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二)商(前1600~前1046年)·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 ·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人物:公输班-鲁班 ·开始修筑长城 ·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国力强盛,建筑大发展,留存的建筑形象丰富(画像、明器、墓葬)·陵墓仍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五陵少年: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等七座·东汉公元25年定都洛阳,都城内有东西二宫,文献记载有椒房、温室殿、冰室等防寒祛暑房(四)三国(公元220~265)(五)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1)(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佛寺、佛塔、石窟寺的出现——建筑最大成就·琉璃始于南北朝·南朝仅陵墓、石刻墓表及石象生出色·北魏洛阳城为第二大城对以上900余年进行总结:·汉代为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始于汉代·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已基本定型·后期,佛教哲学艺术的传人、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趋于雄浑而带巧丽风格·东晋、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四、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隋、唐、五代、宋、辽、金)(一)隋(公元581~618)。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 建筑史:指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轨迹。
建筑史研究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系。
2. 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其形式和风格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艺。
3. 仿古建筑:指的是后世人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恢复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艺术。
4. 木构建筑:指的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物。
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灵活、造型多样、工艺精湛。
5. 砖木结构:指的是在建筑中同时使用砖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建筑系统。
砖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建筑物不同部分的需求,并且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6. 笔架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物的出檐部分向四周伸出,形状如同笔架。
笔架式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以拱券式为主的形式,丰富了建筑风格。
7. 曲尺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的平面呈曲线形状。
曲尺式建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常用于庭院、园林等场所。
8. 园林建筑:指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建筑群体。
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构造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9. 角楼:指的是城墙或城门的两侧建造的突出物,其形状通常为四角形或多角形。
角楼不仅起到城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10. 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上层伸出并支撑在下层之上,形成了一种抱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建筑类型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探讨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特色与风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分类。
教学重点: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建筑模型、图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介绍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建筑元素。
(2)官式建筑:以故宫为例,讲解其布局、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宗教建筑:以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为例,分析其建筑特色及宗教内涵。
(4)园林建筑:以颐和园为例,阐述园林建筑的布局、意境及美学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身边的中国古代建筑,分享观察心得。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2. 官式建筑:故宫3.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道教宫观4. 园林建筑: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分析故宫的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比较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的建筑特点。
2. 答案:(1)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
(2)故宫的建筑风格:严谨对称、宏伟壮观;象征意义:皇权至上、国家统一。
(3)佛教寺庙:以塔为中心,注重宗教氛围;道教宫观:以殿堂为主,强调仙境意境。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清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后世的建 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宫殿、园林、寺庙等 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装饰繁复
元代建筑注重细节装饰,常采 用雕刻、彩绘等工艺,使建筑 外观华丽繁复。
建筑群布局
元代建筑群布局强调中轴线对 称,主从有序,体现封建礼制
。
元代建筑代表作品
01
02
03
北京故宫
元朝时期,北京故宫作为 皇家宫殿,是元代建筑的 杰出代表。
山西永乐宫
位于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 元代道教建筑的重要遗存, 其壁画艺术价值极高。
03
清代建筑
清代建筑风格与特点
继承与发扬
建筑类型多样
清代建筑在继承前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 不断发扬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 格。
清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宫殿、园林 、寺庙、民居等,满足了不同阶层和功能 的需求。
建筑布局严谨
装饰精美
清代建筑布局严谨,注重中轴线对称,追 求建筑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民族交融
元代建筑多元融合的特点促进了不同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 建筑的内涵。
02
明代建筑
明代建筑风格与特点
结构严谨
明代建筑在结构上严谨,注重建筑的 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多采用木结构和 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
装饰精美
明代建筑注重装饰,常采用雕刻、彩 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华丽精美。
建筑群布局规整
清代建筑装饰精美,采用木雕、石雕、砖 雕等多种工艺,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
清代建筑代表作品
故宫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 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 构古建筑群,展现了清代建筑的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是指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1.史前时期: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和土坯建筑,以及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玉器等建筑装饰。
2.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主要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类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故宫和颐和园等。
3.近现代建筑:中国近现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例如民国时期的南京总统府、上海外滩等。
4.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例如鸟巢、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等。
除了建筑本身的发展,中国建筑史还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中国建筑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阅读感受
在阅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建筑的了解仅仅停留在 古代的宫殿和庙宇上,而在阅读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建筑丰富多彩的 内涵和历史背景。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文字,将中国建 筑的历史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从最早的石器时代的穴居文化,一直写到近 代的建筑风格,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魅力和历史价值。梁思 成先生用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将中国建筑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我也意识到了保护传统建筑的重要性。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遗产。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让我更加深 入地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让我更加和保护传统建筑。我相信 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文化和历用的材料和装饰特点,包括木材、砖、石、陶 瓷等材料,以及雕刻、绘画、镶嵌等装饰手法。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建 筑在材料和装饰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和创造力。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现代中国建筑的历程和发展趋势,包括20世纪初以来中国建 筑的变革和发展。梁思成先生认为,现代中国建筑在技术和材料方面有了很大 的进步,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和特点。他还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 代建筑的融合问题,提出了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思考和展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1、著名的石窟有哪几个?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2、在我国园林的发展史中到什么时候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两宋时代3、中国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自然观与宇宙观是什么?天人合一(儒家)、物我一体(道家)4、中国古建筑房屋一般以什么为承重构件?柱5、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建筑形式属于哪一种?干阑式建筑6、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通过西南面的洞可以借三十六鸳鸯馆的景。
7、在土楼的建造中要用到哪三种材料?竹片、黏土、糯米8、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因山为穴是从哪代开始的?唐代9、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南宋10、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变化的程序可以说保持很强的稳定性。
11、在颐和园当中水面占据3/412、我国古典家具完成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革是南北朝。
13、说文解字中我们把什么解说为种植果木之处?园14、长城起源于战国。
我们现今所保留的砖长城都是明代所保留的15、解释下什么是斗拱?清代建筑尺寸的一种计量单位。
斗口按建筑等级划分为11等,只要选定了一种斗口尺寸,建筑物的其他尺寸就都确定了。
19.解释下什么是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性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16、台榭台本是土筑的高台,台上有建筑物则称之为”台榭”,是供帝王游娱、阅军、远眺之用的建筑物,后来离宫也称台。
17、什么叫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第三,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19、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3) 有诗画的情趣,园林如诗如画(4) 有意境的蕴涵26、清朝建筑的成就与特征P51(1)供政治者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2)藏传佛教的建筑兴盛。
(由于蒙藏民族的崇信和清朝的提倡,兴建了大批藏传佛教建筑)(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由于清朝的版图大,境内少数名族多,居住建筑的类型特别丰富,遗物也最多)(4)简化单体建筑、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
(清代群体布置手法十分成熟)(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例如采用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镶法,引进玻璃,使门窗样式发生很大变化,砖石建筑亦有所成就)27、简述宋《营造法式》一书的特点:1重在工程管理疏于工程设计2制定了严密的模数制,确定以材为主的设计原则把一套材分制用文字确定下来3额的制度达到了十分细腻的程度4重视设计的灵活性5广泛吸收工匠经验6图文并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体系,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又主要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盖式这三种不同的体系。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数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的三角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井盖式木构架28、汉代住宅形制有两种形式:继承传统的庭院形式和创建新制的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29、在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的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的格局是什么?背山面水,负阴抱阳30、山西芮城永乐宫建于元代(道教建筑),其中主要的建筑叫什么?面阔几间?屋顶形式是什么?三清殿是宫中主要建筑,面阔七间(34m);进深四间(21m),采用单檐四阿顶(清称庑殿顶)3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它是那种形式的塔?(密檐式塔、平面为十二边形)它分为几种?(五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塔平面为12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我国的佛塔在类型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云南住宅的外围是高墙,用夯土做成土坯砖或用外砖内土,俗称金包银P97我国最早的无梁殿出现于哪个朝代?明代拙政园主体设计以水为主,约占1/332、中国特有的山水诗、画、散文、园林四种艺术诞生于南北朝时期P192拙政园中由远香堂东望,另有土山一座,上建什么?上建绣绮亭33、唐代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日益频繁,尤以河南洛阳、陕西西安这两地为盛34、李诫、鲁班、宇文恺、俞皓这四人各属于哪朝代?李诫《营造法式》宋代鲁班(公输般)春秋时期木匠宇文恺隋代俞皓北宋清代太和殿是唐代大明宫的麟德殿的1/335、理想中的风水格局处于村镇的入口的是水口山36、解释下什么是漕运?历朝京城粮食供给的生命线。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专业运输。
什么叫做瓮城?古时筑城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的城门称之为瓮。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37、两晋南北朝时佛寺的两种布局方式是什么?说明他的特点P34(1)“舍宅为寺”,以佛殿为主的佛寺,为了利用原有房舍,常“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的形式。
(2)以塔为中心,以廊庑或殿形成院落,并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采用“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置于佛寺中央,突出佛塔这一主题。
38、解释下何为兆域图兆域意指陵墓区。
是当时列国通行的制度,是一种已经程式化、制度化的规划设计图。
主体建筑是五座堂,王堂居中,左右为哀后堂,王后堂,为第一等建筑;两侧分别为夫人堂、口堂,为次一等建筑,这些建筑分布在一个呈凸字形的大夯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特征: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庄严肃穆;享堂高局;等级有序;有封土《兆域图》的意义:《兆域图》的发掘,对战国墓有了全面的认识;它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500.它是最早的一副用正投影绘制的工程图,也是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39、徽州民居布局的主要特征(1)以较小的横向的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三面为楼房,阳光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产生了拔风的作用(2)民居的正房即堂屋向前天井完全敞开,可见天日,天井形成了起居空间(3)民居的四面向天井排水,俗称四水归堂(4)外围的封火山墙即马头墙,以防止火势蔓延40、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方法有哪些?P205(1)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聚则水面开阔,有江湖烟波之趣;分则曲折萦回,可起溪涧探幽之兴。
(2)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协调。
(3)水面分割采用桥,廊、岛为宜,尤以桥和廊为妙,能使水面空间既隔又连,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
(4)小池亦用浅岸。
池岸可曲可直,宜于曲直相济。
(一般在建筑物下或平台前用直岸,而山下路旁,则以曲岸为妙;浅岸可显出水面开阔浩淼,否则就犹如凭栏观井,了无意趣了。
)47、(论述题)阐述下对民居聚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民居聚落形态都是在特色的自然条件下,以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民居聚落及其景观正是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色的外在反应。
总的来说,民居与聚落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其一自然因素,其二社会因素。
此外,建成环境也会对民居形态产生影响,人们常常会参照周围房子建造新房,此时新建与以建关系就会产生为原型与变异的关系。
自然因素对民居聚落的影响分为气候,地形地貌和地方材料,社会因素就是宗法,伦理道德,血缘关系,交往习俗,风水理念48、解释下东西堂制P117首先是横向布置而非纵向布置,是汉晋南北朝的宫殿制度以太极殿为大朝正殿,殿侧建东西堂或厢,备日常朝会及赐宴等用,东西堂制至隋代结束(隋文帝建新都大兴宫,追绍周礼制度,纵向布列三朝)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叫雀替。
49、简述下砖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并由此总结下瓦(1)春秋最早出现砖(2)战国时期的制砖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装修用砖也开始出现;(3)汉代制砖有了巨大的进步,西汉时还创造楔形和有榫的砖;P32(4)唐宋时期,砖主要用于佛塔建筑,砖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到明清时期,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细纺瓦:(1)西周发明了瓦,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西周早期,瓦的使用还比较少,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屋檐。
到西周中晚期,瓦的数量就比较多,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2)春秋战国时瓦才广泛用于宫殿。
战国时期,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大概从秦代起,瓦当由半圆形开始演变为圆形50、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庞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的要素,巧于利用地形,注重写实(2)园林里几乎都设有宫殿,用于听政居住的殿堂散布园中(3)艺术风格富贵华丽,非丹鎏金,建筑凝重平实。
52、独乐寺观音阁的特征P160(1)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2)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坐,内部三层,中间有夹层,屋顶用九脊殿式样(3)平面上内外两圈柱网,仍为“金厢斗底槽”,并在两层形成六边形的井口,以容纳观音像结构特征:A、上下柱交接用了叉柱造的构造方式,(解释叉柱造P280:其做法是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B、由于采用了叉柱造,缺点是,柱脚开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
优点是,在构造上比较省事,不用曾加其他构件。
C、位于底层斗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