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心雕龙》创作论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对微信网文创作的启示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对微信网文创作的启示1. 引言1.1 《文心雕龙》与微信网文创作的关系《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网文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学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文心雕龙》与微信网文创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相互启示和借鉴。
在当代微信网文创作中,很多创作者都受到了《文心雕龙》的影响,从中汲取了灵感和启示。
《文心雕龙》提倡文学要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现代网文创作者不断追求创作的突破和变革。
《文心雕龙》强调作品要注重情感和细节的描写,这也是当代微信网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融合传统文学和当代元素也是《文心雕龙》所提倡的创作理念,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传承经典,还能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影响力。
可以说《文心雕龙》对微信网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借鉴古典经典,创作出更具有影响力的微信网文作品成为了当代创作者的目标和追求。
通过深入研究《文心雕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微信网文创作的精髓和特点,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和有影响力的作品。
2. 正文2.1 《文心雕龙》对微信网文创作的启示《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现代微信网文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文心雕龙》强调文学创作应该注重艺术性和表现力,这对于微信网文创作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创作中,要注重选材、构思和表达方式,力求将作品打磨得更加精致。
《文心雕龙》倡导创作态度应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这对微信网文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断挑战自己的创作极限。
《文心雕龙》强调情感和细节的描写,要求作品要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这也是微信网文创作者应该借鉴的地方,要注重情感的表达,营造出真实而有力的情感场景。
《文心雕龙》融合了传统文学和当代元素,这对于微信网文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要在传统文学基础上创新,并融入当代的元素,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引人入胜。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是中国唐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典籍。
它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学的主题、情感、形式等方面。
以下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
1. 主题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具有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的成长和进步。
刘勰提出了“三教九流”的分类法,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儒、道、佛三种教派和九种类型,如史、传、诗、赋、文、曲、笔记、书信、礼记等。
2. 情感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应该真实、自然、深刻。
刘勰提出了“文必情,情必真”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情感应该来源于作者的真实感受,并通过表达方式真实地传递给读者。
3. 形式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应该美观、协调,具有艺术性。
刘勰提出了“文合体用,字合形音”的观点,认为作品的字词应该符合语言的规律和音律,形式应该与内容相适应。
4. 大成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大成”的标准,即完美、卓越、协调。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从主题、情感、形式等多个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才能达到“大成”的境界。
以上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它们对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论《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对后世写作的指导

导意义的宝贵的见解 ,对后世的写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 在此, 本文将以《 神思》 为例 , 谈谈作文写作时的构思方法 。 对于一个作文题 目, 首要的是构思工作。古人云:行在江 “
之道, 事出 神思 , 感召 无象 , 化不穷 。 ” 两 句 正 说 明“ 与 物 变 后 神
游” 引起的感触变化不定, 以捉摸。作者的心思专一集中, 难 所 以寂然凝虑 , 有时心情激动 , 所以悄然动容。由于构思的深入 。 作者口中吟哦 , 宛如珠玉之声, 眼前亦跟着思想 出风云变幻 的
耳 目, 起 情 以物迁 , 由辞 以情 发 , 就 构 成 神 与物 游 。博 而 能 一 , 情 意 和 文 思 一致 、 思 和 文辞 一 致 。 引 再 这 使 文
【 键 词 】神 与 物游 ; 相 交得 ; 而 能 一 关 见 博
《 文心雕龙》 是东晋时刘勰的一部传世名作。全书五十篇 ,
间和空问的限制, 所以称“ ,文心雕龙》 :文之思也 , 神”《 说 “ 其神
远 矣 。故寂 然凝虑 , 接千 载 ; 思 悄然 动 焉 , 通 万里 , 咏之 间 , 视 吟 吐纳珠 玉 之声 , 眉睫之 前 , 风云 之 色 ; 思 理之 致 乎 ?意 思 卷舒 其 是 说 : 的构思 , 的想 象飞翔 得 太遥 远 了 , 以默 默地 聚 精 文章 它 所
物, 就不能神与物游。 怎样使情意和文思一致、 文思和文辞一致呢?这里该分开
来说 : 、 一 文思 开 始酝 酿 时 , 意 比较 杂乱 , 些 杂乱 的情 意 , 情 这 不 可 能都 成 为文 思 , 一定 有 所取 舍 , 文思 和 情 思 的不 一致 处 。 这是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一、介绍《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撰写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该书于东晋时期成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文心雕龙》的内容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二、《文心雕龙》概述1. 作者背景刘勰,字性之,东晋时期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辞章家,被誉为"千年第一才子"。
他以其深厚的知识和娴熟的文字功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内容概括《文心雕龙》共分四卷,包含了极具观点独特和高度务实性的文章。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 总论:引言部分,讨论了文章创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道德伦理;b) 文章别体篇:论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范,如骈、赋、议、辞等;c) 文章法则篇:阐述文章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起承转合、用典比喻等方面;d) 文章品辨篇:论述了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和要点;e) 文章深后篇: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必须把握好情感和意境;f) 书目摄要篇:收录了当时的著名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对古代文学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1. 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以其严谨性和全面性,使读者对古代文学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提供指导性意见以改进自身创作。
2. 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文心雕龙》凝聚着东晋时期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突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评价,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情感体验。
3. 对后世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影响《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辞章学著作,它为后世的文艺批评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许多后来的文人都以《文心雕龙》为基础,进行创作和钻研。
四、结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著作。
它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提升艺术水平及启迪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心雕龙》曹评中的创作论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心雕龙》曹评中的创作论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40420中文摘要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形成了第一个繁荣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杨慎、曹学俭、黄叔琳、纪昀等知名学者。
《文心雕龙》曹评虽多为零散的、感悟式的,却谈及了文学创作中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从创作论的角度对曹评本加以梳理、综合,可看出曹氏领悟到刘勰文心之精髓部分.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创作主张,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而且在《文心雕龙》评点史上,他上承杨慎,下启清代纪昀、近代黄侃,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全文共分三部分:引论、本论、余论。
引论介绍《文心雕龙》的研究情况,着重叙述曹学俭评点本的情况。
本论包括主真重情的自然说,贯文总术的风论两部分内容。
主真重情的自然说。
在论述中国古代文论“自然”观的发展基础上,主要从“清真”、“笛’达”、“法而无法”、“本色”四个方面阐释曹评“自然”的理论观点。
并结合文本的阅读、比较,评析其价值和意义。
贯文总术的风论。
论述曹评以“风”贯穿文学创作全过程的理论观点,着重阐述评点者在“风与通变”、“风与时序”、“风与气、势”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的见解。
并总结“风”论的特点和不足。
余论概论曹评本有价值的内容,主要辨析“风骨”之争,以及研究《文心雕龙》创作论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文心雕龙》;曹评;创作论;自然;风ABSTRACTWithregardtothecriticismo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ItisinlatterofMingDynastyandinformerofQingDynastythathaveformedadevelopedpinnaclefirstly.Therearemanyfamousprofessors,suchasYangshen,Caoxuequan,Huangshulin,Jiyun.Cao’Scriticismi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aretheoreticsystem,Mythesishasprocessedthecriticismontheaspectofwritingtheory,WecanfindoutCaoxuequan’StheorythatreflectedthequintessenceofLiuxie’Spoems,andformedrelativecompeteviewsofthewritingcreativetheory.Inthehistoryofrunningcommentso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HeinheritedthesentiorYangshen’S,andarousedthejuniors,suchasJiyuninQingDynasty,Huangkaninmodemtimes,andhistheoryactsasanimportantbridgebetweentheformerandthelatterThethesisismadeupoftheesections:indexepigraph,text,peroration·Thepartofepigraphintroducesthebasecaseo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andgivesanemphasisondepictingthestausofCaoxuequan’Seditionofcriticism.Thepartoftextincludesnaturecomment,windcomment·Naturecomment.theauthorinquiresintoCao’StheoryfromfouraspectsinChineseAntiquity:trueloveinccordingtothehistoryof“nature’’theoryandgenuineconcern,gracefullanguage,therulesandnorules,naturalcolorandanalyzingthetextbook,thevaluematterofCao’sThroughreadingcriticismissummedupWindcomment.theauthorexplainsthewholecourseofwritingtheoryof“wind’’inCao’Scriticism,andemphasizesthathowtheexpositorsunderstandthreeimportantquestions:“windandcontinuitiesetcmutations”,“windandthetimes”,“windandqietcmomentum”.thecharacterandwindcommentinCao’ScriticismaresummedupshortingoftheInthepartofperoration,theauthorbrieflyintroducesthevaluablecontentinCao’Scriticism,anddiscussesthequestionabout“windandbone”,Mindandtheetcconfrontswithsomeproblemswhilestudying“TheLiteraryCarvingofDragons’’Keywords:“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Cao’Scriticism;thewritingtheory;Nature;win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选题说明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成书距今己一千五百多年,历代都有人对其研究和评论。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对微信网文创作的启示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对微信网文创作的启示【摘要】《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创作理念对微信网文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分析《文心雕龙》的创作理念,可以发现其与微信网文的相似之处,以及对微信网文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文心雕龙》启示我们在微信网文创作中应该注重的方向,以及为微信网文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文心雕龙》不仅对微信网文创作起到指导作用,还为微信网文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创作思路,使其在创作中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结合《文心雕龙》的创作理念,可以为微信网文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启示,推动微信网文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关键词:《文心雕龙》、创作理念、微信网文、启示、相似性、影响、指导作用、发展方向、经验借鉴1. 引言1.1 《文心雕龙》的意义《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经典著作,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文论著作中的翘楚,被誉为“文学综合说理之集大成者”。
《文心雕龙》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鉴赏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规范。
它系统阐述了文学艺术的原则和审美标准,对后世文人在文学创作和修辞技巧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中的“雕龙点睛”、“玉石俱焚”等名言,至今仍被引用和传颂。
《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理念,如“文章之趣在积小成大”、“词之美在隽妙”等,为后人在创作中提供了启示和范本。
通过《文心雕龙》的借鉴,文学创作者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学的精髓和要义,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平。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价值不可估量。
它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起到了指导和激励的作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值得后人传承和借鉴。
1.2 微信网文的兴起在微信上,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包括言情小说、奇幻小说、悬疑小说等等。
这些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读书等渠道发布,吸引了大量网民的阅读和关注。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主体间性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摘要:《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集大成者。
本文以主体间性为视角,考察《文心雕龙》创作论中体现出的主体间性,从这一方面解读《文心雕龙》。
关键词:文心雕龙;创作论;主体间性;刘勰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13-01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和美学中凸显的一个范畴,其研究对象是自我主体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
根据主体间性理论,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都有一个观察体验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家与世界不再是对立的关系,作家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事物当中,成了事物的一部分,而作家与事物建立其交流关系时,事物也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成为与作家交往、对话的另一个主体。
作家与事物充分沟通、充分理解,导致主客不分、物我两忘,人与世界相互感应,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刘勰《文心雕龙》围绕整个创作过程,体现了作家在创作准备、创作构思以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
一、创作准备中的主体间性《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提出了作家在创作之初一定要积累丰富的学识,培养辨明事理的才能,研究已往的生活经验以求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这种“理解”并不只是对社会人情世态的洞察,是作家全身心投入的体验状态,是对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消解,是一种感性生命活动的交流,作家借助于直觉、想象能力和情感体验等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社会社会生活当中,形成了能够超越现实体验进入审美的超越体验。
这种生命真实的全部丰富性在实现了这种真正的交流后,生活获得自己的生命,作家也在这种生命的诉说中获得了创作的资源。
“研阅以穷照”这个“阅”指阅历,接触到生活,但是这还不够明确,刘勰在《明诗》称“人禀七情,应物思感”,即《时序》里“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这里的物还包括当时的时事,政治有关,刘勰指出作者置身在“幽厉昏”“平王微”的黑暗社会生活中,对是非混淆、真假颠倒的统治有着切身的体验,将自己完全浸入到生活中去,把自己当成对象的一部分,对象在与作家心灵的交流中获得了主体的独立性,并引发作者“怒其不公、哀其不幸”心灵体验,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欲发之于笔。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下面简述《文心雕龙》的性质、主要内容和价值。
刘勰写作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
《序志》篇指出,“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讲如何用心写文章。
《序志》又解释“雕龙”两字的含义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原来在战国时代,邹衍善于谈天说地,后来驺奭又发挥其学说,当时有“谈天衍、雕龙奭”之称。
雕龙是指言辞修饰得很细致,有如“雕镂龙文”(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及注)。
“岂取驺奭”句与《文心·杂文》“岂慕朱仲四寸之珰乎”句一样,都是用反诘语气表示肯定,句末“也”字作疑问助词用。
刘勰这里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文章注意写得美丽细致,他这部书细致地讨论作文之道,故采取过去“雕龙奭”的说法,名叫《文心雕龙》。
如用现代汉语,大致可以译成《文章作法精义》。
《文心》全书共五十篇,除末篇《序志》为自序外,大致说来可分四个部分,以下分别略作说明。
自《原道》至《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序志》称为“文之枢纽”,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这五篇中,《原道》、《征圣》、《宗经》是一组,《正纬》、《辨骚》是另一组。
《原道》等三篇关系密切,道、圣、经三位一体。
刘勰旨在说明圣人之文(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表现了至高无上的道,是文章的典范,所以作文必须取法“五经”。
刘勰认为“五经”文风最为雅正,作文宗法“五经”,就有可能达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等六项标准,思想艺术都完美。
《正纬》、《辨骚》两篇,指出纬书、楚辞两类作品,某些奇诡内容背离了“五经”的轨道,但辞采富丽(特别是楚辞),写作时也应当吸取。
《辨骚》最后指出,作文应当“倚雅颂,驭楚篇”,即以《诗经》为根本,吸取楚辞的奇辞异采,“酌奇而不失其贞(正),玩华而不坠其实”,即做到奇正相参,华实并茂。
这可以说是对《原道》以下五篇的小结,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汉魏以来,人们习惯上把诗赋认作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样式,所以刘勰用倚靠《诗经》、驾驭楚辞来提出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心雕龙》创作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对其评价极高。
他的创作论,内容相当的丰富,也是其核心部分和最有价值的部分。
它涉及文学理论上许多重要的问题,如艺术构思、风格与个性、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以及种种艺术方法、修辞技巧等。
刘勰把艺术构思问题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因而把《神思》列为创作论的第一篇,这确是他“深得文理”的说明。
文学创作过程,是在积累学识、观察和研究生活的基础上,从艺术构思开始的。
“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丰富艺术想象活动情状:“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他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神思活动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
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
”进入了虚静状态,作家才能够自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整个宇宙中遨游。
因为文学创作是“神思”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意象”是在“神与物游”的过程中形成的。
所以体现在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有“隐秀”的特征。
对于“隐秀”的意思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秀”是指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外露,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
“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客观事物在作家心中的情态,故要“以复为工”。
问文学创作时,作家的思想感情必须寄寓在客观物象的以描写之中,这是其基本的创作原则,但是隐和秀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隐必需借秀体现出来,而秀亦必有隐藏于其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创作中还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体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体”的概念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檄、移、铭、诔等。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体裁,因此也有自己的“体”“性”是作家的个性和才能,每个作家的才能有高低,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所谓文如其人,所以体和性有着必然的联系。
刘勰在《体性》篇中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分为了八种基本类型,而文章的各种风格又可归为八种不同的类型"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这其中"典雅"以儒家学派为宗,取法于经书;"远奥"是辞系深奥,内容倾向道家学说;"精约"是字句简炼,分析精密;"显附"是辞义显豁,切合情理的;"繁溽"是厌旧喜新,追求诡奇的;"轻靡"是柔弱轻浮,属于靡靡之音的。
在这八种风格类型中,雅与奇,奥与显,繁与约,壮与轻,形成相反的四对。
八种八格相互渗透,又为自成一家的别样风格了.作家的气质和个人才能差异来自于先天的禀赋但学习习染来自后天的熏陶。
先天才必理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后天学习习染的功能,也可累积成才。
因此为了培养作家独特的风格,刘勰提出了两点方针"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
特别强调了初习的作用,"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这便是以学习典雅为主导风格,又按个性在主导风格的指导下创作个性风格的因素。
正所谓"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这就是从根本上着手,探讨具体表现方法,从而"思转自圆"。
把他们总结两两相对的四类:“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刘勰认为作家要“因性以练才”选择与自己性格爱好相关的文体形式来创作。
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
刘勰对作家个性和作品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
《风骨》篇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包气”由此看来,“风清”偏于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人格风貌,“骨峻”则是作家的个性、人格在作品中所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的力量和魅力。
总的来说,“风骨”是创作个性和作品风格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魅力作品的美学力量。
最后在文学作品的写作上,刘勰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起主导作用。
《情采》篇说:夫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他反对
“为文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着淫丽而烦滥。
”他很重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
刘勰的创作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