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篇

合集下载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风”“骨”都是美学概念,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

“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审美特征1.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

追溯“风骨”的最初起源,可知“风骨”一词原是东汉以来上层社会品评人物风度气质的词汇。

当时人们对该词已有明确、稳定的理解。

即:“风”是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风度、风采;“骨”原是指人的骨相,借指人的内在品格、气质。

风表现于外,骨蕴含于内,骨力决定人的风神。

如果把人物品评中的风骨一词移植作文学术语,“风”最初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即鲜明的外部特色;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即坚实的思想、感情、义理等等。

风骨不仅涉及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而且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文学领域中的风骨侧重于人的神韵、风度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释“风”刘勰《风骨》开篇直接援引了《诗经》中的“风”,可见二者基本同义。

此外刘勰又表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风骨》篇原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文心雕龙风骨篇简介

文心雕龙风骨篇简介

文心雕龙风骨篇简介
“风骨”是指文章的骨气。

文章的骨气和风格,是一致的,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把“风骨”作为一种类型来论述。

刘勰说:“夫气有刚柔,有盛衰,有刚健,有柔顺。

……刚则气正而志清,柔则气顺而体顺。

故刚则如铁,柔则如棉。

”(《神思篇》)刚健和柔顺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刚健的人志气坚强;柔顺的人气质和顺。

刚健的人气度爽朗;柔顺的人气质柔和。

刚健和柔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都有各自合适的表现方式。

“风”是指风气、风气之盛;“骨”是指精神、意气;“风”和“骨”是两个方面,因此在论述文章的骨气时,还要包括文章精神方面的内容。

《风骨篇》主要论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风格的原因。

首先分析了“风”与“骨”在性质上的差别:刚健指精神气魄上的刚健;柔顺指气质性情上的柔顺。

—— 1 —1 —。

《文心雕龙·风骨》翻译整理

《文心雕龙·风骨》翻译整理

《⽂⼼雕龙·风⾻》翻译整理风⾻《诗》总六义,风冠其⾸,斯乃化感之本源,志⽓之符契也。

符契:古时君敕⾂,书写命令于⽵简之上,⼀分为⼆,君⾂各执⼀份,他⽇检验,或赏或罚。

《⽑诗序》: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

怊怅:悲恨沈:沉故辞之待⾻,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

结⾔端直,则⽂⾻成焉;意⽓骏爽,则⽂风清焉。

【四句互⽂:⽂辞正直端正,意⽓俊爽豪迈。

】典型例:屈原厌恶楚王朝的腐朽,虽被谗放逐,仍⼼系宗邦,不变⼼从俗,著《离骚》以发布其“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离骚》成为“⾦⽟相质”的“奇⽂”。

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之做《离骚》,其⽂约,其辞微,其志洁,其⾏廉,其称⽂⼩,⽽其指极⼤。

”这是作者“意⽓”的豪迈,使⽂辞正直,⽽风⾻美善、纯请的典型。

若丰藻克赡,风⾻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

克:能赡:充⾜振采:发布⽂采【针对晋宋以来形式主义猖獗,⽞风侵袭,作者意⽓萎靡,作品内竭外奢,有⽋振作。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譬征鸟之使翼也。

缀虑:构思辉光乃新:⽐喻⽂采征鸟:郑⽞注“或⽈鹰”。

故练于⾻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难移,结响凝⽽不滞,此风⾻之⼒也。

练:通达结响:协调⽂辞的⽣律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之征也。

思不环周,牵课乏⽓,则⽆风之验也。

译:⽂章的意义贫乏⼜雕饰淫奢,以⾄于繁杂失去统序,这是⽂辞⽆⾻的表现。

作⽂的思想不够精密周到,⽂风阴沉⽽意⽓不骏爽,情绪渺茫⽽不振奋⼈⼼,是⽂辞⽆风的表现。

【⽂辞之肥源于义之不定,剪之不当,不得要约】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髓峻也;相如赋仙,⽓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遒也。

典故1:潘勖为汉献帝作赐给魏公曹操之⽂,思想模拟经典,其他有才⼒的作者都收笔⽽不作⽂了,这是其⽂⾻髓遒峻的结果。

典故2:司马相如以汉武帝好仙道⽽仿屈原《远游》作《⼤⼈赋》,其⽂⽓放旷清⾼,称为辞宗,是其⽂风⼒遒劲所致。

《文心雕龙·风骨》

《文心雕龙·风骨》

第二部分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 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 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 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 也。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 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 若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 笔之鸣凤也。
第二部分首论文气,从曹丕、刘 桢等人的论述,说明“气”的重 要。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 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 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 有着密切联系。
文采与风骨的关系
翬翟备色,而翾翥百 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 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 集翰林;若乏风骨, 则雉窜文囿。唯藻耀 而高翔,固文笔之鸣 凤也。
诗总六义,风冠 其首①,斯乃化 感之本源,志气 之符契也②。是 以怊怅述情,必 始乎风;沉吟③ 铺辞,莫先于骨 。
①风冠其首:“六义”的 次序按照《毛诗序》是风 、赋、比、兴、雅、颂, 风居首位。 ②志:情志。气:个性、 气质。符契:信约,指作 品和志气一致。符,古代 的凭信之物。契,约券。 ③沉吟:低声吟咏。
文心雕龙•风骨
总论: 《原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文体论: 《明诗》以下二十篇 神思论:《神思、物色、 熔裁、附会、隐秀》 创作论: 方法论:《情采、事类、 《总术》 比兴、夸饰》 声律论:《声律、章句、 丽辞、练字》
结 语: 《 序 作家论:《养气、才略、程器》 志》 批 风格论:《体性、风骨、定势》 评 鉴赏论:《知音、指瑕》 论 流变论:《通变、时序》
就是没有风力的迹象了。 15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摘要:一、引言1.介绍《文心雕龙》2.阐述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二、风骨的内涵1.风骨的定义2.风骨与其他文学要素的关系三、风骨的审美理想1.风骨在审美中的地位2.风骨的审美标准及其特点四、刘勰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1.刘勰关于风骨的观点2.风骨在刘勰作品中的体现五、结论1.总结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2.强调风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正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巨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刘勰对风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理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围绕《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进行解读。

风骨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风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风骨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审美理想方面,风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风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它要求作品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其次,风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它要求作品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引人深思。

最后,风骨具有广泛的普世性。

它要求作品在传达情感上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

刘勰本人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详细阐述了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风骨的内涵,而且充满了风骨的审美理想,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总之,《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如何理解“风骨”?私以为“风骨”如人体,风为气血之气,骨为骨架,二者缺一不可。

如刘勰所说文辞需要骨就好像人需要竖起的骨架一样,表达的感情需要包含风,就好像人的形体需要包含气血之气。

既然要讨论《风骨》的当代意义,首先需要理解“风骨”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刘勰开篇说,“诗本六义,风冠其首”,在这里“风”是化感之源,是教化之义。

其次,刘勰又提到了“志气之符契”说明风骨之风是志气的外在表现,志气与风之间是“因内而符外”的“符契”关系,不仅如此,刘勰还花了大量的笔墨谈论风与气的关系,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到的“文以气为主”到曹丕评论孔融、徐幹、刘桢的语句,提出了古人的“重气之旨”,论证了风、情、气三者一致的辨证关系;最后一点要清楚是刘勰说的文风与当代意义上的文风意义并不相同。

“骨”本身指的是人的骨骼、骨架,刘勰认为文骨的形成是“结言端直”,即文章发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这是对文辞方面的要求,但是文骨侧重的是对文章的语言表现力,是无形的,它与文辞并不等同。

风与骨的关系,我认为刘勰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即“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翼。

”风骨是文章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那么,《风骨》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风骨》对文章写作提出的要求是“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这些要求有利于纠正现在部分文章华而不实,或者文辞粗糙的现象。

就拿曾经火遍中国的“梨花体”以及郭敬明的文章来说,前者语言粗糙毫无文采可言,而郭敬明的文章则是辞藻堆砌,二者都一样情志不显,缺少情志和气势。

所以我看郭敬明等人的文章也是如“雉窜文囿”。

不过我不认为现在有多少人能“风骨乏采”,因为文辞表达不好的话,基本上也难以读出风骨,容易辞不达意。

另外提到的是,文学本身就带有教化作用,“风清文峻”在任何时候对人类形成刚健正直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骨》篇与《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风骨》篇与《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2023第12期·总第602期罗宗强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1〕本文立足《风骨》篇原文,对风、骨进行语义还原,以此来展现《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风”有两层含义,分别关乎“情”和“气”。

“骨”与文辞相关,是一种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关乎作者的才气。

“风骨”具有“风”和“骨”各自的意义之外,还强调了对经典的重视。

《风骨》篇所展现的《文心雕龙》文章观,对当下的文章写作仍具启示。

一、“名逾金石之坚”——大哉文章1.“文心”“雕龙”的实质是文章要“文”“质”彬彬何谓“文心”,何谓“雕龙”,最简单的方式,是先了解《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篇,《序志》第五十。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2〕这个“文心”指的是写文章背后的心意。

在这里他援用了典故,“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

〔3〕《琴心》和《巧心》的实际内容我们现在都不清楚了,不过留下了这样的说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一般项目“中国传统文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L21BZW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畅,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马雪,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

摘要:刘勰在《风骨》篇中重点论述如何创作具有“风骨”的作品,展现了《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风骨》篇属于创作论,侧重于讲风骨之法,确立写作规范,即怎样才能有“风”和怎样才能有“骨”,是对文章创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要求。

《风骨》篇中的“风”和“骨”在文章中表现为具体的语言文字形式。

“风”主要表现在文章声韵上,要求声韵铿锵有力,而“骨”主要表现在文章语言上,要求语言结言端直,这两者都有一定的超越性。

“风”是对于情的一种升华和超越,而“骨”是对于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

无论是“风”还是“骨”,都承担起了文章功能之化成天下的作用。

“风”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情感人,而“骨”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理服人。

文心雕龙风骨原文译文

文心雕龙风骨原文译文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其中“风骨”一词出自《文心雕龙·风骨》篇。

以下是《文心雕龙·风骨》篇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风骨者,言辞之标表,情志之确序。

盖风者,气之清浊;骨者,辞之劲健。

清浊者,音律之高下;劲健者,文词之勇怯。

故风骨之辩,如音律之辩高下,文词之辩勇怯也。

译文:
风骨,是指文辞的标致和情志的坚定。

风,是指气的清浊;骨,是指辞的刚健。

清浊,是指音律的高低;刚健,是指文词的勇怯。

所以,风骨的辨别,就像音律的辨别高低,文词的辨别勇怯一样。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主要论述了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风骨是评价文章品质的重要标准,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风骨的表现,既取决于作者的气质,也取决于作者的文辞修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风骨,文章才能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诗》总六义1,风冠其首2;斯乃化感之本源3,志气之符契也4。

是以怊怅述情5,必始乎风;沈吟铺辞6,莫先于骨7。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8;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9。

结言端直10,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11,则文风清焉12。

若丰藻克赡13,风骨不飞14,则振采失鲜15,负声无力16。

是以缀虑裁篇17,务盈守气18;刚健既实19,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20,譬征鸟之使翼也21。

故练于骨者22,析辞必精23;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24,结响凝而不滞25,此风骨之力也26。

若瘠义肥辞27,繁杂失统28,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29,索莫乏气30,则无风之验也。

昔潘勖《锡魏》31,思摹经典32,群才韬笔33,乃其骨髓畯也34;相如赋《仙》35,气号“凌云”36,蔚为辞宗37,乃其风力遒也38。

能鉴斯要39,可以定文40;兹术或违41,无务繁采。

〔注释〕 1 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中风、雅、颂是诗体,赋、比、兴是作诗的方法。

2 风:刘勰开宗明义,指明“风”是“六义”之一。

《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 3 化感:教育,感化。

4 志:情志,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气:指作者的气质、性格。

符契:指作者志气和作品的“风”相一致。

符:古代作为凭信的东西。

契:约券。

5 怊(chāo抄)怅:悲恨,这里指感情的激动。

6 沈吟:低声吟哦思考。

7 骨:指作品在文辞方面能达到完善境界而具有较高的感动读者的力量。

8 骸:腔骨,这里是泛指人的骨骼。

文章要有骨才有力,就像人要有健全的骨架才能行动有力。

9 形:指人的形体。

气:指人的气质。

文章要有好的内容,才能起好的教育作用,就像人要有好的气质,才能给人好的影响。

10 端:端庄整饬。

直:正直准确。

要有端直的文辞,才能产生感染读者的力量。

11 意气骏爽:指作品中表现出作者高昂爽朗的意志和气概。

骏:高。

爽:明。

12 清:明显。

13 藻:辞藻。

克:能。

赡(shàn善):富足。

14 不飞:不高、无力的意思。

15 鲜:明。

16 声:指作品的声调、音节。

17 缀虑:就是构思。

缀:连结。

18 务:必须。

盈:充满。

19 刚健:指文辞的骨力。

实:充实,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20 其:指风与骨。

用:作用。

21 征鸟:指鹰隼一类的猛禽。

征:远行。

22 练:熟悉。

23 析:分解,这里有抉择运用的意思。

24 捶字:即练字。

捶:锻炼。

25 响:回声,这里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读者身上所起的作用。

不滞(zhì志),不停止,指作品的教育作用很丰富。

《淮南子·时则训》:“流而不滞。

”高诱注:“滞,止也。

” 26 力:功效。

27 瘠(jí吉)义肥辞:内容少而文辞多。

瘠:瘦弱,不丰。

28 统:统绪,条理。

29 环周:全面、周密的意思。

环:围绕。

30 索莫:枯寂。

莫:同寞。

气:这里指气势。

31 潘勖(xù续):字元茂,东汉末年作家。

《锡魏》:指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见《文选》卷三十五)。

当时曹操功业日隆,希望汉献帝给他特殊的赏赐,潘勖迎合曹操的意图,代献帝起草了这个文件。

32 思:企图。

摹:模仿、学习。

33 群才:当时其他文人。

韬(tāo涛):隐藏。

34 骨髓:即文骨。

畯(jǔn俊):一作“峻”。

峻:高。

潘勖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方面没有什么可取,但在辞句上和经典比较接近,所以刘勰认为有一定的骨力。

《才略》篇说:“潘勖凭经以骋才,故绝群于《锡命》。

”正能说明这点。

35 相如:即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

《仙》:指他的《大人赋》,里边主要描写神仙生活。

赋载《汉书·司马相如传》。

36 气号“凌云”:被称为有“凌云之气”。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司马相如向汉武帝奏《大人赋》,“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这里借以指《大人赋》的感染力。

凌云:指如驾云飞入天空,形容汉武帝被《大人赋》所写的神仙生活所陶醉。

37 蔚(wèi卫):盛大,这里指文章写得好。

宗:宗匠。

《汉书·叙传下》说司马相如的作品:“蔚为辞宗,赋颂之首。

” 38 遒(qiú求):强劲有力。

因为汉武帝爱好神仙之道,所以这篇赋的内容对他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39 鉴:察看。

40 定文:写作完成,最后定稿。

定:写定,改定。

41 术:方法。

 〔译文〕 《诗经》具备“六义”,第一项是“风”;这是进行教化的根源,同作者的情志和气质是一致的。

所以作者内心兴感而要抒发时,就应该先注意风教的问题;而在考虑怎样用文字来表达时,就应该先注意到骨力。

文字应该有骨力,就好比身体必须树立骨架一样;情感要能起教化作用,就像人都具有某种气质似的。

文辞如写得整饬准确,文章便有了骨力;能表达出作者昂扬爽朗的意志和气概,文章便能起明显的感化作用。

假使辞藻虽繁多,但风教作用不大而骨力软弱,那么文采必将黯淡无光,音节也难于动人。

所以在构思谋篇之前,便须充分培养自己的气质,做到辞句有力而内容充实,作品方能放射出新的光彩。

这对于写作所起的作用,就像猛禽运用翅膀一样。

所以,懂得怎样使文章有骨力的作者,文辞一定选择得精当;懂得怎样使文章有教化作用的作者,思想感情必然能抒写得显豁。

文字运用得准确而不能改易,作品发生的影响牢固而没有止境:这就是讲究风教与骨力的功效。

如果内容本来不多而辞句过于拖沓,文章写得杂乱而缺乏条理,这是没有骨力的表现;如果思想不周密,内容枯燥而文章的气势不足,这是无益于教化的说明。

从前潘勖写《册魏公九锡文》,企图学习经典的文辞,使别人都不敢下笔了,那是由于文辞骨力的高超;司马相如写《大人赋》,被称为有“凌云之气”,蔚然成为赋家的宗匠,那是由于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若能看到这些重要问题,就可以从事写作了;假使违背这些基本法则,就不要徒然追求文采的繁多。

(二) 故魏文称1:“文以气为主2,气之清浊有体3,不可力强而致4。

”故其论孔融5,则云:“体气高妙6。

”论徐幹7,则云:“时有齐气8。

”论刘桢9,则云:“有逸气10。

”公幹亦云11:“孔氏卓卓12,信含异气13;笔墨之性14,殆不可胜15。

”并重气之旨也16。

夫翚翟备色17,而翾翥百步18,肌丰而力沈也19。

鹰隼乏采20,而翰飞戾天21,骨劲而气猛也22。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23,则鸷集翰林24;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25。

唯藻耀而高翔26,固文笔之鸣凤也。

〔注释〕 1 魏文:魏文帝曹丕。

这里所引的话,见于他的《典论·论文》。

2 气:《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气”,指作者的气质在作品中形成的特色。

所以下面说气有“清”、有“浊”;有的作者有“齐气”,有的作者有“逸气”。

3 清浊:指阳刚与阴柔两种类型。

体:主体。

4 强(qiǎng抢):勉强。

5 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

6 体:这里指风格。

“体气高妙”也是《典论·论文》中的原话。

7 徐幹: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

8 齐气:齐地之气,特点是比较舒缓,属于阴柔的一类。

“时有齐气”也是《典论·论文》中的话。

9 刘桢:字公幹,“建安七子”之一。

10 逸:超越一般人之上。

曹丕《与吴质书》:“公幹有逸气,但未遭耳。

”(见《文选》卷四十二) 11 公幹亦云:下面所引刘桢的话,原文今已失传,但在本书《定势》篇及陆厥的《与沈约书》中,都曾引到他的议论。

12 孔氏:指孔融。

卓卓:优越。

13 信:的确。

异:指高出一般。

14 性:性质、特征,这里指优点。

15 殆(dài代):几乎。

16 旨:意旨。

17 翚(huī灰):五采的野鸡。

翟(dí敌):长尾的山鸡。

18 翾翥(xuānzhù宣注):小飞。

19 沈:即沉,低沉。

20 隼(sǔn损):猛禽,与鹰同类而较小。

21 翰:高。

戾(lì力):到。

《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 22 劲:有力。

气:这里指气概。

23 采:指文句上华丽的修饰。

24 鸷(zhì志):猛禽。

翰林:即文坛。

翰:这里指笔。

25 文囿(yòu右):文坛。

26 高翔:和上文鹰雉比喻联系起来看,是指风骨俱高。

〔译文〕 因此,曹丕曾说:“文章的气势随作者的气质而定,气质或刚或柔的主要倾向,那是勉强不来的。

”所以他评论孔融时就说:“他的风格特色是很卓越的。

”他评论徐幹时却说:“常常有齐地的特点。

”他评论刘桢时又说:“有俊逸的特点。

”刘桢也说过:“孔融很杰出,的确具有不平常的特色;他的创作中的优点,别人很难超过。

”这些话都是重视作者气质和文章气势的意思。

野鸡有着不同色彩的羽毛,但最多只飞一百步,那是由于肌肉过多而力量缺乏。

老鹰没有什么彩色,却能一飞冲天,那是由于骨骼强壮而气概雄健。

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也和这差不多。

如果文章写得既在内容上能起风教作用,而又在文句上富有骨力,但是缺少辞采,那好像是飞集文坛的老鹰;如果只有辞采而缺乏教化作用和骨力,就恰像文坛上乱跑的野鸡。

只有既具备动人的辞采,又富于感化作用和骨力的作品,才算是文章中的凤凰。

(三)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1,翔集子史之术2;洞晓情变3,曲昭文体4;然后能孚甲新意5,雕画奇辞6。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7。

若骨采未圆8,风辞未练9,而跨略旧规10,驰骛新作11,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12?《周书》云13:“辞尚体要14,弗惟好异15。

”盖防文滥也。

然文术多门16,各适所好,明者弗授17,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18。

若能确乎正式19,使文明以健20,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21,何远之有哉22?〔注释〕 1 熔铸:取法,学习。

《汉书·董仲舒传》:“犹金之在熔,唯治者之所铸。

”颜师古注:“熔,谓铸器之模范也。

”《体性》篇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

”其“熔式”和这里的“熔铸”意近。

2 术:道路,这里指子、史的写作道路。

在子、史的写作道路上飞翔,也就是观察、参考其写作方法。

3 洞晓:通达。

情变:指文学创作的变化情况,和《明诗》篇中“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总术》篇中“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的“情变”意同。

这里的“变”,指后面要讲的“通变”问题。

4 曲:详尽。

昭:明白。

体:体势,指后面要讲的“定势”问题。

5 孚:即莩(fú扶),芦苇杆里的白膜。

甲:草木初生时所带的种子皮壳。

莩甲,即萌芽新生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