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头疼,这书的文言文就像一道道密码,得慢慢去破解。

不过一旦入了门,那可真是发现了宝藏。

刘勰这人可太牛了,感觉他把文学这事儿琢磨得透透的。

从文学的起源开始讲起,就像在给文学追根溯源,说什么“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就好像告诉我,文学是从人心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东西,就像花朵从土里冒出来一样自然。

在讲到文章的风格时,那更是五花八门。

有典雅的、壮丽的、新奇的各种风格。

我就想啊,这就像人一样,有的人端庄稳重,有的人热情奔放,文章也是各有各的性格。

比如说那种华丽的文风,就像穿着盛装出席宴会的贵族,每一个词藻都是精心挑选的珠宝。

而朴素的文风呢,就像穿着粗布衣裳但却干净质朴的邻家姑娘,别有一番韵味。

书中对于批评家的要求也很有意思。

批评家不能瞎批评,得有眼力见儿。

这就好比一个美食评论家,自己要是个味觉失灵的人,还怎么去评价菜的好坏呢?批评家得自己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作品。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毛病”,就是读起来太累人了。

文言文毕竟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太多,有时候一句话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意思。

但是这也像在爬山,虽然过程很辛苦,可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了那么美的风景,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当我第一次翻开《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发怵。

毕竟这书名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有点多余。

这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却又亲切和蔼的老师,耐心地跟我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的种种奥秘。

在书中,刘勰对于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方法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对文学懵懵懂懂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他提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的人可真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草地上野餐。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湖水的清新气息和花朵的芬芳。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树。

它不像周围的树木那样挺拔直立,而是有一些弯曲,树枝也显得有些稀疏。

但就在那弯曲的树干上,竟然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小鸟身上,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可当我拿起笔,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我试图描述那棵树的形状,小鸟的歌声,还有阳光的温暖,但总觉得词不达意。

这时候,我想起了《文心雕龙》中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少了,对于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

于是,我重新回到公园,坐在那棵树下,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气息。

我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树叶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而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

小鸟的歌声也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这样一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再次动笔,这次就顺畅多了。

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心雕龙》读后感1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先说这书名吧,“文心雕龙”,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

“文心”就像是在说文学的那颗心,是灵魂所在。

而“雕龙”呢,就好像是要把文章雕琢得像龙一样精美。

这就好比是厨师做菜,不但要食材好,还得精心烹饪,把菜品弄得像艺术品一样。

书里讲到好多关于文章怎么写的门道。

像什么文章的风格啊,有的风格就像个文静的小姑娘,细腻温婉;有的呢又像个豪爽的大汉,气势磅礴。

而且还说写文章得有情感,不能干巴巴的。

这就跟人说话一样,要是没感情,就跟念说明书似的,谁愿意听啊?比如说写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如果没有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在里面,就变成了简单的地理描述,那多没意思。

它还提到文章的结构,这就像是盖房子。

得先有个稳固的框架,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你看那些好文章,开头就像一个吸引人的大门,把你引进来;中间就像房子的各个房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结尾呢,就像一个漂亮的屋顶,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而且我发现啊,古代的这些文学大家们可真聪明。

他们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花花绿绿的写作工具,也没有网络上那么多素材,但是人家就能琢磨出这么一套关于文学的大道理。

这就好比是在简陋的厨房里,做出了满汉全席。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老古董似的书,能好读到哪儿去?可看进去之后才发现,刘勰简直就是文学界的超级大神啊!
你想啊,他把文学这事儿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就像一个经验超级丰富的老厨师,把文学这道菜从选材(素材的收集)到烹饪(创作的过程),再到摆盘(文章的结构和形式),都给你讲得明明白白的。

比如说在讲文章风格的时候,他不是干巴巴地给你定义什么是典雅,什么是壮丽,而是像个老到的品茶师,从不同的文章里品出各种风格的味道。

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跟着师傅学艺的小徒弟,在文学的茶会上一点点学着分辨各种茶香。

书中提到创作要“神与物游”,我理解这就好比我们的精神要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在万事万物之间穿梭跳跃。

当我们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这个小精灵就得跳到花丛里、树枝上,感受春风的轻抚,然后把这些感受带回来,变成文字。

这可比那些只会坐在屋子里瞎编乱造的创作有趣多了,也真实多了。

这书也不是那么好啃的。

有些地方就像绕口令一样,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文字迷宫里的小老鼠,转了好几圈才找到出口。

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读完之后特别有成就感,就像爬上了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峰,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能看到很美的风景。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读《文心雕龙定势》,初时有些懵懵懂懂,感觉它的理论既深奥又玄虚。

读到刘勰所说的“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我感觉他在强调文章的体裁、情感与风格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就如同我们看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比如诗歌可能有它抒情表意时独特的趋势和风格,散文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姿态。

这让我想起平时读诗词,像李白的诗,大多情感豪放奔腾且诗意纵横开阖,这是他诗歌独特的“势”;而李清照的词,情感细腻婉约,词句多有一种轻柔的“势”。

这种“势”是根据诗人、词人不同的情致,以及诗词这种体裁所构成的。

特别触动我的是,文中提到的各种文体的写作之“势”不能互相混淆杂用。

这让我思考到写作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的适用性。

比如说写议论文,如果徒有华丽的辞藻像写散文一样的松散结构,那基本不能很好地阐述论点论据。

就像我以前写作文,有时候想把记叙文写得特别灵动精美,大量用抒情描写,结果却忽视了记叙文记事的根本,把事情写得断断续续。

后来我明白了,每个文体都有它该有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趋势,我们需要顺“势”而为。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在谈创作技巧层面上的事情,更是在传达一种文学创作的理念。

他希望创作者要尊重不同文体间的特性、尊重情感的表达与体裁之间的契合关系。

而且在创作的时候,要顺应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趋势。

对了还想说,文中很多概念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消化的,需要反复多读几遍还得结合具体作品才能慢慢体会。

像文中在阐述各种“势”的时候,列举了很多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如果对这些作品的熟悉程度不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但是一旦理解了这种理论,在今后阅读作品时就能更好地从风格和趋势上去把握作品的精髓,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很多关于风格上的迷茫或许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此外,在我们日常的写作、文案创作等,《文心雕龙定势》的理论都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遵循一种约定的体裁趋势和表达情致的风格规律,能够让自己的作品更加有条理、更加准确地感染读者。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龙》读后感1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

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

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

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

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

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

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诗》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

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

”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这些都是刘勰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下了如“故知文变染乎世情,……虽百世可知也”等这样的命题。

关于文学的文体,在刘勰心中,文学作品的范围很广泛,把经、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纳入进来了。

他用了二十篇来阐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分文“文”和“笔”两大类。

对于每种文体,刘勰都从四方面考虑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思是要推究各种文体的根源与流变,解释其名称,彰显其名义,选择代表性篇章,阐述其体质特征,规格要求,要领方法,力图在理论上形成系统。

分别对诗歌、楚辞、汉赋加以重点论述。

关于文学创作,这部分历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或许这部分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在这部分,就作家、文章等角度而言,论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维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与物游。

”论作家的情感投入,如《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采》篇:“昔诗人什篇,……此为情而造文也。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刘勰认为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必须具有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是难以感染人的。

刘勰还论述到了作家的个性风格,认为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有四个因素:才、气、学、习。

如《体性》:“然才有庸俊,……其异如面。

”还论及了文章的写作步骤,在《熔裁》篇提出了“三准”的说法,论文章的表达方式如《征圣》篇:“或简言以达旨,……或隐义以藏用。

”除此之外,刘勰还论及了文章的修辞方法,具体体现在《夸饰》、《比兴》等篇目中。

关于文学批评部分,刘勰的观点是比较新锐,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论及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方法、标准、文学批评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如《知音》篇:“是以将阅文情,……六观宫商。

”等语句。

虽然,《文心雕龙》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最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著作,仔细研读这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创作,这部经典作品也就会永放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