S6 S1
S7
S9 S10 S2 S11
气体继电器
C S12 S13 OLTC S3 S4
油中溶解气体 油中水分
系统网络
底层油温
智能 组件
S8
S14
铁芯接地电流 局部放电 有载调压 冷却系统
注: 1. S1、S2顶层油温,S3、S4底层油温 2. S5、S6、S9、S10电压、电流 3. S7、S8局部放电 4. S11气体继电器 5. S12油中溶解气体
教材和参考书目
1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
自编教材
电子工业出版社
2现代测试技术与系统设计 申忠如 西安交大出版社
3 电气测试技术 第3版 林德杰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现代检测技术与测试系统设计 刘君华 西安交大出版社 5 电气测量 陈立周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其他:传感器和电气测量的相关书籍
1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电气和电子测
以电子管,晶体管为基础
采用了电子测量技术测量模 拟信号
18
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第三代 数字式仪表 (上世纪70年代)


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以数字形式输出与显示出结果 一般采用中规模的集成电路

19
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第四代 智能仪器 (上世纪80年代)
内部有微处理器,可以进行自动测 量和数据处理。
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测量系统的构成和分析
方法,掌握常用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动静
态特性,学会根据实际要求选用传感器和调
理电路,掌握建立电气测量系统的原则与方 法,并对电气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
课程主要内容(7个部分)
一 测量基础知识(第1章) 二 误差基本理论(第2章) 三 常用的传感器(第3章)
英呎——feet
1 米(1790年,法国政府规定:通过巴黎地球子午线长度的4千万分子1) (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光在真空中1s时间内传播距离的1/299792485)
26
单位制
由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 的单位体系。 基本量与基本单位:少数相互独立的并可通 过其组合定义其他所有物理量被称为“基本 量”。这些量的单位被称为“基本单位”。
四 测量系统中的调理电路(第4章)
五 电气测量技术(第5章)
六 干扰与抑制 (第8章)
七 试验(虚拟仪器,传感器实验等) (第7章)
3
课程基本情况
课时: 共34学时 课堂授课 28学时 试验 考核成绩: 6学时
平时 10%(作业,课堂提问,考勤)
实验 20% (3次实验)
考试 70%
习题、试验内容:
21
第一章 测量的基础知识
22
第一章 测量基础知识

测量的基本概念 测量方法 现代测量系统的组成 静态特性 动态特性
23
测量的基本概念
24
测量概念和定义

测量:人们借助专门的设备,将被测量量和同类标准量进 行比较,得到测量结果的一个过程。
25
单位

有明确定义和名称并命其数值为1的固定量; 单位量值大小是约定或法定的
6. 7. 8. 9.
S13油中水分 S14铁芯接地电流 C冷却系统 OLTC有载调压系统
15
测量仪器的发展
16
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测量仪器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代 模拟指针式仪表 (上世纪50年代以前)

基于电磁机械式机构, 测量结果是依靠指针显示

17
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第二代 分立电子仪器 (上世纪5、60年代)
电网运行:
成千上万个电气量测量传感器
电厂发电机组:
检测参数: 电气量---电压、电流、功率因 数、频率、谐波、相角等,
非电量-发电机振动、温度、 压力、流量、液位、 声音等
3000-5000个测量传感器
12
智能电网
传统电网升级换代 (安全、可靠、高效、大量接纳 新能源、用户互动等)

欧洲和美国均提出各自发展智 能电网的目标和路线图 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 均提出了全面建设智能电网的 发展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