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风”“骨”都是美学概念,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
“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审美特征1.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
追溯“风骨”的最初起源,可知“风骨”一词原是东汉以来上层社会品评人物风度气质的词汇。
当时人们对该词已有明确、稳定的理解。
即:“风”是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风度、风采;“骨”原是指人的骨相,借指人的内在品格、气质。
风表现于外,骨蕴含于内,骨力决定人的风神。
如果把人物品评中的风骨一词移植作文学术语,“风”最初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即鲜明的外部特色;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即坚实的思想、感情、义理等等。
风骨不仅涉及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而且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文学领域中的风骨侧重于人的神韵、风度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释“风”刘勰《风骨》开篇直接援引了《诗经》中的“风”,可见二者基本同义。
此外刘勰又表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风骨》篇原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中的文论观点之文学发展观、风骨

「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中的文论观点之文学发展观、风骨知识点概要上次推送我们针对《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神思》和风格论中的《体性》等篇章中出现的重点文论观点有选择性的进行了介绍,今天我们把目光转移,一起了解一下《通变》等章节中论述的艺术创作与继承以及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风骨。
特征分析刘勰关于文学发展观的论述是从内外两面展开的。
就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言,主要看时代社会。
《时序》等篇对此有系统的探讨。
依据刘勰所述,大致可以得出三点看法:一是文学随时代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一一质朴与文华一的互为消长:二是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或质胜于文,或文胜于质,或文质相激,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三是指出楚汉以后,文华过分,有背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加以矫正。
在《通变》中,他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来揭示造成“质文代变”的原因,并就如何纠正“由质及讹,弥近弥淡”的不良文风提出自己的主张。
首先,刘勰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诸要分类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术”两方面。
前者渊源于传统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现实主于“变”,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创作“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这可以视为一种写作策略。
其次,通变观不仅是写作策略,同时表现为对文学遗产和文学传统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文学传统和文学遗产是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以学习和钻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刘勰讲通变之术,就是正确处理古与今、因与革的关系。
其三,刘勰提出了作家贯彻通变思想应当掌握的原则和方法。
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也要把他落实到主体的修养和创作的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众说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一般认为,风当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
《文心雕龙》“风骨说”浅议

《文心雕龙》“风骨说”浅议作者:贺媛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1期摘; 要:本文认为“风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经历史空间意义的积累,内含之间既有承继性,也有创新性,不可以肢解开来解释,“风骨”是一个刚健有力的审美范畴,其中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志、个性、才力、积累,是众多因素的综合。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作者简介:贺媛霞(1994-),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风骨”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范畴,也是历来“龙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一个问题。
“风骨”这一命题论者各执一词,互相不能说服彼此,虽不乏睿智之辞,然而并没有统一具有公度性的看法。
“风骨”命题研究的这个局面恰恰说明了刘勰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杰出贡献。
一、众说纷纭的“风骨”对“风骨”的研究至今可谓卷帙浩繁,多位学者对“风骨”的意义进行整理统计研究,但是并不能穷尽。
较为周详的统计是1988年陈耀南先生在《<文心>“风骨”群说辨疑》[1]一文,其中关于风骨解释的统计有66种,风骨篇之所以成为聚讼纷纭的场地,论者在研究之时多有反思,提出与《文心雕龙》的骈文写作有关系,篇幅和对句限制了意义的进一步阐发。
本文在此基础上认为《文心雕龙》虽然是一部体大而虑周之作,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部创作论集,因而对于有些概念不可以严密的西方逻辑来论证。
本文认为“风骨”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范畴,不可过于比照单字解读,当然这么说也并不意味着“风骨”不可以分开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也将二者分而论之的。
本文认为“风骨”这个命题是一种美学理想,是一种骏爽刚健之力为主导的、关乎作家个性情貌的、关乎表情达意自然通畅的审美理想。
二、“风骨”释义“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本文认为端与直强调的是结言正而非结言奇,是著文之要义,也是合乎儒家思想的中正与平直的思想气质与人格理想的体现。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摘要:一、引言1.介绍《文心雕龙》2.阐述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二、风骨的内涵1.风骨的定义2.风骨与其他文学要素的关系三、风骨的审美理想1.风骨在审美中的地位2.风骨的审美标准及其特点四、刘勰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1.刘勰关于风骨的观点2.风骨在刘勰作品中的体现五、结论1.总结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2.强调风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正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巨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刘勰对风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理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围绕《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进行解读。
风骨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风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风骨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审美理想方面,风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风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它要求作品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其次,风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它要求作品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引人深思。
最后,风骨具有广泛的普世性。
它要求作品在传达情感上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
刘勰本人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详细阐述了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风骨的内涵,而且充满了风骨的审美理想,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总之,《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如何理解“风骨”?私以为“风骨”如人体,风为气血之气,骨为骨架,二者缺一不可。
如刘勰所说文辞需要骨就好像人需要竖起的骨架一样,表达的感情需要包含风,就好像人的形体需要包含气血之气。
既然要讨论《风骨》的当代意义,首先需要理解“风骨”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刘勰开篇说,“诗本六义,风冠其首”,在这里“风”是化感之源,是教化之义。
其次,刘勰又提到了“志气之符契”说明风骨之风是志气的外在表现,志气与风之间是“因内而符外”的“符契”关系,不仅如此,刘勰还花了大量的笔墨谈论风与气的关系,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到的“文以气为主”到曹丕评论孔融、徐幹、刘桢的语句,提出了古人的“重气之旨”,论证了风、情、气三者一致的辨证关系;最后一点要清楚是刘勰说的文风与当代意义上的文风意义并不相同。
“骨”本身指的是人的骨骼、骨架,刘勰认为文骨的形成是“结言端直”,即文章发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这是对文辞方面的要求,但是文骨侧重的是对文章的语言表现力,是无形的,它与文辞并不等同。
风与骨的关系,我认为刘勰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即“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翼。
”风骨是文章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那么,《风骨》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风骨》对文章写作提出的要求是“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这些要求有利于纠正现在部分文章华而不实,或者文辞粗糙的现象。
就拿曾经火遍中国的“梨花体”以及郭敬明的文章来说,前者语言粗糙毫无文采可言,而郭敬明的文章则是辞藻堆砌,二者都一样情志不显,缺少情志和气势。
所以我看郭敬明等人的文章也是如“雉窜文囿”。
不过我不认为现在有多少人能“风骨乏采”,因为文辞表达不好的话,基本上也难以读出风骨,容易辞不达意。
另外提到的是,文学本身就带有教化作用,“风清文峻”在任何时候对人类形成刚健正直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骨内涵

“风骨”说的内涵刘勰《文心雕龙》曰:“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指出“风”乃出自《诗经》。
在《风骨篇》里,刘勰提出自己对“风骨”的理解:“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即“风”乃是表达情感之始,“骨”则是文章结构所在。
可知“风骨”这一命题,当从“风”与“骨”两方面来看。
《风骨篇》曰:“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思不环周,莫索乏气,则无风之验也”,这是说“风”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必要性。
假如文章缺少“风力”,则枯燥无味。
那么“风”又是什么呢?《风骨篇》云:“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此乃风力酋也。
”司马相如乃汉赋第一大家,所作大赋《上林》《子虚》皆极尽铺陈,文采斐然。
而其“蔚为辞宗”,可见其文辞之功。
因此可以说,“风”即指文章的文辞表达,也是文章的表面形式。
如果文章没有文采,则干涩乏味,犹如道学家之言,这样的文章自然也不会是成功的。
在“骨”这方面,《风骨篇》提到:“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就是说,文章要有“骨气”。
如果文章缺少“骨气”,那么就会“繁杂失统”,即杂乱无章。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
这其中的“骨”即文章骨干、内涵,即文章的深层意蕴。
古人云:“文以载道”,“骨”虽说不全是“道”,然而却也包含“道”。
若文章空洞无物,没有思想内涵,那么就会失之流浮,如人之无心,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好文章。
然而“风”与“骨”绝不是互相独立而存在的。
一篇好的文章要讲究“风清骨峻”,即文采与内涵皆佳。
否则缺其一则不能称之为好文章。
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即文章空有好文采而言之无物,就是取悦他人,过于华丽。
比如魏晋时的宫体诗和骈体文、明清的八股,在开始时自然是文辞并茂,声色俱佳。
然而发展到以后越来越看重修辞与声律,只看重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作为文章核心的思想内涵。
这就是有风而无骨,自然不是好的。
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内涵与思想深度,那么文章就会枯涩乏味,又有粗野之感。
《风骨》篇与《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2023第12期·总第602期罗宗强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1〕本文立足《风骨》篇原文,对风、骨进行语义还原,以此来展现《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风”有两层含义,分别关乎“情”和“气”。
“骨”与文辞相关,是一种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关乎作者的才气。
“风骨”具有“风”和“骨”各自的意义之外,还强调了对经典的重视。
《风骨》篇所展现的《文心雕龙》文章观,对当下的文章写作仍具启示。
一、“名逾金石之坚”——大哉文章1.“文心”“雕龙”的实质是文章要“文”“质”彬彬何谓“文心”,何谓“雕龙”,最简单的方式,是先了解《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篇,《序志》第五十。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2〕这个“文心”指的是写文章背后的心意。
在这里他援用了典故,“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
〔3〕《琴心》和《巧心》的实际内容我们现在都不清楚了,不过留下了这样的说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一般项目“中国传统文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L21BZW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畅,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马雪,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
摘要:刘勰在《风骨》篇中重点论述如何创作具有“风骨”的作品,展现了《文心雕龙》的文章观。
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风骨》篇属于创作论,侧重于讲风骨之法,确立写作规范,即怎样才能有“风”和怎样才能有“骨”,是对文章创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要求。
《风骨》篇中的“风”和“骨”在文章中表现为具体的语言文字形式。
“风”主要表现在文章声韵上,要求声韵铿锵有力,而“骨”主要表现在文章语言上,要求语言结言端直,这两者都有一定的超越性。
“风”是对于情的一种升华和超越,而“骨”是对于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
无论是“风”还是“骨”,都承担起了文章功能之化成天下的作用。
“风”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情感人,而“骨”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理服人。
论《文心雕龙·风骨》篇的文化内涵及其影响

论《文心雕龙·风骨》篇的文化内涵及其影响《文心雕龙·风骨》是中国古代传世文学名著,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风骨》涉及的文学内容丰富而多样,既有论文又有散文,以及音乐,诗歌,戏剧等文体。
其中,论文是该作中主要的内容之一。
论文具有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国
古代思想上的渊源,像《春秋》、《诗经》、《论语》等,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学术等面向的智慧。
作品中提出了“和平、团结、礼义、文明”的理念以及“天生以及般
的理性”的观点,丰富了中国经典的哲学思想。
此外,《文心雕龙·风骨》中还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强调把审美当作品的
主题,重视审美的传播作用,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在散文中,作者以时事评
论人物,弘扬正气,倡导改革,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有观点认为,《文心雕龙·风骨》在儒家思想领域曾对后代造成重大影响,对于儒家思想和思想史今天
仍保留不渟。
从文学角度来看,《文心雕龙·风骨》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当今中国文学做出
了杰出的贡献。
这部作品早在元代就把哲学思想、文学事件、文学体裁和文学内容融为一体,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学形式使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品,其影响和
价值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心雕龙·风骨》是一部古老而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标志,
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值得细细品味与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
从而产生了“建安风力、“建安风骨”重要概念。
刘勰还提出了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的方法,即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并且要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文学思想
刘勰非常重视文风之正,而他以“风骨”这一描述性的词语概括优良文风的特征。
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风并不是指情志本身,但风是表现情志时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体中须有生气,方是活生生的人;抒发情志须有“风”,才能打动读者。
“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就是作品中情志表达的生动性、活跃性。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的特征是表达的鲜明、爽朗。
“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作者写作时必须情思饱满,精神健旺;还须思路畅通,情志贯通周流于整个作品,若“思不环周”,表达的断断续续,则必然无生气,无活力。
总之,风并不就是情志本身,而是指情志表达的明朗、生动,因而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骨”是指“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
”骨与文辞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结撰文辞中的首要条件,如同人体必需有坚实挺拔的骨骼一般。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骨之有无,取决于“结言”,即遣辞造句之是否端正、确切;骨的特征,在于运辞之精炼,即简约而切当。
总之,骨就运用文辞而言,要求用词造句端正精当,使作品显得精干挺拔。
“风”、“骨”分释已如上述。
“风”、“骨”合言,便是指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
《风骨》篇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明”与“健”,“清”与“峻”,便是风骨含义的概括。
具备风骨非常重要。
而在刘勰心目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美丽的文采,方为合乎理想。
他说若只有文采而无风骨,有似于雉鸟羽毛美丽,却没有力量,不能奋飞;但若有风骨而无文采,则似鹰隼骨劲气猛,一飞冲天,但缺少耀眼的色彩。
唯有两方面兼具,才是“藻耀而高翔”的“文笔之鸣凤”。
此种观点,充分体现了南朝的时代风气,那是一个非常重视文辞美丽的时代。
刘勰绝不曾脱离他所处的年代。
不过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两方面中,必须以“风骨”即文风端正为基础。
不然,即使“丰藻克赡”,也将“振彩失鲜,负声无力”。
风骨是刘勰对于文章总体风貌的审美要求,其实质是要求文峰端正。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文采,那便最为理想。
饰以文采属于“奇”一方面,风骨加上风采,便是奇而不失其正,是“执正以驭奇”的一种表现。
在刘勰这儿,风骨并不仅仅是对抒情性体裁的作品如诗歌的要求。
虽然《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情之含风”、“述情必显”等等,但对这“情”字还是应理解得宽泛一些。
可以理解为情志、情理,泛指内容而言。
当然抒情的诗歌最易于表现出“风力”即感染读者、
打动读者的力量,但非抒情性的作品,也会对读者产生某种效应,触动其心灵。
“风力”可以理解为感染力,也可以为折服力、说服力。
总之“风”的要求,就是让读者对作品的内容有鲜明、清晰的感受。
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
《明诗》篇言建安诸子的五言诗,“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晣之能”。
慷慨任气,即直抒胸臆,意气激荡,这样的作品,当然情感强烈,爽朗动人。
“不求纤密之巧”,“唯取昭晣之能”,意谓用笔较粗放,语言较质朴而少雕琢,只求表现的明朗。
这样的作品,当然不会“瘠义肥辞”、“膏腴害骨”。
“建安风力、“建安风骨”以后成为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
以下是称说应用性文字、公文具有风力;如论优文封策宜“气含风雨之润”,劾奏文宜“砥砺其气,必使笔端振风”、“气流墨中”,檄文应“气似搀枪所扫”、“气盛而词断”,称赞臧洪歃辞说“气截云蜺”。
均是指作品给读者以十分鲜明的感受。
其感受或滋润,或刚正,或凌厉,或悲壮,各不相同,但都是因作品的内容表达得明朗清晰,因而作用于读者,能收到“风行草上必偃”的效果。
此外《诸子》称《列子》“气伟而采奇”,指其书给读者气伟不常的强烈感受,也可以说《列子》具有风力。
以上所举为言“风”、“气”之例。
言“骨”者,如《风骨》称“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
潘勖《九锡文》模拟《尚书》等儒家经典语言风格,刘勰认为此种语体富于端正典雅之美,故称其“骨髓峻也”。
刘勰标举风骨,那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呢?还是要从学习古人入手,也就是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即写作规律。
并且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是变化的,作者应在这方面力求创新;而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包括风格特点,却是古今一致的,所谓“诗赋书记,明理相因”,作者必须很好的了解、掌握,即所谓“参古定法”。
对此刘勰亦十分重视。
参考文献:1、《刘勰评传》,杨明,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李春青,高等教育出版社
3、浅论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刘楠,《西江月下旬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