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0绪论

中国建筑史0绪论

间的名称:
尽间 梢间 次二间 次一间 明间 次一间 次二间 梢间 尽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三开间 五开间
九开间 七开间
尽间 梢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梢间 尽间
梢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梢间
3、面阔与进深
佛光寺 面阔7间 进深4间
太和殿
面阔11开 间
进深5开 间
(二)立面
立面三段式。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北 宋都料匠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一)空间类型
1)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 体殿堂
2)
2) 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 而成
3)
二合院
4)
三合院
5)
四合院
1)廊院 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合院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1)对称式
2 组织方式
故宫
2)不对称式
4 屋顶等级(就正式建筑而言)
1. 重檐庑殿 2. 重檐歇山 3. 单檐庑殿 4. 单檐歇山 5. 卷棚歇山 6. 悬山 7. 卷棚悬山 8. 硬山 9. 卷棚硬山
5 屋顶组合
(四)木构架 1 木构架体系
1)抬梁式 (椽-檩-梁-柱,
室内空间大, 多用于宫殿、 庙宇)
(椽-檩-柱,穿。柱 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 空间,如张飞庙
2 穿斗式
2)穿斗式(椽-檩-柱,穿。柱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空间,如张飞庙)
四川民居构架
1.檩 2.挂 3.穿 4.挑 5.柱 6.地脚枋 7.连磉 8.楼欠 9.地欠 10.楼板 11.地板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说课)

中国建筑史(说课)

• 谢谢!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绪论
课型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佛光寺
作业
《中国建筑史》第1章
《中国建筑史》第2章 《中国建筑史》第2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概况及特征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案例
3
11-12 4 13-16 17-18 5 19-20 6 21-24
《中国建筑史》第3章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
南朝建康——秦淮纡余 隋大兴 ——规模宏大
唐长安
宋东京
——里坊中正
——繁华拥挤
元大都、明清北京 ——横平坚直、中轴对称、皇权至上 地方城市的建设
引言 第 三 讲 住 宅 与 聚 落 ( 4 学 时 )
聚落
乡村 城市
中国民居发展简述 一、徽州明代住宅 实例 三、江南水乡民居 四、福建客家土楼 五、湘西吊角楼 八、蒙古包 九、藏族碉楼 二、北京四合院 六、云南民居 七、窑洞民居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筑
都城的选址
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概况 城市的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之始 第 二 讲 城 市 建 设 ( 4 学 时 ) 秦至明清的 都城建设 浪漫咸阳——离宫别馆 西汉长安——七星伴月
都城的设置 筑城的方法 都城的布局 城市布局的特点 城市道路系统 都城绿化 城市防火 城市排水系统
伊斯兰礼拜寺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泉州清净寺—保存较多外来建筑形象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木塔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山东济南神通寺朴素简洁的四门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北京大真觉寺塔(五塔寺)
4
塔幢
单层塔 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
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美丽雄伟的造型艺术

中国建筑史目录重点摘要(1)

中国建筑史目录重点摘要(1)

⽬目录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0.2⽊木构架的特⾊色0.3单体建筑的构成0.4建筑群的组合0.5建筑与环境0.6建筑类型0.7⼯工官制度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1.2奴⾪隶社会建筑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第2章城市建设2.1概说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第3章住宅与聚落3.1概说3.2实例例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4.1宫殿4.2坛庙4.3陵墓第5章宗教建筑5.1概说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5.3佛塔经幢5.4⽯石窟摩崖造像第6章园林林与⻛风景建设6.1概说6.2明清皇家苑囿6.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林6.4⻛风景建设第7章建筑意匠7.1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7.2选址与布局7.3审美与建筑设计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8.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8.2⼤大⽊木作8.3墙壁8.4屋顶8.5装修8.6⾊色彩与装饰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9.1⼤大⽊木作9.2⽯石作与瓦作9.3⼩小⽊木作9.4彩画作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年)第10章建筑发展概况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第11章城市建设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海11.4旧都北北京的近代演进11.5⾸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第12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12.1居住建筑12.2公共建筑12.3⼯工业建筑12.4建筑技术第13章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13.1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13.2建筑教育13.3建筑设计机构和近代中国建筑师第14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14.1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14.2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14.3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第15章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15.1历史的格局15.2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15.3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第16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16.1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概况16.2⾃自律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6.3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17章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17.1⾃自律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17.2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第18章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18.1建筑教育18.2建筑学术活动第19章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19.1现代台湾的建筑19.2现代⾹香港建筑19.3现代澳⻔门建筑附录附录1古建筑名词解释附录2课程参考书⽬目附录3中国历史简表附录4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附录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戏台;
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 风景区;
56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
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
57
西安大雁塔
58
长 城
嘉 峪 关
59
八、工官制度
(一)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 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 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士大夫文化
以理想的社会、理想的 抱负、理想的感情、理 想的品格为思想体系的 文化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城 市
宫 殿
住 宅
坛 庙
陵 墓

石 窟
寺 庙
祠 观
园 林
8
由于西周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祭祀、占卜的记录,即使是 发布命令、训诫臣下的辞令,也都是在仪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它的主要作者都是巫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宗教文化开始向理性文化转变,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 气候、水文条件变 化很大,各民族历史背景、文 化传统、生活习惯不同。
12
北京天坛
13
14
15
16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院沉
17
18
19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基本分类:
60
八、工官制度
(二)国家最高工官: 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 或少府; 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绪论——中国建筑史课件PPT

绪论——中国建筑史课件PPT

第一节 绪论
– 用院落引导空间序列,控制人的感情变化,最终达
到某种精神境界;如故宫的院落布置。
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
第一节 绪论
– 庭院的围合方式: –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 (3)主房前两侧东西各设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
门,通常称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成 房屋,则称为“四合院”; – (4)园林中灵活的院落围合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 பைடு நூலகம்论3
第一节 绪论
• 6、建筑群的组合
– 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物的不
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群
体特征; –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灵魂; –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封闭空
间,可以创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功能等的不同,

1中国建筑史——绪论

1中国建筑史——绪论

(2、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 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 总数可达3-5根,在最上层的 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 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 建筑物。 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室 内空间,但耗材多。
2、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主要是在柱子上伸出 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六、建筑类型
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 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2、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建筑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1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地域的差异。
1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 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 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 合式等。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5、建筑群体的组合
◆ ◆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 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 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作用:1)位于柱与梁之间,起着承上启 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保护柱子等木结构不被雨水侵 蚀。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是很 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

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体建筑的造型形式
殿堂、楼阁、亭、台、轩、榭、 廊、坊等。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基本没有单体的建 筑,而是多存在群体的建筑形式。基本是 有这些建筑形式组合而成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结构以木结构为主要 的结构,再加上土、砖、石配合使用。
木结构为框架,土砖石为围合形式。 提倡木质结构的建筑,欧美和日本较多,
平面上多数采用对称的建筑形式,并在中轴线上建 立重要的建筑。
平面整体多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多为重要区域,后 为居住区。
2、立面造型特点 所有单体建筑的建筑特点都是三段式形
式。 三段式的建筑形式:
屋顶 屋身 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 以单间的建筑 为例,从上到 下可分为四部 分,屋顶、斗 拱、墙与柱、 台基。
古建筑之屋顶
屋顶最上方为一条横 向的屋脊,称为正脊.
较大的殿宇的正脊两 端有鸱吻(鸱尾、龙 吻).
垂(斜)脊的外端(檐角 一端)排列着一系列 脊饰,最外面是若干 个小动物称为蹲兽, 最后面龙头状的,称 为垂兽。
等级分明 不可以“僭(jiàn)越”
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中非常重要的构成 因素。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 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从我国 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 的部分。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 化多端。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等级低者 有硬山顶、悬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 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 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 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 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盔顶”是一个比较形象
的屋顶名称,也就是像古
代军队中战士所戴的头盔
一样形状的屋顶形式。盔
顶的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
为凸出的弧形,下面一小
部分பைடு நூலகம்向的往外翘起,就
像是头盔的下沿。盔顶的
顶部中心有一个宝顶,就
像是头盔上插缨穗或帽翎
的部分一样。盔顶在现存
古建筑中并不是那么多,
我国著名的岳阳楼就是使
盔顶
用的盔顶。
最喜登高眺望的鸱吻,喻有圣德之人的凤,勇猛威严 群兽慑服的狮子,寓意吉祥的天马、海马,龙的九子 之一的狻猊,和狻猊一样可以兴雨灭火的海中异兽狎 鱼,勇猛公正的独角兽獬豸,除祸灭灾状似虬龙的斗 牛,带翅猴脸神人行什等。
这组仙兽造型不仅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而且有消 灾灭祸以及体现古建筑物等级的象征意义。所以除了 皇宫金銮宝殿上可以全用这些仙人鸟兽以显示王权至 高无上外,一般的古建筑都要逐级递减。
彩画:分类:殿式和苏式 殿式: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等
用在最为庄严的宫殿上 苏式:以写实的笔法和画题为主要的构成,如
山水、花卉、葡萄、牡丹、桃子等,器皿如鼎、 砚、书等,动物如仙鹤、蟾蜍、蝙蝠等,字如 福、寿等。 殿式分成:和玺式,如金龙和玺、龙凤和玺等 旋子分成:旋子彩绘是用或圆润饱满、或流畅 柔韧的各色线条旋转盘结而成,带给我们的却 是满眼的瑰丽奇巧,眩目迷幻。
重檐攒尖顶——祈年殿 八角攒尖顶——郭如亭
攒尖顶——故宫中和殿 重檐攒尖顶——丽江黑龙潭公园
单檐庑殿顶——天坛祈年门
重檐庑殿顶—— 曲阜孔庙大成殿
单檐歇山顶——智化寺 单檐歇山顶——雍和宫天王殿
重檐歇山顶——天安门 重檐歇山顶——嘉峪关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中国古建筑屋檐角上大都装饰一些小型仙人鸟兽。它 们的队列由外向里,依次为寓意逢凶化吉的骑凤仙人.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 物底座。大致有四种。 1. 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
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 式建筑。 2. 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
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 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 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
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 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 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 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 建筑。 4. 最高级台基
台:中古东汉之前的主要建筑形式,古代高台建 筑较多,后期古代建筑较少。
轩:园林中的比较常见的形式,建筑形式较为特 别,面对庭院的一面没有墙,形成敞开式的形式。
榭:在水面上的建筑形式,形成水面上的建筑风 景。
廊:长条行的室外回廊,链接建筑与建筑之间的 建筑,多为在整个建筑平面的较为边缘的地区
庶民等级:白墙灰瓦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宫殿建筑采用黄色屋顶和红色屋身.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佛教寺庙建筑多以黄墙黑瓦为主,暗红门窗,整个建筑多处在绿色建筑之中.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园林建筑多采用白色的粉墙,褐色的梁架,黑色的望砖.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皖南乡土建 筑多采用白色 的粉墙,黑色的 瓦,灰色的砖
勾连搭顶
两个或两个以上 屋顶相连成为一 个屋顶,每个屋 顶之间是连在一 起的。这样的屋 顶形式,可以在 建筑下部形象不 变的情况下,使 上部屋顶更富有 变化,更为生动 多姿。另外,也 在不提高屋面整 体高度的情况下, 扩大室内空间。
卷棚顶
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 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 用筒瓦铺顶,直接卷过 屋面,没有明显的正脊, 像个罗锅,所以也叫罗 锅脊,也称元宝脊,多 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 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 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 在古时宫殿建筑中,太 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 多为此顶。
陵墓:埋葬尸骨以及生前死后用品的大型 小型坟墓(地上+地下建筑)或墓葬群
太和殿
祠堂:百姓纪念祖宗的地点
会馆:商人的建筑,为了四处流动的同行、 同地域结成团体,同时为了自身的保护,形 成的会馆形式。
书院:数量大
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私家园林—网师 园、拙政园、留园等
民居:普通百姓居住的住宅,根据南北地域 的不同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区本不同种类。 (宏村、乌镇、恭王府)
上面是平顶,往下有斜坡和屋檐
万字顶
“卐”字纹是我国古代 装饰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纹样,“卐”读作 “万”,它可以代表 “万事如意”、“万寿 无疆”等,非常吉利。 因为它的吉利意义,所 以也有一些建筑的平面 和屋顶采用“卐”字形, 这样的屋顶形式就叫做: 万字顶,北京圆明园中 的“万方安和”就是采 用的万字顶,建筑名称 与建筑形式相应。
硬山顶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 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 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 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 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录顶
屋顶(四边或正 多边形)上部做 成平顶,下部做 成四面坡四向 (或多面坡多 向)。垂脊上端 有横脊,横脊排 水的数目与角数 相同。各条横脊 首尾相连,故亦 称圈脊。
坊:船型的建筑,不能移动或者在水上游走,或 用石头活用木质的建筑形式

1、平面造型特点
由多栋建筑组成建筑的群体,充满了多样的单体建 筑形式。
建筑群自成一个体系,形成社会形态的建筑群。
由中心的建筑进行延伸
例如:皇帝办公休息的三大殿、如来佛祖的大 雄宝殿、民居的最高长辈居住的房屋,为最重要, 其他为此要的。
庑 殿 顶
庑殿式是古建筑屋顶等级最高的形式。它的屋面分成前、后、 左、右四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宋时称 四阿顶。在建筑的层数上,一个屋檐的叫单檐,两个屋檐的 叫重檐,更为高级。只有宫殿、陵殿或皇家御准才能使用这 种屋顶形式。如北京的太和殿。
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 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 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 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歇山式的屋檐也分单檐和重檐,达官贵人的府邸和重要的建 筑物多采用这种如故宫保和殿
1、现有的古代建筑 (文物) 2、商业性的仿古建筑 (建筑设计)
现存在的古代建筑和建筑体系,相
对也此类建筑,有保护、研究、科 考以及修复等的作用。
根据时代的需要,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以 及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对仿古建筑的喜爱已经 越来越多,对于仿古建筑的要求和需求在不同 的城市和城市周边(旅游景点),有大量的园 林、风景、古建筑的设计。
扇 面 顶
扇面顶和万字顶一样,是一种非常别致的屋顶形式,扇面顶顾名 思义,就是扇面形状的屋顶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前后檐线呈弧 形,弧线一般是前短后长,即建筑的后檐大于前檐。建筑的西山 墙的墙线若向内延伸,可以交于一点,而这一点就是扇形的扇子 柄端。扇面顶的两端可以做成歇山、悬山,也可做成卷棚形式。 扇面顶一般都用在形体较小的建筑中,会让建筑看起来更为小巧 可爱。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 迎面为十二根立柱,开间为十一 间,
曲阜孔庙大成殿,迎面为十根石 质龙柱,为九开间。
颜色:黄色、红色、绿色、蓝色、黑白等
黄:皇家所用颜色,皇宫、寺院用黄
红、绿、青、蓝为官宦家使用的颜色
黑、白、灰:庶民使用的颜色
青绿代表青龙---东方 朱色代表朱雀---南方 白色代表白虎---西方 黑色代表玄武---北方 黄色代表龙---中央 最高等级:红墙黄瓦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一般说来 如果是琉璃顶 “仙人”后面的走兽(小跑)一 共有10个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 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工匠称之为:1龙2凤3狮子 4天马5海马 6狻7鱼8獬9 吼10猴, 再后面是垂脊兽。一般分3、5、7、9个不 包括仙人,由数量不同表示该建筑的等级高低,10个 是最高级,但仅用于太和殿。 如果是黑活瓦件(灰顶),没有“仙人”,第一个是 “狮子”,后面全是“马” ,单数个,但最多5个。
另外对消失的古代建筑也有重建的要求,根据 古代建筑的图纸进行复原,采用古代建筑的手 法和现代建筑的手段,进行古代建筑的复原修 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