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读后感(一)
七步诗读后感范文五篇

七步诗读后感范文五篇《七步诗》是三国时代魏国曹植所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文采出众,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七步诗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七步诗读后感1在三国。
魏时期,曹操有两个很出色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七步诗读后感。
曹操去世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弟弟曹植,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便想方设法害死曹植。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原来兄弟之情在权利面前时如此不堪一击的。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这首《七步诗》。
诗的意思是这样的: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羹。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后来,这首诗的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涵,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我觉得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它在教育着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因名利权力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
国家也一样,比如朝鲜和韩国,本来是同一个国家的,现在却弄到断绝一切关系的地步。
朝鲜,这个国家的生活一直都处于低水平。
两国的不团结,令周边的局势变得不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其实,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安定团结、和谐相处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每天早晨,妈妈都要让我背一首古诗。
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七步诗》。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来历令人惊叹。
曹操与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流芳千古,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是谁?中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是指建安(建安是汉朝献帝的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20年)年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公元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
“建安风骨”流芳千古,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是谁?这段时期,曹氏势力统治了大权,在曹氏推动下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四言或者五言的形式进行写作。
建安文学是由曹操率先开创和倡导起来的。
当时,东汉末年,皇室衰颓,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儒家思想也开始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力量,文学开始摆脱原道经学的桎梏。
以曹操为首的曹氏父子早已具备了反传统的思想,他们不再将文学当成阐述经典的工具,而是重新反思文学的价值和作用,回到了文学的表情达意的原本轨道中。
以曹操为首的曹氏集团把控了朝政大权。
曹操本就是个大枭雄,不仅具有政治、军事上的才能,而且在文学上也写得好诗。
正是在文人曹操的推动下,建安风骨才得以流传千古。
曹操率先打破了儒学的限制,采用通俗易懂的乐府诗体创作诗歌,表现现实和抒发个人的强烈情感。
“建安风骨”流芳千古,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因为曹操的声望,以及曹操独特的艺术眼光,追随他的人很多,北方许多文人积极响应。
最有名的就是建安七子,以及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这些人的创作风格接近,因此形成了一个没有组织的文学群体,历史上称之为建安文学。
那么,曹操的诗歌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在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曹操的诗歌独占鳌头。
居士认为建安文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就是曹操。
在世流传的曹操的诗歌有20多篇,都是乐府诗体。
主要内容:一是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比如《龟虽寿》《短歌行》《薤露行》;一是歌咏祖国壮丽河山,如《观沧海》;一是表现老百姓的疾苦,如《蒿里行》《苦寒行》等。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时期通常从汉末黄巾起义算起,到三国鼎立时期魏明帝景初(公元237—240年)末年为止,包括五十多年的时间。
在汉末大动乱的时代,战场上群雄并峙,逐鹿中原;文坛上俊才云蒸,作家辈出。
诗人们秉受时代的豪气,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形成了浑厚、刚健、质朴的风格和慷慨悲凉的情调,这就是后代所称颂的“建安风骨”。
由于三国之中曹魏集团的文学成就最高,因此建安文学主要指曹魏文学。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凭借其政治地位吸引了一大批文士聚集在自己的周围。
他们都有远大的抱负,想依附曹氏集团为平定天下做一番事业。
这就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文学史上所说的“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本人又是杰出的文学家。
他不但开创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而且诗歌以沉雄刚健的气势成为建安文士的表率,散文以清峻通脱的风格开出崇尚通达的魏晋文风。
曹丕诗歌风格清婉,感情真挚,更多地继承了汉代文人诗的传统。
曹植一生因前后期的生活遭遇不同,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史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典型特征。
他是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赋作家,对五言文人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以外,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六人都属于曹魏集团。
此外还有蔡琰、左延年等作家。
他们都经历了汉末战乱,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主要在建安年间,作品具有共同的时代风貌,也有各自的特色。
曹魏集团的政治需要改变了取士的标准,促进了建安学术思想的解放。
并催生了建安文人普遍推崇真性情的思潮,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之中,就形成了建安诗歌对人生永恒价值的共同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曹和建安文人重视文章的价值,提倡壮思与文采并举的文学创作观。
在辞赋方面,他们由汉代的大赋转向抒情小赋,在文章方面,散文风格普遍转向清新通脱,骈文也在此时形成。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摘要:曹植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此时代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渴望建功立业,而且当时的文学发展方向也是有建功立业倾向的。
曹植作为当时文学创作名人,并且还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
曹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尤其是以诗歌的成就为代表。
曹植的诗歌保存下来的大约八十多首诗,在不同种类的诗歌中都有对自己人生理想追求的抒发,尤其是建功立业思想的抒发在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曹植的生活是波澜曲折的,他不能把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实现,寄托于诗歌的创作,在他诗歌中展现他的建功立业思想。
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曹植诗歌的分析,从诗人的时代背景、诗歌作品、思想倾向变化、意象、建功立业思想产生的原因方面来论述诗人曹植诗歌中所反映的建功立业思想。
关键词: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Abstract:Cao Zhi was born in the warlord era, by the tim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coupled with the many times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are eager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a tendency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Cao Zhi was as literary celebrity, and wa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Jian'an literature. Cao Zhi of Jian'a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o hav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especially i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oem as the representative. Cao Zhi's poetry preserved approximately80poem, in different kind of poetry has on their life ideal pursuit of the express, especially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expression in poe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Cao Zhi's life is tortuous climax, he cannot put their lofty political aspirations, hopes in poetry creation in hispoetry, shows his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ao Zhi's poetry, poets from era background, poetry, thought tendency change, image,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causes aspects of poet Cao Zhi poetry as reflected in the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Key word:Cao Zhi Poetry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前言曹植生活于东汉末及三国时期,当时国家政权分裂,军阀混乱挣权夺利,在社会上充满着各种危机。
曹操与曹植诗歌忧患意识论文

曹操与曹植诗歌忧患意识论文摘要:曹氏父子作为建安七子中的杰出代表,共同开辟了中国古代诗史的“黄金时代”,贯穿其诗歌艺术中的忧患意识也就此源远流长,为后人咀嚼、感喟,这种责任感、使命感与忧患感,也成为中华文人不断传承发展的一种民族气度。
文学中的忧患意识几乎成了我国有责任感的文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从周易到诗经,从远古到近代,忧患意识从社会政治、个人生活到自我内心的超越,始终是文学之意义的一个重要的承载。
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就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忧患意识。
结合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文的自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人的觉醒”是这种忧患意识充盈诗文之中的直接原因。
曹操、曹植父子作为建安七子的杰出代表,文学作品具有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安风骨,其中,贯穿其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最能体现这种气度。
一、曹操:兼为文人的政客之忧曹操表现出的是一种兼为文人的政客之忧。
曹操的作品以质胜文,绝无繁华辞藻的堆砌,有乐府诗歌的韵味,个性十分鲜明,读来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跌宕悲凉。
曹操的身份以政客为主,他作为东汉末期军阀混战中的一代枭雄,诗歌中的忧患之感首先体现在一种天下意识之中。
曹操始终以平治天下为己任,他目睹了东汉政权的腐朽,认识到朝代末落,百姓疾苦的现实,因此利用自己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走上了“治人”、“平天下”的道路。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之感。
除了对天下兴亡与个人责任的感喟,曹操更直接地对国事民生进行了描摹,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仁民爱物与拯世济民的情怀。
曹操的诗歌有许多“诗史”性作品,乃“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钟惺《古诗归》卷七)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薤露行》与《嵩里行》二篇。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曹操颁布了《军法令》,其中有云:“旧土人民,死丧略尽。
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可见,曹诗直陈其事,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抑耐不住的真实感情。
王世贞曰:“曹公莽莽,古直悲凉。
”(《艺苑巵言》卷三)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曹公诗作的悲与健。
曹操诗歌建安风骨

曹操诗歌与建安风骨经历了两汉诗坛数百年的沉寂,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在建安时期得到了爆发般的发展,使得后人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冠以“建安风骨”来概括整体风貌。
作为这波澜壮阔景象的第一峰,曹操无疑是这个诗歌时代的开启者。
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曹操对当时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文学活动、文学创作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鉴于曹操在当时作家群中地位的代表性和特殊性,本文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浅谈曹操诗歌与建安风骨的形成。
一、曹操与建安文坛唐初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间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里所说的风骨,即所谓“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建安风骨。
谈起建安文学,尤其是建安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往往以“风骨”来概括。
可以说,“风骨”是建安文学最具时代特色和概括力的词汇。
然而,人们对于“风骨”一语的理解却见仁见智。
“风骨”一词,既反映文学的内容,与情、气相联系,又代表着言辞的外在形式风格。
建安风骨作为一种时代性的文学气象,形成于汉末乱世。
当时政治上的主宰曹操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篇》)。
因为曹氏父子对于文学的爱好,在其周围迅速集结了一大批著名文人,“一时彬彬之盛”(《中国古代文学史》),成为建安诗人的主体,构成了汉末动荡的社会中非常奇特的壮阔文学景象。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形成了相对一致的文学风格,“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曹操是这个时期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一、对建安的定义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二、概况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兴盛的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曹操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曹操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建安文学的影响建安时代,得名于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建安纪元。
建安共二十五年从公园196年到220年,然而文学和史学上所称的建安时代,往往超越这二十五年,而大体包括自汉灵帝末到魏明帝初的四五十年时间。
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建安文学不属于两汉文学的范畴,而应该作为魏晋文学的一个起点。
建安文学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崛起于二、三世纪之交。
为后人所盛称的“建安风骨”,便是这种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
什么叫“风骨”,近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根据这些说法,“风”是指作品有充实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骨”是指作品刚健有力的语言风格。
实际上,建安文学大都具有这两方面的特征。
建安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诗歌。
在散文(主要是表、令、书、论等)和辞赋(主要是抒情小赋)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建安文学的兴起并取得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决定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
长年的战乱和饥荒,民不聊生,城邑空虚,田园荒芜,白骨遍野。
建安文人生活在这样的年代。
他们或者是这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或者是这个巨大变乱的目击者,对于这种惨烈的社会现象都有切身的感受。
于是那些记述时事、描写离乱、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
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此时的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而得到自由的发展。
就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说,两汉文学在它的变化过程中也已为建安文学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文学批评的开展,也是建安文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文学的发展,建安文人对于文学的价值和作用,对于各种文体的要求和特点,以及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的认识,比起前人来也有提高。
除了上述各点之外,我们还不得不提到曹氏父子对建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所起的一定作用。
曹氏父子不仅是当时政治上的领袖,同时更是文坛上的领袖人物。
他们不仅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给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影响,而且以他们的优秀创作给当时的作家以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读后感(一)]
读书笔记——《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一、p1-5读感:
建安文学的几个特点:
(一)建安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读后感(一)。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记载:“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这一说法比较精妙地点出了这一时期文学的这一特点:情文并茂,文质相称。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感情内容组织文辞,用文辞润饰内容。
(二)建安文学比较好地继承了《诗经》《楚辞》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内容,写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比如曹操的诗歌被称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薤露行》真实记录了“董卓之乱”,而《蒿里行》则实录了董卓之乱后继之而起的军阀混战,曹丕、曹植的诗歌也从不同层面、侧度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建安文学是一种创新的文学。
他们在原有文学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并不囿于原有形式,赋予他们新的用法和意义。
四言在东汉时期基本不再使用,而建安文学继承创作,使之焕发新的活力,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都是传诵古今的经典四言之作,读后感《《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读后感(一)》。
五言诗在这之前产生了《陌上桑》《古诗十九首》等优秀作品,但还是通过建安文人的大量运用才得以确定其牢固的基础地位,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文学样式之一。
而这一时期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七言诗作:曹丕的《燕歌行》。
建安文人写得最多的是乐府诗,他们很擅长用乐府的旧体裁写新的时代内容,上文刚刚提到的《步出夏门行》在乐府诗歌中属于挽歌,而曹操却能用此写海一般的壮阔胸怀和对生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些都是他们的创新之处。
(四)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朱熹曾解释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比兴的传统是由《诗经》开创的,建安文人也经常模仿或化用。
如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都引用《诗经》中的一些成语。
再比如曹植《美女篇》整篇都用美女比喻自己,用美女的盛年待嫁来兴起自己怀才不遇、长期压抑的心情。
(五)语言也非常质朴刚健,清新自然。
一些学者评论,如刘勰《文心雕龙》:“建安之初,五言腾踊。
……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近人黄凯《诗品义疏》也说:“其称景物则不尚勇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
”这可能与他们重视向民歌学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