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5章 宗教建筑【圣才出品】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增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第6章【圣才出品】

第5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1 复习笔记一、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一)割据势力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1.董卓之乱和割据势力混战(1)东汉末年混乱的政治形势①豪强地主武装加强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原有的私家武装由隐蔽转为公开,并且大大加强了。
②州郡官吏实力加强州郡官吏也纷纷扩充势力,同东汉王朝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长期以来地主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分裂形势,进一步明朗起来,东汉王朝实际上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
③州牧的设置加剧了封建割据为了防范农民军和加强对州郡的控制,东汉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改设州牧不但没有加强中央的控制,反而使某些地区的分散的割据势力按地区集中起来,更便于实行割据。
④外戚宦官斗争激烈在农民反抗斗争转入低潮的形势下,东汉统治集团中外戚、宦官的斗争又趋激烈。
(2)董卓之乱①董卓专横独断董卓进京尽揽东汉朝政。
他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并逼走袁绍、曹操等人。
董卓的专横,洛阳的混乱,使各地的分裂割据活动迅速扩大。
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讨伐董卓,混战立即在北方各地展开了。
②诸侯讨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路讨伐董卓的军队以袁绍为盟主,进屯洛阳周围各地。
董卓为了躲避关东兵锋,避免并州黄巾截断后路的危险,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并驱迫洛阳一带百姓西行。
关东联军本来都是乌合之众,尔虞我诈,彼此并吞,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不久以后,长安发生政变,董卓被杀。
(3)割据势力混战,群雄逐鹿经过五六年复杂的分合过程后,全国逐渐形成许多割据区域:①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②曹操占据兖、豫二州;③公孙瓒占据幽州;④刘备、吕布在陶谦之后相继占据徐州;⑤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⑥刘表占据荆州;⑦刘焉占据益州;⑧孙策占据江东;⑨韩遂、马腾占据凉州;⑩公孙度占据辽东。
(4)曹操统一中原①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在当时的割据者中,曹操对东汉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威力有较深的认识,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有远见的人物。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
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14、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为体制的产物。
《中国建筑史》第五章(住宅)

代表实例:武夷山庄、香山 饭店
黄龙饭店 程泰宁
淅美南山校区主楼
传统民居意象设计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蕴藏了丰富的建筑语言,作为 中国未来的建筑师,应当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建筑风格、 形制特征有较为深入地了解,为中国建筑在全球化进程 中拥有一席之地做好准备。
◆ 基本内容:
采用何种形式,由土 质决定,“土好顶 圆,土坏顶尖”。 3、窑洞主要有三种:
(1)开敞式靠崖窑 (2)下沉式窑院(地 坑院) (3)砖砌的锢窑
1、靠崖窑 天然崖面横向开穴。
河 南 巩 县 窑 洞 住 宅
2、地坑院
人工先挖
竖穴,然后再横
向挖,横、竖穴
河
结合的窑洞,称
南 洛
为地坑院。
阳 冢
头
村
地
坑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五)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六)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七)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八)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九)毡包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陕西韩城党家村
党家村文昌阁
陕西韩城党家村水池
陕西韩城党家村 住宅入口
陕西韩城党家村 寨墙遗址
(三)安徽民居
1、历史背景 ■ 徽商,以徽州人生存方式为代表,“处者以学、行者以商” ,故 徽商又称儒商。
2、建筑风格特点 两重性: ■ 外观淡雅(白墙灰瓦), 内部装饰精美、突出 ■ 构造方式,北方抬梁式 与南方穿斗式结合。 ■ 明中叶前,底层低、楼 层高,祭祖在楼上;明中 叶以后,底层高,楼层低, 祭祖在楼下。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复习笔记-第6章 拜占庭的建筑【圣才出品】

第6章 拜占庭的建筑一、拜占庭的建筑概况1.发展概况(1)君士坦丁专门培养建筑师,鼓励建筑事业的发展。
(2)公元450年左右,拜占庭建造一大批建筑物。
(3)7世纪后,拜占庭帝国的建筑事业渐渐式微,但受其影响的巴尔干、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的建筑事业日益兴盛。
2.成就拜占庭建筑既继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遗产,又汲取亚美尼亚、波斯、叙利亚等国家和民族的经验,创造出卓越的建筑体系。
二、穹顶和集中式形制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是东正教教堂。
1.集中式形制的形成(1)原因①5~6世纪时,集中式形制教堂适合东正教宣扬信徒亲密一致的要求。
②拜占庭帝国发现集中式建筑物具有纪念意义。
(2)过程集中式教堂的决定性结构因素是穹顶。
①波斯在古代两河流域拱券技术基础上发展了穹顶,火神庙采用集中式形制。
②拜占庭建筑借鉴巴勒斯坦建筑传统,彻底解决在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
2.集中式形制的表现(1)初级形式①在4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发券,在4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
②穹顶重量完全由柱墩承担。
(2)发展形式①在方形平面券的顶点的高程上作水平切口,在切口上再砌半圆穹顶。
②在水平切口上砌一段圆筒形鼓座,穹顶砌在鼓座上端。
③水平切口和发券之间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
3.集中式形制的创新(1)扩展穹顶之下的自由空间。
(2)扩大穹顶的应用范围。
4.集中式形制的应用与影响(1)在阿尔美尼亚和叙利亚形成带环廊的集中式教堂。
(2)发展了四面对着帆拱下的大发券砌筒形拱来抵挡穹顶推力的结构方法。
①希腊十字式②以小穹顶代替筒形拱(3)确定拜占庭东正教教堂的形制。
中央大穹顶和四面小穹顶用鼓座高举,中央最大最高,在外观上显现出5个穹顶。
三、装饰艺术拜占庭建筑装饰的基本特点是在平整的墙面上贴彩色大理石板,拱券和穹顶的弧形表面用马赛克或者粉画。
1.马赛克壁画(1)形制①在拱顶和穹顶上铺一层底色。
②用贴金箔的小玻璃拼镶,造成明灭闪烁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pipi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亮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两者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室)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较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多混合使用这两者。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分,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斗拱的主要构架是:拱、斗、昂。
(p4)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是、有机。
(p5)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里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建筑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政治环境4.心理补偿“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对风水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是手段则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及时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需再去应用。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古代的建筑特征:建筑本身的特征建筑历史的特征建筑认识的特征公官制度:样式雷又名样子雷,样房雷。
是清代宫廷建筑师雷氏家族的俗称。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及脉络流变史前——夏商周(大迁徙促成文化互动)——春秋战国(佛教文化入境)——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境外文化交流)——北宋辽金南宋(少数民族文化入侵)——元(多民族文化交融)——明(基督教文化入侵)——清——民国——中华人民国内共和国中国文化起源非单一性,而是满天星斗中国原始神会建筑发展概况旧石器时期建筑遗存:文化现象与神话传说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猎鱼之始《河图洛书》轩辕帝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存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母系氏族社会(河北渑池)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父系氏族社会(山东历城)——东夷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干栏建筑细石器文化(东北,内蒙)——神庙多元文化的发展巢居(干栏)——长江流域穴居(木骨泥墙)——黄河流域土木相结合构筑方式,以土为主向以木为主过度奴隶社会建筑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阶级产生1 青铜工艺相当成熟(生产工具生产力提高财产丰富产生私有制2 夯土台(技术上)区别高低,上下的方式3 郑州商城周渭水按照礼制分封土地,产生宗法分封制度建筑技术斗拱的概念瓦的发明及使用三合土抹面小结:这一时期神的地位降低,人的地位上升,但仍未完全脱离神,木构技术突出被使用封建社会前期先秦(春秋,战国,秦)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铁器开始出现并使用,经济飞速发展。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城市建设的高潮(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宫高台建筑:在有小室围合的高台上宗庙围合在墙中水利方面出现齐国官书《考工记》鲁班著意识形态方面1商周学在官府——学在四夷2孔子将人还给社会3庄子将人还给自然2,3都是人文主义,崇尚天人合一由于意识形态过早发达,抹杀了宗教,摆脱了宗教对人的束缚秦阿房宫是政治象征——上扼天功下压黎庶秦始皇陵(气势宏大)平而伸展的空间意识出现轴线建筑是意识的象征汉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技术出现两种木构架1抬梁梁柱交接是榫卯,垂直的2 穿斗梁柱交接是水平的,梁起串的作用斗拱的出现及应用屋顶(无硬山)材料砖石——板梁结构拱劵技术东汉末年山东济南石墓,板梁结构四川雅安县高颐墓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魏蜀吴——两晋——东晋(迁都南京)——东汉末年少数民族进入汉区频繁的战争,分裂,迁徙——思想(困惑)士大夫阶层(享有特权的人物)出现新的价值观——魏晋玄学,反天人合一,这表明人的觉醒,人的自觉。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9章 清式建筑做法【圣才出品】

3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8.柱 (1)含义 柱为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2)分类 依部位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童柱等。 (3)清代柱的特点
5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①檐柱、金柱、中柱等的断面大多为圆形,柱体平直,仅在上端作圆角小卷杀(约为
台
③在山尖处有的用悬鱼作装饰,并在檩头部位钉以铜钉。
7.攒尖顶 (1)形式 有方、圆、五角、六角、八角等形式。 (2)单间方攒尖亭 ①尺寸 a.檐柱高等于 80/100 面阔,柱径等于七/100 面阔。 b.檐步=脊步=1/4 面阔,檐步高五举,脊步高七举或七五举。 ②做法 a.檐柱间用檐枋联系,出头作成霸王拳或三岔头式。 b.在角柱处 45°放置花梁头,然后沿檐枋方向放檐檩,枋与檩间施垫板,并以榫头插 入花梁头内。 c.檩上再斜放抹角小梁四根,梁中央放木墩(交金墩),以承金檩及垫板,老角梁的 尾端也搭在这里,由此出由戗,按脊步举高,四面斜撑顶部的雷公柱,以承宝顶。
台
(3)将山面中金檩已推出处的由戗线延长,交上金檩线于一点。由此点沿上金檩线
再推出 1/10 步架,即得推山后上金步距离 依立面要求和山面结构而定,一般山柱中心线距山花板外皮一檩径(4.5 斗口),距采 步金梁一步架(22 斗口)。 (2)结构方法 用增加扒梁(或顺梁)和采步金梁来解决。 ①承采步金的短梁,若后端插在金柱上,就叫顺梁。 ②后端架在五架梁或七架梁上的称为扒梁(宋名丁柎)。 ③置于角部其位置与角梁相垂直的,叫抹角梁。 ④与角梁同方向的叫递角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37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第5章 宗教建筑
一、概说
1.佛教
(1)东汉初期
①佛教建筑
a.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寺院布局仍按印度
及西域式样,即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平面。
b.汉末笮融在徐州兴造的浮屠寺的木楼阁式结构与四周的回廊殿阁,已逐渐改为中
国建筑的传统式样。
c.三国东吴时,康居国僧人康僧会来建业传法,建有阿育王塔及建初寺,是为江南佛
教建筑之肇始。
②佛教文化遗物
a.为数不多的摩崖造像以及散见于山东、四川等地汉崖墓或石墓中的石刻画像。
b.个别铸于铜镜背面及绣作织物图案之佛像形象。
(2)两晋、南北朝时期
①总体发展表现
a.北魏洛阳和南朝建康等地建有多处寺庙。
b.我国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著名石窟都肇始于这一时期,建筑与艺术造诣
都达到很高水平。
②北魏洛阳的永宁寺
a.结构布局
2 / 37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第一,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
第二,核心是一座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绕以围墙,形成一区宽阔的矩形院落。
第三,院的东、南、西三面中央辟门,上建门楼,院北置较简单的乌头门。
第四,僧舍等附属建筑千间,分别配置于主体塔院之后与西侧。
第五,寺墙四隅建有角楼,墙上覆以短椽并盖瓦,一如宫墙之制。
第六,墙外掘壕沟环绕,沿沟栽植槐树。
b.特点
主体部分仍使用塔院,虽然采用“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但依旧突出佛塔这一主题。
③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以殿堂为主,“舍宅为寺”,为了利用原有房舍,“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
④石窟寺
a.初期所凿建的窟内除雕刻佛像以外,还设有塔柱,尚未脱出西域与印度佛寺的窠
臼。
b.火焰形拱门、束莲柱、卷涡纹柱头等局部装饰还保留着若干外来的影响。
c.整体来看,石窟建筑中所表现的外檐柱廊与斗栱以及壁画、雕刻中所反映的廊院式
佛寺布局、木梁柱屋架、四阿或九脊屋顶,鸱尾、筒瓦、勾阑等基本上都是中国固有的建
筑形式。
(3)隋、唐、五代至宋
①两次灭法
a.时间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
3 / 37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b.影响
第一,为时短暂且很快得到恢复。
第二,旧有的佛教寺院、殿、塔受到很大破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②隋唐时期佛教建筑
a.较大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
阁、配殿及大殿等。
b.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佛塔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
矗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c.较大寺庙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依供奉内容或用途划分为若干庭院,各有命名。
③唐代晚期佛教建筑
a.密宗盛行,佛寺中出现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产生刻有《佛顶尊胜
陀罗尼经》经文的石幢。
b.钟楼的设置在晚唐庙宇中已成定制,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一直延续到
明初,大概到明代中叶,才在其西侧建立鼓楼,并将二者移至寺前的山门附近。
④五代佛教建筑
最早出现田字形平面的罗汉堂。
⑤南朝佛教建筑
创建转轮藏。
⑥宋代佛教建筑
出现律宗的寺院,出现了戒坛。
⑦元代佛教建筑
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除喇嘛塔和为数不多的局部装饰外,对中土佛教
4 / 37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建筑影响不大。
⑧明清佛教建筑
佛寺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方丈、僧舍、斋堂、香火厨等布置于
寺侧。
(4)佛教的分类
①汉传佛教
a.分布地区
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
b.建筑
小的称庵(或用居女尼)、堂、院,大的称寺,最大的在其前冠一大字。
c.圣地
明、清时期以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
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四大名山为圣地。
②藏传佛教
a.分布地区
西藏、甘肃、青海及内蒙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
b.建筑
第一,西藏的喇嘛教佛寺大多采用厚墙、平顶之城堡式样。
第二,大寺内除佛殿、经堂及喇嘛住所外,还设置供僧人学习的佛学院“扎仓”。
③南传之小乘佛教
分布范围很小,仅限于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佛寺平面与建筑风格与中土大相径
庭。
5 / 37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2.道教
(1)形成过程
中国的道家思想,一般认为始于老子的《道德经》,实际最早的肇源,应是远古的巫术,
后来发展到战国及秦、汉的方士,东汉时正式成为宗教。
(2)地位及影响
在我国宗教中居第二位,倡导的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和东海三神山等思想,对我国古
代社会及文化有相当大的影响。
(3)道教建筑
①未形成独立的系统与风格。
②一般称宫、观、院,布局和形式大体仍遵循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即以殿堂、
楼阁为主,依中轴线作对称式布置。
③规模一般偏小,且不建塔、经幢。
④建于元代中期的山西芮城县永乐宫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早期道观的代表。
(4)道教圣地和中心
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山东崂山、四川青城山,陕西华山。
3.伊斯兰教
(1)传入时间
约在唐代自西亚传入中国。
(2)建筑特点
①礼拜寺与我国寺庙、道观的区别
6 / 37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a.常建有召唤信徒礼拜的邦克楼或光塔(夜间燃灯火),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
b.殿内均不置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
c.建筑常用砖或石料砌成拱券或穹窿。
d.一切装饰纹样唯用可兰经文或植物与几何形图案。
②我国礼拜寺的特点
a.早期的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较多的外来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
半球形穹窿结构的礼拜殿等。
b.建造较晚的寺院,除神龛和装饰题材外,所有建筑的结构与外观都已完全采用中
土传统的木架构形式。
c.在某些兄弟民族聚居的地区,基本上保持着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固有特点。
二、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1.佛教寺院
(1)主要类型
①以佛塔为主的佛寺
a.在我国出现最早,是随西域僧人来华所引进的“天竺”制式。
b.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
c.形制的产生与形成是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仪礼需要。
d.因北方天气寒冷,佛寺中出现可容多人顶礼传法的金堂、法堂,且逐渐发展成寺
中取代佛塔的主体建筑。
②以佛殿为主的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