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高职招考第二次(12月)月考试题
福建省华安一中、长泰一中、南靖一中、平和一中、龙海二中五校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华安一中、长泰一中、南靖一中、平和一中、龙海二中五校联考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课内相关知识点(本题21分)1. (本题3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修禊事(q 1)流觞曲水(sh mg)放浪形骸(h 8)桂棹(zh co)B 临文嗟悼(d co)嫠妇(1 i)愀然(qi ao)匏樽(p co)C.渐(j i n)车帷裳椒丘 (ji e)彭殇(sh a n)枕藉(ji e)D.匪我近(qi n n)期王事靡蹙(g u)朝谇(cu 1)溘(k e)死2. (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高余冠之岌岌兮A. 顺流而东也 B .少长咸集C. 长余佩之陆离 D .侣鱼虾而友麋鹿3. (本题3分)与“而又何羡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悟言一室之内B •仰观宇宙之大C .何为其然也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 (本题3分)下列各项中,完全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咥其笑矣芳菲菲其弥章偭规矩而改错B. 岁亦莫止哀吾生之须臾当其欣于所遇C.将子无怒悟言一室之内山川相繆D.屈心而抑志兮引以为流觞曲水相与枕藉乎舟中5. (本题3 分)下列各项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相里繆:盘绕修短随化化: 变化B.渐车帷裳渐:渐渐何方圜之能周兮周: 合C.其黄而陨陨:落其致一也致: 情趣D. 纵一苇之所女L 女口:相似偭规矩而改错偭:违背6. (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组是()A. ①信誓旦旦②伏清白以死直兮③亦将有感于斯文B. ①宁溘死以流亡兮②或取诸怀抱③羡长江之无穷C.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仰观宇宙之大③哀吾生之须臾D.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虽体解吾犹未悔③死生亦大矣7. (本题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2020年福建高职招考语文考试样题及答案.doc

2020年福建高职招考语文考试样题及答案(80分钟完卷)亲爱的同学:祝贺你完成了本学期的数学学习,现在是展示你学习成果之时,请认真答卷,尽情的发挥,相信你是最棒的!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A.精粹精络精疲力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赠予授予予人口实同甘共苦,祸福予共C.即将立即若即若离一言即出,驷马难追D.挥毫毫发毫无二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B.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磨砂板可隔绝紫外线,防砸板有强大的抗砸击功能,均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设计安装。
C.目前国家发布司法解释,明确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如将”地沟油” 用作食用油等行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就被定罪。
D.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是成都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赋是古代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铺叙夸张,讲究文采,如杜牧《阿房宫赋》。
B.《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是宋濂,这是一篇赠序,宋濂是宋代著名散文家。
C.《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5首等优秀作品,是继杜甫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4、下列语句描写的角度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B.山如眉黛,小屋恰如眉梢的痣一点。
C.山上有了小屋,好像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D.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二、文言文明代花鸟画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

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卷〔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根底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取得提升,使治理进程加倍优化、加倍科学、加倍智慧。
要在增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切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咱们就必需准确把握“互联网+〞时期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构造当中,随着社会构造的转变,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效劳的对象构造发生了显著转变。
具体表现为:社会阶级构造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构造、素质构造和空间散布构造发生了很大变更,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太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术的群体日趋扩大,家庭构造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域流动已成为常态,愈来愈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泼、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级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转变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效劳、精准反映。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腕,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普遍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效劳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宝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当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开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时间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构造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平安和非传统平安要挟彼此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K12推荐学习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

华安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

华安一中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3-24学年上第一次月考九年级语文试卷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行程的遥远,写出诗人轻车简从深入边塞的景象。
B.颈联两句运用对偶,平中见奇,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C.尾联写作者在萧关遇见候骑,到燕然慰问都护,流露出他完成任务的欣喜之情。
D.全诗首尾叙事,中间两联写景。
首联交代出使任务;颔联写景虚实相生;颈联写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
4.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4分)阅读(65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中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中,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期鄱阳人,曾任特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咸不解其意(2)悉以作钉6.文中写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8分)五、现代文阅读材料一“天宫课堂”首课开讲本报北京12月9日电(记者余建斌、冯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高职单招第二次月考(12月)数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年上学期高职单招第二次月考 数学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复数z 满足1z i =-,则z =( )A. 2B.12C.D.22.设集合2{}M x x x ==-,N ={}2|x x x =,则MN =( )A. {}0B. {}0,1C. (1,1)-D. (0,1) 3.函数ln (1)y x =-的定义域是( )A. (,1)-∞B. (,1]-∞C. (1,)+∞D. [1,)+∞ 4.等差数列}{n a 中,7,10451==+a a a ,则数列}{n a 的公差为( )A. 1B. 2C. 3D. 4 5.命题2","x R x x ∀∈≠的否定是( )A .2","x R x x ∀∉≠ B .2","x R x x ∀∈= C .2","x R x x ∃∉≠ D .2","x R x x ∃∈=6. 已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1101x y x x y +≤⎧⎪+≥⎨⎪-≤⎩,则2z x y =+的最小值为( )A. 3B. 1C. 5-D. 6-7.已知向量)2,1(-=→x a ,)1,2(=→b ,则→→⊥b a 的充要条件是( )A. 21-=x B. 1-=x C. 5=x D. 0=x8.已知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体积等于A. 1B. 2C. 3D. 69.函数()21xf x =-的零点个数为( )A. 0B. 1C. 2D. 310.直线y x =与圆422=+y x 相交于B A ,两点,则弦长A B =( )A. B. C. 2 D. 411.已知c o s ()2πα-=α∈(0,)π,则sin 2α=( )A. 1-B. 2- C. 2D. 112.平面α截球O 的球面所得圆的半径为1,球心O 到平面α的距离为2,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注:球的表面积24,(S R R π=为球的半径))A. 4πB. 8πC. 12πD. 16π 13.如图是函数sin ()()y A x x R ωϕ=+∈在区间5[]66ππ-,上的 图象,为了得到这个函数的图象,只要将sin ()y A x x R =∈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 A. 向左平移3π个单位,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倍,纵坐标不变B. 向左平移3π个单位,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 C. 向左平移6π个单位,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倍,纵坐标不变D. 向左平移6π个单位,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14.已知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b-=>>的一条渐近线为y =-,且一个焦点是抛物线212yx =的焦点,则该双曲线的方程为( )A. 22136yx-= B.22136xy-= C.22163xy-= D.22163yx-=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福建省华安县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

福建省华安县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刻:150分钟总分:150分)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许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小孩单独租房居住同时家长陪读就会提高学习成绩,结果弄巧成拙,小孩反而由于心理问题而成绩滑坡。
B、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差不多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C、他们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誓言,发奋苦练,终于在北京夺得四枚金牌,雄辩地说明哀兵必胜。
D、看起来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差不多上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网上购物方便快捷,好处多多,然而由于“好处”的兑现并没有实现,目前专门难受到人们青睐。
B、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设计独具匠心,鲜亮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以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世人耳目一新。
C、要从全然上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严峻的用水白费,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连续进展的必定选择。
D、“IP长途,每分钟不到两角钱”、“手机新打法,接听全免费”……这些平常在各种路牌、平面、媒体杂志以及电视上的通信产品广告中被广泛宣传的“超值”服务,被国家发改委通报涉及价格违法。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依乎天理B、而刀刃者无厚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视为止,行为迟4.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项王军壁垓下②良庖岁更刀,割也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足之所履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③⑤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若稍饰以楼观亭榭B、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C、秦人不暇自哀D、籍独不愧于心乎?6.下列句子中无通假的一项是()A、骑皆伏曰:如大王言B、技盖至此乎C、廊腰缦回D、戍卒叫,函谷举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高职招考第二次(12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默写(12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3)?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4)舸舰弥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5)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6)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7),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8)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1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二、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夫人之相与与:结交,交好。
B.齐彭殇为妄作齐:看齐。
C.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着。
3、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赂者以赂者丧B、足以极视听之娱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君臣固守以窥周室4、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意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3分)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6分)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6、请联系诗歌,简析第四句中的“偷”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妙处?(3分)7、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3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 题。
(10分)谁见过……詹克明谁见过“星”?举头遥望,虽是满空碎玉,幽光闪闪,但你看到的乃是普天之下最大的虚空幻景。
点点星光后面,其实全都空无一物,并无“实星”存焉。
当看到大犬座那颗明亮的天狼星时,实际上这只“天狼”早就跑掉了。
你看到的只是它8年半以前留下的“光印”。
如同我们在雪地上看到狼印,而早已窜往它山。
如是观之,满天繁星中,哪一颗不是几年、几十年,乃至几十万、上百万年前发出的“旧光”呢?你能认为看到一幅年代久远的虚影,就等于看到现今的本相吗?谁见过“透明”?完全透明之物是无法看到的,你往往看到的只是它的边界。
倘在楼道一块与走廊同样高大的大玻璃,隐去其所有边界,玻璃表面既没有灰尘污渍,也没有反光照影,过路人十个有十个去撞上去的。
同理,无边无际的空气,我们看不到,却能看到水中的气泡。
当然,所见之物并非泡中之气,乃是气之“边界”。
可见隐匿了边界,就是隐匿了本体。
谁见过“风”?你看到的只是风的效果:尘土飞扬,纸屑飞舞,旌旗飘动,树枝摇曳。
你可以看到风的压力,也可以听到风的呼啸,但你从未见到过“风”。
谁见过“时间”?你看到的只是周期变化。
看到时钟长针走了一圈,知晓时间过了一个小时;太阳升起、落下、再升起,算是过去了一天;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再圆,算是满了一个月;树页绿了又黄,落了再绿,知道过了一年。
倘若你一个人关在漆黑的山洞里,所有这些周期现象看不到,睡了又醒,醒了再睡,你如何知道“今夕是何年”?谁见过“自己”?你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自己的手,自己的腿……即使照镜子,看到的也只是“自己的”影像。
谁也没有看见到“自己”。
悠悠人生,我们看到太多的虚空与幻影。
实际上“虚”与“实”也只是相对而言,绝对的“实”是没有的。
钢铁、岩石算得够“实”了吧,实际上组成它们的原子个个空空如也,将近99.99%的质量都集中在极小极小的原子核里,如同你进入一座摩天大厦,倘若这座大楼几乎全部重量都汇聚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门把手”里,周游全楼你不会感到虚空吗?原子如此,核子(质子、中子)也如是。
感悟佛语:万物皆空,所见皆虚。
信然!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在科学地分析了谁见过“星”“透明”“风”“时间”“自己”等后,得出结论:“悠悠人生,我们看到太多的虚空与幻影。
”B、第四、六、八、十自然段的内容可依次概括为:“透明”决定于“边界”才能显现;“风”只能看效果;“时间”只是认为的假设;人永远无法完整地看到“自己”。
C、文章的最后一节再次以钢铁、岩石为例,并用比喻论证,进一步深化出结论:“万物皆空,所见皆虚。
”D、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以一问一回答的形式,揭示主旨。
9.第⑩段中说“你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可谁也没有见过‘自己’”,这里的“自己的”与“自己”分别指什么?(3分)10.第11段“悠悠人生,我们看到太多的虚空与幻影”中的“悠悠”能否换成“漫漫”?为什么?(4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 题。
(18分)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
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
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
多半是叫不出名字。
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
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旧同早晨一样。
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C.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思想仍处于挣扎中。
D.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2.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5分)13.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5分)14、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分)七、语文基础知识(25分)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3分)A、苗圃哺育匍匐讴心沥血B、佝偻抠打谙熟倩妆C、暗然失色万马齐喑桎梏皓月D、向隅而泣喁喁私语穷兵黩武亵渎16、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考上大学后,他给尊敬的老师写了一封(缠绵悱恻)的信,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