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摘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给予了形象而深刻的描绘“神与物游”。所谓“神与物游”,这里的“神”指主体的精神活动,“物”指对象物,而“游”指两者的关系,即创作者的思维精神活动与客观物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四个字正是对艺术构思时具体情状的概括,比通常意义的想象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首先从“游”字可以看出有对时空的超越,创作主体在构思的时候,思维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好像要讲世间的万物,纷杂的人事全部展现在眼前,生动具体;其次,“神”与“物”的交融渗透。“有人认为这是‘想象’的结果,但是想象是处于客体与主体分离状态的产物,是主体对客体的形态的追想、描摹,虽然有时候会移情于物,达到主客统一,却不像‘神’那样渗透于物、与‘物’融为一体,达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境界”【2】刘若愚先生书中在提及神思的时候也反对将“神思”译为想象,他说“事实上,只有‘神思’的主动方式才相当与‘想象’,一如柯勒律治以及以后大多数以英文写作的批评家对这个词的用法一样。此外,柯勒律治主张想象‘在本质上是活的,正如所有事物(作为事物)在本质上是死的一样’,刘勰实际上与所有其他中国批评家一样,并不认为外物是‘死的’,而是具有它本身的‘神’”【3】因此不能单纯的将“神与物游”等同于想象。“神与物游”重点在于思维精神与物的主动交融,物为神所乘,神借物而有质有形。黄侃先生在书中谈及“神与物游”强调了神和物的相互融合的,书中这样说的“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4】黄侃以心境关系释“神与物游”可谓独具慧眼。“境”非纯然的客观外物,而是外物映于内心的境像。“游”字原意交游,交往,此处则是说创作主体的心智与外在物象的交融互即。要让“物”深入到“神”,“神”同样也深入到“物”,主客不分达到完全的交融,“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方是“神

与物游”的含义。所以如果要将神思运用到文思之中,必须要求创作主体与外界的客体紧密相连,将思维游走与大千世界之中,同时作家的感情思想言语辞令等各个方面也是“神与物游”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表现出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那么就会出现想象中的幽远虚静的意境,也为后面意境的形成做了一个重要的铺垫。

2、“虚静”说

魏晋以来的文学理论家在谈论构思问题时候大多主张“虚静说”,陆机在《文赋》中开篇第一句就是“伫中区以玄览”,这正是为“精鹜八极,心游万初”做准备的。古人认为,“心”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可知晓万物,可明察秋毫,但是人却会被七情六欲所障碍,所以在欣赏美和创作文学作品中,就必须超越感官的愉悦和舒服,进入虚静状态,才能进入道的大美境界。【5】刘勰明显受到当时“虚静说”的影响并提出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他在《神思》中写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一句话阐明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非常密切,意思是说当人们进入文学创作过程之后,首先要有一个宁静的适合精心构思的良好环境,而创作最为可贵的在于扫除一切杂念,保持心境虚阔、宁静专一、情思净化的良好状态。“虚静”是为了在艺术想象活动展开的时候,创作者可以不受任何客观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使艺术构思得以顺利的进行。黄侃先生引用《庄子》之言“惟道集虚”和《老子》之言“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尔则宰有者无,制实者虚,物之常理也。文章之事,形态蕃变,条理纷纭,如令心无天游,适令万状相攘。故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执璇玑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倪,惟虚与静之故也”【6】来解释刘勰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而在王元化先生看来刘勰的虚静说与老庄之虚静完全不同,他认为“从实质方面来看,老庄的虚静说完全是以虚无出世的消极思想为内容。在老子方面,虚静就是意味着‘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在庄子方面,虚静就是意味着‘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他们把虚静理解为一种绝圣弃智、无知无欲的混沌境界,并以这种境界作为养身的最高目标。而刘勰的虚静说却与此完全不同。他只把虚静作为一种陶钧文思的积极手段,认为这是构思之前的必要准备,以便藉此使思

想感情更为充沛起来。他的虚静说与老庄的虚静说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老庄把虚静市委返璞归真的最终归宿,作为一个终点;而刘勰却把虚静视为唤起想象的事前准备,作为一个起点。老庄提倡虚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无知无欲、浑浑噩噩的虚无之境;而刘勰提倡虚静的母的却是为了通过虚静达到与虚静相反的思想活跃、感情焕发之境。一个消极一个积极,两者区别是显而易见的”【7】邱世友先生在他的书中谈及刘勰的“虚静说”是将其与英国学者瑞恰兹的平衡和冷漠学说放一起做类比的。他说“刘勰讲虚静,要求作家‘从容率情、优柔适会’,瑞恰兹讲冷漠讲平衡也是为了排除杂念使形象思维过程得到稳定。这都是要求作家在想象过程中指导过分炙热的感情加以适当的冷却,保持清思逸致,把一切成见,偶然因素涤除净尽而心平气和地对杂多的客观物象加以甄综,使之条理化,找到其内在的练习,最后综合成同一的艺术形象。【8】张少康先生认为刘勰的虚静说主要是受到庄子论技艺创造故事的影响之结果,当然,也不排斥他同时吸收了荀子等论虚静的积极方面内容。所以他认为刘勰的创作思想中,仍是以道佛为主而兼有儒家之长的。【9】虚静被刘勰视为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虚静之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现:“首先,虚静能使作者心胸拓宽,容纳万象,激发想象,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构思活动。其次,虚静可以提高作者的艺术概括能力,虚静的精神境界产生之后,作者们便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事物的本质,增强思维的主观能力,使艺术意象更为准确、完整而鲜明地呈现出来。最后,虚静有利于创作灵感的迸发。”【10】在文艺创作中,一旦进入既然虚静的状态,那么创作主体的心灵便获得了更充分的自由,一切审美机制就随之活跃起来。思接千载,文如泉涌,感知与思维也就充分的调动起来了。因此,文艺创作也就渐入佳境最终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周振甫先生也说过“就构思前准备工作说,虚静是可取的,就是积学酌理也需要虚静。再就酝酿文思说,有一种作品,作家在经历中有很深的感触,他在产生这种感触以前,也需要虚静,当他弄清事实真相而产生激情,意有所郁结,感情喷薄而出,发奋抒情,但在弄清事实真相时还离不开虚静”【11】只有具备了心灵上的虚静,创作主体才能更好的神思,所以虚静是进行“神与物游”时主体在精神上的一种空灵的状态。

3、“秉心养术”

在“神与物游”之后,刘勰讨论的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辞令在构思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刘勰说“神居胸意,志气统其关键”,“志”指的是思想,“气”指的是体气,含个人的个性在内。构思的时候会受到思想的统辖和个性的影响从而形成作家个人的风格。所以“志气”成为作品中形象描绘的决定因素,是构思过程中的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辞令”则是指作品所运用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创作者的艺术构思以及作家心中的意象等,都必须通过语言表达使其外化形成文学作品,表达的清晰完善与否,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语言表述能力。“志气”和“辞令”在构思创作的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创作主体能很好的修养“志气”运用“辞令”,刘勰因此提出了“秉心养术”的观点。

关于“秉心”,就是前文所提的“虚静说”,通过内心的虚静,全神贯注,思想集中,才能文思骏发,寄想深远,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沉思,是指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意念或者意象的深沉思索。

而“养术”者,修炼写作本领也。刘勰就提出了四个先决条件:“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黄侃先生语:“此下四语,其事皆立于神思之先,故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积学以储宝”。这是要说积累知识和学问来储备心中的宝藏。创作主体必须积累非常丰富的学识。“酌理以富才”这是说要斟酌和明辨事理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才能,创作者必须掌握精审的义理,拥有卓越的才华。深厚的学养是神思的宝藏,才华横溢又必以义理的参酌作为前提。“研阅”是指通过体验阅历来洞察事物,“驯致”是逐渐达到之意,“驯致以怿辞”是指通过上述的这些因素渐次达到语言畅达灵妙的境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造既需要积学、酌理、研阅、驯致,也需要储宝、富才、穷照、怿辞,更需要二者高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巨大的创造力和整合力。”【12】文学创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仅有天赋还不能创造出鸿篇巨制,尚须后天的积累学习以储存创作素材,广泛阅读,认真研究,以提高自己的直觉洞察能力。只有先天与后天、才与学相互结合,神思才能顺利运行,创作才能成功。

4、言意关系

文思凭空想象容易设想的很奇特,但是文思化为语言,表达的不当就会导致

千差万别。对于言意关系的理解也是刘勰艺术构思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张少康先生将刘勰的文章和陆机的文章放在一起做对比,发现刘勰所说的思、意、言的关系和陆机说的物、意、文的关系,实质上是一致的。他说:“陆机在《文赋》序中就曾提出了‘言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即以他自己写作《文赋》来说,本想把创作中的具体问题详尽精确地叙述出来,但是,‘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是盖轮扁之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刘勰在《神思》篇中说: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空翻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艺术构思过程中,想象的内容是绚丽多姿的,但要把它具体化为语言形象,就不那么容易了。刘勰和陆机都看到了创作过程中两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一是构思中形成的意(或意象),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物象,能否正确体现作家的主观意图;二是能不能用语言文字把构思中形成的意(或意象)确切的表达出来。”【13】刘勰认为第二点的解决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关键,一个是作家如果具备才能包括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那么就有助于克服“意空翻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的问题;第二个是必须认识到语言表达过程中还是会有缺陷和不足。所以从以上观点来看,张少康赞同刘勰的肯定“言不尽意”论的。

5、“杼轴献功”说

为了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刘勰提出了“杼轴献功”。“杼轴”一词原出于陆机《文赋》:“虽杼轴于予怀,沐他人之我先”。黄侃先生认为:“此言文贵修饰润色。拙辞孕巧义,修饰则巧义显;庸事萌新意,润色则新意出。凡言文不加点,文如宿构者,其刊改之功,已用之平日,练术既熟,斯疵累渐除,非生而能然者也。”【14】刘勰在此拿“麻”和“布”做比方,他说“麻”和“布”在材料上没什么不同,经过织机的加工,变成“焕然可珍”的布。这里的“麻”比喻未经过修饰润色的文章,“布”比喻修饰润色的文章,而“杼轴”在这里就比喻修饰润色。但是王元化先生却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刘勰并不特别强调修饰

润色的作用。相反《文心雕龙》是反对雕藻浮艳倾向的地方居多。反对雕琢就不会夸大修饰润色的作用,就会把修饰润色仅仅视为调整形式方面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意义上,如果内容本身是‘庸事’,那么仅在形式上进行修饰润色,也不能使它萌生‘新意’。如果内容本身就已孕有‘巧义’,那么也用不着以诡丽的华词去代替朴讷的‘拙辞’。总之,使庸事可以萌新意,使拙辞可以孕巧义,不是用修饰润色所能收功奏效的,它必须通过想象活动所起的作用。刘勰的‘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即针对这一点而发”。【15】王先生视“布”和“麻”为同等价值的材料,因为“布”是由“麻”经过纺织加工以后得来的珍品,他觉得没有“麻”就无法纺出“布”,没有现实的素材就失去想象活动的一句。所以他将“布与麻”的关系看做是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黄侃先生所云‘文贵修饰’未必十分确切,因为此处说到‘拙辞’或者‘庸事’等都不是强调词语的修饰,但是却也不一定如王元化先生就是文学想象,应该是通过‘神思’的灵妙之用,使得艺术语言和表现内容呈现一种“焕然乃珍”的审美意象。”【16】

6、总结

总之,《神思》论述的是文学创造的整个过程,想象和文思,文思和表达,语言和意象的关系。在构思阶段,关键是要使思想思维保持空灵的状态,打开思路与物神游,若思想阻塞,那么想象就无法飞腾,构思贫乏,无从下笔。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文学作品发生阶段做好准备,修炼好作者自身的“辞令”,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并善于表达,使想象和文思紧密结合,最后在化成语言的阶段,注重修辞的提炼,技巧的运用。最终“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参考文献:

[1]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M]

[2] 刘子岸,《读文心雕龙·神思》[J],社会科学家,2009年9月,第15卷第5期

[3]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88页

[4]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1页

[5] 汀子,《虚静与神思》——《文心雕龙·神思篇》谈论[J],重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0卷第2期

[6]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1页-82页

[7]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3页-134页

[8] 邱世友,《文心雕龙探原》[M],湖南:岳麓书社,2007,93页-94页

[9] 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M],山东:齐鲁书社,1987,52页-54页

[10] 李金坤,《文心雕龙·神思创作精义新绎》[J],太远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8卷第1期

[11] 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6页

[12] 郭世轩,《神思幽远含蕴丰瞻——论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理论价值》[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总第114期

[13]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36页

[14]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3页

[15]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2页

[16] 张晶,《神思: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J],解放军艺术学院院报,2006年,第1期

文心雕龙_神思_翻译

《文心雕龙·神思》原文及翻译 (一) 古人云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2神思之谓也3。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4,视通万里。吟咏之间5,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6,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7!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8。神居胸臆9,而志气统其关键10;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11。枢机方通12,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13,则神有遁心14。是以陶钧文思15,贵在虚静,疏瀹五藏16,澡雪精神17。积学以储宝18,酌理以富才19,研阅以穷照20,驯致以怿辞21。然后使玄解之宰22,寻声律而定墨23;独照之匠24,窥意象而运斤25。此盖驭文之首术26,谋篇之大端27。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28;规矩虚位29,刻镂无形30。登山则情满于山31,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32,气倍辞前33;暨乎篇成34,半折心始35。何则?意翻空而易奇36,言征实而难巧也37。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38,疏则千里39。或理在方寸40,而求之域表41;或义在咫尺42,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43,无务苦虑44;含章司契45,不必劳情也46。 〔译文〕 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为了做好构思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这样才能使懂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样。这是写作的主要手法,也是考虑全篇布局时必须注意的要点。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在刚拿起笔来的时候,旺盛的气势大大超过文辞本身;等到文章写成的时候,比起开始所想的要打个对折。为什么呢?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如果结合得密切,就如天衣无缝,否则就会远隔千里。有时某些道理就在自己心里,却反而到天涯去搜求;有时某些意思本来就在跟前,却又像隔着山河似的。所以要驾驭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的方法,而无须苦思焦虑;应掌握好写作的规则,而不必过分劳累自己的心情。 〔注释〕 1古人:指战国时魏国的公子牟。他的话载《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2“形在”二句:原指身在江湖,心在朝廷。这里借喻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魏阙(què却):指朝廷。魏:高大。 3神思:宗炳《画山水序》:“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全宋文》卷二十) 4悄(qiǎo巧):静寂。 5“吟咏”二句:指作家刚沉吟构思,文章尚未写成,可是在作家心目中,好像已听到那篇未来作品的音节铿锵了。吐纳:发出。 6睫(jié节):眼毛。 7致:达到。 8神与物游:指作者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一起活动。 9胸臆:指内心。臆:胸。 10志气:作者主观的情志、气质。统:率领,管理。 11辞令:动听的言语。枢机:指主要部分。《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孔颖达疏: “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言户枢之转, 或明或暗;弩牙之发,或中或否,犹言行之 动,从身而发,以及于物,或是或非也。” 12枢机:这里指“辞令”。 13关键:这里指“志气”。 14遁:隐避。 15陶:制瓦器。钧:造瓦器的转轮。 这里以“陶钧”指文思的掌握和酝酿。 16瀹(yuè月):疏通。藏:同“脏”, 内脏。 17雪:洗涤。《庄子·知北游》:“老 聃曰:‘汝齐(斋)戒疏瀹而(你)心,澡 雪而精神。’” 18宝:这里指人的知识。 19酌:斟酌,有考虑、思辨的意思。 20阅:阅历、经验。穷:探索到底。 照:察看,引申为理解。 21致:情致。怿(yì意):一作“绎”, 译文据“绎”字。“绎”是整理、运用。 22玄:指深奥难懂的事物或道理。宰: 主宰,这里指作家的心灵。 23声律:指作品的音节。安排音节本 来只是写作的技巧之一,这里用以代表一切 写作技巧。墨:绳墨。“墨”与下句“斤” 相对,和《文选·琴赋》中的“离子督墨, 匠石奋斤”用法同。 24独照:独到的理解。 25窥:视。意象:意中之象,指构思 过程中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 斤:斧。 26驭文:就是写作。驭:驾驭,控制。 术:方法。 27大端:重大的端绪,也就是要点。 28万涂:即万途,指思绪很多。 29规:画圆形的器具。矩:画方形的 器具。这里是用“规矩”指赋予事物以一定 的形态。虚位:指抽象的东西。 30镂(l?u漏):也是刻。无形:和 上句“虚位”意同,这两句和陆机《文赋》 中说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意 义相近,都指通过艺术构思而赋予抽象的东 西以生动具体的形象。 31登山:指构思中想到登山的情景。 下句“观海”同。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 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但如写作慢而才学浅薄,快而结构凌乱,都不可取。所以,如见识广博,突出重点,构思较快而不凌乱,那么对写作就很有帮助。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 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 一.生态学的角度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 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2007)对《文》和《诗品》的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以及批评论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三.文学传播的角度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66150969.html,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同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

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摘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466150969.html,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与职业教育二题.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杨斌.姜朋.钱小军. [2].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研究生教育研究》.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3期.曹俊杰. [3].出版学专业硕士学位设置的必然性与培养模式初探. 《新闻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2期.刘丹凌.董小玉. [4].文件档案管理中高端应用人才的培养造就之路——关于举办文件档案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北京档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5期.赵国俊. [5].基于知识点的风景园林建筑教育框架研究——以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 《中国园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期.陈烨. [6].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若干问题探讨.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5年11期.魏松.王慧.张瑞钢. [7].国内外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比较研究.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1期.伍雪冬.苏晨羽.肖毅. [8].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6期.王平.白金锋.葛牧. [9].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6期.刘春桃.柳松. [10].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背景分析.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5期.陈方红.王锋.

浅析文心雕龙之“气”

浅析《文学雕龙》之“气”一范畴 古代文学唐欢2016110993 关键词:气建安文学 Key words: 摘要: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Liu Xie to evaluate the Jian'an Literature and Jian literati "gas", summed up four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o determine Liu Xi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ao Piwen with the viewpoint of qi. The social reason second "background of World War product" is "a multi gas Jian'an Literature". The teaching of personal value and self destruction is Liu Xie is fond of using "gas" to describe the third reasons of Jian'an literature. Fourth reasons, in the Jianan era, Han Fu has been popular and new Yuefu Poems replaced. 一、“气”之本义与引申。 许慎《说文解字》中“气”一条:“气,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从氣。”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由此可知,气的本义是云气,造字法是象形,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一本义引申而来。引申的意义有空气、气体、气候、气象、呼吸、社会风气习俗、气运、气色、文气等。 我认为其中有本义引申而出的最核心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而上的气的概念。《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曰:“精气为物,谓阴阳精灵之气。”《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汉王冲《论衡》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张载《正蒙乾称下》有:“凡象,皆气也”。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关于气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道(理)→气→物。凡物象,都是在道的作用下,由气生成,这是形而上的气。而在形而下的物禀气而生,也就有了气的第二种重要的意义:人的元气,生命力。 《墨子辞过》有:“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作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疆体适腹而已。”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人的元气和生命力。同样的,血气与气的这一意义是相通的,而血气在中国很早就广泛使用: 《左传昭公十年》齐国晏子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礼记玉藻》:“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以上这些例子,血气原来指的是血液气息,但引申开来,血气都是指的是人的生命力,而在《文心雕龙体性》中也有“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代表着人生命力的气,也是与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紧密联系,

《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的比较

《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的比较 《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篇都是论述文章构思的问题的名篇。二者都认为创作构思的活动领域异常广泛,强调创作构思需要集中精神,用心对待。其中《神思》一篇对《文赋》中的内容有一定的继承,但是它却在《文赋》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加生动翔实,论述更加精辟,因此使之成为了一篇全新的文章。 个人认为《文赋》主要讲了在写文章时如何构思下笔的问题,而《文心雕龙·神思》则着重谈了如何构思的问题。神思即构思,是指人们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包括回忆、联想、分析、组合等。这是创作文章时最重要的一步。陆机在《文赋》中写出了创作时精心构思的过程及落实到笔下应该注意的问题。他说写文章时要注意客观事物的变化,写文章时要注意布局谋篇,不宜篇幅过长。在上下文互相之间能产生影响时注意协调全文。尽量做到“弊最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指出“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意思是“虽然文章出于自己的创作,但是也要担忧是否在此之前有人写过了。如果确实(有人写过了)会伤及我的品誉,那么不管心里如何的喜爱也必须舍弃掉”。这点是后人们最为称赞的。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在创作文章时特别注意这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篇中写出了在下笔时“所想”和“所写”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人资质对创作文章的影响。而且也写出了平时的积累(包括素材的积累和学识的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二者虽然都是在写文章构思的问题,但是重点却不尽相同。

《文心雕龙·神思》一篇所说的“积学以储宝”和《文赋》中的“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内容大致相同,即写文章需要对前代人的学识和典籍进行拜读和积累。这是写文章的基础之一。而在谈论下笔问题时,《文心雕龙·神思》谈到了创作时的想象和落笔之间的不同。《文赋》则谈论的是写文章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篇幅的问题。由此可见,《文心雕龙·神思》对《文赋》的观点显然有一定的继承。但是创作《文心雕龙》的刘勰显然知道“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的道理。因此,他在对《文赋》进行借鉴的同时,不忘舍弃一些东西,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新观点——个人资质对创作文章的影响,而即使是同一问题——比如写作时落笔的问题——刘勰也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使之与《文赋》不尽相同,这使《文心雕龙·神思》成为了《文赋》的继承而不是剽窃。 《文赋》中强调创作需要一定的积累,需要借鉴前人的东西。但是也不必过分拘泥前人,如果自己有新的观点和见解,有自己的言辞和话语,也一样可以写上去。在写文章时,有时上文和下文分开看都是绝妙的文章,但是整合在一起则互相妨碍,这些都是正常的。所以写文章时需要力求减少敝处。在布局上要突出主题,一篇文章应该只有一个主题,而且遣词造句上需要言简意赅,不应拖沓冗长。创作出来的文章如果和前人的雷同了,那么就算不忍心也要毁掉,不能损害自己的品誉。《文心雕龙·神思》也强调了写文章需要积累。但他写出了一个新问题:心中所想和笔下所写差距甚大。作者详细解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这使文章增色不少,而且

专业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466150969.html, 专业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一、专业型硕士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融合、差序、调整、发展:新闻传播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学术面向和市场面向. 《现代传播》.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0期.南长森. [2].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模式. 《新闻与写作》.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4期.董天策. [3].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学术面向和市场面向以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为例. 《当代教师教育》.2015年3期.南长森. [4].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学方式探讨.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4期.王洪波.邢丽贞.陈文兵.张兆海. [5].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35期.褚衍洋.钱翌.白卯娟.李玲玲. [6].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教育界》.2015年15期.钟祖良.刘新荣.李鹏. [7].高校专业型硕士“反向”培养模式研究.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年2期.庄志强. [8].协作生产模式在专业型硕士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6年1期.郑国强.范慧.任胜云.李锦.李妍妍. [9].基于新疆人才需求特点的园艺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初探.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6期.王江波.王新建.吴翠云.张琦.孟婷婷. 二、专业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文心雕龙·神思卷二十六原文

文心雕龙·神思卷二十六原文 文心雕龙·神思卷二十六文心雕龙神思卷二十六 【原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①,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②,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神居胸臆,而志气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⑤。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⑥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⑦,疏瀹五藏,澡雪⑧精神;积学以储宝⑨,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⑩,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11,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注释】 ①悄:静寂无声。动:变化。容:容颜。用容颜的变动来代替眼神的变动。 ②睫:眼毛。眉睫之前:即眼前。 ③神与物游:神,神思,指想象活动。物,物象,指作家头脑中主观化了的形象。精神和外物一起活动,即思维想象受外物的影响。 ④志气:情志、气质。情志和气质支配着构思活动。 ⑤辞令:语言或文辞。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和语言总是交织在一起

的。枢机:关键,即主要部分。 ⑥遁:隐避,逃遁。 ⑦虚:虚怀。静:安静。贵在虚静:刘勰从先秦道家和那里引入文学创作并加以改造的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虚才能全面接纳各种事物并很好地认识事物形象的各方面,二是虚才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排除干扰,专心一意,更好地驰骋想象,释放感情。 ⑧澡雪:洗涤。以上三句是要求作者思想净化,毫无杂念。 ⑨宝:指知识。 ⑩研阅:研究观察。照:察看,理解。这句是说通过观察研究尽量去明白事理。 11元:杨校作玄。元解:懂得深奥的道理。宰:主宰,指作者的心、脑。 【译文】 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的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中去了。这就是说的想象的方法!

《文心雕龙·宗经》研究述评

《文心雕龙·宗经》研究述评 涂建 (学号:2120102093) 内容提要《宗经》是《文心雕龙》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前人对《宗 经》篇中的相关问题多有研究,为后学之辈理解《宗经》以至《文心雕 龙》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相对零碎。为此,拙文便以“宗 经”的背景、根据、内容和目的为线索,梳理、述说前人研究成果,以期 对《宗经》篇及其研究成果有个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宗经内容研究成果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作为总论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被称为“文之枢纽”,而《宗经》又被称为“枢纽之枢纽”。《宗经》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宗经》又是最难理解、争议颇多的篇章。 关于《宗经》的研究成果颇多:徐公持《〈宗经〉篇衍说》论述了刘勰时代的儒佛文化背景,说明了选择儒学宗经之路的历史必然性;虞蓉《“五经皆文”:〈文心雕龙〉潜在的逻辑前提——刘勰的“宗经观”新探》梳理了“五经皆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探讨了此说产生的理论背景与思想渊源;洪顺隆《由〈文心雕龙·宗经〉篇论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论述了经学与文学的关系,对关于文源论的“无缘说”和“臆创说”进行了商榷;马白《评刘勰的“六义”说》则对“六义”说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地探讨;孙蓉蓉《刘勰的“宗经”辩正》指出刘勰“宗经”的目的在于“为文”;孙康宜《刘勰的文学经典论》则认为刘勰“宗经”的目的在于使文学经典化;等等。 这些成果大多是对其中的某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而,却未能从整体上对《宗经》篇进行全面地解说,且在相关问题上莫衷一是。本人不才,鉴于《宗经》篇的重要性和难解性,便通过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述说“宗经”的背景、根据、内容和目的,由点到面地解说《宗经》篇,亦有助于对《文心雕龙》的理解。 一、“宗经”的背景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大盛,出现了儒佛一体的局面。东晋孙绰在《喻道论》中说道:“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故在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的报告”字样。 [S]——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两个以上用等).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等.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

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李春媛.论高中古典诗歌意象接受的审美训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13]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韩丽萍.汉唐民歌中鸟意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连续出版物: [1]顾祖钊.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三种基本形态[J].文艺研究,1990,03.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1、主要文献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年版。 牟世金:《雕龙后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詹锳:《刘勰与<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0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马宏山:《文心雕龙散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石家宜:《<文心雕龙>系统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版。 朱迎平编:《文心雕龙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汪春泓:《<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张少康编:《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张少康、汪春泓、陈允峰、陶礼天合著:《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代码大全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代码大全(转) 2014-04-22 临近毕业了,大家的论文写好了吗,下文是参考文献代码大全,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A.期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B.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2]刘国钧,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5. C.会议论文集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A].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D.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A].见:白春华,何学秋,吴宗之.21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 E.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F.报告[6]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G.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5]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 1983-08-12: H.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I.报纸文章[5]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J.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地址用文字表述),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 [21]姚伯元.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EB/OL].:中国高等教育网教学研究,2005-2-2: 附: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文献类别代码 普通图书:M 会议录:C 汇编:G 报纸:N 期刊: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摘要: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的关键时期,这期间的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明人对刘勰梦境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在明代《文心雕龙》多个版本的序言中,明代学者频频提及刘勰在《序志》篇中叙述的梦境,他们肯定了刘勰对梦境真实性的构建,突出此梦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同时认为此梦构成刘勰创作的主要动力,而上述现象与明代儒学复古思潮、梦文化风行、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梦明代 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承上启下时期,明人在对前代《文心》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深化的同时,提出了若干新的研究点和理论点,对后世的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对刘勰梦的关注就是其中之一,如此集中地对此梦进行关注在明代之前和之后的《文心雕龙》研究中不曾出现。 刘勰在《序志》篇中意味深长地记载了自己梦见孔子的经历: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越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

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1] 刘勰将在序中以纪实的口吻和虔诚的态度肯定了自己 所作之梦的真实性和神奇性,并直言此梦的意义:自己的搦笔和墨是在孔子的眷顾下展开的。明代《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刘勰梦境的描写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集中体现在明代《文心雕龙》不同版本的序言中。“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文体明辨》)其目的在于陈述为文的宗旨、动机、以及对文章的内容、体例做扼要的概括和评价。序可分为自序和他序,他序的作者多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其见识穷高树表,极远启疆,因此序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作为《文心雕龙》传播与接受的繁荣时期,明代《文心雕龙》版本在数量上是空前绝后的,明代《文心雕龙》序言约12篇,其中明确提及此梦的有6篇,分别是:嘉靖庚子新安本方元祯序、嘉靖辛丑建安本程宽序、嘉靖癸卯新安本畲诲序、嘉靖乙巳沙阳本乐应奎序、万历已卯张之象本张之象序、明万历辛卯伍让本伍让序。上述序言对刘勰的梦境或直引、或转述、或引申,反映了明人对刘勰梦境的极大关注。 一、明人对刘勰梦境的解读 明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刘勰梦境真实性的构建予以接受,且进一步强化了此梦的神秘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 [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