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_神思
刘勰《神思》赏析

在文章中刘勰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
刘勰《神思》篇的与其它文学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而且在这之后,提出了进行艺术想象的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是精神心理状态要“处于虚静”,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刘勰的“虚静论”深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庄子在论技艺神话故事时突出地强调了虚静的作用,认为要达到虚
下面我们就从《神思》译文来看:
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
第二,是创作构思要学会“神与物游”。刘勰论述艺术想象理论中提出: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正是关于艺术想象这一活动特点的形象说明。思维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性,是任何思维都具备的特点,并非为艺术想象所独具。所谓的“神与物游”,意思是说,构思的奇妙,在于能使心物交融,亦即精神和外物相交接、相融合。所指的就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艺术想象。对于人的思维、想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文心雕龙《神思》【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神思》文心雕龙

第一,神思的美学概念的来源(形成过程)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包括了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
“神思”一词并非刘勰首创。
“神思”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的鼓吹曲,主要用来描绘人的精神面貌。
三国时期的曹植在《宝刀赋》中最先使用“神思”这一概念来表示人对事物的想象。
赋中有一句说的是工匠“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意思是说工匠给宝刀精心锻造一个日形的柄,是受了神灵的启发,依据神灵的启示来进行造像。
之后,不少人都运用了“神思”这一概念。
如:《三国志·蜀书·杜琼传》引谯周语:“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三国志·吴书·楼玄传》引孙吴华核的《乞赦楼云疏》中即有“宜得闲静,以展神思”。
《晋书·刘寔传》:“吾与刘颖川兄弟语,使人神思清发,昏不假寐。
”稍后于刘勰的南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
”刘宋画家宗炳《画山水画序》中也有“万趣融其神思”的说法。
虽然人们对神思的具体意义的解读不同,但都认为“神思”是一种想法。
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神思”已经是一个引起了普遍注意的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现象,因而论创作,不可不论“神思”。
陆机的《文赋》第一次较明确地谈到了艺术的想象问题。
他概括想象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在写作过程中,想象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期穷形而尽相”最后可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逼真地描写。
陆机在《文赋》中,虽较为形象地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过程,却未用“神思”一词,且缺乏理论的说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做了详尽的阐释。
对于神思,刘勰是这样解释的:“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神思”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
它从构思以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等等。
其以构思为主,也是剖析情思的第一篇。
既论“神思”,则不免疑问“何为神思?”,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中,学界对“神思”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
《神思篇》首句“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将深思与艺术想象联系在一起。
此语出自《庄子·让王》,原意是指人身在江湖草莽中,心却忘不了朝廷中的高官厚禄,是对那些假隐士的讽刺,刘勰取其“心在此而意在彼”之意,说明创作过程中作家的精神活动是无边际的,想象可以飞翔得很遥远。
而想象与神思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实际上,他们相似但是并不相等,神思具有想象的特点,而想象只是神思的一个初级形态,灵感的涌现才是深思的高级形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比想象更具独创性。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也是作者构思中灵感来临时的一种精神活动,具有超越性。
刘勰再次以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为例,说明文学创作中。
灵感来临时的思想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处于一种自由无碍的超越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但是,想象也要受到思想的束缚,须在思想上下些功夫,将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首先就要做到虚静。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刘勰将虚静视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虚是不主观,静是不躁动。
有了主观的成见,就不能看到外界的真实情况,心情躁动,感情用事就不可能深入细致地考察和思虑。
那就会妨碍文思,妨碍想象,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不主观而虚心,不躁动而深思,做好构思前的准备。
虚静一词最早是由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https://img.taocdn.com/s3/m/6bfc8ec6453610661fd9f4c2.png)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理论和美学巨著。
在《神思》篇中,刘勰专门讨论了文思的问题。
其中包括创作中的心理问题、艺术想象以及相关内容。
从美学上来说,《神思》篇对研究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试从审美距离、审美心胸、“情变所孕”这三方面来阐述它的美学意义。
一、审美距离“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客体处于相交流相融合时,要达到“物与神游”,须把握好主体与物之间的审美距离。
中国古人主张将自己游离于客观实体之外,清人钱泳言:“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
”在这里,刘勰也强调了这种心理距离,一个“游”字正好说明了心物之间的这种融洽、自在的关系,它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动态的、流畅的美感。
即作家在创作时要与外物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既要给自己的发挥留有余地,又要防止心理距离的过大导致审美消失。
只有在这样的心理距离中,才能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实现心物同一。
国外也有类似的论述。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人对艺术和现实审美活动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超越实际人生,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孤立地鉴赏物的形象。
朱光潜先生也说:“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能使之了解欣赏;要有几分不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不至于使人由美感世界回到实用世界。
”正是在这种不即不离的心理距离中,主客体之间才能实现神与物游、物随神动自由的交流。
在回环反复的心物状态中,主体的创作冲动得到激发,完成了审美活动。
二、审美心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磨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神思》翻译

《文心雕龙·神思》译文作者:刘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8012 更新时间:2003-11-19古人说:“身子远在海外,内心思念朝庭“。
这是想象的比喻说法。
构思的想象活动,天地无限广阔。
所以凝神默想,思路可以远接千载,表情稍动,视线能够遥达万里。
吟咏之间,发出珠园玉润的声音;眉迫在眉捷之前,呈现风云变幻的奇景。
这难道不是想象所致吗!因此想象的奇妙作用,在于使主观精神与客观事物相沟通。
想象贯穿构思绐终,思想感情起着支配作用。
事物靠耳目视听,语言是表达思丐的机关。
面关灵敏,事物形象能够描绘淋尽致;思想感情阻滞,想象活动就要停止。
因此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
要积累学识,储存写作的珍宝,分析事理,丰富创作的才能。
要深入学研究经历的事物,提高洞察能力,顺着思路选择恰当的文词。
然后深解妙理的头脑,按照声律安排文辞,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布局谋篇的根本途径。
想象活动刚一开始,千头万绪竞相涌起,既要按一定写作规矩虚构意象,又要对不够具体的形象精细刻画,想到登山,满目都是青山;想到观海,沟中全是大海。
不知自己才能究竟多大,仿佛可与风云并驾齐驱。
动笔前气势要比文辞大一倍,写成文章只能表达构思的二分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竞想凭空设想易于奇妙,语言字字落实难于互朽。
因此想象转化为意象,语言转化为形象,贴切则天衣无缝,疏漏则离题千里。
有时情理就在内心却求之于域外,有时事物的义蕴就在眼前却以为远隔山河。
因此培养思想感情,锻炼艺术技巧,无须凭空苦思;掌握写作的关键,就不必枉费精神。
各人的天赋才能有别,下笔自有快慢之分,各类文体规模有大有小,彼此功用互不相同。
司马相如酹墨久思。
笔毛几乎腐烂;扬雄停笔苦想,睡觉常做恶梦;桓谭劳神写作,身体害病;王充动脑为文,气力衰竭;张衡《两京赋》整写十载;左思《三都赋》十二年乃成。
虽说这些都是鸿篇巨制,但也可以看出作者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一个早晨写成《离骚传》;皋枚受诏立即把赋写成;曹植创作如同口授;王桀为文成竹在胸;阮马鞍上起草文书;弥衡宴席间速成章奏。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重要著作,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刘勰所著,共有八卷,其中第七卷是论文的神思。
神思一词即指文章的灵魂,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之一。
下面我就针对神思这一篇文章进行几点认识的探讨。
第一,神思要有深度。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具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思维。
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才能创造出更佳的作品。
因此,神思的深度是文章质量的基础。
第二,神思要有独特性。
要创作出好的文章,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某一主题上探究出全新的知识或灵感,而是需要在观点、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意。
因此,一个好的神思不应该是大众化的东西,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个性和思考方式。
第三,神思需要有感情和情感的投入。
文章能够感动人心,往往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投入了情感和感情。
感情的投入可以让读者更为生动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更易于记忆和理解。
因此,一篇文章的神思要能够打动人心,就必须有作者本人的情感直接投入其中。
第四,神思还需要考虑不同的受众。
写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读者是怎样的人群,他们需要什么内容,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你的文章。
因此,神思必须具有广度和适应性,才能让文章产生更大的价值。
第五,神思需要用一种清晰的方式来表达。
一个好的神思必须有清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忌讳使用枯燥的语言、混淆的概念等误导读者、误解文章本意的情况。
因此,用精简、清晰的语言表达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神思的几点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一篇文章的质量和价值,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文心雕龙中的描写文学创作的神思篇

文心雕龙·神思刘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原作怿,据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改)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原作思虑,《艺文类聚》、《群书通要》引作沉虑,《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云:“沉字较胜,上云‘苦思’,此云:‘沉虑’,文始相对,且复字亦避”。
今据改),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鞍(原作案,按《三国志》载阮瑀于马上草书,援笔立成,故案当为鞍,今改)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
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神思
刘勰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
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
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原作怿,据杨明
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改)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
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
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
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
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原作思虑,《艺文类聚》、《群书通要》引作沉虑,《文心雕龙
校注拾遗》云:“沉字较胜,上云‘苦思’,此云:‘沉虑’,文始相对,且复字亦避”。
今据改),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
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鞍(原作案,按《三国志》载阮瑀
于马上草书,援笔立成,故案当为鞍,今改)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
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
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原
作费,据天启梅本改),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
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文心雕龙的文字很美,行云流水,以最美的语言讲述写作理论,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
有较深刻的总结,不可多得的好书。
前面写的都是文体,对《文心雕龙》真正开始感兴趣是
从《神思》之后。
这篇文章对写作的艺术构思
我认为神思的前提是思.让大脑细胞保持一种运动,活跃,亢奋状态,随时都有创作的冲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前就知道这句话,以为只是简单的观风景而已。
如
今找到了它的出去,对这句话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文章中的大意是这样的,想象活动刚一
开始,千头万绪竞相涌起,既要按一定写作规矩虚构意象,又要对不够具体的形象精细刻画,想到登山,满目都是青山;想到观海,沟中全是大海。
不知自己才能究竟多大,仿佛可与风云并驾齐驱。
动笔前气势要比文辞大一倍,写成文章只能表达构思的二分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竞想凭空设想易于奇妙,语言字字落实难于互朽。
因此想象转化为意象,语言转化为形象,贴切则天衣无缝,疏漏则离题千里。
有时情理就在内心却求之于域外,有时事物的义蕴就在眼前却以为远隔山河。
因此培养思想感情,锻炼艺术技巧,无须凭空苦思;掌握写作的关键,就不必枉费精神。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
这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必将高于生活的原因。
“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
”志气与辞令在刘勰看来是决定着想象的关键因素。
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动力,而想象则沿着思想感情的方向进行,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气定神闲,思想要坚实深刻,感情要真实充沛,这样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的毛病。
另一方面辞令,也就是语言,强调这才是思维的工具,意象是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才能准确地传达美。
所以每一个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要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是表情达意的基础。
神思的关键是神.神是大脑细胞运动量超阈值,超负荷,超极限的产物,偶而得之,十分珍贵. 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如何才能够运用想象,刘勰认为在写作的时候“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但是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想,更不能胡乱凭空地想象。
刘勰认为想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想像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则是全篇的纲领,如果想像脱离了现实便失去了依持。
文学创作有赖于平时的积累,成竹在胸“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所以才能“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
这都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大自然和万事万物经过了细致地观察之后才逐渐做到的。
从容不迫地直抒胸臆,笔下文思泉涌,一挥而就,都是刻苦锻炼出来的结果。
神思的途径是游.让思维多元,抽象的,形象的,逻辑的,夸张的,等等,神与物游,游出佳作来. 人的文学禀赋和文学风格是天生的,但这并不影响不同的人在文学上取得同样辉煌
的成就。
刘勰举了司马相如、扬雄、桓谭、王充、张衡、左思等人为例来说明不同禀赋和风格的人都可以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
但是这取决于个人的学识。
如果“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那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如果没有深厚广博的学识作为艺术思想的基础的话,那不管你是思维迟钝还是思维活跃,在文学创作上都是走不长远的。
而且还会出现“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的现象。
这又要求作者能够在纷乱的思绪当中把握住最灵性的闪光点。
做到“博而能一”,这样的才学和心态才算可以开始写作了。
总的来说《神思》是一篇艺术想像论。
强调心也就是思维与想像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艺术思维是对生活和世界的反映,只有有了广博的学时才能更好地刺激想像,但是要有明确的重点才能将驳杂的思绪引入到你的主题上去,对于想像的描述自然离不开美妙的语言,辞令是行文写作的基础。
至于更进一步的写作技巧则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的清楚的东西了。
《文心雕龙-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作文也是创作,虽然有时是较低级的创作。
每次遇见一个作文题目或者想到一个问题,往往文思泉涌,也就是你说的“有满腔的热血”,但是落实到纸上时,却连自己一半的心思也表达不出来,也就是你说的“只有一些肤浅的东西”。
这正应了梁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一句话:“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文心雕龙-神思》)此话的总体意思是,想的时候可能是海阔天空,但落笔的时候必须脚踏实地——思想和作品之间有一个空档。
该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创作前加强积累的问题。
一是要多观察,对要写的事物心中有数;
二是要多读书,多积累表达心思的词语;
三是要会概括提炼,把众多的思想疏理成作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