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篇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

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

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

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

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

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

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

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8讲:神思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8讲:神思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8讲:神思篇)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8讲:《文心雕龙.神思》篇导读教学内容:《文心雕龙.神思》篇导读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神思》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导读《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

从本篇到《总术》的十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部分。

刘勰把艺术构思列为其创作论的第一个问题,除了他认为艺术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外,更如本书引论所说,《神思》篇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

创作论以下各篇所讨论的问题,本篇从物与情、物与言和情与言三种关系的角度,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

【原文】(一)古人云①:“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②神思之谓也③。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④,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⑤,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⑥,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⑦!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⑧。

神居胸臆⑨,而志气统其关键⑩;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⑾。

枢机方通⑿,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⒀,则神有遁心⒁。

是以陶钧文思⒂,贵在虚静,疏瀹五藏⒃,澡雪精神⒄。

积学以储宝⒅,酌理以富才⒆,研阅以穷照⒇,驯致以怿辞21。

然后使玄解之宰22,寻声律而定墨23;独照之匠24,窥意象而运斤25。

此盖驭文之首术26,谋篇之大端27。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28;规矩虚位29,刻镂无形30。

登山则情满于山31,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32,气倍辞前33;暨乎篇成34,半折心始35。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36,言征实而难巧也37。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38,疏则千里39。

或理在方寸40,而求之域表41;或义在咫尺42,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43,无务苦虑44;含章司契45,不必劳情也46。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它也是世界文论史上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体系博大精深,论述广泛,全书分为文体论、创造论、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等几个部分。

《文心雕龙·神思篇》则是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篇》讲了艺术创作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艺术想象、知识积累、作家素养、把谋篇构思到写成作品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品修改等各种问题,总之,《神思篇》围绕着创作前各种各样的问题,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律。

一、艺术想象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比较重要的手法,可以说,没有想象这个契机,我们就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陆机曾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谈到的艺术想象与陆机的《文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神思篇》的开篇中刘勰这样写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这些都说明艺术想象是一种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活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在开始想象的时候,我们的念头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视线好像看到了万里之外,在这个时候,思想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自由的,我们可以任意想象,虽然艺术家的身体、经验、所见所闻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其想象与创造却是远远超出这个限制。

但是这种想象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幻想,乱想,它是受其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理性所限制的,“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首先谈谈艺术的想象活动受情感的限制,艺术的想象活动,只有靠情感的指引,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刘勰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精神靠物象来贯通,是情思变化所孕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看到美好的景物,我们的情感总要充斥于此,这样才能感染我们,引起物与人的共鸣,这样想象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丰富起来,如果离开了思想情感的制约,那么精神就涣散了,就成了不着边际的瞎想,这样不会对艺术创作产生有益的作用。

文心雕龙神思篇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高中诗词、文言文集、古文杂谈、国学典籍、古文拼音、诗词赏析、古文作者、寓言诗词、小学诗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high school poetry, classical Chinese essays, ancient essays, Chinese classics, ancient pinyin, poetry appreciation, ancient writers, allegorical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poetry,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文心雕龙神思篇原文及翻译赏析《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神思”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

它从构思以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等等。

其以构思为主,也是剖析情思的第一篇。

既论“神思”,则不免疑问“何为神思?”,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中,学界对“神思”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

《神思篇》首句“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将深思与艺术想象联系在一起。

此语出自《庄子·让王》,原意是指人身在江湖草莽中,心却忘不了朝廷中的高官厚禄,是对那些假隐士的讽刺,刘勰取其“心在此而意在彼”之意,说明创作过程中作家的精神活动是无边际的,想象可以飞翔得很遥远。

而想象与神思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实际上,他们相似但是并不相等,神思具有想象的特点,而想象只是神思的一个初级形态,灵感的涌现才是深思的高级形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比想象更具独创性。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也是作者构思中灵感来临时的一种精神活动,具有超越性。

刘勰再次以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为例,说明文学创作中。

灵感来临时的思想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处于一种自由无碍的超越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但是,想象也要受到思想的束缚,须在思想上下些功夫,将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首先就要做到虚静。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刘勰将虚静视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虚是不主观,静是不躁动。

有了主观的成见,就不能看到外界的真实情况,心情躁动,感情用事就不可能深入细致地考察和思虑。

那就会妨碍文思,妨碍想象,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不主观而虚心,不躁动而深思,做好构思前的准备。

虚静一词最早是由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理论和美学巨著。

在《神思》篇中,刘勰专门讨论了文思的问题。

其中包括创作中的心理问题、艺术想象以及相关内容。

从美学上来说,《神思》篇对研究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试从审美距离、审美心胸、“情变所孕”这三方面来阐述它的美学意义。

一、审美距离“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客体处于相交流相融合时,要达到“物与神游”,须把握好主体与物之间的审美距离。

中国古人主张将自己游离于客观实体之外,清人钱泳言:“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

”在这里,刘勰也强调了这种心理距离,一个“游”字正好说明了心物之间的这种融洽、自在的关系,它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动态的、流畅的美感。

即作家在创作时要与外物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既要给自己的发挥留有余地,又要防止心理距离的过大导致审美消失。

只有在这样的心理距离中,才能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实现心物同一。

国外也有类似的论述。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人对艺术和现实审美活动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超越实际人生,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孤立地鉴赏物的形象。

朱光潜先生也说:“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能使之了解欣赏;要有几分不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不至于使人由美感世界回到实用世界。

”正是在这种不即不离的心理距离中,主客体之间才能实现神与物游、物随神动自由的交流。

在回环反复的心物状态中,主体的创作冲动得到激发,完成了审美活动。

二、审美心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磨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文心雕龙·神思》集校,集注集释,直译,篇旨述要

《文心雕龙·神思》集校,集注集释,直译,篇旨述要

《文心雕龙·神思》集校,集注集释,直译,篇旨述要【题解】《神思》篇专论写作构思问题,是《文心雕龙》之“剖情析采”部分最重要的篇章。

写作构思主要是一种由此及彼或化实为虚的联想和想象活动。

《神思》篇开头就说:“‘形在正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形象地给神思亦即写作构思下了定义。

刘勰指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就是说,奇妙的联想和想象活动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作者的精神或说是主观情思与客观外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在“赞曰”中又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这就非常概括而又非常明确地揭示了写作构思的成因。

这实际上是写作实践活动中经过“物我交融”而后转化为文章或作品的一条普遍规律。

刘勰形象地描绘出了经过联想和想象所达到的那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思维境界,展现了写作构思时精神活动的具体情态。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特别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构思时的作用。

但是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写作构思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是“方其榻翰,气倍辞前,暨乎成篇,半折心始“;其二是“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其三是“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

对这些情况,刘勰都一一做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

综观《神思》篇全文,它上承陆机在《文赋》中的有关论述,对写作构思中的诸多重要问题,做了更具体、更全面、更深入的探究和阐发,取得了空前的、创造性的成就,对其后的写作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作者修养、文思通塞,以及“虚静”说、“养气”说、“适机”说、“灵感”说等方面,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至今仍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具体指导写作实践的意义。

龙学家们称《神思》篇为“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罕见的杰作“,是名副其实,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

但是《神思》篇也并非毫无缺点。

其一,它论述“神与物游”、“神用象通”,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它所谓的“物”和“象”,主要是指自然景物,而把社会生活忽略了。

其二,它强调“并资博练”、“博而能一”也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它所谓的“博”,则主要是指多读书,而没有给直接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应有的位置。

《神思》翻译

《神思》翻译

《文心雕龙·神思》译文作者:刘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8012 更新时间:2003-11-19古人说:“身子远在海外,内心思念朝庭“。

这是想象的比喻说法。

构思的想象活动,天地无限广阔。

所以凝神默想,思路可以远接千载,表情稍动,视线能够遥达万里。

吟咏之间,发出珠园玉润的声音;眉迫在眉捷之前,呈现风云变幻的奇景。

这难道不是想象所致吗!因此想象的奇妙作用,在于使主观精神与客观事物相沟通。

想象贯穿构思绐终,思想感情起着支配作用。

事物靠耳目视听,语言是表达思丐的机关。

面关灵敏,事物形象能够描绘淋尽致;思想感情阻滞,想象活动就要停止。

因此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

要积累学识,储存写作的珍宝,分析事理,丰富创作的才能。

要深入学研究经历的事物,提高洞察能力,顺着思路选择恰当的文词。

然后深解妙理的头脑,按照声律安排文辞,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布局谋篇的根本途径。

想象活动刚一开始,千头万绪竞相涌起,既要按一定写作规矩虚构意象,又要对不够具体的形象精细刻画,想到登山,满目都是青山;想到观海,沟中全是大海。

不知自己才能究竟多大,仿佛可与风云并驾齐驱。

动笔前气势要比文辞大一倍,写成文章只能表达构思的二分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竞想凭空设想易于奇妙,语言字字落实难于互朽。

因此想象转化为意象,语言转化为形象,贴切则天衣无缝,疏漏则离题千里。

有时情理就在内心却求之于域外,有时事物的义蕴就在眼前却以为远隔山河。

因此培养思想感情,锻炼艺术技巧,无须凭空苦思;掌握写作的关键,就不必枉费精神。

各人的天赋才能有别,下笔自有快慢之分,各类文体规模有大有小,彼此功用互不相同。

司马相如酹墨久思。

笔毛几乎腐烂;扬雄停笔苦想,睡觉常做恶梦;桓谭劳神写作,身体害病;王充动脑为文,气力衰竭;张衡《两京赋》整写十载;左思《三都赋》十二年乃成。

虽说这些都是鸿篇巨制,但也可以看出作者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一个早晨写成《离骚传》;皋枚受诏立即把赋写成;曹植创作如同口授;王桀为文成竹在胸;阮马鞍上起草文书;弥衡宴席间速成章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卷六刘勰著范文澜注神思第二十六(1)原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2)。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3)。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4)!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5)。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6);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7)。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8)。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9)。

积雪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10),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1)。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12)。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13)。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14),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禀心养术,无物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15)。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16),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17),王充气竭于思虑(18),张衡研《京》以十年(19)左思练《都》以一纪(20)。

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21),枚皋应诏而成赋(22),子建援牍如口诵(23),仲宣举笔似宿构(24),阮禹据案而制书(25),祢衡当食而草奏(26),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27)。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28)。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29)。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30)。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

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31)。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32)!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注释:(1).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

俱五声之音响,而出言异句;等万物之情状,而下笔殊形。

”《文心》上篇剖析文体为辨章篇制之论;下篇商榷文术,为提挈纲维之言。

上篇分区别囿,恢宏而明约;下篇探幽索隐,精微而郎畅。

孙海《四六丛话》谓彦和此书,总括大凡,妙抉其心,五十篇之内,百代之精华备矣,知言哉!(2).《易·下系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韩康伯注曰:“精义,物理之微者也。

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会而通其用也。

”《正义》曰:“精义入神以致用者,言先静而后动。

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

精义入神,是先静也;以致用,是后动也;是动因静而来也。

”彦和“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之说本此。

《庄子·让王篇》:“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案公子牟此语,谓身在草莽,而心怀好爵,故瞻子对以重生则轻利。

彦和引之,以示人心之无远不屈,与原文本义无关。

(3).黄先生《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曰:“此言思心之用,不限于身观,或感物而造端,或凭心而构象,无有幽深远近,皆思理之所行也。

寻心智之象,约有二耑:一则缘此知彼,有斗量之能;一则即异求同,有综合之用。

由此二方,以驭万理,学术之源,悉从此出,文章之富,亦职兹之由矣。

”(4).陆机《文赋》曰:“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老子曰:‘涤除玄览。

’河上公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瞻视万物盛衰而思虑纷纭也。

)悲落叶于筋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

”又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又曰“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阖,通亿载而为津。

”(5).《札记》曰:“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

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投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镜。

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6).《札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正义》曰:“清,谓清静,明,谓显著,志气变化,微妙如神。

”据《礼记》此文,志气当作气志。

(7).物,谓事也,理也。

事理接于心,心出言辞以明之。

《易·上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

”韩注:“枢机,制动之主。

”(8).《文赋》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盛貌)以级还(多貌),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颐,顿精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难出之貌)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牵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物,事也;戮,并也。

言文之不来,非余力之所并)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谓天机骏利)塞(谓六情底滞)之所由。

”陆士龙思劣,而其《登遐颂》,须臾便成,视之复谓可行,是思有利钝之证。

(9).《庄子·知北游》:“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

”《白虎通·论五脏六腑主性情》曰:“五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

”疏瀹五脏,谓情性不可妄动,使人烦懑也。

又《论精神》曰:“精者静也。

神者恍惚。

”(变化之极,是即恍惚之义)陈立《疏证》曰:“《国语·周语》祓除其心洁也。

注,精洁也。

洁有静义。

”《庄子·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繆,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动容色理气意六者,繆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盗,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

”纪评曰:“虚静二字,妙入微茫。

补出积学酌理,方非徒骋聪明。

观理真则思归一线,直凑单微,所谓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札记》曰:“此与《养气篇》参看。

《庄子》之言曰‘惟道集虚。

’《老子》之言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而则宰有者无,制实者虚,物之常理也。

文章之事,形态繁变,条理纷纭,如令心无天游,适令万状相攮。

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众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

执璇机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倪,惟虚与静之故也。

”袁守定《占毕丛谈》云:“陆厥《与沈休文书》曰:‘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称是,杨修敏捷,《暑赋》弥日不献;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夫一人载笔为文,而有迟速之不同者,何也?机为之耳。

机则为文敏而工,机赛塞则为文滞而拙,先正常养其文之所自出,盖为此也。

”(10).此四语极有论序。

虚静之至,心乃空明。

于是秉经酌纬,追骚稽史,贯穿百氏,泛滥众体,巨鼎细珠,莫非珍宝,然圣经之外,后世撰述,每杂邪曲,宜斟酌于周孔之理,辨析于毫厘之间,才富而正,始称妙才。

才既富矣,理既明矣,而理之蕴蓄,穷深极高,非浅测所得尽,故精研积阅以穷其幽微。

及其耳目有沿,将发辞令,理潜胸臆,自然感应。

若关键方塞而苦欲搜索,所谓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伤神劳情,岂复中用。

《札记》曰:“此下四语,其事皆立于神思之先,故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言于此未尝致功,即徒思无益,故后文又曰‘禀心养术,无物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

言诚能秉心养术,则思虑不至有困;诚能含章司契,则情志无用徒劳矣。

纪氏以为彦和练字未稳,乃明于解下四字,而未尝细审上四字之过也。

”袁守定《占毕丛谈》云:“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据发性灵,生于临文之顷者也。

然须平日养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拈题笔,忽忽相遭。

得之在俄顺,积之在平日,昌黎所有诸其中是也。

舍是虽刻精竭虑,不能益其胸之所本无,犹采珠于渊而渊本无珠,探玉于山而山本无玉,虽竭渊夷山以求之,无益也。

”(11).《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玄解之宰谓心。

《礼记·玉藻》:“卜人定龟,史定墨。

”郑注“视兆坼也。

”此文所云定墨,不可拘滞本义。

《庄子·天道》:“轮扁曰‘有数存焉于其问。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七十年而老斫轮。

’独照之匠语本此。

意象,见上《论说篇》引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

《庄子·徐无龟》:“匠石运斤成风。

”(12).《文赋》曰:“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拳坚,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众物之形无一定之量也)。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黽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

(方圆,谓规矩也,言文章在有方圆规矩也。

)故夫夸目者为奢,惬心者贵当(其事既殊,为文亦异,故欲夸目者,为文何尚奢,欲快心者,为文贵当。

惬,犹快也。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其言穷贱者,立说无非湫隘;其论通达者,发言唯存放旷。

)”(13).言语为表彰思想之要具,学者之恒言也。

然其所以表彰思想者,果能毫发无遗憾乎?则虽知言善思者,必又苦其不能也。

思想上精密足以区别,而言语有不足相应者;思想上有精密之区别,言语且有不存者。

无论何种言语,其代表思想,虽有程度之差,而缺憾则一也。

据此,知言语不能完全表彰思想,而为言语符号之文字,因形体声音之有限,与文法习惯之拘牵,亦不能语言与相合而无间。

故思想发为言语,已经有一层障碍,由言语而著书帛,又受一次朘剥,则文字与思想之间,固有不可免之殊差存矣。

陆士衡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彦和亦曰:“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由此观之,孔子辞达之训,诚难能而可贵也。

黄庭坚《与王观复书》引此难巧作难工。

(14).欧阳建《言意尽论》曰:“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何故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

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由必定之称也。

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宜其志,则立其称。

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由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