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雕龙》读后感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

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

《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 __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

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从刘勰《明诗》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

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

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

《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

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文心雕龙读书笔记一、关于《文心雕龙·征圣》中圣人之道是检验文章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论述《文心雕龙·原道篇》已给这本探讨文学理论的著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

一个大大的光环套在它的头上——道。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虽然不是提倡先道德而后文章,但是本质的思想还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一个人在写作之前就要像《论语》中说的那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圣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世界中的道如实地反映出来,“圣人之情,见乎文辞”是为圣人文章。

只有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才是好的,因为只有圣人才有能力感悟天地间最本质的道,只有是在对道进行阐述与遵从了道的基本规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换句话说,道是文章的充分条件,文章是检验道的必要条件,道与文章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很牢固,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事例来对这一推论进行论证和阐释。

《征圣》、《宗经》是对《原道》的承袭和发展。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在文中刘勰再一次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阐述文学对道的承载作用,以及对学习符合圣人道德的文辞对现实的知道意义“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他们都是按照先王圣人的礼法来办事情,所以取得了成功。

在《原道》中只是说了有了道的文章就自然有了文采,在这里则具体讲述了文采对生活的反作用。

后来韩愈提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就是这个意思的发展和演变,文辞是以道为依仗的,但是掌握道我们要先从掌握圣人的文辞开始。

道与文辞辨证关系的阐述也为后文创作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征圣》一篇中第一次正面提到技巧,“‘****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诗缘情,在写作当中真情实感对写作的帮助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巧妙的文辞来修饰这样的感情,一篇好文章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心雕龙》读后感1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龙》读后感1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刘勰。

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批评理论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权威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心雕龙》一书共分为三十篇,涵盖了诗、赋、文、曲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批评理论。

刘勰以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例证,深刻地分析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经验。

他在书中提出了“章法”、“比兴”、“典故”、“评价”等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技巧,他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有章法严谨、比兴贴切、典故丰富、评价得体的特点。

他还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注重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精准,提出了“意在笔先”、“笔在意后”等创作原则。

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的学识渊博和思想深邃。

他对古代文学的批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他的理论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文心雕龙》这部经典之作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心雕龙观后感文学的艺术与创作的智慧

文心雕龙观后感文学的艺术与创作的智慧

文心雕龙观后感文学的艺术与创作的智慧文心雕龙,这是一本由刘勰撰写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著作,被誉为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奠基之作。

本书以雕龙为喻,借用这一形象描绘了创作之难,以及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艺术之美。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学的艺术与创作的智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在文学创作中,艺术是无处不在的。

艺术是一种创造和表现美的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艺术不仅体现在文字的组织和结构上,还展示在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形象描绘等方面。

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挑选和雕琢,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创作者通过对语言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其次,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智慧。

文学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经历,更承载着社会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创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传递感知美、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小说,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成为读者心灵的精神糖果,给予人们启迪和思考。

另外,文学作品还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历史和时代的记忆。

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经历,更展示了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变迁。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文学作品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学的智慧。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与创作的智慧也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启示和指引。

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往往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思考和借鉴。

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相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中汲取智慧,得到对于生活的启示。

艺术与创作的智慧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在于传递给读者对人生的启发和思索。

总之,文心雕龙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文学的艺术与创作的智慧。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我们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和智慧。

读刘勰《文心雕龙》:雕刻中国龙,文化是心脏

读刘勰《文心雕龙》:雕刻中国龙,文化是心脏

读刘勰《文心雕龙》:雕刻中国龙,文化是心脏我接触《文心雕龙》不算晚,大约是在高二的时候,买到一部开明书店出版的铅印线装本范注《文心雕龙》,如获至宝。

后来上大学读了中文系,并且是在郭绍虞先生门下,于是与《文心雕龙》又接近了一步。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作。

它考察先秦至齐梁各体文章的写作,总结为理论,系统论述了文章的本质、起源,文体和创作,发展与流变等问题,影响深远。

如鲁迅所评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我读《文心雕龙》,遵循古人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刘勰的思想。

刘勰,《梁书》和《南史》有传。

他自幼贫寒,二十岁进南京附近的定林寺,投靠著名佛学家僧佑读书。

到了梁朝,刘勰才步入仕途,曾任东宫通事舍人等职。

后奉梁武帝萧衍之命,回到定林寺整理寺中所藏经卷,后申请出家,不一年而卒。

刘勰撰写《文心雕龙》在其而立之年梦见手持丹漆礼器随孔子南行以后,其起因来自梦见孔子的启示。

写成后,扮成小贩,负书等候时为齐重臣并文坛领袖的沈约于道旁以自荐,受到沈约的欣赏。

刘勰一生的思想出入儒释两家,而在撰写《文心雕龙》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正深。

他写书是为了学习孔子,弘扬文道。

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此书前五篇的“文之枢纽”部分,为何集中阐述宗经的主张,把六经视为文学之源和文学的典范。

当然,刘勰一生多在寺庙中生活,而且阅读整理佛教典籍,耳濡目染,自然也影响到他的思维。

读《文心雕龙》,可先读书的最后一篇《序志》。

作为全书的序言,这是一篇了解《文心雕龙》写作动机和全书理论结构的关键文章。

《序志》篇批评了齐梁文风:“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释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认为近代的文风,不尊文体,追求奇诡,徒尚文饰。

同时,还对此前的文论给予了评价,认为此前的文论“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所以读《文心雕龙》,不仅要把脉刘勰的思想,还要了解齐梁时期文学的状况以及此前文论的发展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文心雕龙》有感
阅读完《文心雕龙》,可感觉出,全书可谓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割裂的一部巨作。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
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

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威信主义了。

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

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

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

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没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史上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汉语言102 韦晓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