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雕龙》有感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文心雕龙读书心得篇一: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比兴》读书笔记世承班王丽婷《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觉得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博大而精深,让我困惑不已。

但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味,联系古往今来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意思说比是比附,是按照事物的相似处来说明事理;兴即兴起,是根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托感情。

起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但是想到以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明白了。

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的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经典。

这部著作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的创作理论、修辞技巧、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文学批评理论。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创作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文学的“情”、“意”、“志”、“思”四个层次,认为一个作品要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品质。

这一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加深对文学创作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修辞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提出了“比兴”、“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些修辞手法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每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作家在创作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来选择合适的文学风格。

这一观点为后人提供了对文学风格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批评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部著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为当今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在阅读《文心雕龙》这部千古传世之作后,我深感震撼。

它不仅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鉴赏、批评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文心雕龙》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

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文心雕龙》中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

在《文心雕龙》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关于信仰、虔诚、智慧、仁爱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为佛教事业尽心尽力的高僧,还是为民请命的英雄,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正是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然而,《文心雕龙》中也不乏揭示人性黑暗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权谋、欺诈、背叛、贪婪等丑恶现象。

这些现象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正是这些黑暗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这种变化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防止自己走向堕落的道路。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南朝齐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文化评论家。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完《文心雕龙》,我深受启发,对于文学创作和欣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的见解。

他将文学创作比喻为“雕龙点睛”,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细节的重要性。

他强调一个作品的巧妙之处往往体现在微小的细节上,这些细节能够为作品增添生机和活力。

通过刘勰的解读,我认识到创作者应该注重细节,因为只有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作品才能更加饱满、精彩。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的分类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四体”说,认为文学应该分为平、仄、平仄和抑扬四种体式。

刘勰认为不同的体式在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时有着不同的效果和特点。

这一理论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欣赏和理解不同体式下的作品。

此外,刘勰还对于文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他介绍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夹叙夹议等等。

他认为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学会了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作品,使其更加生动和有力。

除了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分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对于经典文学的欣赏与鉴赏。

他认为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他对于经典作品的点评和赞美,使我对于经典作品的价值和魅力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因此,我决定通过阅读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让我获益匪浅。

刘勰通过自身卓越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诸多奥秘。

他的理论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古代文学,也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认识到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智慧和情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刘勰。

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批评理论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权威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心雕龙》一书共分为三十篇,涵盖了诗、赋、文、曲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批评理论。

刘勰以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例证,深刻地分析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经验。

他在书中提出了“章法”、“比兴”、“典故”、“评价”等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技巧,他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有章法严谨、比兴贴切、典故丰富、评价得体的特点。

他还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注重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精准,提出了“意在笔先”、“笔在意后”等创作原则。

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的学识渊博和思想深邃。

他对古代文学的批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他的理论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文心雕龙》这部经典之作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见解和精湛的文笔,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的权威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通过对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他从文学的内涵、形式、修辞、意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理论,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和教诲。

首先,刘勰在书中提出了“雕龙之术”,即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才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仅需要灵感和情感的驱动,更需要对语言、结构和形式的精雕细琢,才能够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其次,刘勰在书中提出了“知音之学”,即文学创作的内涵和意义。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仅需要有新颖的思想和观点,更需要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洞察,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此外,刘勰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辞、意象、风格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今后的文学创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见解和丰富内涵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今后的文学创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文心雕龙》将继续在文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人提供宝贵的文学批评经验和启示。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读刘勰的,仿佛是在与一位穿越千年的智者对话。

初读时,只觉文字艰涩,道理深奥,差点就半途而废。

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竟也咂摸出一些滋味来。

这篇文章开篇就提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刘勰认为文的作用是极大的,它和天地一起产生。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也处处都有“文”的影子吗?比如说,我们发的朋友圈,写的小日记,甚至是和朋友聊天时的一句俏皮话,其实都是某种形式的“文”。

就拿我上次参加的家庭聚会来说吧。

那天,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大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着,锅碗瓢盆碰撞出的声音,就像是一场特别的交响曲。

小孩们在客厅里跑来跑去,笑声像铃铛一样清脆。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这一切,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

这时,表妹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姐姐,你看我画的画好不好看?”我接过她手里的画纸,只见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房子,房子前面有花园,还有一群小人儿。

表妹眨巴着眼睛看着我,期待着我的夸奖。

我仔细地看着那幅画,对她说:“宝贝,你画得太棒了!这房子看起来好温馨,这些小人儿也特别可爱。

你跟姐姐讲讲,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呀?”表妹听了我的话,兴奋地开始讲起来:“姐姐,我画的是我们一家人,以后我们就住在这个大房子里,天天都能一起玩。

”听着表妹天真的话语,我心里一动。

这不就是一种最纯真的“文”吗?她用画笔和色彩,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愿望。

虽然她可能还不懂得什么是写作,什么是修辞,但她的这幅画,就是她的“文”,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再看看大人们,他们一边做饭,一边交流着做菜的心得。

“这道菜啊,得多放点盐,不然没味道。

”“哎呀,你那火候得掌握好,不然就糊了。

”这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其实也是一种“文”。

他们在交流中传递着生活的经验和智慧,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而当饭菜端上桌,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长辈们回忆着过去的日子,讲述着那些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年轻人们则谈论着工作、梦想和未来的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文心雕龙》有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读《文心雕龙》有
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文学从古人
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

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

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

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

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
“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

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

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 (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

”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

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
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 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 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

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理性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进程愈快,文学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

忧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学与美学的人生态度中,寻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