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心雕龙》“风骨”及其审美特征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风骨”内涵作者:赵文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摘 ;要:“风骨”作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后世对它的理解更是莫衷一是。
以黄侃为首的“意辞说”、以刘永济为首的“情志事义说”亦或者“风骨”合并式解释等观点均各执其义,本文将以《体性》—《风骨》—《附会》三篇为纵的发展脉络,讲述对“风骨”的理解。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风;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1“风骨”本是人物品评中的一个概念,“风”指一种精神气度,“骨”指骨骼、骨相。
其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中,后又用来评论书法和绘画。
由于“风骨”一词来源于人物品鉴,南唐刘勰将它运用到文论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重视直观与形象,善于从综合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特点。
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内涵,后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风骨”一词作为独立篇章的题目,并在文中通过论述风骨的含义和作用、风骨与气的密切关系以及锻炼风骨的途径方法等三个段落进行阐述。
由此可见,按照“风骨”一词在《文心雕龙》各篇文章内容中的占比,刘勰对“风骨”的理解应以此篇文中的阐述为主。
《文心雕龙·风骨》开篇即阐明了“风”的出处及对“风”的赞颂之情,《毛诗序》中记载:“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有了“风”,才能动之以人,但“风”本身并非是教化及志气,而是教化的本源,志气的表现。
“风”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是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
“风”和“气”的关系更为密切,没有“气”就不生动,没有“风”就感动不了人。
形不是“气”,但有“气”才活;情不是“风”,但有“风”才动人。
刘勰所谓“风”的意思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以及写得骏快而爽朗。
《风骨》篇中有五处论及“骨”,先阐述了“骨”重要性,表明铺辞以骨为先,骨是辞的主干。
_文心雕龙_风骨_辨析

摘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
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
“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
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图分类号:J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9)02-0081-04收稿日期:2008-11-07作者简介:张劲松(1970—),男,湖南冷水江人,广东嘉应学院中文系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心雕龙·风骨》辨析张劲松(嘉应学院中文系,广东梅州514015;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8卷第2期2009年2月Vol.8No.2Feb.2009人们言说得最多的,往往也是最复杂和最难以清晰掌握的。
对于《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中的“风骨”篇之歧议,牟世金曾用“十人十说,百人百解”八个字来概括;而罗宗强则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
香港大学的陈耀南在《〈文心〉“风骨”群说辨疑》一文中,曾搜罗了六十四种说法分为十类,详加按断。
这些歧议当然与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性言说方式相关,同时也与我们现代以来的文学转型有关。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五四”以来的文学观念及入思、运思方式与古人已迥然有别,而与西人学术之精密、系统及严谨更为接近。
因此对于“风骨”的阐释最后不可能也没必要得出统一的结论。
这种歧议也许正说明了“风骨”篇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一个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一个开放的文本系统和多元化的价值功能体系,这正是古代文论的艺术生命力和理论活力之表征。
《文心雕龙》“风骨说”浅议

《文心雕龙》“风骨说”浅议作者:贺媛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1期摘; 要:本文认为“风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经历史空间意义的积累,内含之间既有承继性,也有创新性,不可以肢解开来解释,“风骨”是一个刚健有力的审美范畴,其中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志、个性、才力、积累,是众多因素的综合。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作者简介:贺媛霞(1994-),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风骨”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范畴,也是历来“龙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一个问题。
“风骨”这一命题论者各执一词,互相不能说服彼此,虽不乏睿智之辞,然而并没有统一具有公度性的看法。
“风骨”命题研究的这个局面恰恰说明了刘勰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杰出贡献。
一、众说纷纭的“风骨”对“风骨”的研究至今可谓卷帙浩繁,多位学者对“风骨”的意义进行整理统计研究,但是并不能穷尽。
较为周详的统计是1988年陈耀南先生在《<文心>“风骨”群说辨疑》[1]一文,其中关于风骨解释的统计有66种,风骨篇之所以成为聚讼纷纭的场地,论者在研究之时多有反思,提出与《文心雕龙》的骈文写作有关系,篇幅和对句限制了意义的进一步阐发。
本文在此基础上认为《文心雕龙》虽然是一部体大而虑周之作,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部创作论集,因而对于有些概念不可以严密的西方逻辑来论证。
本文认为“风骨”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范畴,不可过于比照单字解读,当然这么说也并不意味着“风骨”不可以分开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也将二者分而论之的。
本文认为“风骨”这个命题是一种美学理想,是一种骏爽刚健之力为主导的、关乎作家个性情貌的、关乎表情达意自然通畅的审美理想。
二、“风骨”释义“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本文认为端与直强调的是结言正而非结言奇,是著文之要义,也是合乎儒家思想的中正与平直的思想气质与人格理想的体现。
跨文化视野下《文心雕龙》风骨篇鉴赏

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2021年5月May.2021第28卷第3期Vol.28No.3doi:10.16732/ki.jeu.2021.03.019跨文化视野下《文心雕龙》风骨篇鉴赏倪宏玲(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文心雕龙》是汉魏六朝时期刘勰创作的一部系统的文论著作,在当时和后世有极大的彩响。
风骨篇是其中的第二十八篇,属于创作论的第三篇,关于“风骨”的释义,历来存在众议。
文章从“风骨”“气”“采”几个关键词出发,探讨中西两个话语系统对“风骨”的不同理解,以及“风骨”与“气”“采”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风骨篇的含义。
关键词:“风骨”;“气”;“采”;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中图分类号:1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1)03-0057-02《文心雕龙》是刘勰创作的一部系统性文论,成书于汉魏六朝时期。
在中国文化史上,汉魏六朝时期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儒学、玄学、道教和佛教共同发展。
同时,汉魏六朝是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学自觉的一个表现是文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
当时动荡的社会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文人志士将目光从建功立业逐渐转向宇宙自然和个体生命意识的关注。
日本学者铃木虎熊将魏晋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
杨清之《<文心雕龙〉与六朝文化思潮》一书中将“文学的自觉”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感伤生命,关注个体生命;2.珍重感情,“缘情论”的提出;3.自我个性张扬与创作的个性化。
文学自觉的另一个表现是文人审美意识的自觉,小到生活大到文学评论,都是士人审美的范畴。
在这样的一个审美自觉的环境下,刘勰的《文心雕龙》也就应运而生。
针对当时文学创作太过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以及前人论著的不足,刘勰创作了具有系统性的《文心雕龙》文论,这在当时以及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文心雕龙》的篇章系统“《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部,每部各二十五篇。
宗经的生命意识创造风骨的审美意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美学生命探微

Vo . 2 I3
第 2期
No 2 .
广 西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哲
J u n lo a g iUnv r i ( hl s p y a d S ca ce c ) o r a fGu n x ie st P i o h n o ilS in e y 0
[ 关键 词] 刘勰 ;文心雕 龙 》“ 笔” 生命 意识 ; 美意 象 《 ;文 ; 审 [ 中图分类 号] I0 26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188 (0 00—030 10—122 1 )20 7—4
的客 体 , 而是 显现 为文 艺家美 学 生命之 寓所 。同样 , 刘勰 倾 注其毕 生 的追求 与思 索而 创作 的体 大思精 的 《 心雕 龙 》 是 其 美学 生 命 的显 现 。有 鉴 于此 , 文 正 笔 者借 用生命 意 识 、 审美 意 象 等 文 艺心 理 学 的理论 与
在 10 5 0多年 的《 心雕 龙 》 文 研究 史上 , 中外 学者 对文 艺 心理 给予 了极 大关 注 。对 于 文 体论 , 学者 们 普遍 重视 各种 文 体 的 “ 始 ” “ 名 ” “ 义 ” “ 原 、释 、选 、 敷 理” , 未能对 刘勰 及其 《 心雕 龙 》 等 但 文 的生命 意 识和 审美 意象进 行 深人 的探 讨 和分 析 , 即在 刘 勰 独 特 的 人 生旅 途 中 , 民族 与 社 会 的 传统 文 化 与个 人 的人 生
追 求对 刘勰 的文 艺心 理与美 学 生命 的追 求产 生 了怎 样 的深 刻影 响 ?种 种 独特 的生命 意识 在《 文心 雕龙 》
的理论 体系 中有 哪些生 动微 妙 的表现 ?“ 生命 意识 ”
与“ 审美 意象 ” 为文 艺 心 理 学 的重 要 概 念 , 示 了 皆 揭
《文心雕龙·风骨》

第二部分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 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 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 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 也。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 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 若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 笔之鸣凤也。
第二部分首论文气,从曹丕、刘 桢等人的论述,说明“气”的重 要。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 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 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 有着密切联系。
文采与风骨的关系
翬翟备色,而翾翥百 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 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 集翰林;若乏风骨, 则雉窜文囿。唯藻耀 而高翔,固文笔之鸣 凤也。
诗总六义,风冠 其首①,斯乃化 感之本源,志气 之符契也②。是 以怊怅述情,必 始乎风;沉吟③ 铺辞,莫先于骨 。
①风冠其首:“六义”的 次序按照《毛诗序》是风 、赋、比、兴、雅、颂, 风居首位。 ②志:情志。气:个性、 气质。符契:信约,指作 品和志气一致。符,古代 的凭信之物。契,约券。 ③沉吟:低声吟咏。
文心雕龙•风骨
总论: 《原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文体论: 《明诗》以下二十篇 神思论:《神思、物色、 熔裁、附会、隐秀》 创作论: 方法论:《情采、事类、 《总术》 比兴、夸饰》 声律论:《声律、章句、 丽辞、练字》
结 语: 《 序 作家论:《养气、才略、程器》 志》 批 风格论:《体性、风骨、定势》 评 鉴赏论:《知音、指瑕》 论 流变论:《通变、时序》
就是没有风力的迹象了。 15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摘要:一、引言1.介绍《文心雕龙》2.阐述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二、风骨的内涵1.风骨的定义2.风骨与其他文学要素的关系三、风骨的审美理想1.风骨在审美中的地位2.风骨的审美标准及其特点四、刘勰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1.刘勰关于风骨的观点2.风骨在刘勰作品中的体现五、结论1.总结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2.强调风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正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巨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刘勰对风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理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围绕《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进行解读。
风骨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风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风骨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审美理想方面,风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风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它要求作品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其次,风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它要求作品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引人深思。
最后,风骨具有广泛的普世性。
它要求作品在传达情感上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
刘勰本人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详细阐述了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风骨的内涵,而且充满了风骨的审美理想,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总之,《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如何理解“风骨”?私以为“风骨”如人体,风为气血之气,骨为骨架,二者缺一不可。
如刘勰所说文辞需要骨就好像人需要竖起的骨架一样,表达的感情需要包含风,就好像人的形体需要包含气血之气。
既然要讨论《风骨》的当代意义,首先需要理解“风骨”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刘勰开篇说,“诗本六义,风冠其首”,在这里“风”是化感之源,是教化之义。
其次,刘勰又提到了“志气之符契”说明风骨之风是志气的外在表现,志气与风之间是“因内而符外”的“符契”关系,不仅如此,刘勰还花了大量的笔墨谈论风与气的关系,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到的“文以气为主”到曹丕评论孔融、徐幹、刘桢的语句,提出了古人的“重气之旨”,论证了风、情、气三者一致的辨证关系;最后一点要清楚是刘勰说的文风与当代意义上的文风意义并不相同。
“骨”本身指的是人的骨骼、骨架,刘勰认为文骨的形成是“结言端直”,即文章发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这是对文辞方面的要求,但是文骨侧重的是对文章的语言表现力,是无形的,它与文辞并不等同。
风与骨的关系,我认为刘勰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即“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翼。
”风骨是文章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那么,《风骨》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风骨》对文章写作提出的要求是“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这些要求有利于纠正现在部分文章华而不实,或者文辞粗糙的现象。
就拿曾经火遍中国的“梨花体”以及郭敬明的文章来说,前者语言粗糙毫无文采可言,而郭敬明的文章则是辞藻堆砌,二者都一样情志不显,缺少情志和气势。
所以我看郭敬明等人的文章也是如“雉窜文囿”。
不过我不认为现在有多少人能“风骨乏采”,因为文辞表达不好的话,基本上也难以读出风骨,容易辞不达意。
另外提到的是,文学本身就带有教化作用,“风清文峻”在任何时候对人类形成刚健正直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文心雕龙》“风骨”及其审美特征作者:张少殿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7期内容摘要:“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重要理论范畴。
“风骨”的概念始于魏晋六朝的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文学作品中的“风”和“骨”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风”侧重于作品的情感和志气,“骨”侧重于作品的语言和文辞,刘勰提出的“风骨”与儒家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渊源,“风骨”具有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 审美特征一.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有关“风骨”的最早出处和具体含义却尚未有结论。
一般认为,“风骨”一词源于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记述:“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韩氏是一个著名学者,但他胳膊肥胖、其貌不扬,时人认为他没有风度。
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韩氏和刘裕都是南朝的才俊人物,当时所谓“风骨”,大致指人的神韵、风度方面的特点。
除了文学领域,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古画品录》说:“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
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文心雕龙·风骨》篇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是以惆怅述情,必始风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风”居六义之首,这里强调“风”是感化人心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表现。
文学作品里,深厚浓烈的情感和志气正是“风”的体现:“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蕴涵了深厚情感的作品正好比人的形体里包含了充沛蓬勃的志气。
“风”的解释出自《诗经》,“骨”的含义源自哪里,却不得而知。
在古代,“骨”侧重从生理角度来谈其含义。
《孟子·告子下》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认为个人锻炼成才的必经途径是经过筋骨上的磨砺,这里的“骨”是对人的生理体格提出的要求。
就像做人一样,写文章也要有骨,文章的“骨”指它的文辞和语言。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
文辞中的“骨”正好比支撑起树的骨架,是力量的显现。
“风”侧重于情感方面,“骨”侧重于语言方面,“风”和“骨”是两个各有区别但紧密联系的概念。
目前学界大多支持从思想情感和语言文辞上两方面对“风骨”进行释义。
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说:“风是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要求它写得鲜明而有生气”“骨是对作品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要求它的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端正劲直”[2]p144。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风骨)皆假于物以为喻。
文之有意,所以宜达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
文之有辞,所以滤写中怀,显明条理,譬之于物,则犹骨也。
”[1]p98黄侃认为“风”好比文章中的“意”,“骨”好比文章中的“辞”。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批评体系里,“风骨”还可以和其他概念联系起来理解,如“气韵”“情采”等,有学者指出“风骨与气韵有着密切的关系”“风骨毕竟不能等同于气韵,它只是其中特殊的一类”[3]p149上述种种观点,在对“风骨”的本质看法上是基本一致的:对于文学作品里的“风骨”而言,“风”侧重于文章的思想情感,“骨”侧重于语言文辞。
在刘勰看来,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既要有情感方面的充沛感人、志气蓬勃,也要有文辞方面的刚健有力、挺拔端直。
二.“风骨”的审美特征既然文学作品的“风”属于思想情感方面,“骨”属于语言文辞方面,“风”与“骨”相结合就代表了对文学作品提出的创作要求和审美规范。
那么,风骨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刚健勇武、中正端直的儒家精神《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具有完备体系和博大内容的理论著作,我们有必要去挖掘其字面背后的深层涵义。
刘勰的《文心雕龙》虽然是对文学理论进行的系统性阐发,但是他的写作思想和宗旨却深受孔孟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风骨”这一概念正蕴涵了刘勰对儒家文化精神的追求,“刘勰提出…风骨‟是与儒家元典对刚健中正人格的推崇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4]p57《文心雕龙》的写作本来就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宗旨原则,通过“原道”“征圣”“宗经”来达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目的。
《风骨》篇在《体性》篇之后,是对《体性》篇的承继和阐发,“体性”讲的是作家的风格和个性,“风骨”则包涵了对作家的理想人格的要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和“仁”,概括起来代表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在儒家看来,理想的人格是刚健勇武、中正端直。
孔子将“刚”和“勇”作为理想人格的评价标准。
《论语·公冶长》说:“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意思是,无私无欲即为“刚”。
《论语·述而》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的品行端正,自然能够胸怀坦荡。
孟子将孔子的“人”进一步扩展到“仁”。
“仁”者,在孟子看来是“君子”“大丈夫”。
对于“仁”,孟子也有许多看法。
首先是“养气”的著名论断。
《孟子·公孙丑》说“(孟子)四十不动心”,“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大意是说,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
因此要达到不动心的境界,要特别坚守人的志,同时不能扰乱了气。
此外还要“善养浩然之气”,所谓“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这种“浩然之气”也是成“仁”的必备条件。
君子所养的“浩然之气”不是自然界的“气”,而是通过不断实践“集义而生”的,是个人提高内在修养达到的充实饱满的精神状态。
“仁”代表了至大至刚、中正端直的君子品格。
无论孔子还是孟子,儒家思想对理想人格都离不开刚健勇武、中正端直的本质追求,这一思想同样对刘勰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心雕龙·序志》说:“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2]p11,这里的“道”“圣”“经”无不是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紧密相连的。
可以看出,刘勰的《征圣》《宗经》并不仅仅只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创作需求,更是他对儒家的文化精神和理想人格做出的认同。
(二)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审美感受在文学创作和审美批评上,“风骨”具体表现为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审美感受。
《文心雕龙·风骨》篇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2]p145,“捶字竖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2]p146 刘勰一直反对文学创作中的“为文造情”和“采滥忽真”,忽视情感去追求文辞形式不可能取得文学创作的真正成就。
他认为只有在把文辞上的“端直”和情感志气上的“骏爽”相统一,做到“风清骨峻”,作品才有表现力。
他列举了潘勖和司马相如的的文章来进一步阐释“风骨”带来的审美感受:“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潘勖的文章,内容依据儒家经典,其他人不敢跟他媲美正因为他的文章骨力清峻;司马相如的大赋有凌云腾驾之气,也是因为他的作品遒劲有力。
《风骨》篇还谈到魏文帝提出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2]p146,这里的“气”和“风骨”也是紧密联系的,即对作家精神气质及作品个性风貌的概括。
作家的“风骨”和个性气质都是因人而异、不可强求的,有独特精神气质的作家,其作品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具有“风骨”之气的作家作品,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必然是“刚健清峻,遒劲有力”。
三.结论综上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说具有深刻的内涵,是要求将文学作品的情感志气和语言文辞相统一的文学理论术语。
“风骨”与孔孟的儒家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渊源,代表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审美追求,具有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审美特征。
刘勰的“风骨”论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勰所处的齐梁时代,诗歌呈现出追求声律和词藻的倾向,“风骨”论的提出对于批评这种社会现象有着积极意义。
同时代的钟嵘在《诗品序》中倡导“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5]p107,主张作家要将充沛的情感倾注于作品,并用华美的词藻去修饰,该论述与“风骨”论一脉相通。
初唐时代陈子昂亦提出“兴寄”“风骨”两大主张,力求恢复古风,将健康的内容与生动有力的语言形式相统一。
不难看出,这些主张深受刘勰“风骨论”的影响,“风骨”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3]胡家祥.《文心雕龙》的《风骨》篇试解[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李凯.“风骨”精神的文化阐释——兼论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与儒家思想的联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张少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