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导读·文心雕龙神思篇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 神思》导读_杨玉柱

《文心雕龙· 神思》导读_杨玉柱

《文心雕龙神思》导读杨玉柱《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梁代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刘勰的一部文学批评巨著。

这本书共五十篇,包括总论五篇,文体论二十篇,创作论十九篇,批评论五篇,最后一篇《序志》是总结全书的自序。

这部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最系统的一部。

其中创作论部分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对艺术构思、个性风格、文质关系、继承革新、写作技巧、对偶声律以及风骨、情采、夸饰等问题都做了广泛而精辟的论述。

“神思”是该书中第二十六篇,也是创作总论。

文中讨论的面很广,从构思前的准备工作到构思中的想象,再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直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

它肯定了艺术构思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作家积极展开想象,认为通过主观想象可以“寂然凝虑,思结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来。

但想象与夸张,又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

在作家的整个艺术构思过程中,想象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

作家创造力的大小,凭依的正是想象力。

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作家都很重视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他们谓之为“神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神思”篇。

他把神思视为“驭文之大术,谋篇之大端”。

对神思过程最为重视,体验也最入微。

在文章中,他首先对神思定义,“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我们所谓神思就是由此及彼的联想,即现在我们理解的想象。

晋代陆机曾在他的《文选》中谈到构思时必须聚精会神,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刘勰在“神思篇”中继承了《文选》中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进一步论述和发挥,指出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结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他还明确的认识到,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他以“博见为窥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的形象化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8讲:神思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8讲:神思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8讲:神思篇)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8讲:《文心雕龙.神思》篇导读教学内容:《文心雕龙.神思》篇导读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神思》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导读《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

从本篇到《总术》的十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部分。

刘勰把艺术构思列为其创作论的第一个问题,除了他认为艺术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外,更如本书引论所说,《神思》篇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

创作论以下各篇所讨论的问题,本篇从物与情、物与言和情与言三种关系的角度,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

【原文】(一)古人云①:“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②神思之谓也③。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④,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⑤,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⑥,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⑦!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⑧。

神居胸臆⑨,而志气统其关键⑩;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⑾。

枢机方通⑿,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⒀,则神有遁心⒁。

是以陶钧文思⒂,贵在虚静,疏瀹五藏⒃,澡雪精神⒄。

积学以储宝⒅,酌理以富才⒆,研阅以穷照⒇,驯致以怿辞21。

然后使玄解之宰22,寻声律而定墨23;独照之匠24,窥意象而运斤25。

此盖驭文之首术26,谋篇之大端27。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28;规矩虚位29,刻镂无形30。

登山则情满于山31,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32,气倍辞前33;暨乎篇成34,半折心始35。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36,言征实而难巧也37。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38,疏则千里39。

或理在方寸40,而求之域表41;或义在咫尺42,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43,无务苦虑44;含章司契45,不必劳情也46。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文心雕龙《神思》【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神思”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

它从构思以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等等。

其以构思为主,也是剖析情思的第一篇。

既论“神思”,则不免疑问“何为神思?”,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中,学界对“神思”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

《神思篇》首句“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将深思与艺术想象联系在一起。

此语出自《庄子·让王》,原意是指人身在江湖草莽中,心却忘不了朝廷中的高官厚禄,是对那些假隐士的讽刺,刘勰取其“心在此而意在彼”之意,说明创作过程中作家的精神活动是无边际的,想象可以飞翔得很遥远。

而想象与神思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实际上,他们相似但是并不相等,神思具有想象的特点,而想象只是神思的一个初级形态,灵感的涌现才是深思的高级形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比想象更具独创性。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也是作者构思中灵感来临时的一种精神活动,具有超越性。

刘勰再次以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为例,说明文学创作中。

灵感来临时的思想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处于一种自由无碍的超越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但是,想象也要受到思想的束缚,须在思想上下些功夫,将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首先就要做到虚静。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刘勰将虚静视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虚是不主观,静是不躁动。

有了主观的成见,就不能看到外界的真实情况,心情躁动,感情用事就不可能深入细致地考察和思虑。

那就会妨碍文思,妨碍想象,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不主观而虚心,不躁动而深思,做好构思前的准备。

虚静一词最早是由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理论和美学巨著。

在《神思》篇中,刘勰专门讨论了文思的问题。

其中包括创作中的心理问题、艺术想象以及相关内容。

从美学上来说,《神思》篇对研究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试从审美距离、审美心胸、“情变所孕”这三方面来阐述它的美学意义。

一、审美距离“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客体处于相交流相融合时,要达到“物与神游”,须把握好主体与物之间的审美距离。

中国古人主张将自己游离于客观实体之外,清人钱泳言:“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

”在这里,刘勰也强调了这种心理距离,一个“游”字正好说明了心物之间的这种融洽、自在的关系,它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动态的、流畅的美感。

即作家在创作时要与外物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既要给自己的发挥留有余地,又要防止心理距离的过大导致审美消失。

只有在这样的心理距离中,才能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实现心物同一。

国外也有类似的论述。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人对艺术和现实审美活动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超越实际人生,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孤立地鉴赏物的形象。

朱光潜先生也说:“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能使之了解欣赏;要有几分不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不至于使人由美感世界回到实用世界。

”正是在这种不即不离的心理距离中,主客体之间才能实现神与物游、物随神动自由的交流。

在回环反复的心物状态中,主体的创作冲动得到激发,完成了审美活动。

二、审美心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磨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文心雕龙·神思》之“神与物游”说

《文心雕龙·神思》之“神与物游”说

《文心雕龙·神思》之“神与物游”说作者:郭辰来源:《牡丹》2019年第21期“神与物游”说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神思》篇,该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与总论之首——《原道》篇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刘勰在篇中明确地将“神与物游”作为创作构思的起点提了出来,本文将针对创作主体——“神”、创作客体——“物”、构成两者联系的“游”以及主客体得以“游”的条件展开论述。

一、释“神”“物”诗文写作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礼记·乐记》已提出物感说,这是音乐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其中“人心之动”强调的就是外界事物对人心的感触,如果进一步从此句的语言环境和全文看,外界事物更多強调的是社会环境。

此后,古代文论中也不乏对外界事物与诗文写作关系的讨论,陆机的《文赋》将此点阐述得生动形象:“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独设《神思》篇,专门讨论创作者临文前的构思状态,同时相较前人,还更进一步谈到作者的构思与外物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

“神与物游”指出了作者构思与物的关系,其中的“神”应如何理解?而这里的“物”是否指客观外界广泛的事物?(一)神在先秦典籍中,“神”的概念已到处可见,其意义也不完全一致。

《说文》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从申。

”又解释说,“示,天垂象见吉凶以示人”。

由此看来,古人把神看成是客观事物呈现的特异现象,是实质的存在,而不像西方上帝那般虚幻的存在。

而后,儒家经典提出“神道”,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这时就把“神”理解成了客观世界中不易把握的内在精奥规律,是客观的存在。

《系辞》说:“极天地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辞”“变”“通”的主动权都被人掌握在手里,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这种能力,只有少数人具备这项能力,被称为“神明”,所以“神”就由客体转入主体。

文心雕龙中的描写文学创作的神思篇

文心雕龙中的描写文学创作的神思篇

文心雕龙·神思刘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原作怿,据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改)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原作思虑,《艺文类聚》、《群书通要》引作沉虑,《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云:“沉字较胜,上云‘苦思’,此云:‘沉虑’,文始相对,且复字亦避”。

今据改),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鞍(原作案,按《三国志》载阮瑀于马上草书,援笔立成,故案当为鞍,今改)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

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讲解]刘勰《神思》赏析

[讲解]刘勰《神思》赏析

刘勰《神思》赏析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赏析(1)文·徐银才《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笔者将对《文心雕龙》五十篇中《原道》、《神思》、《体性》、《风骨》等单篇作些研究。

今天仅就《神思》篇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王元化首先提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

牟世金、周振甫、张少康等人均赞同此说,并从不同角度对“总纲”说作了发挥。

对《神思》篇的总纲地位显然有了一致的认识,但对“神思”含义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

王元化主“想象”说,牟世金持“艺术构思”说,詹锳则认为是“形象思维”。

准确理解“神思”概念的含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神思》篇理论意蕴的发掘。

邱世友认为:“刘勰作为形象思维的神思论,就是建立在心和物这个关系上的;心物同一是神思论的基础,又是它的归结。

”萧洪林将“神思”理解为一种想象活动,并概括其四个方面的特征,即自由性、形象性、虚拟性和感同身受。

“意象”作为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首先出现在《神思》篇中,郭外岑对“意象”的形成、特征和意义作了全面分析。

亦武、梅家玲等人,分别就《神思》篇作中西比较研究,以见其理论价值。

还有人认为:《神思》论述的是一个由构思和表达构成的二层次创作思维活动系统,其主要特点有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和目的性,虚静与技巧分别是构思与表达的前提。

这是运用系统论方法对《神思》篇所作的深入细致的研究,颇有新意。

下面我们就从《神思》译文来看: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

”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

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

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

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篇导读2、文心雕龙〃神思1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2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3。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4。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5: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6。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7。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8。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9。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10。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1《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作。

刘勰(公元465?-520?),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寄居江苏镇江。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四篇,是刘勰文学观的本体论部分;第二部分从第五篇《辨骚》至第二十五篇《书记》,共二十一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体论观点;第三部分从第二十六篇《神思》至第四十九篇《程器》,共二十四篇,是刘勰文学创作与批评论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五十篇《序志》,为全书总序。

全书共三万七千余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第一部具有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专著。

这里选的是第二十六篇《神思》,主要讨论艺术构思问题。

神思,指神妙精微之思。

曹学佺眉批云:“文,神物也,故以《神思》先之。

”2《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原指身处隐居之地,而心怀利禄之欲。

魏阙即上古时代悬挂法令的高台,此处代指朝廷。

杨明照引《吕氏春秋·审为篇》高诱注:“身在江海之上,言志放也;魏阙,心下巨阙也。

心下巨阙,言神内守也。

”杨氏曰:“舍人文意本此。

”可从。

3黄侃曰:“此言思心之用,不限于身观,或感物而造端,或凭心而构象,无有幽深远近,皆思理之所行也。

”(《文心雕龙札记》)4悄,音qiǎo,静寂。

思接千载指神思能突破时间的限制,视通万里指突破空间的限制。

5珠玉之声与风云之色,指声调的美好与景物的壮丽。

然而神思尚属运思阶段,作品还未真正写成,则此处的吟咏之间与眉睫之前所变幻的声音与景物,应是指作者心中的意象。

故下句说:“此思理之致乎!”6神与物游,指内在精神与外物形象的接触与互动。

黄侃曰:“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

……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文心雕龙札记》)7关键、枢机,皆为主要的、紧要的部分。

神居胸臆,古人以为心主思想,居于胸中,而志与气为其主导;外物因耳的听觉和目的视觉而感动人心,而辞令(动听的语言)是表达它的关键所在。

枢,户枢。

8枢机句承上“辞令管其枢机”而言,指辞令通达,能尽物情,则外物无所遁形,情貌尽出;关键句承上“志气统其关键”而言,指志气如果阻塞不通,则神思将有所隐避,不再能括摄物象。

9陶,指制陶之器;钧,指造陶器的转轮。

陶钧文思,指文思的酝酿。

虚静,指精神状态的虚和静。

《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淮南子·俶真训》:“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黄侃曰:“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

执璇机以运大象,处户牗而得天倪,惟虚与静之故也。

”(《文心雕龙札记》)疏、瀹,皆疏通意,澡、雪,皆洗涤意,两句皆为使精神虚静之意。

10宝,指知识;酌,斟酌。

两句指累积学问以增进知识,考辨事物之理以增广才学。

纪昀眉批曰:“补出积学、酌理,方非徒骋聪明。

”研阅指研究阅历,穷为穷尽,照为察看,引伸为理解。

研阅以穷照,指仔细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1。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2。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13。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14。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15。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16。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17。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18。

总结自身的阅历和经验,以彻底理解事物的道理。

驯,顺也,致,指情致。

怿,愉悦意,一本作“绎”,为整理、运用之意,驯致以怿辞,承接上句而来,指理解事物之理后,遂顺其情致,而寻找运用适当的言辞来表达。

纪昀眉批曰:“观理真则思归一线,直凑单微,所谓‘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这四句皆为神思之前的准备。

黄侃曰:“此下四语,其事皆立于神思之先,故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言于此未尝致功,即徒思无益。

”(《文心雕龙札记》)11玄,深奥之理;宰,主宰。

玄解之宰,能领悟阐释深奥玄理的主宰,这里指作家的心灵。

定墨,《礼记·玉藻》:“卜人定龟,史定墨,君定体。

”墨为卜坼之兆。

寻声律而定墨,意指揣摩音声而定下作品基调。

独照,指独到见解,匠,匠人,这里亦指作家的心灵。

窥,视也。

意象,指意中之象,即外界事物在作者内心的形象反映。

斤,斧也。

窥意象而运斤,意指根据想象中的形象来运用适宜的文学手段创造作品。

12驭文,即写作。

术,方法。

谋篇,构思全篇,大端,重点或要点。

这两句是强调神思之前的知识、才能、技巧、逻辑思维能力等要素的重要性。

13万涂,即万途,言神思初运,思绪繁多之貌。

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工具,虚位,抽象无形之物。

规矩在这里用作动词,言赋形于抽象之物。

刻、镂皆为动词,雕刻之意,无形与虚位意同。

这两句是讲使头脑中抽象无形的意象具有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

即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之意。

14搦,握持,翰,笔。

气,气势,辞,指写出后的作品。

半折,打对折,心始,构思之始。

这两句是说刚握笔作文之时,气势旺盛,超过最终写成的作品;等到完成作品后,才发现所写下的东西比起当初的构想来,仅得其半。

即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之意。

15翻空,言神思纵横不受羁束之状。

征实,坐实,求实,落实到书面。

黄侃曰:“寻思与文不能相傅,由于思多变状,文有定形;加以研文常迟,驰思常速,则文歉于意,以常驭变,则思溢于文。

”(《文心雕龙札记》)16授于,由……赋予。

意(内容)由思(思想)赋予,言(语言)又由意赋予。

际,中间,空隙。

这两句指思、意、言之间如果结合得紧密,则天衣无缝;反之,则远隔千里。

17方寸,指心,域表,指疆界之外,极远之地;咫尺,言距离之近,山河,言空间的辽远。

这两句描写思、意、言不相契合之状。

原本道理与义理都在自己心中,却远涉山河、求之域外。

所以下文归之于“秉心养术”和“含章司契”。

18秉,握持、掌握。

术,方法。

务,专力、致力。

含章,《周易·坤》:“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章者,美质也。

司契,王弼注《周易·讼卦》象辞曰:“有德司契,而不责于人。

”契即契约或契券。

这里引申为规矩、要领。

陆机《文赋》:“意司契而为匠。

”即意(内容)决定撰构文章的形式。

这两句讲秉持本心,锻炼写作能力,内含美质,遵循创作的规律,不必过于苦心劳情。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19。

相如含笔而腐毫20,扬雄辍19禀,接受;制体,指文章的体裁、体式。

这两句指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才能有所不同,或迟缓,或敏悟;文章的体式也有所不同,其功能也大小不一。

20相如,司马相如。

含笔而腐毫,古人作文,常以口濡笔,进行构思,时间一长,则使毛笔之毫腐朽。

此言司马相如构思迟缓。

托名刘向的《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

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後成。

”可觇见其迟缓之状。

翰而惊梦21,桓谭疾感于苦思22,王充气竭于思虑23,张衡研《京》以十年24,左思练《都》以一纪25: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26,枚皋应诏而成赋27,子建援牍如口诵28,仲宣举笔似宿构29,阮瑀据案而制书30,祢衡当食而草奏31: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32。

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33。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34,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35。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36。

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21扬雄,西汉末年著名作家。

辍翰惊梦,见于桓谭《新论·道赋》:“子云亦言:成帝时,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诏使作赋,一首始成,卒暴倦卧,梦五藏出地,以手收内之,及觉,大少气,病一年。

”(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22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

疾感于苦思,亦见于其《新论·道赋》:“余少时见扬子云丽文高论,不自量年少新进,猥欲逮及,尝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动致疾病。

”(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23王充,东汉著名思想家。

竭,尽也。

气竭于思虑,见《后汉书·王充传》:“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年渐七十,志力衰耗。

”24张衡,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

《京》,指张衡所作的《二京赋》。

《后汉书·张衡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25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

《都》,指其所作《三都赋》,练,原指煮缣(细绢)使其洁白,此处指推敲与锤炼作品。

一纪,十二年。

《晋书·左思传》:“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着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此处说十年,而刘勰云一纪,约而言之矣。

26淮南,指西汉淮南王刘安。

崇,终也。

荀悦《前汉纪》卷十二载:“初,安朝,上使作《离骚赋》。

旦受诏,食时毕。

”27枚皋,西汉辞赋家。

《汉书·枚皋传》:“上有所感,辄使赋之。

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

”28子建,曹植字,三国魏著名文学家。

援,持也;牍,供书写的木版。

杨修《答临淄侯笺》:“尝亲见执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

”29仲宣,王粲字,建安七子之一。

宿构,指早已写成的作品。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30阮瑀,建安七子之一。

案,应作“鞍”。

《典略》:“太祖尝使阮瑀作书与韩遂,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

大祖阮擥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

”31祢衡,汉魏之际的作家。

当食,见《后汉书·祢衡传:“射(黄祖之子)时大会宾客。

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巵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

’衡览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草奏,亦见《后汉书·祢衡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