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雕龙神思》是南朝刘勰所著《雕龙》中的一篇,专门探讨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本文旨在综述《雕龙神思》的研究现状,挖掘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独特价值,并探讨其对于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启示意义。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将从《雕龙神思》的主要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这篇经典文献的研究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重点关注《雕龙神思》中的核心观念,如“神思”“”“物色”等,并探讨这些观念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发挥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雕龙神思》在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雕龙神思》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文心雕龙神思》概述《雕龙神思》是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雕龙》中的第二十五章,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的构思问题。
这一章节以“神思”为核心,深入阐述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艺术想象和灵感来源,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神思》一章中,刘勰首先强调了构思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构思是文学创作的起点和基础,是作者在心中酝酿和形成作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运用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将零散的思想和情感凝聚成有机的整体。
接着,刘勰详细阐述了“神思”的内涵和特点。
他认为,“神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思维活动,它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可以在作者的心中自由驰骋。
在“神思”的驱动下,作者可以超越个人的视角和经历,进入到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刘勰还提出了“神与物游”的观点,即作者的精神与客观事物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他认为,作者在构思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
2001年以来《文心雕龙》研究评述

2001年以来《文心雕龙》研究评述作者:李颂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作为一部传统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颇为引人关注。
近年来,《文心雕龙》研究蔚为大观,最终成为一门显学,号称“龙学”[1]。
对于近年这些“龙学”的研究成果,既有总结的必要,又有归纳的需求。
因此,本文拟以2001年作为研究的起点,对学术界至今的重要成就进行如下的综述。
并以期达到对这特定时间段内,特定研究对象的研究经历与研究结果进行宏观层面的总结与归纳。
一、研究焦点的转化随着“龙学”的出现,有关《文心雕龙》的研究焦点在2001年后出现了转化的趋势。
而且,这种研究焦点的转化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首先,原著与研究者之间的转化。
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由于其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而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
无论是对于文学的创作而言,还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而言,其作者刘勰都有精辟的论述。
因此,对其相关的研究,一般都是以对《文心雕龙》的文本为对象的理论探索。
但随着“龙学”的显现,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历代研究者及其研究结论的分析与探究。
对此,张连科曾经对其20世纪的“龙学”研究进行了如下的归纳: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到作品的版本、校勘、及其批评原理等,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取得骄人的业绩[2]。
进而又在这样总结的基础上,列举了宏观研究的代表人物——牟世金和微观的研究代表人物——黄侃等人。
即,对《文心雕龙》作者生平思想的研究、对其版本的校勘等都属于对其原著的研究;对于后者而言,在宏观的层面上对其研究主要是指从文学史、美学史、文学批评史的角度对《文心雕龙》的说明。
例如,王运熙等人主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李泽原等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等学术作品都以大量的篇幅对其原著与相关历代的研究成果都进行了客观地说明。
这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出现了研究对象的变迁。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首先,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可以从历史背景出发。
《文心雕龙》的创作时间约为5世纪末至6世纪初,这一时期正是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的文化环境变化多样,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因此,研究者可以从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文心雕龙》的创作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当时文学的影响。
其次,研究《文心雕龙》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
内容上,研究者可以对书中收录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文心雕龙》中收录了四部分的作品:古今文、纪传文、乐府杂曲、辞章跋文,研究者可以分别深入分析每个部分的特色,并与当时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揭示《文心雕龙》对当时文学的影响。
另外,在结构上,研究者可以从整体结构、章回顺序、选文逻辑等方面入手,探讨刘勰在编纂《文心雕龙》时的构思和意图。
此外,研究《文心雕龙》还可以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进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很多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点,例如“四法”、“象、法、类”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者可以从这些理论入手,对其进行解读和理解,并探讨其对当时文学创作和后世文学批评的意义。
最后,研究《文心雕龙》还可以从文学流派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
《文心雕龙》中收录了众多不同的文学流派作品,涵盖了当时诗、赋、文、乐府等多种文体,研究者可以对这些流派进行识别和分类,深入探讨各个流派的演变和发展,从而揭示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此外,由于《文心雕龙》是一部对当时文学作品的总结和批评,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对其中作品的追本溯源,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批评著作,其研究价值十分丰富。
研究者可以从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构、文学理论、文学流派等多个角度入手,探讨《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和评价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摘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
《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
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
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
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
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一.生态学的角度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
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文心雕龙·知音》篇研究综述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文心雕龙•知音》篇研究综述李晨 济南大学摘 要:《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近些年,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逐渐升温,《知音》篇的研究也有所增加。
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峰期。
这篇文章是对《知音》篇研究历程的一个回顾与总结,主要分为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六观等几个部分。
关键词:刘勰;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六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70-02《文心雕龙》是南朝时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其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文心雕龙》对文学理论论述透彻,语言典雅流畅,得到了历代文学理论家的广泛好评。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评价它“《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又说它“自出心裁,发挥道妙。
”其他对于《文心雕龙》的评价不再一一列举,不过通过章学诚的评价,我们也足以想想其在中国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音》篇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较为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方法、特点、态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
全文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作者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傅毅和曹植楼护的例子,用以说明自古以来人们“贵古贱今”“文人相轻”等问题,而正确客观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到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客观来说,文学作品本身抽象而复杂,主观来看,每个文学评论家又各自持有各自的看法。
第三部分刘勰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要求批评者要“务先博观”并提出“六观说”,即|“一观体位,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
【《文心雕龙》研究】

【《文心雕龙》研究】近二十年《文心雕龙》研究述论李平(安徽师范大学,芜湖241000)[摘要] 1977年以来的二十余年是《文心雕龙》研究的繁盛期,出版“龙学”专著近七十种,发表论文一千多篇。
专著大致可以分为校注译释、理论研究、工具书和论文集四大类。
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则涉及到“龙学”的诸多方面,如刘勰生平思想研究、《文心雕龙》文本研究以及“龙学”史研究等。
此外,不少论文还开辟了“龙学”研究的新领域,如从文化学和系统论的角度研究《文心雕龙》。
“龙学”繁盛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近年“龙学”研究已有从繁盛走向萎缩的趋势。
所以,要注意培养后续力量,更新研究方法,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学风,以便尽快走出低谷,把“龙学”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 文心雕龙研究龙学繁荣[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S07-005(2000)01-0114-08[收稿日期] 2000-03-05[基金项目] 安徽师范大学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李平,男,1962年生,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文心雕龙综论》等。
十年“文革”不仅是一场政治浩劫,而且也使《文心雕龙》的学术研究严遭摧残,“龙学”停滞不前。
“文革”结束,“龙学”复兴。
1977年以来的二十年,《文心雕龙》的研究进入繁盛期。
据不完全统计,本期出版的“龙学”专著近七十种,论文则有一千多篇,远远超过以前的总和。
一近二十年“龙学”研究专著大致可以分为校注译释、理论研究、工具书和论文集四大类。
(1)校注译释校、注、译、释方面,本期取得了重大成果。
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证》(1980)和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1982)堪称《文心雕龙》校勘史上的双子星座。
王氏《校证》由原来的《文心雕龙新书》增订而来,作者在《序录》中自云:“本书的主要贡献是搜罗《文心雕龙》的各种版本,比类其文字异同,终而定其是非”。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
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一.生态学的角度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
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2007)对《文》和《诗品》的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以及批评论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三.文学传播的角度刘兆猿《〈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2009)以《文选》、《诗品》、《颜氏家训》三部论著为例分析《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的影响,同时也分析它们在文学传播中如何相互感染、融合和升华。
四.文体论的角度据《文心雕龙研究史》等研究资料统计,文体论的单篇研究主要集中在《明诗》、《乐府》、《诠赋》、《论说》、《史传》等几篇上。
李婧的硕士论文《〈文心雕龙〉文体论渊源考》﹙2008﹚详细地梳理了汉魏六朝文体论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影响。
范英梅《〈文心雕龙·诠赋〉篇魏晋八家评语疏证》﹙2009﹚则选取《文心雕龙·诠赋》中刘勰对王粲等魏晋八位作家的评语进行疏证。
周家福《〈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从文体论的界定、内容和特质对《文心雕龙》文体论进行系统研究,并指出《文心雕龙》文体论创作的主要思想是“中和”,其理论价值在于“深得文理”。
莫恒全《从“文体论”看<文心雕龙>的学术性质》﹙2002﹚和《<文心雕龙>文体论的价值和意义》(2003),分析指出《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是构成《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
杨清之《形名学的复兴与刘勰的“论文叙笔”》﹙2003﹚,认为刘勰《文心雕龙》“文叙笔”时,运用了形名学方法。
杨爱君《〈文心雕龙〉文体论之再认识》﹙2004﹚,确定了《心雕龙》全书的本体性质为一部“写作理论”著作而不纯然是一部“文学理论评”著作。
岳进《〈文心雕龙〉赋论研究》﹙2005﹚认为刘勰对赋体源流、类别、结构与发展的论述既是对前代赋论的继承,也是其“通变”观念的具体运用。
褚亚申《略论〈文心雕龙〉应用文体理论和现代意义》﹙2008﹚认为《文》文体论在全书中居基础性地位,并对分析其对应用文体的理论贡献和现代意义。
五.辨要类的角度所谓辨要类,就是对“龙学”史上有影响力的著作进行的研究,通俗的说,就是研究的研究,如:赵欣然的《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创作论辨要》(2009)从创作论的角度,分析了“养气”“风骨”“总术”的源流,指出主流的说法,然后通过对吴林伯的观点的辨要,揭示《文心雕龙义疏》中提出的有关创作的理论主张和吴林伯先生的独到见解。
张慧磊《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辩要》(2008)则从创作论的角度,体性 张少康等:《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7页论、情采论、通变论三个方面,提出写作的原则,并对《新探》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的优长做出梳理,指出其不足。
张霞云的《论杨明照的〈文心雕龙〉研究》(2002)研究了杨明照对《文》的文本校注和思想探讨,总结了杨明照研究《文》的成果。
范伟军《论牟世金的〈文心雕龙〉研究》(2003)对牟世金的成果与其他“龙学”专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其特点与突破之处,最后总结了他的《文心》理论研究成果。
白建忠的《〈文心雕龙〉杨批中的创作论研究——兼及杨评〈文心雕龙〉中的五色圈点》(2004)从文思论、文质论及通变论三个方面分析了杨慎文艺观。
何颖的《〈文心雕龙〉纪评中的创作论研究》(2004)从通过对片断的、点悟式的评点,梳理并总结出他的创作论思想。
除此之外,还有王凤英的《〈文心雕龙〉刘释中的创作论辩要》(2006);《〈文心雕龙〉范注中的文术论辩要》(2006);张昶、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辩要》(2007);孙玮志《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辨要》(2007);孙俊秀《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辨要》(2007);王学敏《王更生〈文心雕龙研究〉辩要》(2008);周春来《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创作论辩要》(2008);朱吉勒《郭晋稀〈文心雕龙注释〉辩要》(2008);郭艳珠《林杉和徐复观关于〈文心雕龙文〉体观之比较》(2009)孔祥丽《〈文心雕龙札记〉中的“为文之术”研究》﹙2004﹚等硕士论文。
六.修辞学的角度陈丹霞《刘勰与〈文心雕龙〉的修辞构建》﹙2008﹚分析和阐述表明《文心雕龙》对理论、修辞思想和修辞实践都提出了系统的阐述,是我国修辞理论发展的一个的里程碑。
李晓光《刘勰〈文心雕龙〉修辞内容研究》﹙2008﹚则具体地分析了《文心雕龙》提出的一系列有关修辞学的理论问题。
张国华的《〈文心雕龙〉的修辞观》(2004)从修辞理论和方法的角度阐述了刘鳃的修辞观;谭勇民的《论刘魏的修辞学理论》(2004)从语言因素、修辞的作用和原则、文体和语言风格、字句篇章、修辞手法五个方面解读了《文心雕龙》的修辞学意义。
七.写作学和语用学的角度杜娟《〈文心雕龙〉“才童学文”论要》﹙2007﹚撷取了《文心雕龙》中对“才童”而言至为重要的三个问题:写作有术;术里以体制为重;术和体制的学习必以写作素质的培养为基础,并以此理论为指导,解决当今写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杨丽萍《〈文心雕龙〉言意观的语用学分析》﹙2006﹚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刘腮“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的原因,并对“义生文外”现象进行了分析。
陈杰《刘勰〈文心雕龙〉的语用思想》﹙2007﹚从言意、语境和言语风格三个方面分析了刘勰的语用思想。
李源《〈文心雕龙〉的写作之道及其现代意义》﹙2005﹚认为刘勰建构“道学术三位一体”的写作之道,对现代写作学有指导意义。
八.影响和关系的角度所谓影响和关系研究,在此特指对刘勰的《文》有影响和有关系的文本和思想方面的研究。
如:邵晓岚《〈文心雕龙〉所受诗经影响之研究》﹙2008﹚认为《诗经》对《文》的影响有文学的成分也有经学的成分。
张晓峰《尚书经传对〈文心雕龙〉的影响》﹙2008﹚认为《尚书》对《文》的文体分类原则、“文体本色论”以及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都有影响并分析其影响。
九.文献学的角度王小范《〈文心雕龙〉与道家关系的文献学考察》﹙2007﹚运用文献学方法分析《文心雕龙》与道家文献的文本关联,总括其基本类型,揭示了《文心雕龙》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刘静《对〈文心雕龙〉的文献学研究》﹙2006﹚认为《文心雕龙》不仅谈创作论、批评论,还涉及到我国古代典籍文献的分类,各类文献的源起和发展演变等问题,并予以研究分析。
十.阅读学的角度何欢兰《刘勰〈文心雕龙〉阅读思想研究》﹙2005﹚将刘勰《文心雕龙》的阅读思想概括为阅读主体论、阅读客体论、阅读过程论、阅读方法论、阅读标准论等五方面,并针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阅读教学策略。
十一、语言和结构的角度江云《〈文心雕龙〉的骈偶研究》﹙2006﹚分析了《文》骈偶的句法结构、艺术特色、功能和艺术效果,纠正了对骈偶的片面认识。
周俏娜《翻译规范与策略——〈文心雕龙〉两英译本比较》﹙2008﹚指出杨国斌的译本是重源语文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倾向于充分性,译文给目标语读者留下了想象汉语言文化的空间。
宇文所安的译本是重目标语,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倾向于可接受性,译文通俗易懂,很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模式。
蒋哲杰《〈文心雕龙〉骈句的英译研究》﹙2009﹚对三个《文》的英语全译本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影响译文对仗性的因素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为翻译提出建议。
路舒程《〈文心雕龙〉隐喻结构研究》﹙2010﹚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文心雕龙》的“天一人一文合一”的“宏隐喻”结构,“原始要终”的史学结构,“文”与“人”的隐喻结构。
蔡树才《〈文心雕龙〉语词考释》﹙2004﹚运用实证方法对“气”“风骨”“神韵”“德”“形似”等语词进行了考释。
周东平《“原道”与“原心”——〈文心雕龙〉理论基础剖析》﹙2007﹚分析了原道的概念,指出了刘勰潜在的“原心”理论。
总之,从研究《文》的硕士论文来看,研究的角度不断的开拓,如写作学,修辞学,阅读学等等,而且更多的注重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突破了用主观演绎和感悟式解读,所以他们的研究是踏实和有意义的。
然而也应该看到,90年代以来,“龙学”比起之前显出了衰微的迹象,特别是出现了许多研究的研究,同时也是“龙学”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