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中国建筑史0绪论

中国建筑史0绪论

间的名称:
尽间 梢间 次二间 次一间 明间 次一间 次二间 梢间 尽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三开间 五开间
九开间 七开间
尽间 梢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梢间 尽间
梢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梢间
3、面阔与进深
佛光寺 面阔7间 进深4间
太和殿
面阔11开 间
进深5开 间
(二)立面
立面三段式。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北 宋都料匠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一)空间类型
1)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 体殿堂
2)
2) 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 而成
3)
二合院
4)
三合院
5)
四合院
1)廊院 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合院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1)对称式
2 组织方式
故宫
2)不对称式
4 屋顶等级(就正式建筑而言)
1. 重檐庑殿 2. 重檐歇山 3. 单檐庑殿 4. 单檐歇山 5. 卷棚歇山 6. 悬山 7. 卷棚悬山 8. 硬山 9. 卷棚硬山
5 屋顶组合
(四)木构架 1 木构架体系
1)抬梁式 (椽-檩-梁-柱,
室内空间大, 多用于宫殿、 庙宇)
(椽-檩-柱,穿。柱 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 空间,如张飞庙
2 穿斗式
2)穿斗式(椽-檩-柱,穿。柱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空间,如张飞庙)
四川民居构架
1.檩 2.挂 3.穿 4.挑 5.柱 6.地脚枋 7.连磉 8.楼欠 9.地欠 10.楼板 11.地板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绪论2

中国建筑史绪论2
面最广——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 民族。
量最大——宫殿、住宅、坛庙、陵墓、宗教建筑等。 延续时间最长——从萌芽、发展到顶峰持续三、四千年。
问题:
1、木构架体系建筑为什么在中国成为主流? 2、木构架建筑有什么优势? 3、木构架建筑有什么缺陷?
1、木构架体系建筑为什么在中国成为 主流?
二、木构架的特色
1、穿斗式 2、抬梁式 3、井干式
1、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 串联起来,形 成一榀榀的房 架;檩条直接 搁置在柱头上。
传力途径:屋面荷载、椽、檩、柱、柱础、地基
2、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 梁头上搁置檩 条,梁上再用 短柱支起较短 的梁,如此层 叠而上。
传力途径: 屋面荷载、椽、檩(梁)、柱、柱础、地基
中国建筑史绪论2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观看幻灯,注意观察各个建筑的特点, 然后回答问题。
布达拉宫——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殿
徽州民居
苏州留园
侗族风雨桥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新疆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
广州陈家祠
山西乔家大院
北京四合院
蒙古毡包式住宅
窑洞
问题:
1、什么是建筑特征? 2、影响建筑特征的因素是什么? 3、建筑特征和建筑特色的关系是什么?
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
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 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 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 2、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 3、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
以上 四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
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 住宅型和园林型三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 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戏台;
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 风景区;
56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
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
57
西安大雁塔
58
长 城
嘉 峪 关
59
八、工官制度
(一)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 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 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士大夫文化
以理想的社会、理想的 抱负、理想的感情、理 想的品格为思想体系的 文化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城 市
宫 殿
住 宅
坛 庙
陵 墓

石 窟
寺 庙
祠 观
园 林
8
由于西周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祭祀、占卜的记录,即使是 发布命令、训诫臣下的辞令,也都是在仪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它的主要作者都是巫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宗教文化开始向理性文化转变,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 气候、水文条件变 化很大,各民族历史背景、文 化传统、生活习惯不同。
12
北京天坛
13
14
15
16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院沉
17
18
19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基本分类:
60
八、工官制度
(二)国家最高工官: 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 或少府; 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绪论——中国建筑史课件PPT

绪论——中国建筑史课件PPT

第一节 绪论
– 用院落引导空间序列,控制人的感情变化,最终达
到某种精神境界;如故宫的院落布置。
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
第一节 绪论
– 庭院的围合方式: –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 (3)主房前两侧东西各设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
门,通常称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成 房屋,则称为“四合院”; – (4)园林中灵活的院落围合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 பைடு நூலகம்论3
第一节 绪论
• 6、建筑群的组合
– 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物的不
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群
体特征; –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灵魂; –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封闭空
间,可以创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功能等的不同,

1中国建筑史——绪论

1中国建筑史——绪论

(2、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 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 总数可达3-5根,在最上层的 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 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 建筑物。 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室 内空间,但耗材多。
2、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主要是在柱子上伸出 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六、建筑类型
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 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2、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建筑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1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地域的差异。
1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 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 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 合式等。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5、建筑群体的组合
◆ ◆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 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 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作用:1)位于柱与梁之间,起着承上启 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保护柱子等木结构不被雨水侵 蚀。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是很 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建筑史-0绪论0226课件(2)

中国建筑史-0绪论0226课件(2)
106
建筑特征 刘敦桢
❖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梁思成:墙倒屋 不塌)
❖ 对于各种气候条件的充适应性 ❖ 具有一定的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作用,主要
是木结构,及斗拱,可能对地震水平推力所 产生的内应力,有一定的缓解、释放的作用 ❖ 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107
《中国建筑史》的分期
❖ 1. 古代史(BC270万年—1840年) ❖ 2. 近代史 1840年——1949年 ❖ 3.现代史 1949年——今回顾
且它还具有造型、结构和地域风格上的多样 性。日本、朝鲜半、越南 它们的传统建筑是 受到中国建筑影响的。
94
中国明代
95
庆州佛国寺
96
日本 法隆寺
97
越南 顺化王宫
98
岭南民居
99
山西民居
100
苏州民居
101
吐鲁番 清真寺
102
中国建筑的特征
❖ 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 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 以斗拱为结构关键 ❖ 外部轮廓形式特异
34
35
36
角柱升起: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间增 高。相邻两柱升起2寸,可依间宽加减。
37
侧脚:檐柱柱脚处微出向外。正面柱侧脚为 柱高的1%,侧面柱侧脚为柱高的0.8%。
38
梭柱:柱子上端卷杀,上梭
柱,上下端均卷杀,上下梭。 柱分三段,以上端做三瓣卷 杀,至上径比栌斗周边大出4 分时,作覆盆形收束。
39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艺 术加工的方法。
40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内
有一圈柱列和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围
包围内层。
41
移柱造: 宋、辽、 金、元建 筑中,若 干内柱移 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文化
采取超人间的 力量形式以支 配人的生活的 精神文化
士大夫文化
以理想的社会、理想的 抱负、理想的感情、理 想的品格为思想体系的 文化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城 宫 住 坛 陵 塔 石寺祠 园
市 殿宅 庙墓
窟庙观 林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8
由于西周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祭祀、占卜的记录,即使是 发布命令、训诫臣下的辞令,也都是在仪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它的主要作者都是巫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宗教文化开始向理性文化转变, 史学也渐渐从巫祭活动中分化出来。周代史官的宗教职责迅 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着对 现实的责任,所谓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到春秋时期,天 子及各诸侯国皆有史官,史官的主要工作是载录本国大事, 并将载录结果向他国通报。由此开始了自觉的撰史活动。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
课程的主要内容
建筑的历史 社会文化背景,主要建筑
绪论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现象: 重要实例,重要人物
与著作
住宅与聚落 宫殿、坛庙、陵墓
宗教建筑
历史上的建筑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3
工具书
参考书: 1. 教材附3—中国历史简表 2. 教材附1—古建筑名解 3.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 5.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 6.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7. 《中国建筑的结构与类型》刘致平 8.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
(二)易遭火灾: 木材易燃,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多次遭火灾; 木材受潮易朽;
(三)简支梁体系:木架结构基本上为简支梁体系,难以满 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7
四、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1)结构类型 2)斗拱 3)立面造型 4)屋面造型 5)屋顶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8
二、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f. 基督教文化入境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5
2. 多元性
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公元前5000年文化形势图)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6
2. 多元性
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公元前5000年文化形势图)
红山文化
仰韶文化 三星堆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鄱阳湖文化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7
史官文化
以中原为主的,本 土特有的、少宗教 色彩的、以伦理为 本位的现世文化
(五)便于修缮、搬迁:结构具有可卸性。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4
巴黎圣母院: 建造花费了大约
一百年的时间。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5
比萨斜塔: 前后花费了近一
百八十年的时间。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6
三、木架建筑的不足:
(一)原料短缺:到宋代,建造宫殿的大木料已感紧缺,明 清宫殿的建筑用木多从西南、四川、东北等地采办;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9
2)空间观念:方法、轴线、等级
平面五方位与南北轴线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方位 东
西



五行 木




颜色 青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10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三、木架建筑的不足
四、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五、建筑群论部分
15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16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中国三建分筑史,绪论麦部垛分 星罗布,户户窑院沉 17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18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19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基本分类:
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 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 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 分地区); 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2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材本身有一定的柔性,木架 结构又采用榫卯结合,使结构有很 好的减震和抗震作用。
山西应县释迦塔(应县木塔)(辽)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3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四)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快,唐宋后使用建筑模数,大大加快施工
速度。(欧洲古代一些教堂往往花上百年才建成,明嘉 靖时重建故宫三大殿只花了3年时间)
1)结构类型
1.1 抬梁式(叠梁式) 特点:柱承重,我国应用最广
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
可获得较大空间
缺点:柱梁等用材较大,耗材
较多
适用: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
府邸、住宅等建筑,特别是
北方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9
1.2 穿斗式 特点:无梁,柱较密,柱间直接用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 缺点:室内柱密
中国古代建筑史 绪论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1
学习建筑史的目的
1.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 灿烂的建筑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
2. 本课程的学习,通过丰富的资料和大量的图片,帮 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建筑历史的发展过程,开阔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与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而空间不够开阔。 适用:南方地区
较为普遍 (江西、湖南、
四川)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30
1.3 井干式
七、建筑类型
八、工管制度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11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一)原因: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 气候、水文条件变 化很大,各民族历史背景、文化 传统、生活习惯不同。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12
北京天坛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13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4
几个相关的问题
1)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 1.延续性
史前 夏商周 春秋 秦汉 南北朝
a 战国 b
c
隋唐五代 北宋辽
d
e
金南宋 元 明 清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a. 民族文化的萌芽时期
f
b. 佛教文化入境;
c. 境外文化交流;(东晋:永嘉之乱)
d. 少数民族文化入侵;(安史之乱)
e. 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靖康之难)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0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三)主流:木构架建筑
木构架承重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使用面最 广、数量最多,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21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一)取材方便: 我国古代广袤的土地上到处的茂密的森林,木材易
于加工;
(二)适应性强:
由柱、梁、檩、枋等构件承重,墙并不承重;故有 “墙倒屋不塌”之说;房屋内部分隔自由,适应性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