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摘要: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的关键时期,这期间的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明人对刘勰梦境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在明代《文心雕龙》多个版本的序言中,明代学者频频提及刘勰在《序志》篇中叙述的梦境,他们肯定了刘勰对梦境真实性的构建,突出此梦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同时认为此梦构成刘勰创作的主要动力,而上述现象与明代儒学复古思潮、梦文化风行、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梦明代

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承上启下时期,明人在对前代《文心》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深化的同时,提出了若干新的研究点和理论点,对后世的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对刘勰梦的关注就是其中之一,如此集中地对此梦进行关注在明代之前和之后的《文心雕龙》研究中不曾出现。

刘勰在《序志》篇中意味深长地记载了自己梦见孔子的经历: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越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

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1]

刘勰将在序中以纪实的口吻和虔诚的态度肯定了自己

所作之梦的真实性和神奇性,并直言此梦的意义:自己的搦笔和墨是在孔子的眷顾下展开的。明代《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刘勰梦境的描写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集中体现在明代《文心雕龙》不同版本的序言中。“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文体明辨》)其目的在于陈述为文的宗旨、动机、以及对文章的内容、体例做扼要的概括和评价。序可分为自序和他序,他序的作者多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其见识穷高树表,极远启疆,因此序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作为《文心雕龙》传播与接受的繁荣时期,明代《文心雕龙》版本在数量上是空前绝后的,明代《文心雕龙》序言约12篇,其中明确提及此梦的有6篇,分别是:嘉靖庚子新安本方元祯序、嘉靖辛丑建安本程宽序、嘉靖癸卯新安本畲诲序、嘉靖乙巳沙阳本乐应奎序、万历已卯张之象本张之象序、明万历辛卯伍让本伍让序。上述序言对刘勰的梦境或直引、或转述、或引申,反映了明人对刘勰梦境的极大关注。

一、明人对刘勰梦境的解读

明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刘勰梦境真实性的构建予以接受,且进一步强化了此梦的神秘性。

乐应奎序:“刘彦和故自言:‘尝梦从仲尼游,寤而思敷赞圣言,莫若注经,乃搦笔和墨,论着古今文体,以成此书。’……然则是书开先于神助,而括尽乎人能者也。”[2] 刘勰肯定了此梦的真实性,并对其神秘性、奇异性大肆渲染。梦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占卜是梦的一大功能。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诸如《黄帝长柳占梦》《甘德长柳占梦》的占梦书。班固言:“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易》曰:‘占事知来。’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思潮多元化发展的时期,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东传和魏晋玄学的兴盛,梦文化在诸多方面影响着魏晋士人的思想,“(小乘佛典)以梦之本身为对象,意图假托梦以暗示重大的事件或转变;(大乘佛典)则论述梦的本质及其实体之有无、善恶之差别等根本问题。前者属于原始、自然的观点……后者系立于批判、形而上学的观点”[3],刘勰对梦的观点应属前者,此梦可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彦和年幼时的攀采彩云之梦,这个梦境中核心元素是“云”。一方面,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隐喻性的象征意义,《周礼》中讲:“云有五色可辨吉凶,郑氏曰以二分二至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黑为水、黄为丰年。”《汉书?天文志》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铮?是谓庆云。庆云见,喜气也。”至魏晋南北朝,祥云的象征意义被民众普遍接受。彩云即是庆云,也称

之为景云、卿云,如与刘勰同时代的沈约在《宋书》中道:“云有五色,太平之应也,曰庆云。若云非云若烟非烟,五色纷?谓之庆云。”另一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云还具有神性,《论衡》曰:“神灵之气,云雨之类。”李砚祖提出:“当人们把这种具有神秘属性的感知用‘纹样’的符号或形态表现出来时,这些‘纹样’的符号、图式,必然带着各种神圣、神秘的灵验意味,甚至认为具有与原有物象同样的功能与神性。”[4]“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对刘勰的意义是“贞枝柳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而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蒙学书目《幼学琼林》中“攀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的诗句。刘勰似乎在告诉世人,也是在鼓励自己其仕途的荣发是必然的,种种端倪在年幼时就已显现。明人也视彩云为吉象,如明方孝儒《御书赞》讲:“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锡羡垂光,景星庆云。”孔尚任则在《桃花扇》中说:“祥瑞一十二种……河出图,洛出书,景星明,庆云现。”

第二个环节则是成年后“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这实际上是彩云之梦的继续和发展,进一步为其青云之路指出具体的实现途径。“随仲尼而南行”表明刘勰追随孔子的愿望。追随圣人最直接的是注经,但前人对此已有深解,再重复也不足以立家,所以刘勰选择了论文。那么,刘勰为什么在追随孔子之时是“执丹漆之礼器”呢?这与刘勰最终选择论文之路有什么关系呢?黄侃认为刘勰所说的“礼

器”是笾豆。《周礼?天官?笾人》郑玄注:“笾,竹器,如豆者。”笾是以竹编制,用于祭祀时候盛放是枣、粟、糗、果脯之类的干物的器皿。刘勰此处的礼器是否就是指笾,尚不能凿实,但可断定这种礼器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在儒家典仪式中,礼器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它“不仅具有象征王权的政治特征,而且具有象征圣德的伦理特征”[5]。在古代器物中,礼器与非礼器有其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一方面是由礼器的象征性、原始性和非功用性共同决定的,而对礼器用丹漆加以修饰也是出于突出其神圣性的目的。“祭祀用器表现为持器者与神灵的联系,其特征一般表现为对神的隆与敬,特殊的祭器则体现为沟通人神的特权;权力象征物表现为持器者非同凡人的至尊至上的权威,一般表现为持器者在社会组织中所享有的定支受天有大命与生杀予夺之大权。”[6]据此可以推断,刘勰梦随仲尼而南行时强调“梦执丹漆之礼器”并非无意之举,其目的是要凸显梦的神圣性,从而表现出其搦笔和墨,乃始论文的神圣性。而这种神圣性也绝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本身所能带来的,关键是这部作品具有针砭时弊的功用性。《礼记?郊特牲》中讲“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而已矣”。孔子曾言:“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凋,质有余不受饰。”丹漆之礼器是刘勰在标示欲以“原道”“征圣”“宗经”为纲领,改变当时“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言贵浮诡”“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的形式主义文

风,达到正末归本的目的,而这一使命正是孔子赋予给刘勰的。这样刘勰的《文心雕龙》具有了一种近乎“君权神授”的意味。

明人对刘勰梦境中两个环节的构建颇为认同。他们相信此梦的真实性,因为“一个很重要的显示梦境真实的方面,就是梦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梦兆的应验、梦中行为在日常世界所发生的实际效果等是可以证明梦的真实性的”[7]。刘勰的梦虽是某种异己的东西,但这种奇异却被后人所证明。明人认为《文心雕龙》与梦中所得的暗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书开先于神助,而括尽乎人能者也”。更“言梦之所寄,文亦寄焉”,将做梦和为文直接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受神灵感应之梦而创造出著作的事例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如“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西京杂记》卷二),“相如将献赋,未知所为,梦一黄翁谓之曰:‘可谓《大人赋》。’遂作《大人赋》”(《西京杂记》卷三)。乐应奎甚至直言刘勰借助神力在圣人“神谕”下创造了鸿著。

二、明人关注刘勰梦境的原因

明人从个人体验的角度,认为孔子的示梦是促成刘勰创作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如畲诲序:“尝夜梦持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寤而喜,曰:‘大哉,圣人之难见也,小子之垂梦与?’乃始论文,以诚此籍。虽弘经之志未竟,庶乎圣典之英蕤矣。”[8]

张之象序:“勰生而颖慧,甫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又尝梦持丹漆礼器,随孔子南行;寤而喜焉。是引笔行墨,论着古今文体,以成此书。”[9] 方元祯序:“勰,东莞人。自言尝夜梦持丹漆之器,随仲尼而南行;寤而思,敷?{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有裨经典。于是搦笔和墨,论着古今文体,以成此书。”[10]

对处在文明发展初期的人们而言,梦的神圣在于做梦者相信梦是神将它的意志传达给自身所最常用的方法。刘勰对梦的“神谕”深信不疑,而明人进一步认定此梦是促使刘勰完成《文心雕龙》的最初和最大动力。上述畲诲、张之象、方元祯都持此论调,强调刘勰是在梦遇孔子之后才寤而思,遂始论文。除相信神谕的暗示之外,明人也从唯物的角度看待此梦对刘勰创作的影响,如程宽序:“盖勰也,彩云已兆七龄之初,丹漆兹随大成之圣,梦之所寄,心亦寄焉,心之所寄,文亦寄焉。其志固,其幽芳,其历时久,是故焕然成一家,法垂百祀云。”[11]

在梦境和为文之间加入了“心”,正是心有所想,日有所思,才会形成此梦,在梦的暗示下,刘勰发奋为文,完成创作,《文心雕龙》一书也正是彦和“三立”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伍让说的更为直接:“勰尝梦彩云若锦,则攀而折之,又尝夜梦持丹漆之器,随仲尼而南行,盖致精久习,形诸梦

寐,宜其品藻玄黄,若斯之谛也。其自序曰: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古人之立言于世,岂直目睫也哉。”[12]认为两个梦“盖致精久习,形诸梦寐”,而刘勰心之所系,仍是其立言于世价值的实现。

明人之将此梦视为《文心雕龙》最重要的创作动机并非偶然,这既受我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当时文风的影响。首先,梦作为个体的体验具有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特点,然当梦者将其记录、传播且对他人的思想、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时,这个梦就凝结了民族的文化沉淀,具有了“集体无意识”的色彩。明人对此梦奇异性的肯定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服膺,即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天命观的臣服。“从广义上来说,一切梦都是‘文化梦’,因为梦的意象只能来源于做梦者自身的人体和他所处的文化;梦的释义也总逃不出他所处的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思潮和观念。”[13]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对梦进行了分类,其中精梦指用思想、意念集中,情深甚于一般情感的梦,“凝念注神谓之精”,并举例“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此谓意精之梦也”,若以此为标准,刘勰之梦当属精梦。实际上,刘勰梦孔子与孔子梦周公存在着文化意义上的延续,而明人对此的接受除了尊崇孔子意义外,也是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来理解的。“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维模式,汉代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结合各派学说,

建立了“天人感应”模式。“天”为万物之本原,“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涵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汉书?董仲舒传》)。“天”不仅产生物质世界,而且产生与道德伦理相对应的精神世界,恰如冯友兰所言:“宇宙间事物,古人多认为与人事互相影响。故古人有所谓术数之法,以种种法术,观察宇宙间可令人注意之现象,以预测人之祸福。”[14]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中,“天”具有神的性质,梦的价值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对梦的理解本质上是对某种文化的曲折反映。孔子认为梦到周公是周公对自己的青睐,而这对孔子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刘勰对其梦见孔子的解读和心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孔子当年梦见周公的一个注脚,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某种再现或重演。而其客观的历史意义,都在文化的传承。梦见孔子和梦见周公一样,实际上都可以看做文化传承的一种精神符号。”[15]

其次,明人对刘勰梦的理解与当时梦理论有一定的联系。据明代焦?f《国史经籍志》《明史?艺文志》存目录载,明代有关梦书主要有《古今应梦异梦全书》《纪梦要览》《梦占类考》《梦林元解》和《梦占逸旨》五部,其中前四部今已亡佚,无从考证。但我们仍能从《梦占逸旨》中了解明人对梦的看法和认识。《梦占逸旨》分为载梦占二十六卷、梦禳二卷、梦原―卷、梦征五卷。收集了诸多占梦的记载和传

说,书中凭据的占梦哲学主要是“天人感应”说,“人藻冲和,肖乎天地,精神融贯,无相族也”。即人从梦中可以预知天地之意,通过某种中介来完成上天对人的暗示。中国古代的圣明帝王很多都通过感受天所降临的某种奇瑞得到暗示,完成使命,如伏羲、黄帝、尧、舜、禹,乃至商汤、周武都曾接受河图洛书。对此,刘勰也深信不疑,如他在《文心雕龙》中曾言“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帝王尚且如此,文人也坚信上天对他们也赋予了某种特定的使命,而孔子则是传达这种旨意的媒介。因为孔子不仅是圣人,他还具有神性的色彩。这在《春秋纬演孔图》中有记载,孔子母游大泽之陂梦黑帝,后生孔子于宫桑之中,故曰玄圣。因此在明人看来,刘勰创作《文心雕龙》是在完成孔子赐予的使命,正如陈士元讲:“亦有往代之英,远寓后人之梦,如齐景公梦伊尹、汉桓帝梦老聃。”至于孔子梦见周公以及刘勰、张之纯、黄渊、黄泽、郑玄、谯周等人梦见孔子,也是周、孔有“在天之灵”,而谙圣贤“所尝梦接者也”(《梦占逸旨》)。

再次,明人对刘勰梦境的关注与当时大的文学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明代通俗文学繁荣,戏曲、小说等作品中对梦的涉及和重视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明代戏曲、小说繁荣,其中很多涉及到对梦的描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梦文化,

这也对当时《文心雕龙》的接受产生影响。中国古代戏曲尤重梦境描写。元代杂剧诞生之后则使梦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据查月贞统计,“《元曲选》100部作品,涉及梦境描写的达27部,占全部作品四分之一强,《元曲选外编》62部杂剧,涉及梦境描写的20部,更占了全部作品几乎三分之一”[16],“明代承接此风,其杂剧、传奇中的梦戏作品大约一百五十种”[17],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更是成为梦戏作品中的巅峰之作。除戏剧外,小说也是如此。小说中的“梦”多有预示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等隐喻作用。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不仅在市民阶层流传广泛,其影响面也辐射到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也是明人关注《文心雕龙》梦的原因之一。

小结

明人不仅对刘勰的梦境充满兴趣,且对他在序文中记梦的方式也相当重视。他们甚至在自己编著的书面中直接采用了这种形式,其中以朱荃宰的《文通》最为明显。《文通》无论是在篇章体结构还是具体内容上,都与《文心雕龙》有颇多相似,可谓“朱子之为文通,其义况诸彦和之论文,而名取诸子玄之读史”。全书卷一至卷二十五论文法,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为杂论,卷三十一为诠梦。其中诠梦一篇颇似《文心雕龙》的《自序》,对此,四库总目直言:“《文通》独先刻成其书,古今文章流别及诗文格律一一为之析。盖欲仿刘

勰《雕龙》而作。末诠梦一篇,酷摹勰之自序。”实际上,《文通》对刘勰的模拟绝不仅仅是在文章的篇章结构这类形式、细节的问题上,对此朱氏有明确的表示:“《雕龙》来疥驼之讥,《流别》竭捃摭之力,伯鲁广文恪之书,号称《明辨》,自述费年而皆不本之经史。吴详于文而略于诗,徐又遗曲,或饮水而忘其源,或拱木而弃其?|。”[18]而这正是出于《文心雕龙》正本澄源,反文归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来说,朱荃宰的梦和刘勰的梦在初衷和意图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刘勰的梦境虽寥寥数字,却涉及到《文心雕龙》创作缘起、思想倾向、价值指向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是后人正确理解刘勰“言为文之用心”的关键。明人对刘勰梦的研究虽然深度尚浅,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这种分析的思维方式对后世龙学研究有深远的影响,而这也从侧面折射出《文心雕龙》在明代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立项课题[13DWXJ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453页。

[2][8][9][10][11][12]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30页,第728页,第731页,第726页,第727页,第728页。

[3]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湾:台南县永康市佛教百科文献基金,1994年版,第4994页。

[4]李砚祖:《装饰之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5]吴十洲:《礼器的古典哲学话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6期。

[6]梅珍生:《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7]王文戈:《文学作品中梦的真实性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3]查尔斯•莱格夫特:《梦的真谛》,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页。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15]刘文英:《于孔子梦见周公的几个问题》,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16]查月贞:《元代“涉梦戏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7]王美花:《中国古代戏曲中梦意象的文化解读》,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8]朱荃宰:《文通,闰》,刻本,1626(明天启六年)。(

刘勰《文心雕龙》重点+翻译

神思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 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译: 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 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人作品以寻绎文辞。然后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写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与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重大端绪。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 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但如写作慢而才学浅薄,快而结构凌乱,都不可取。所以,如见识广博,突出重点,构思较快而不凌乱,那么对写作就很有帮助。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 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 一.生态学的角度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 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2007)对《文》和《诗品》的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以及批评论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三.文学传播的角度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5960918.html,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同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批评家。刘勰大约生活在465到520年间,此间正是南朝刘宋末经历萧齐和梁武帝统治的前半期。(萧齐于479年取代刘宋,梁武帝502年代齐,在位四十八年,520以前差不多是他统治最好的时期。)刘勰原籍东莞,不是现在广东的东莞,而是今山东省莒县境内的一个古代地名。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大了也没有钱娶妻生子,但他曾经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在梦中他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就像孔子当年的弟子那样。他觉得这是圣人给他的暗示,所以他想努力学习以宣扬孔子的思想,来报答孔子托梦的恩惠。因为穷,所以他后来就进了京城的上定林寺跟当时非常著名的高僧僧佑学习佛经和儒家经典,因此刘勰兼通内外典,很博学。 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弘扬儒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注释儒家的经典,但刘勰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再也超不过汉代的大儒马融、郑玄了,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去做另外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论文。他发现当时有很多论文的文章,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等。这些文章虽然写得都蛮不错,但不是太少就是太简略,难以让人窥见写文章的全部奥秘。于是他开始构建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论体系,这一年他大概三十二岁。花了五年多时间,写了三万七千多言。这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由五十篇短文构成,体系严密,材料丰富。之所以要写五十篇,刘勰说这是遵循所谓的《易》学中的“大衍之数”,有四十九篇专门论述与文章相关的具体问题,最后一篇即《序志》阐明写本书的缘由及全书内容的安排。这四十九篇又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五篇为“文之枢纽”的总论,分别是“原道”、“宗经”、“征圣”、“辨伪”和“辨骚”,基本上是取儒家的观点的,认为文章都是从“六经”中来的。 第二部分从第五篇到第二十五篇,为文体论。分论几十种文体,包罗非常广泛,甚至包括债券契约上的文字。他目的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提纲挈领,眉目清晰,使人们能够清楚把握各种文体的边界和特征。 第三部分从第二十六篇到第四十三篇,我们可称之为文体论,论述了实际创作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创作心理、灵感、气质、修辞等等。这是现代研究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有些篇目像《神思》、《风骨》、《情采》等,都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最后一部分便是第四十四到第四十九篇,专门讨论鉴赏方面的事情,什么是知音,该怎样理解他人的文章,研读中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刘勰都作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至今人们依然兴趣盎然的问题。 南朝写文章流行骈文,所以《文心雕龙》也是用骈文写的,写得非常美。如《神思篇》中说文思变化倏忽不定的句子,“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

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摘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

浅析文心雕龙之“气”

浅析《文学雕龙》之“气”一范畴 古代文学唐欢2016110993 关键词:气建安文学 Key words: 摘要: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Liu Xie to evaluate the Jian'an Literature and Jian literati "gas", summed up four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o determine Liu Xi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ao Piwen with the viewpoint of qi. The social reason second "background of World War product" is "a multi gas Jian'an Literature". The teaching of personal value and self destruction is Liu Xie is fond of using "gas" to describe the third reasons of Jian'an literature. Fourth reasons, in the Jianan era, Han Fu has been popular and new Yuefu Poems replaced. 一、“气”之本义与引申。 许慎《说文解字》中“气”一条:“气,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从氣。”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由此可知,气的本义是云气,造字法是象形,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一本义引申而来。引申的意义有空气、气体、气候、气象、呼吸、社会风气习俗、气运、气色、文气等。 我认为其中有本义引申而出的最核心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而上的气的概念。《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曰:“精气为物,谓阴阳精灵之气。”《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汉王冲《论衡》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张载《正蒙乾称下》有:“凡象,皆气也”。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关于气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道(理)→气→物。凡物象,都是在道的作用下,由气生成,这是形而上的气。而在形而下的物禀气而生,也就有了气的第二种重要的意义:人的元气,生命力。 《墨子辞过》有:“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作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疆体适腹而已。”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人的元气和生命力。同样的,血气与气的这一意义是相通的,而血气在中国很早就广泛使用: 《左传昭公十年》齐国晏子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礼记玉藻》:“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以上这些例子,血气原来指的是血液气息,但引申开来,血气都是指的是人的生命力,而在《文心雕龙体性》中也有“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代表着人生命力的气,也是与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紧密联系,

《文心雕龙·宗经》研究述评

《文心雕龙·宗经》研究述评 涂建 (学号:2120102093) 内容提要《宗经》是《文心雕龙》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前人对《宗 经》篇中的相关问题多有研究,为后学之辈理解《宗经》以至《文心雕 龙》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相对零碎。为此,拙文便以“宗 经”的背景、根据、内容和目的为线索,梳理、述说前人研究成果,以期 对《宗经》篇及其研究成果有个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宗经内容研究成果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作为总论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被称为“文之枢纽”,而《宗经》又被称为“枢纽之枢纽”。《宗经》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宗经》又是最难理解、争议颇多的篇章。 关于《宗经》的研究成果颇多:徐公持《〈宗经〉篇衍说》论述了刘勰时代的儒佛文化背景,说明了选择儒学宗经之路的历史必然性;虞蓉《“五经皆文”:〈文心雕龙〉潜在的逻辑前提——刘勰的“宗经观”新探》梳理了“五经皆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探讨了此说产生的理论背景与思想渊源;洪顺隆《由〈文心雕龙·宗经〉篇论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论述了经学与文学的关系,对关于文源论的“无缘说”和“臆创说”进行了商榷;马白《评刘勰的“六义”说》则对“六义”说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地探讨;孙蓉蓉《刘勰的“宗经”辩正》指出刘勰“宗经”的目的在于“为文”;孙康宜《刘勰的文学经典论》则认为刘勰“宗经”的目的在于使文学经典化;等等。 这些成果大多是对其中的某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而,却未能从整体上对《宗经》篇进行全面地解说,且在相关问题上莫衷一是。本人不才,鉴于《宗经》篇的重要性和难解性,便通过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述说“宗经”的背景、根据、内容和目的,由点到面地解说《宗经》篇,亦有助于对《文心雕龙》的理解。 一、“宗经”的背景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大盛,出现了儒佛一体的局面。东晋孙绰在《喻道论》中说道:“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故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

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李春媛.论高中古典诗歌意象接受的审美训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13]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韩丽萍.汉唐民歌中鸟意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连续出版物: [1]顾祖钊.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三种基本形态[J].文艺研究,1990,03.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1、主要文献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年版。 牟世金:《雕龙后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詹锳:《刘勰与<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0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马宏山:《文心雕龙散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石家宜:《<文心雕龙>系统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版。 朱迎平编:《文心雕龙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汪春泓:《<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张少康编:《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张少康、汪春泓、陈允峰、陶礼天合著:《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摘要: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的关键时期,这期间的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明人对刘勰梦境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在明代《文心雕龙》多个版本的序言中,明代学者频频提及刘勰在《序志》篇中叙述的梦境,他们肯定了刘勰对梦境真实性的构建,突出此梦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同时认为此梦构成刘勰创作的主要动力,而上述现象与明代儒学复古思潮、梦文化风行、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梦明代 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承上启下时期,明人在对前代《文心》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深化的同时,提出了若干新的研究点和理论点,对后世的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对刘勰梦的关注就是其中之一,如此集中地对此梦进行关注在明代之前和之后的《文心雕龙》研究中不曾出现。 刘勰在《序志》篇中意味深长地记载了自己梦见孔子的经历: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越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

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1] 刘勰将在序中以纪实的口吻和虔诚的态度肯定了自己 所作之梦的真实性和神奇性,并直言此梦的意义:自己的搦笔和墨是在孔子的眷顾下展开的。明代《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刘勰梦境的描写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集中体现在明代《文心雕龙》不同版本的序言中。“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文体明辨》)其目的在于陈述为文的宗旨、动机、以及对文章的内容、体例做扼要的概括和评价。序可分为自序和他序,他序的作者多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其见识穷高树表,极远启疆,因此序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作为《文心雕龙》传播与接受的繁荣时期,明代《文心雕龙》版本在数量上是空前绝后的,明代《文心雕龙》序言约12篇,其中明确提及此梦的有6篇,分别是:嘉靖庚子新安本方元祯序、嘉靖辛丑建安本程宽序、嘉靖癸卯新安本畲诲序、嘉靖乙巳沙阳本乐应奎序、万历已卯张之象本张之象序、明万历辛卯伍让本伍让序。上述序言对刘勰的梦境或直引、或转述、或引申,反映了明人对刘勰梦境的极大关注。 一、明人对刘勰梦境的解读 明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刘勰梦境真实性的构建予以接受,且进一步强化了此梦的神秘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 [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一) 2001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以问题来看,集中于文学接受传播史、文体研究、家族和文人群体的考察三个主要方面,在文献研究上也有不小的成果,缺陷在于文献的细读仍然做得不够。 魏晋文学研究,其趋向基本与上一年相同,又有所深入:文学接受传播史备受重视;政治、思潮、家族等社会因素对文学的互动影响也愈来愈被关注;从前常遭忽略的一些小作家和文学现象,现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王玫《建安文学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1)从接受学角度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宋代社会文化状况从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活动中得到反映;宋代读者更注重从道德评判角度接受建安文本,对建安文学创作形态的接受具备一定的审美因素,但难与功业进取观念认同;南宋时慷慨之音得有较大回响。王晓毅《“竹林七贤”考》(2)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东汉至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多译为“竹园”,与“竹林七贤”无涉。河内山阳为魏晋达官贵人的庄园别墅区,确有竹林。徐公持《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3)是本年度的重要论文,主要根据《闲居赋序》中“八徙官”等叙述,对潘岳早期任职问题作了考辨。张金耀的《金谷游宴人物考》(4)对元康六年的金谷文人集会活动,细致爬梳了有关资料,对游宴的参与人物进行深入考证。姜剑云《“三张”父名问题新解》⑸通过对史料的考辨,认为太康诗人“三张”之父乃张牧,排除了史传中“张收”之异说。此外重要的考证性文章有:杨合林《左思杂考》⑹、袁行霈《陶诗析疑》(7)。吴正岚《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的影响》(8)认为陆机入洛后趋利求进的行为是受陆氏家族重立功立事传统的影响。毛庆《西晋文学:陆机、潘岳、左思三“疑案”实议》(9)对三位太康作家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做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认为陆机入洛前后的乐府诗的艺术成就相差悬殊,不能一以概之。而潘岳《闲居赋》并非矫情枉饰之作,符合潘岳当时当地特定的心理。本文还认为左思诗风不是豪放,而是“疏野”。建安风骨之全面继承者是刘琨而不是左思。跃进《陆机创作之“繁”》⑽指出陆机之“繁”表现在三方面:著作之繁,文情之繁,词藻之繁,并作了简要的辨析。 陶渊明研究作为长盛不衰的热点,在本年度继续涌现出大量论文,其中大多是对陶渊明的作品内涵、人格特征等作某些阐释和辨析,其中较值得注意的有张可礼的《陶渊明诗文内容三要义》⑾和向彪的《晋宋易代及陶渊明晚年的心态》⑿等。徐声扬《关于陶渊明从庚子到乙巳年间的行踪考》⒀通过对几首陶诗的剖析,对陶渊明这段行踪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关于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讨论,王启涛《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新证》⒁从语言词汇角度入手,分析《桃花源记》的写作风格,与同时代及前后佛典作比较;丁永忠《陶诗佛音笺释(一)》⒂则对其作品所涉及的佛教典故、术语及物事等作笺释。邓小军《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⒃则列举了陶渊明以诗文与慧远、刘遗民等进行思想交流和辩驳的事实。从陶渊明的家族身世角度审视对其创作的影响,杨合林的《陶氏家族传统的建构与传承——从陶渊明〈命子〉诗谈起》⒄认为陶渊明的家庭传统观念对其价值选择和人生归依有重要影响。张映梦《陶之家世对陶渊明性格形成的影响》⒅讨论了其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性格形成的影响。曹虹《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⒆介绍了韩国汉文学家对陶的接受和效法,主要通过集字做诗、以诗来表达读后感、依韵赓和等三种途径。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的有李剑峰的《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⒇。关于陶渊明研究史的整理近年较多,如钟优民《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21)、李华《20世纪陶诗风格研究重要成果概说》(22)等等。 文论方面,潘世东《试论〈人物志〉对〈典论·论文〉的影响》(23)、刘文勇《曹魏政治与〈典论·论文〉》(24)从各自角度分别论述了魏晋文论所受的影响。此外还有冷卫国的《论建安时期的赋学批评》(25)。佛教与东晋文学的关系愈来愈受重视,尤其是东晋高僧慧远和当时士人的交往,有不少文章论及。曹虹在《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26)集中考察了慧远法师弟子群的游山、法集与文咏活动等情况,认为这个群体倾向于将哲理的体悟和审美的感受结

《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这只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的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骚》,既有列入“枢纽”的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的性质。“论文叙笔”的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的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的《杂文》和《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割情析采”的二

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性质。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序言。根据《文心雕龙》的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 (一) “枢纽”不等于总论,这是首先要明确的。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的长期争论,主要就是混淆了“枢纽”和总论的性质。所谓总论,应该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或者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这个理解来看,不

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的性质。所谓“枢纽”,也是关系全书的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和不利下面的论述。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的基本观点。所以,“正纬”不过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的论点。《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刘勰之所以把《辨骚》篇列为“文之枢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论文叙笔”共二十一篇,在全书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书的理论结构,又是在这二十一篇的基础上,来总结文学理论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刘勰是首先分别探讨各种文体的实际创作经验,再由此提炼出一些理论问题来。因此,整个“论文叙笔”部分,都是为后半部打基础。这样,

文学理论参考文献

文学理论基本参考书目: 一、中国(12种 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章学诚:《文史通义》李渔:《闲情偶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先秦 《周易》选录:系辞上、系辞下;《尚书·舜典》选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礼记·乐记》、《礼记·经解》;《论语》选录:学而、为政、八佾、雍也、述而、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老子》选录;《墨子》:非乐上、非命上;《孟子》选录:公孙丑上、离娄下、万章上、万章下;《荀子》选录:乐论、礼论;《庄子》选录: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胠箧(qu qie)、天道、秋水、达生、外物、寓言;《韩非子》选录:八说、五蠹 (二)汉代 董仲舒:《春秋繁露》选录:楚庄王、天地阴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王充:《论衡》选录:语增、儒增、艺增、超奇、佚文、书解、对作、自纪;刘歆:《七略》;扬雄:《法言》选录:吾子、问神;班固:《汉书·艺文志》;《乐记》;《诗大序》;郑玄:《诗谱序》、《六艺论》;王逸:《楚辞章句序》 (三)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曹植:《与杨德祖书》;王弼:《周易略例·明象》;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葛洪:《抱朴子》选录:钧世、尚博、广譬、应嘲、文行;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干宝:《搜神记序》;陆厥:《与沈约书》;裴子野:《雕虫论》;萧统:《文选序》;萧纲:《昭明太子集序》、《与湘东王书》;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徐陵:《玉台新咏序》;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 东汉(建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西晋——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 —— 东魏——北齐 北朝:(初期)五胡十六国——北魏————北周灭北齐 西魏——北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关于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的综述 前言: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经历了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晋实现短暂统一,之后又是南北朝分裂,此时期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 政治上,这一时期一个主要现象是门阀制度的存在。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与庶族矛盾不断激化,文学创作出现了歌功颂德和寒士不平两个倾向。思想上,首先是玄学兴起,其次是佛教、道教兴起。学术思想的兴起影响了文人创作。如名士们追求玄学中寓含的任达狂放的生活沈约、刘勰等与佛教关系甚密,王羲之、嵇康等受道教的影响。 文学发展中,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也发生了变化》),文学理论繁荣,文学批评兴起。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文人集团的活跃。建安时代,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人结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集团。此外还有“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文人集团。 文学发展中,诗歌形式丰富多样,曹操及建安文人大量创作五言诗,七言歌行体也得到确立。曹丕《燕歌行》为文学史上完整的七言诗,南朝鲍照进一步改进七言诗形式。齐梁时期,沈约创造“永明体”,为律诗形成铺平道路。梁陈时期,出现了宫体诗。 近几年关于魏晋诗歌研究的论文高达200多篇,主要集中在建安诗歌研究和陶渊明研究两个热点上。[1]王文生《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就把建安诗歌和陶渊明作为两个独立的章节研究;[2]赵东栓《魏晋南北朝文学》则依次对建安时文人诗歌及陶渊明诗歌进行评析,语言幽默易懂。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形式的诗歌都应受到关注研究。 正文: 一、建安正始诗歌 建安诗歌源于汉末大乱之际,此时汉统一思想结束,经学衰落。思想解放,建安诗风慷慨悲凉慷慨悲凉诗风相适应的是诗歌形式建安文人继承汉乐府民歌传统,创作大量五言诗,使之成为建安诗歌的基本形式。曹操擅长写五言诗,一方面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一方面进行创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就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步出夏门行》则是创新,

研究文心雕龙的书目

165.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版 166. 《文心雕龙讲疏》范文澜着一九二五年天津新懋印书馆印本 167. 《文心雕龙补注》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李详补注一九二六年中原书局本 168.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着开明书店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169. 《文心雕龙杂记》叶长青撰一九三三年叶氏自印本 170. 《文心雕龙》庄适选注商务印书馆版 171. 《文心雕龙研究》朱恕之撰一九四四年南郑县立民生工厂印 172. 《文心雕龙校释》刘永济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版刘氏另有《文心雕龙征引文录》油印讲义本,未见刊行 173. 《刘子文心雕龙校读》日人桥川时雄用汉文写成油印本只见前五篇 174. 《文心雕龙新书》王利器编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出版 175. 《文心雕龙新书通检》未注明编者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出版 176. 《文心雕龙校证》据《文心雕龙新书》增订而成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77. 《文心雕龙校注》增订本名《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杨明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78. 《文心雕龙译注》就《文心雕龙选译》增订而成陆侃如、牟世金着山东人民出版社版 179. 《文心雕龙选译》周振甫撰中华书局版 180. 《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81. 《文心雕龙注译》就《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增订而成郭晋稀撰甘肃人民出版社版 182. 《文心雕龙译注》赵仲邑撰漓江出版社版 183. 《刘勰论创作》陆侃如、牟世金着安徽人民出版社版 184. 《刘勰和文心雕龙》陆侃如、牟世金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85. 《刘勰与文心雕龙》詹着中华书局版 186. 《文心雕龙诠释》张长青、张会恩撰湖南人民出版社版 187. 《文心雕龙湿克贰∠蜷L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版 188. 《刘勰论写作之道》锺子翔、黄安祯撰长征出版社版 189. 《文心雕龙简论》张文勋、杜东枝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0.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杜黎均撰北京出版社版 191. 《文心雕龙创作论》王元化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92. 《文心雕龙的风格学》詹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3. 《文心雕龙散论》马宏山撰新疆人民出版社版 194. 《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王元化选编齐鲁书社版 195. 《刘勰的文学史论》张文勋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6. 《文心雕龙绎旨》姜书阁撰齐鲁书社版 197. 《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彭恩华编译齐鲁书社版 198. 《文心雕龙论丛》蒋祖怡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99. 《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第二辑齐鲁书社版 200. 《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五年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台港有关《文心雕龙》研究书目 201. 英译本《文心雕龙》(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施友忠译美国哥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