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作者: 刘勰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7讲:时序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7讲:时序篇)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7讲:《文心雕龙.时序》篇导读教学内容:《文心雕龙.时序》篇导读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时序》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时序》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时序》篇导读《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时序》的“时”是时代,“序”是顺序,“时序”即时代发展。
本篇就是从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来探讨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
本篇是一篇文学简史或文学简史论,集中讨论了各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和原因。
刘勰提出“十代九变”,可以看出他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学的;更重要的是在探讨各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时提出了精到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之间有复杂的关系,作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科学论断。
其次,从各代文学的继承发展中看到了文学一经产生,即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原文】(一)时运交移①,质文代变②;古今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③,德盛化钧④;野老吐“何力”之谈⑤,郊童含“不识”之歌⑥。
有虞继作⑦,政阜民暇⑧;“薰风”诗于元后⑨,“烂云”歌于列臣⑩。
尽其美者何⑾?乃心乐而声泰也⑿。
至大禹敷土⒀,九序咏功⒁。
成汤圣敬⒂,“猗欤”作颂⒃。
逮姬文之德盛⒄,《周南》勤而不怨⒅;太王之化淳⒆,《邠风》乐而不淫⒇。
幽、厉昏而《板》、《荡》怒21,平王微而《黍离》哀22。
故知歌谣文理23,与世推移24,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
春秋以后,角战英雄25;六经泥蟠26,百家飙骇27。
方是时也28,韩、魏力政29,燕、赵任权30;五蠹、六虱31,严于秦令。
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32:齐开庄衢之第33,楚广兰台之宫34;孟轲宾馆35,荀卿宰邑36;故稷下扇其清风37,兰陵郁其茂俗38;邹子以谈天飞誉39,驺奭以雕龙驰响40;屈平联藻于日月41,宋玉交彩于风云42。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介绍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
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看看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吧!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原文注解与鉴赏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原文注解与鉴赏文心雕龙·序志刘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
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
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
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
辞训之异,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幹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时序第四十五

•
司吾漢嚴貴類中事『以祿傳為寵下於如賣司不食朱 馬丘書助幸俳。,軍故大『中。郊市身車馬歸。買 遷壽。等,倡』武少丞夫 書』迎中自騎相故 臣 司王枚得比, 帝好相侍年令司,。著,如鄉 傳 馬嚴皋尊東為枚異學史中少,馬縣後犢買傳,拜『 相安附官方賦皋其,上。以尊遷令為鼻酒『如會家 如終枚。朔頌傳文以書』善寵傳負中褌舍相衣稽貧 各軍乘』郭好『,辯為嚴格任 弩郎,。如繡太, 自合傳以舍嫚皋拜博騎安五職『矢將與乃與夜守常 立傳。上人戲不為能馬傳召。遷先,庸令文行。艾 傳。主諸等,通謁屬令 待』既驅至保文君,上薪 。公父人,以經者文。『詔 被,蜀雜君俱今謂樵 孫偃事而故術給,』安。吾刑蜀,作當臨子曰賣 宏朱,不得,事上終臨後丘之人太,罏邛何,以 兒買並得媟詼 書軍菑為壽後以守滌,,如富給 寬臣載比黷笑 言傳人光王,為以器相盡?貴 , 』
•
文楚見蛀六政飇蟠英春 化兩諸蟲蝨:駭(雄秋 。國子或五力。泥(以 ),篇者蠹征方蟠英後 。頗注六六。是:雄, 有。种蝨)時屈:角 文,蝨:,也在強( 學嚴子把燕,泥國角 (於中文趙韓裏。: 文秦的學任魏。)較 學令一看權力),量 :,種成,政,六。 學唯,五五(百經) 術齊又种蠧力家泥戰 ( )
金防於林衛湛激不不兮兮兮兮為「上既柏中言閣『得興漢 堤。是竹人美潺反止安放柏吾河瓠既封梁外國,公遵太書 。』卒兮罪玉湲兮兮知遠冬山。子臨禪詩相家延孫洪學武 』王塞楗,,,水愁外游日平殫決決,見應便賢宏業,帝 尊瓠石燒河北維吾。。。。為兮河發明以宜人起,號紀 傳子菑蕭公渡緩人皇歸正吾河將,卒詩義。,徒而令贊 『,,條許回。。謂舊道山兮奈悼數篇理上與步有文『 河築宜兮兮兮」齧河川 平地何功萬注之令謀,三章孝 水宮防噫薪迅一桑公兮兮兮不!之人。文助議數代,武 盛其塞乎不流曰浮兮神離鉅得浩不,又,等;年之煥初 溢上兮何屬難,兮何哉常野寧浩成塞溝大與朝至風焉立 ,,萬以。。「淮不沛流溢,洋,瓠洫臣大覲丞。可, 泛名福御薪搴河泗仁,,,功洋迺子志數臣奏相』述表 浸曰來水不長湯滿,不蛟魚無,作決『絀辯事,嚴。章 瓠宣。!屬筊湯,泛封龍弗已慮歌河武。論,開助後六 子 」隤兮兮兮久濫禪騁鬱時殫曰。帝』,因東傳嗣經 , , ?
【《文心雕龙》释意】(四十五)时势与文风

【《文心雕龙》释意】(四十五)时势与文风第四十五章时势与文风(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时运交替,社会变迁,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与之衍生,也伴随变化不断。
一直以来,文化艺术似乎总与人类代代相传,事实上,文艺与社会之间相辅相成而又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更是贯穿始终,且如影随形。
这便是世间“天理”与“人情”所谓“合二为一”的客观关系,即“天、地、人一体化”的道德真相。
远在氏族社会逐步走向集权化的上古中国,当迁徙山东定陶与河北唐县之间的“陶唐氏”尧帝主政时代,天下道德清明,民众休养生息。
于是,当时路边野老,始有传唱“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击壤歌》,而且田间稚童,也相互讴歌“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的《康衢谣》。
进入有虞氏舜帝掌控的年代,集权隆盛,国富民闲。
于是,海洲之上,四处飘荡着“解吾民之愠兮,阜吾民之财兮。
”的《南风歌》。
而在宫殿之中,则有此起彼伏的《卿云歌》:这边有一人吟咏“卿云烂兮”,那边群臣随之附和“日月光华,宏于一人。
”的一片欢呼。
像这一时期的歌谣风采,为何能够如此纯真质朴而又美丽动人呢?因为他们都是发自心肝肺腑的真情实感,所以才会有“质”与“文”的相得益彰。
当夏禹裂山分水,功高盖世,终于家国天下之后,人间“正名列位”的秩序信仰,愈发肃穆井然。
因此,宫廷内外,盛赞“九功之德”的《九歌》(亡轶),愈发弘扬播散。
在商革夏命之初,成汤典当自身而为天下祈福,其圣明虔敬,令人神肃穆。
于是,商人“猗与那与”的盛大祭祀,一直延绵不绝。
步入姬周朝代,颂扬周初文德武功的《诗经·周南》诸篇,被专家学者评价为反映了当时民生的“勤而不怨”;同样,体现周原邠地民俗风情的《诗经·豳风》,则被后世名人视为“乐而不淫”。
西周在厉王至幽王期间,朝廷政令昏庸,社会匮乏动荡,像《诗经·大雅》中《板》《荡》有“老夫灌灌,小子跷跷。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的怒号,已然不避尊卑,而是慷慨直陈了。
文心雕龙·时序卷四十五(4)原文

文心雕龙·时序卷四十五(4)原文
文心雕龙·时序卷四十五(4) 【原文】
逮晋宣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
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①,而胶序篇章,弗简皇虑②。
降及怀愍,缀旒而已。
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③摇笔而散珠,太冲④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
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⑤清英,流韵绮靡⑥。
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注释】
①受命:受天命,指称帝。
②弗简皇虑:皇帝没有心思考虑。
简,考查,关注。
③茂先:张华的字,西晋初期作家。
④太冲:左思的字。
⑤结藻:写作有文采。
⑥靡:细密。
【译文】
到了晋宣帝司马懿开始打下开国的基础,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继承父业;他们在行动上忽略儒学和风雅,致力于钻研篡夺皇位的阴谋权术。
至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新王朝,在太平时代称帝,但是学校和辞章,还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下传到晋怀帝和晋愍帝,皇帝只
成了装饰品罢了,哪里谈得上提倡。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简介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一)定林俗客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
其祖父刘灵真,除了《梁书·刘勰传》提到“宋司空秀之弟也”以外,不见于史传记载。
刘秀之乃是宋代司空,官位仅次于丞相;如此说来,刘勰的家世是颇为显赫的。
但不少研究者以为,《梁书·刘勰传》的这句话实不可信;刘氏虽是东莞望族,但刘灵真这一系已属旁支远族了。
据王元化先生的考证,“刘勰并不是出身于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1。
六朝时期,士庶之别犹天壤之隔。
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即使你才华出众,一旦出身庶族寒门,也就几乎进身无望了;而血统高贵者,他们生来就是做官的,以至于平流进醛坐至公卿。
这就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王沈传》),也就是西晋著名诗人左思在其《咏史诗》中所痛斥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不过,虽然整个六朝时期士庶区别的大势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是有所不同的。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便以平民身份而靠军功起家,因此刘勰出生的时代应该就是士庶区别有所缓和的时期。
也许正因如此,就在刘勰出生前后,他的父亲刘尚开始步入仕途。
至刘勰五岁左右,也就是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前后,刘尚升任越骑校尉一职。
越骑校尉乃是汉代所设置的五校尉之一,位列七班,选中者皆以其才力超越;刘尚得以升任中级官吏,这对刘勰的童年是有影响的。
另外,宋明帝于泰始六年(470)设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并设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同时“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南史·宋本纪下》),这一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也会影响到刘尚对幼年刘勰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作者:刘勰【原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②,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③。
有虞继作,政阜民暇④,薰风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⑤。
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⑥,九序咏功,成汤圣敬⑦,猗欤作颂。
逮姬文⑧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⑨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注释】①质文:质朴和文华,朴实和文采。
代:替代。
②钧:同“均”,普及。
③“郊童”句:《列子·仲尼篇》载,尧化装在大路上游访,听到儿童唱童谣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含,衔,指经常在口里唱。
④阜:盛。
暇:安闲安乐。
⑤烂云:指《尚书大传》记舜和臣子们唱和的《卿云歌》。
舜首唱的歌辞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列臣相和的歌辞为,“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⑥大禹:夏禹。
敷土:划分土地,即分为九州。
敷,分布。
⑦成汤:殷代第一个帝王,名汤,谥号成。
圣敬:《诗经·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跻,进、升。
⑧姬文:周文王姬昌,周代第一个帝王周武王姬发的父亲,他为周武王灭纣奠定了基础。
⑨大王: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公刘。
【译文】随着时代的交替推移,崇尚文采或者质朴各代不同,古往今来的情理发展,似乎可以谈一谈吧!从前在唐尧的时代,道德高尚,教化普及,田野的老人吐出了“尧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的言谈,郊外的儿童口里唱着“不识不知”的歌谣。
虞舜继承唐尧的事业,政治清明,百姓安闲,元首大舜唱出了《南风歌》,列位臣子相和歌唱起了《卿云歌》。
这些作品为什么都极其美好?乃是因为大家心里快乐声音和畅啊!到了夏禹治理水土有了成就,有九种有益民生的事物发挥作用而被加以歌颂;成汤圣哲英明,尊敬贤德,《商颂·那》篇作出了“美啊”的颂辞。
到了周文王姬昌的德政盛行,《周南》的民歌便反映了勤劳而不怨恨的精神;周的太王教化淳厚,《邠风》的民歌便充满了欢乐而不过分的情调。
周幽王、周厉王昏庸无能,所以《诗经·大雅》里的《板》诗和《荡》诗便表达了愤怒的感情,周平王东迁后宗室衰微,《王风·黍离》便表现了哀怨的感情。
所以我们知道歌谣的文采与情理随着时世转变,政治教化像风那样在上面吹动,歌诗就像水波在下面震荡一样。
【原文】春秋以后,角①战英雄,六经泥蟠②,百家飙骇。
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③,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④,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⑤以谈天飞誉,驺奭⑥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⑦,故知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注释】①角:较量胜负。
②六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记》、《春秋》。
泥蟠:屈伏在泥里,指埋没。
③五蠹六虱:见《诸子》,喻蠹国害民的官吏。
④庄衢之第:齐王重视文化学术,为各家学者“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庄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第,府第,高房大屋。
⑤邹子:指邹衍,战国时期齐国学者,阴阳家。
他说的话极为夸大,喜欢推究天地没有形成以前的情况,当时人叫他“谈天衍”。
⑥驺奭(shì):战国时期齐国人。
他说话很讲究文采,像雕刻龙纹一样,当时人称“雕龙奭”。
⑦笼罩:超过,罩盖。
雅颂:指《诗经》。
【译文】春秋以后,七国角逐争战竞相称雄,六经被抛弃,诸子百家风起云涌像狂飙一样使人吃惊。
那个时候,韩国、魏国使用武力征战,燕国、赵国任用权谋;商鞅、韩非反对儒家,把文学看做“五种蛀虫”、“六种虱子”之一的法治主张,命令严加禁止;只有在齐楚两国里,富有文化学术。
齐国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开设了府第招待学者,楚国广建兰台宫,用来延纳文人学士,孟轲作为齐国的贵宾住在客馆,荀卿当了兰陵县令;所以齐国的稷门之下掀起了清新的学风,楚国的兰陵地方培养成了美好的风俗,邹衍因为能谈天说地而声名远扬,驺奭因为有“雕龙”似的文采驰骋文坛,屈原的作品可与日月争光,宋玉色彩相交的作品可与风云辉映。
看看他们艳丽的文辞,就要笼罩住《诗经》中的雅颂,所以我们知道文采照耀的诡异文思,是从战国时诡异风俗中产生出来的。
【原文】爰至有汉①,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②之英作也。
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已。
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③: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④,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⑤,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
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⑥文会,集雕篆之轶材,发绮縠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禄待诏。
自元暨成⑦,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
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于六艺⑧,亦已美矣。
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⑨,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
【注释】①爰:发语词。
有:语助词。
②天纵:即天使他这样。
③骛:驰。
④叹倪宽:倪宽原是张汤门下管牛羊畜牧的,后受汉武帝重用当了御史大夫。
最高司法官廷尉张汤有疑难案件上奏,两次都被汉武帝退回,主管文书的不知怎么办。
后来倪宽代写奏书便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⑤严:严安,西汉作家。
终:终军,西汉作家。
枚皋:西汉辞赋家。
⑥暇豫:闲逸。
⑦元:汉元帝刘奭,宣帝子。
成:汉成帝刘骜,元帝子。
⑧子政:刘向的字。
雠校:校对各种版本。
刘向奉汉成帝之命编订校对古籍图书目录,未完死去,其子刘歆继父业,编成《七略》,其中有《六艺略》。
⑨九变:多种变化。
【译文】到了汉代,处在秦始皇焚书之后,汉高祖刘邦崇尚武功,戏弄儒生怠慢学者。
虽然礼法和律法已经开始创作,但还没有来得及去整理《诗经》《尚书》这些经典,尽管如此,但汉高祖的《大风歌》和《鸿鹄歌》,也算得上是天才的杰作了。
汉高祖的尚武影响到孝惠帝,直到汉文帝、汉景帝时,经学稍稍兴起,可是文人还是不受重用,这只要看看贾谊遭到贬抑,邹阳和枚乘的地位低下不得志,也可以知道了。
到了汉武帝尊崇儒家学说,要用文采来粉饰他鸿大的功业,制礼做乐,争放光辉,文辞与华藻竞相纷驰。
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开宴联句而成《柏梁诗》,在瓠子河堤上作了忧民的《金堤咏》,用安稳的蒲轮车去征聘枚乘,给主父偃以鼎食高官的待遇,公孙弘的对策好,就擢升为第一加以任用,赞叹倪宽拟写的奏书非同凡俗,卖柴为生的朱买臣,让他穿上了官服锦衣,开酒馆洗杯碗的司马相如,让他披上了皇家绣袍做使节,于是司马迁、吾丘寿王这些人,严安、终军、枚皋一类人,他们的回应对答确实灵活没有一定,他们写的文章也并不匮乏,风流文采遗传下来,没有比那时更兴盛的了。
越过汉昭帝到了汉宣帝的时代,确实继承了汉武帝的事业,他召集群儒在石渠阁展开对经学的辩论,文士在文会上从容讨论,既聚集了创作辞赋的杰出人才,又发出贬低辞赋尊重经书的高论。
在这个时候,王褒这些有文才的人,凭着文采等待皇帝的诏令得到高官厚禄。
从汉元帝到汉成帝,都很重视收集整理图书典籍,赞美像珠玉般美好的言辞,为文人们扫清了通向金马门的道路,因此扬雄在上千首的赋上用尽心思,刘向父子整理校订了包括《六艺略》的群书目录《七略》,做得很到家。
自从汉家王朝建立以来,到汉成帝、汉哀帝为止,虽然时代经历了一百余年,文人写作的变化很多,然而他们仍然继承了《楚辞》的传统,屈原留下的影响,在这些作品里就可以看到。
【原文】自哀平陵替①,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②。
及明章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③,讲文虎观;孟坚珥笔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
自和安以下④,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⑤,存而不论。
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⑥儒风者也。
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羲皇之书,开鸿都⑦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⑧,其余风遗文,盖蔑如⑨也。
【注释】①平:汉平帝刘衎,哀帝弟。
陵替:像丘陵倒塌,指衰败。
②遐弃:远远抛弃。
③肄(yì):学习。
璧堂:指皇宫中的明堂、灵台、辟雍三处宫殿,是汉明帝讲习礼仪的地方。
④和:汉和帝刘肇。
安:汉安帝刘祜。
⑤文章之选:指上述作家中优秀作品的选录。
⑥靡:披靡,倒下,指受到影响。
⑦鸿都:鸿都门,东汉藏书和讲学的地方。
⑧俳(pái)优:弄臣。
古代士大夫认为俳优是供人玩弄的。
⑨蔑如:指不足称道。
蔑,无。
【译文】自从西汉的哀帝、平帝时汉朝趋向没落衰微,到光武帝中兴,他非常推崇图箓谶纬之学,而对文辞却颇为忽略。
然而杜笃因献《大司马吴汉诔》而让光武帝免去了他的刑罚;班彪为西河大将军窦融写的奏章写得好,也被增补为徐县的县令。
虽然不是广泛的搜求人才,然而也可以看到汉光武帝对文人也并不远远的抛弃。
到了汉明帝和汉章帝时期,在文章写作方面可算得是东汉叠璧双耀的时代,他们都崇尚经学,明帝在大学里学习了礼仪,章帝在白虎观里讲论经书。
班固帽侧插上笔杆,撰写出汉代的国史;贾逵接到纸札,写作了瑞祥的颂文;东平王刘苍发挥专长,写下了许多美好的礼文;沛献王刘辅振扬笔杆,写出了阐述“五经”的《沛王通论》。
皇帝立下准则,藩王做出规范,像光辉般互相辉映。
自和帝、安帝以下,到顺帝、桓帝为止,在文坛上便有班固、傅毅和崔骃、崔瑗、崔寔、王延寿、马融、张衡和蔡邕,众多的大学者时时产生,并不缺乏,对他们的文章作品的选录,我们暂且不谈。
然而自从光武帝中兴之后,历代众多的文人在文章写作上渐渐改变了从前的道路,在文采和内容的结合中,酌量采用经典中的辞藻,这大概是因为几代以来都聚集学者儒生讲经,所以便逐渐受了儒家风气影响的缘故。
下传到了汉灵帝,当时的风尚爱好是写作辞赋,他也亲自写作了《皇羲篇》五十章,开放鸿都门来接待写作辞赋的文人。
后来乐松之徒,招集了些浅俗鄙陋的文人,也在那里写辞作赋,所以杨赐把他们称为害人的驩兜,蔡邕把他们比为小丑。
他们余留下来的习气和文字,是不值得讲的。
【原文】自献帝播迁①,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②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委质于汉南③,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幹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④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⑤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⑥而多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