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文心雕龙_神思_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

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

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

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

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

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

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

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

从《文心雕龙》“神思篇”浅谈文学创作

从《文心雕龙》“神思篇”浅谈文学创作

从《文心雕龙》“神思篇”浅谈文学创作作者:和晓祎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摘要:人类是有情感的动物。

也许猫狗等动物也有感情,可它们永远学不会思考——而人类正是因为懂得思考,才能对一切客观的事物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建起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学天空。

《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谈的就是关于人们文学创作时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灵感;神思;文学创作;情感体验日本著名私小说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短篇小说《戏作三昧》中写过这么一句话:“灵感跟火毫无二致,不懂得笼火,即使点燃了也会立即熄灭的……”说的就是人们灵感闪现时,如果能保持“虚静”状态,头脑清醒、精神贯注,接着产生“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①的感受,用自己的意志控制住滚滚而来的“灵感”,言语才能流汇成文章。

古代教育学者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也有“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②的话语。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字制体,大小殊功。

”③刘勰指出,有些人写文章写得快且好;有些人写得好但很慢,是由于个人的天分不同或文章体制不同造成的。

虽然有作者的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难易虽殊,并资博练”④。

有时创作者创作文学作品,常会遇到瓶颈不知如何下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平日的经验不够丰富以及素材贫乏所造成。

故只有“书读百遍”才能“其义自见”,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韩愈同样提出了类似的说法,即“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⑤这里的“气”有人说指的是“道德”,笔者不以为然。

诚然,先秦时孟子提出的“气”是指自我修养达到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但到魏晋时期,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⑥这里他把“气”引入创作批评之中。

但他这里的“气”,基本上是就作品所体现的创作主体个性而言的。

于是韩愈所说的“气”应当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与发展——作为一个创作者,的确是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言论才能够让世人信服;而且需要饱读诗书,具很高的文化素养,正如我们现在所讲的“气场”一般,作者的写作风格是能够被读者所感受到的。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雕龙神思》是南朝刘勰所著《雕龙》中的一篇,专门探讨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本文旨在综述《雕龙神思》的研究现状,挖掘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独特价值,并探讨其对于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启示意义。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将从《雕龙神思》的主要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这篇经典文献的研究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重点关注《雕龙神思》中的核心观念,如“神思”“”“物色”等,并探讨这些观念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发挥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雕龙神思》在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雕龙神思》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文心雕龙神思》概述《雕龙神思》是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雕龙》中的第二十五章,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的构思问题。

这一章节以“神思”为核心,深入阐述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艺术想象和灵感来源,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神思》一章中,刘勰首先强调了构思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构思是文学创作的起点和基础,是作者在心中酝酿和形成作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运用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将零散的思想和情感凝聚成有机的整体。

接着,刘勰详细阐述了“神思”的内涵和特点。

他认为,“神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思维活动,它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可以在作者的心中自由驰骋。

在“神思”的驱动下,作者可以超越个人的视角和经历,进入到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刘勰还提出了“神与物游”的观点,即作者的精神与客观事物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他认为,作者在构思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1在炎炎夏日里,与书交往,畅游书海,有左右逢源之乐,无横逆加身之忧,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捧起《每周一读》,细细品味《文心雕龙·神思》篇,真是受益匪浅。

《神思》篇,是讲文意怎么样酝酿成熟,到用语言文辞来表达,接触到文思的快慢,直到写成后的修改,可说是创作总论。

“神思〞的内涵是很丰富的,说“神思〞就是艺术想象并无大错,因为这种想象毕竟是艺术思维、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但“神思〞明显有着更广的包孕,刘勰把这种悠远的文思,这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文思称之为“思理之致〞,他是透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活动去探讨艺术构思的规律,而且把艺术构思、艺术思维和艺术表达的关系问题提了出来。

《神思》赞云:“神用象通,情变所厚。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刻……胜。

〞这段话内容丰富,涉及到包含艺术构思(想象、感应、灵感)和艺术表如今内的创作全过程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构成整体创作活动各种要素的基本概念,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和认定。

刘勰对于艺术构思提出了“神与物游〞。

黄侃《札记》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

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镜。

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这里指出内心与外境的三种关系:一、以心求境,心和境和文思三者,在文思不来时,专心从外境中去找,可能找不到;二、取境赴心,让外境来触发心情,引起文思,然而可能引不起激情来。

三、心境相得,见相交融,见是内心有所见,相是外境的形象,内心所见和外境形象结合在一起,这才构成文思。

有所见而不与外境结合,有外境而没有所见,都不易构成文思。

正如《物色》篇中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沿耳目,引起情以物迁,再由辞以情发。

就是用内心的灵智之光来烛照世界,并能融入其中,到达物我两化的境界,这就构成神与物游,用文艺理论上的词说就意味着一种神秘的、极乐的“高峰体验〞。

读《文心雕龙》谈创作构思

读《文心雕龙》谈创作构思

读《文心雕龙·神思》谈创作构思戏九九单茵《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内容是探讨艺术构思问题。

构思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础部分,作品中的一切东西都在构思时开始萌芽,忽视了这个基础,那么整篇文章就显得不够扎实了。

作者在写作前构思时,他的精神活动是十分活跃的,会联想到千年之前,也可以观察到万里之外,构思的妙用就是可以使作者的精神与客观事物融会贯通。

我在构思时也是这样,有些素材也许是很久以前,在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便去回忆当时的情景。

如果语言运用的好,事物的行貌就可以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情志和气质有缺陷,精神就不能集中了。

因此要求在构思的时候要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否则思路不清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作者本身便心浮气躁起来,作出的文章自然就有缺陷了。

没有激情,没有感觉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但是也需要运用技巧。

这要求我们在豪放、张扬、兴奋的同时,要灵敏地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横纵梳理好思路,越庞大的作品起点越具体。

为了做好构思,那么就要认真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

在写作《拉神的名字》之前,我只是粗略地读了一个埃及神话故事,并没有对埃及的历史做深入的了解,结果那个乱伦的故事便闹了一个大笑话。

原来埃及的王位必须是与自己的兄弟姐妹通婚才可以继承,即便是孪生也没有不妥,这与我所知的大部分国家和民族的道德传统不太一样,然而我没有去仔细考证,完全是知识浅薄的体现。

只有做好上述的四个要点,才能探索写作技巧来更好地完成文章。

那么我平时在构思时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原本头脑里有了很好的情节和画面,然而一落笔时又发生停滞,最后写出的文章便一点也不如构思时的精彩了。

因为文意是出于想象的,所以容易出色,而语言又是实在的,所以不容易见巧。

文章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这就需要我们驾御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手法,就不用苦思焦虑了,掌握好写作的规则,就不必白白劳累自己的心情。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重要著作,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刘勰所著,共有八卷,其中第七卷是论文的神思。

神思一词即指文章的灵魂,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之一。

下面我就针对神思这一篇文章进行几点认识的探讨。

第一,神思要有深度。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具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思维。

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才能创造出更佳的作品。

因此,神思的深度是文章质量的基础。

第二,神思要有独特性。

要创作出好的文章,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某一主题上探究出全新的知识或灵感,而是需要在观点、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意。

因此,一个好的神思不应该是大众化的东西,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个性和思考方式。

第三,神思需要有感情和情感的投入。

文章能够感动人心,往往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投入了情感和感情。

感情的投入可以让读者更为生动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更易于记忆和理解。

因此,一篇文章的神思要能够打动人心,就必须有作者本人的情感直接投入其中。

第四,神思还需要考虑不同的受众。

写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读者是怎样的人群,他们需要什么内容,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你的文章。

因此,神思必须具有广度和适应性,才能让文章产生更大的价值。

第五,神思需要用一种清晰的方式来表达。

一个好的神思必须有清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忌讳使用枯燥的语言、混淆的概念等误导读者、误解文章本意的情况。

因此,用精简、清晰的语言表达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神思的几点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一篇文章的质量和价值,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教学的启示《文心雕龙·神思》是南朝刘勰撰写的一部文论著作,其中的“神思”一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在“神思”章节中,刘勰强调了作为一个作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灵感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以下是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的一些关于写作教学的启示:1. 培养独特的思考方式:刘勰认为,一个作家的灵感和思考方式应该与众不同,不拘泥于常规而要有独创的思维。

这提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创造适宜的环境:刘勰提到了环境对于灵感的重要影响。

他指出,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创作灵感的产生。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积极、激发创造力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写作欲望。

3. 深入思考与感悟:刘勰认为,作家应该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来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帮助他们培养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和独到见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4. 学习借鉴经典:刘勰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古代文学作品和文人,强调通过学习和借鉴经典来丰富自己的才思。

这提醒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提高写作素养。

5. 艰苦的修炼和坚持:刘勰指出,一个作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修炼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坚持写作并不断探索,相信通过付出努力,他们的写作能力会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神思》提供了一些关于写作教学的有益启示,包括培养独特思维、创造适宜环境、深入思考与感悟、学习经典和艰苦修炼等方面。

这些启示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培养优秀的作家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创作论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文心雕龙创作论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文心雕龙创作论对作文教学的启示一直以来,高中作文教学都深受应试教育束缚。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其教学情况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师自身写作理论积累不足,无法将写作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能机械地套用作文模板,缺乏探究和创新精神,只为考试而写作。

这些直接造成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低效率。

《文心雕龙》对名家名作进行了全面评析,系统地对写作理论进行了概括总结,包含文章学、文体学等多个领域,这为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文本。

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文心雕龙》创作理论,不但可以为高中作文教学现有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还可进一步完善写作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综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写作主体的高度自觉文章是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认识后,通过文字进行表达的一个创造性过程,文章直接反映着写作主体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

所以,高中写作教学应重视对写作主体主观感受、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并成就写作主体的丰富性。

首先,沉静的主体情怀思接四海,酝酿文思的前提是保持虚静的心态。

虚静的心态即指,摒除内心繁杂的思绪,集中注意力,客观地看待外界事物,深入分析其本质,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

《神思》篇中指出酝酿文思时应“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保持虚静的心态可以使创作主体静下心神展开想象,将内心的丰富情感挖掘出来,提升文章的感染力。

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保持虚静心态,凝聚心神,发散思维。

“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无需不着边际、漫无目的地想象,静下心来感受客观事物,再对文章进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文章纲领,依据纲领来决定章节安排,选取文章素材,使文章层次清晰、语句流畅,即可做出好文。

其次,活跃的主体眼界联络八方,想象能使艺术的境界或形象得以构成。

陆机在《文赋》中认为想象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4 2 6) 3] p “ 义的艺术形象 。 简言之 , 放” 要“ 思接千载”
第二 , 作文指导中 要 教 会 学 生 合 理 的 处 理 材 料 之 “ 收” 放” 关 系。 对 于 一 篇 作 文 题 目, 其写作 间的 “ 素材是千变万化的 , 然而作文却并非一个万花筒 , 可以将所有的材 料 都 拿 来 为 我 所 用 , 其中必然有 , 一个选择与放 弃 的 过 程 。 虽 然 “ 思接千载” 但是 也还要做到 去 粗 取 精 , 去 伪 存 真。因 而 什 么 素 材 怎么用 , 用到什么 地 方 合 适 似 乎 在 写 作 教 学 中 应 该予以一定的重 视 , 否则作文仅仅是大量同类信 息无意 义 的 集 合 。 第 三 , 处 理 好 言 与 意 的 关 系。 , 言也就是我们所讲的 “ 辞” 意也即中心思想 , 作者 。 写作中言和意的关系是不容忽视 写作的 “ 志气 ” 的, 要进行写作 ,就必须解决好这二者的关系 : 人 的感情来自于外 物 , 反过来外物又会制约着人的 “ 志 气” 是统摄文 感情的发展变 化 。 同 样 的 道 理 , 章的关键 , 制约着辞令 ; 辞令同样也会反作用于文 “ 志 气 乃 至 风 格。 正 所 谓: 情 以 物 迁, 章的情 感 、 “ 辞以情发 ” 神 居 胸 臆, 而 志 气 统 其 关 键; 物沿耳 目, 而辞令管 其 枢 机 。 枢 机 方 通 , 则 物 无 隐 貌; 关 则神有遁心 , 是以意授于思 , 言授于意 , 密 键将塞 , ” 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写作指 则无际 ,疏则千里 。 导的 时 候 , 教 会 学 生 言 辞 要 能 达 意 ,这 样 才 能 写 密则无际 ”的作品来 。 出言和意 “ 当然 , 文 章 的 构 思 是 靠 想 象 来 作 为 支 撑 的。 在《 神思 》 篇中 , 刘勰用大量篇幅论述了想象 , 这对 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也是有启发的 。 想象是一种 超越时空限制的 思 维 活 动 , 艺术构思离不开想象 思 维 的 参 与, 没 有 想 象 活 动 的 写 作 是 不 完 整 的。 在刘勰的 《 神思 》 篇 中, 论 述 想 象 的 文 字 不 少。 在 这里 , 我们重点分析 刘 勰 《 神 思》 篇中隐约可见的 — — 虚静 。 想象的前提条件 — 主张内心的虚静是刘勰在 《 神思 》 中的重要观 “ 点, 在《 神思 》 中有这样的论述 : 是以陶钧文思 , 贵
关键词 :神思 ; 观察 ; 虚静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2 文献标识码 : A
( ) 文章编号 : 2 0 1 1 0 3 0 0 3 2 0 3 - -
:W A b s t r a c t e n x i n D i a o l o n M e n t a l S t a t e c a n e n l i h t e n t h e t e a c h i n o f w r i t i n . I t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g g g g , a m o n t h e b a s i c r o c e s s e s o f w r i t i n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f r o m t h e m a t e r i a l w o r l d t o r h e t o r i c i s v e r g p g y , , i m o r t a n t . T h e r e f o r e i t i s e s s e n t i a l t o i n s t r u c t s t u d e n t s t o l e a r n t o o b s e r v e c o r r e c t l h a n d l e t h e r e l a - p y " a ". ,w t i o n s h i b e t w e e n" c o n t r o l l i n n d" c o n v e i n m e a n i n B e s i d e s r i t i n r e u i r e s i m a i n a t i o n a s a p g y g g g q g , , , , s u o r ta n d s i l e n c e o n e i m o r t a n t n e e d o f i m a i n a t i o n c a n n o t b e i n o r e d e i t h e r . p p p g g :m ; ; K e w o r d s e n t a l s t a t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i l e n c e y 《 文心 雕 龙 》 的 创 作 论 中, 神 思》 是其 在刘勰 《 也可以称之为创作总论 , 具有提纲携领的作 首篇 , 用, 其价值显而易见 。 曾经有学者认为 “ 它总结了 创作的整个过程 , 特别是对艺术构思 、 艺术想象力 ” 这样的评价 等问题都作了较为深层次的探讨 。
, 作者简介 :高侠 ( 女, 陕西西安人 ,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 1 9 8 4 -)
3 2
都要 有 必 不 可 少 的 程 序 , 这 些 感 受 也 好, 想法也 都要在作者的 头 脑 中 经 过 思 维 的 再 加 工 才 有 罢, 。 可能呈现在作品中 , 这就要求写作者要学会 “ 收” …… 文 学 创 作 过 程 是 一 个 正像 张 少 康 教 授 所 言 : 去粗取精 、去伪存 真 的 艺 术 提 炼 、加 工 过 程 …… 可以把原始的生活素材改造制作而成为有典型意
[ ( 4] 2 4 9) p 。 “ 在虚静 , 疏瀹五藏 , 澡雪精神 ” 虚” 意思是
( 而“ 收” 则要有 “ 志气 ” 写作的主旨 、 情感 ) 的统辖 。 结合以上的论 述 , 我们可以看到写作构思的 清晰的过程 。 外物只有进入到写作主体的思维范 — — 写作主体所特有的 畴它才具有了特有的意蕴 — 艺术感受 。 只有这样才能将看起来和写作主体关 系不大的外 物 , 通 过 思 维 这 一 中 介 联 系 起 来。其 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是有 “ 放” 有“ 收” 的, 只有 间, “ 经过这样的加 工 , 思 理” 才 不 会 过 于 杂 乱。 应 该 补充的是 , 刘勰还强 调 “ 辞 令” 在文章写作中的重 “ 要作用 , 在神思篇中他认为 : 神居胸臆 , 而志气统 ” “ 其关键 ; 物沿耳目 , 而辞令管其枢机 。 神” 是依赖 于“ 志气 ” 也即思 想 感 情 的 ; 而要想有效的表达心 — — 辞令 ” 这一重要的载体 — 中所思所想就要做靠 “ 客观外物只有融 入 作 者 的 构 思 , 并以适当的辞令 加以表达 , 这样才能让外物具有写作主体特有的情 志 气” 感属性 。 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写作主体的 “ ( 思想感情 ) 的统辖 。 外物是作者赋予一定志气的 外物 , 思理也是作者特有的 “ 志气 ” 的思理 , 辞令无 志气” 的因素 。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 , 疑也渗透着 “ “ 志气” 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 , 没有 “ 志气 ” 的写作 活动不是真正有效的写作活动 。 由此我们不难发 : 现这样一条写作的基本线索 ( 可用下图表示 ) — — 思理 { “ 、 “ } — — — 辞令 外物 — 收” 放” ↖ ↑ 志气 ↗
高 侠
( ) 漳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 , 福建 漳州 3 6 3 0 0 0
摘要 :《 文心雕龙 · 神思 》 对写作教学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 它指出写作的基本过程中 , 从外物到辞令的转化是很 重
、 “言意 ” 因此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 正确处理好 “ 收放 ” 的关系很重要 。 此 外 , 写作需要有想象作为支撑, 而想象 要的过程 , — — 虚静对于写作也是不容忽视的 。 的重要条件之一 —
2 0 1 1 年第 3 期
淄博师专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Z i b o N o r m a l C o l l e e g
总第 2 5期

《 文心雕龙 · 神思 》 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第 这对中小学写 作 教 学 的 启 示 有 以 下 几 点 : 一, 写作之前不仅要重视观察 , 还要进行有效的观 察指导 。 从外 物 到 作 品 不 是 简 单 的 线 性 关 系 , 其 关系非常复杂 , 这种复杂的智力转换需要借助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 才 能 使 外 物 具 有 文 本 的 特 性 , 这 些主观能动性无外乎个体智力的 、 心理的 、 生理的 诸多因素 。 在这 些 因 素 中 , 不可不提的便是写作 主体运用自己观察能力的这一因子 。 观察对于作 文的重要作用无 可 厚 非 , 而我们的教师也都深知 其中的道理 。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缺乏对学生 观察能力的训练 与 指 导 , 往往只是告诉学生要细 致观 察 , 如何细致却绝口不提, 这 是 没 有貌来触动写作主体的 从而为作者提供了写作的前提条件 。 内心 , “ 夫神思方运 ,万途竟萌 ,规矩虚位 ,刻镂无 形 。 登山则情 满 于 山 ,观 海 则 意 溢 于 海 : 我才之
[ ( 2] 4 9 3) p 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 这一段论述是刘 多少 ,
收稿日期 : 2 0 1 1 0 3 2 1 - -
勰关于写作活动开始之后作者思维活动大致情况 , 的描述 。“ 万途竟 萌 ” 是说写作开始之后个体的 思维是没有明确 的 方 向 性 的 , 对于万事万物的体 察是有着多方面的感触的 。 这些感触最初只是处 “ 于 相 对 的 散 乱 状 态, 正 所 谓: 登 山 则 情 满 于 山, 。 简言之 , 观海则意溢于海 ” 主体的写作感受是随 着时 间 、 空 间、 客 观 事 物、 以及个人的思维状态而 发生变 化 的 , 并 非 一 成 不 变。 正 向 刘 勰 所 说 的: “ 。这是在写作 我才之多少 , 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中思维的一个 “ 放” 的 过 程。 这 些 个 体 的 多 角 度, 多方向的感受有可能在作品中以明显的形式呈现 出来 ; 也可能 会 以 隐 晦 的 方 式 表 达 。 但 是 这 中 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