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合集下载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试题1)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3)3、“五朵金花”之称的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

4)4、斯大林指出的民族的4个特征,(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5)5、史学三才是指史才、史学、史识(刘知己),章学诚在其著作《文史通义》中明确“史德”概念。

6)还相应地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

周的“天府”、汉的“兰台”、唐的“国史馆”、宋元的“架阁库”、明的“皇史馆”、清的“内阁大库”。

7)石刻铭文中价值最大的记事碑,它们往往记录了史书中没有的重要史事。

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期景教、基督教流入中国,并在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

8)史料的讹误主要有三种类型:记录时产生的讹误、流传中产生的讹误、有意作伪9)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错字、衍字、倒字、脱字、并字10)史料学专治史料,内容主要有辨伪、考证、校勘、搜集和整理史料。

11)张心徵《伪书通考》统计,经部伪书七十三、史部伪书九十三、子部伪书三百一十七、集部伪书一百二十九。

12)明代胡应麟作《四部正讹》,第一次提出八点辨伪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扩张为十二点。

13)学案体始创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他广泛收集明代学者文集、语录,文析宗派,条整源流,著成真正开创学案体的专著《明儒学案》,后又作《宋元学案》14)文献校法:对校法、本校法、它校法、理校法、15)中国史著体裁的分类: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末体、章节体16)会要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

这种体裁创始于唐人苏冕的《会要》,完善于宋人王溥的《唐会要》。

它按朝代汇集史事和典章制度,故称“会要”。

明清两代的此类史著也称“会典”。

17)清代考据学大为发展。

钱大昕《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8)历史书籍编著的基本要求:1、明确书著的阅读对象2、弄清楚书著编写的任务、目的3、定下分期和断限4、确定史书的体裁和结构5、注意文字表述19)各时代史著内容不同,其形式也往往不同,如魏晋时期佛、道盛行,《魏书》特别设立“释老志”;隋唐科举制度创立,《新唐书》增加了“选举志”,还有”府兵制”;20)起居注是古代帝王言行录,最早出现于唐代,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21)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22)甲骨文四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23)罗振玉作《玺印姓氏徵》。

《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接受

《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接受

《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接受《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接受文心雕龙是东晋嵇康所著的一本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艺批评的经典。

该书在唐代时期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为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接受情况,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唐代文学史时期背景二、文心雕龙的作者嵇康三、文心雕龙的版本整理四、文心雕龙在唐代的社会影响五、文心雕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六、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流传和影响七、唐代文学家对文心雕龙的评价八、文心雕龙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九、文心雕龙的现代研究和应用价值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文心雕龙在唐代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能对其在中国文学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唐代文学史时期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高峰。

唐代文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独特的时代背景,对中国古代文学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心雕龙的作者嵇康:嵇康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学者,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中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概括。

三、文心雕龙的版本整理:文心雕龙自东晋时期开始就多次被修订和整理,唐代时期也出现了一批版本,为后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外,由于版本的流传和使用方式的不同,文心雕龙的内容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文心雕龙在唐代的社会影响:文心雕龙在唐代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唐代文艺的规范和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唐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导。

五、文心雕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文心雕龙在唐代成为了文学界的一部“圣经”,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

它对唐代诗歌、散文和笔记的创作和展示方式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甚至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六、文心雕龙在唐代的流传和影响:唐代的文学家对《文心雕龙》十分关注,纷纷引用和借鉴,这使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介绍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

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神思

第二部分
【原文】人之禀才,迟速异分①,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 而腐毫②,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③,王充气竭于思 虑,张衡研京以十年④,左思练都以一纪⑤。虽有巨文,亦思之 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⑥,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⑦, 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⑧,祢衡当食而草奏⑨。虽有 短篇,亦思之速也。
【译文】 每个人的才能禀赋不同,则文思就存在迟缓与迅速的
差异;文章的体制多种多样,则规模有大有小,功力各 异。司马相如笔浸在墨汁里把毫毛都泡烂了文章才写出 来,扬雄写文章用力过度,刚停下笔就睡着做了噩梦; 桓谭常常因为苦苦思索,以致感疾生病;王充著作由于 思虑过度,耗尽了自己的气力精神;张衡用了十年时间 精研写作《二京赋》;左思花了十二年光阴创作锤炼 《三都赋》。上述名家,虽写的是长篇巨作,但是也说 明了其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接受汉文帝的诏令一个 早晨就写完了《离骚赋》,枚皋总能很快地完成汉武帝 的诏令写成赋作;曹植铺开纸做文章就像背诵文章;王 粲举笔便成好似写预先写好的文章;阮瑀凭据着马鞍也 能很快写好书信;祢衡在宴席上便起草奏书。上述的作 家虽说写的都是短篇,但是也说明了他们文思的敏捷。
第一部分
【原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 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①,视通万里;吟咏 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②,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神居胸臆,而志气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 辞令管其枢机⑤。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⑥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⑦,疏瀹五藏,澡雪⑧精神;积学以储宝⑨,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⑩,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11,寻声律 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大学语文03文心雕龙·知音

大学语文03文心雕龙·知音

著作除《文心雕龙》外,今仅存 《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 《灭惑论》两个单篇。刘勰一生政 治地位不高,主要成就在于学术。 他精研佛理,兼通儒学,论文以儒 家思想为基础。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 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之作。 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集大成又颇有独到创 见。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作者介绍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家,少 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入寺庙依 靠名僧僧祐十余年,在深研佛理的同时, 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 得文理”,经过数年研读,写成《文心雕 龙》五十篇,为沈约赏识。后入仕,梁武 帝时,历任奉朝请、太末(今浙江衢州) 令,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受到昭明太子重 视。后奉命到上林寺撰经,经成出家,法 名慧地,一年后去世。
2. 崇己抑人 3. 信伪迷真 二、如何知音 1.博观 2. 六观 三、深识鉴奥,细玩悟妙
写作特点
一、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清晰。 二、善于利用骈体的特长──对偶。 三、句式多变,不拘泥于对偶。 四、篇中穿插警策之句与适当的清词丽藻。
讨论会
接收美学学者认为:文本不再是独立自足,能展 示其自身的客体。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产 生意义。在这个动态阅读过程中,文本的阐释、阅读 经验、意义的生产都离不开读者;文学作品的意义是 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创造产生的,是读者的“创造 物”,新批评主张的那种文本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含 义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
1、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你认为是否还会存在文学 作品要寻求“知音”的问题?
2、你认为刘勰的观点对于当代读者在哪些方面还具 有适用性?
文本解读
• 《知音》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 进行文学鉴赏与批评。全篇分四个部分。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是一本汉代刘勰所著的文学专著,共分六十篇,介绍了汉代以前的文学发展史以及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关于文学的定义和价值文心雕龙首篇为《文心》篇,阐述文学的定义和价值。

文学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具有传承、启迪、感化等重要作用。

二、文学发展史文心雕龙的大部分篇章是介绍文学发展史,从周代到汉代的文学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其中,对于《诗经》和《楚辞》的评价和解读颇具特色。

三、文学创作技巧文心雕龙介绍了许多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包括节奏抑扬、对仗工整、意象生动、情感真实等方面的表现手法。

并提出“文必理,理必顺,顺必验,验必成”的文学创作四步骤。

四、文章鉴赏文心雕龙将文章鉴赏放在了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从表现手法、主题内容、情感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析。

作者提出了许多称赞或批评文章的准则,为后人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精神指导。

五、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文学理论,如格律、音韵、比兴、典故等方面的论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意境”,意境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意境的修辞手法,被后来文学界广泛接受和应用。

六、文学名篇选辑文心雕龙最后十篇是名篇选辑,从诗、赋、文等多个方面选取了许多代表作品,为后人提供了文学鉴赏的范本。

总之,文心雕龙凝聚了汉代以前文学发展的成果和心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它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而且对于爱好文学的人,也是一本享受的佳作。

文心雕龙成书于东汉时期,当时的文化背景极为复杂多元。

在政治上,东汉后期正处于中央集权衰落、地方分权崛起的历史环境之中。

加上宦官势力及各地文武豪强的纷争,东汉后期成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成为了文人思想创作的重要背景。

在经济方面,东汉时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随着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使得不同地方的文化形成了血脉相通的局面。

同时,东汉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地主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而百姓则生活艰难,贫富悬殊愈发显著。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

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文章列表: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辨骚第五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祝盟第十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哀吊第十三杂文第十四谐隐第十五史传第十六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封禅第二十一章表第二十二奏启第二十三议对第二十四书记第二十五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风骨第二十八通变第二十九定势第三十情采第三十一熔裁第三十二声律第三十三章句第三十四丽辞第三十五比兴第三十六夸饰第三十七事类第三十八练字第三十九隐秀第四十指瑕第四十一养气第四十二附会第四十三总术第四十四时序第四十五物色第四十六才略第四十七知音第四十八程器第四十九序志第五十《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佑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心》。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
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