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研究

等观三界
菩提树
• 刘勰(约465-约521),字彦和。 • 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 • 其祖先永嘉之乱后避难江南,世居 京口(今江苏镇江)。
• 《梁书》本传说他“有文集行于 世” • 现存著作除《文心雕龙》外,仅 存《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石 城寺石像碑》两个单篇
三 教 归 一
• 范文澜认为,《文心雕龙》全书的 构想、条理明晰的理论以及“圆通” 等词的运用均多受佛学思想影响 • 印度佛学精致的分析理论为《文心 雕龙》的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 想资料和方法论参照
三、道的世界
老 子
《序志》篇之“赞曰”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 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傲岸泉石,咀嚼文义。 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张光年《骈体语译文心雕龙》
生命有限, 智慧无边。 随天性对待事物比较容易, 靠心目认识事物实在困难。 但愿纵情于林泉之间, 仔细品味天下的名篇。 《文心》记载了我的心意, 我的心寄托深远!
•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原道》)
• 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 然之势也。(《定势》)
孔 子
负书候车 既成,未为时流所称。 勰 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 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 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 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 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梁书· 刘勰传》)
刘勰任职简历
• • • • • • 502年:奉朝请 504年: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 509年:车骑仓曹参军 510年:太末令,政有清绩 512年: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518年: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
• “悟”后而溯源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 礼(吉、凶、宾、军、嘉)资之以 成文,六典(治、教、礼、政、刑、 事)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 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文心雕龙》版本研究现状分析

文心雕龙》版本研究现状分析摘要】《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由于古本失传,又广存异本,这就需要我们对现存的各种版本进行细致的校勘和研究。
对《文心》的研究自元代之后就呈逐年增加之势,成了门显学“龙学” 。
关键词】《文心雕龙》;版本研究;现状分析、个别版本研究版本是一个庞杂的问题,其分类更是因划分标准而异。
有写本、刻本、活字本和影印本之分。
刻本又有多种,可以根据时间、地域和流通情况等进行划分。
一)写刻选本研究敦煌所出唐人草书文心雕龙残卷,今藏英京博物馆之东方图书室,是《文心》现存最早的写本。
1926 年,赵万里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的《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记》,该校记“据以多校嘉靖本,其胜处殆不可胜数,又与太平御览所引,及黄注本所改辄合;而黄本妾订臆改之处,亦得据以取正,彦和一书传育于人也者殆遍,然末有如此卷之完善者也” ,可见唐写本是弥足珍贵的。
今存最早的刻本当是元至正年间嘉兴郡学刊本。
1985 年,徐小蛮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元至正本》,叙述了至正本《文心》的一些基本情况和价值,学术界公认校勘比较周详的杨明照先生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僻校元至正本所得就有一百七十多条,于此可见此书在文献学上的价值。
”二)校注释译版本研究文心》的版本繁富,内容各有异同,对《文心》内容的探求、校勘和注释,是研究《文心》的基础。
1982 年,陈新在《文学遗产》上发表《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评周振甫著》,对《文心雕龙注释》作了简要的评述。
1984 年,牟世金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的“范注补正”》,该文章从斯波六郎《文心雕龙范注补正》的得失,对理解尚存歧义的部分内容和杨明照、张立斋等多家所未及的某些问题入手进行了补充和说明。
该篇先指出了斯波所补有少数未安,同时也肯定了《补正》的贡献;争对补正的情况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改字宜慎、出典求精、加强注义等。
这样的建议对校勘和注释都十分有益。
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生成——《文心雕龙》与早期文献中的文学观

第33卷第1期2021年2月北方工业大学学报J.NORTHCHINAUNIV.OFTECH.Vol.33No.1Feb.2021
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生成*———《文心雕龙》与早期文献中的文学观
[美]蔡宗齐1摇摇李卫华2译
(1.伊利诺伊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61820,厄巴纳-香槟市;2.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50024,石家庄)
摘摇要摇对刘勰批评体系建构的探讨,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富有成效的学术领域之一。然而,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内在连贯性或系统性出发,探讨这一系统性著作的研究却明显匮乏。用这种大视野来集中审视《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会有如下发现:从远古到汉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文学观:以《尚书》为代表的宗教文学观,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的人文文学观,和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教化文学观。刘勰继承了前人把文学理解为一个和谐过程的基本模式,重新认识了文学的性质、起源、思想和语言的形成及其功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综合文学观。这四种文学观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批评体系。这驳斥了人们普遍认为的中国传统批评没有一个连贯体系的错误观点。关键词摇《文心雕龙》;宗教文学观;人文文学观;教化文学观;综合文学观分类号摇I0
收稿日期:2020鄄10鄄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文心雕龙》范畴的符号学研究冶(18BZW001)。
作者简介:蔡宗齐,伊利诺伊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研究方向:比较诗学。译者简介:李卫华,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比较诗学。
摇摇刘勰的《文心雕龙》淤
通常被誉为前现代中国最系统的文学批评作品,其范围之广、见解之丰富都是无与伦比的。对刘勰批评体系建构的探讨,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富有成效的学术领域之一。于然而,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内在连贯性或系统性出发,探讨这一系统性著作的研究却明显匮乏。在这里,我打算用这种大视野来集中审视《文心雕龙》的文学观。我将首先讨论从远古到汉代发展起来的三个主要的文学观念,然后我会思考刘勰是怎样综合了前人的关切,形成自己的综合文学观的。盂为了证明这四种文学观的相关性,我将识别并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种相关性,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系统。1摇《尚书》中的宗教文学观最早的文学观一般可以追溯到“诗言志冶,这一说法出自传说中的皇帝舜与他的乐官夔的谈话,记载于儒家的六经之一《尚书》的第一章《尧
山大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著作

山大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著作山东大学在文学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尤为重要,这种关注还体现在对于《文心雕龙》这本古代著作的研究上。
山东大学的学者们进行了众多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对于此书的理解及其艺术价值的解析非常突出。
一、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批评家书,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
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世界遗产名录》所述:“《文心雕龙》是中国书面文化遗产中,一本杰出的中文文学著作。
”它有4个版次,并在唐代被引入日本,成为日本古代美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山东大学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1、对书籍的翻译为了推广《文心雕龙》这本著作,山东大学教授范平中(音译)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名为《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这本译作突出了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包括刘勰对于文学艺术的感悟和解析。
2、对书籍的研究在研究方面,山东大学的研究团队集中于探究《文心雕龙》的文艺批评思想。
范平中教授在其著作《文学批评的集中与分离》中,初步探讨了《文心雕龙》的批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和现状。
此外,研究中心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文心雕龙》中的修辞手法研究、《文心雕龙》艺术特点分析、汉唐时期文化交流中的《文心雕龙》引介等。
3、对书籍价值的评估山东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文心雕龙》是一本聚焦于语言和文学艺术的著作,它对汉唐时期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书在思想上贯穿自然观念、全盘述说和意识观念,对于中国文学的直接影响仍然可以在许多作品中找到。
正如范平中教授在研究中谈到的,“《文心雕龙》实就在于其思想。
其目的是要引导文字艺术,而非仅是提供艺术技巧。
”三、结论山东大学的研究表明,《文心雕龙》对于文学艺术的探究有深刻的见解和全面的解析。
这种深层次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国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并对其他细分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一颗璀璨明珠。
219443799_从《文心雕龙·程器》看刘勰的文人人才观

041[摘 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集中论述了文人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道德上要“无玷”,学文要以“成务”为目的,个人能力上要兼顾“器用”与“文采”,最终“待时而动”,能够“奉时以骋绩”,取得一定的声名地位。
刘勰对文人人才的要求受儒家文化影响。
这一人才观不仅对历代选择积极入仕的文人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代大学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刘勰;《文心雕龙》;《程器》;人才观从《文心雕龙·程器》看刘勰的文人人才观王开慧《程器》是《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篇,从形而下的角度探讨了文人人才的构成要素。
刘勰认为,文人人才应当是《周书》中所说的“梓材”之士,“梓材”,刘勰给出的解释是“朴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即良木涂上红漆,墙壁筑成后加以粉饰,既要求有使用价值,又能够有所粉饰装点。
所以,理想的文人也应当如同“梓材”一般,“贵器用而兼文采”,即能兼顾器用与文采,这样的文人形象无疑与儒家对文人“文质彬彬”的要求一脉相承。
刘勰在《程器》中对这种文人人才又在德行、个人能力与现实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德行“无玷”刘勰首先讨论了道德修养与文人的关系。
刘勰的论述从对魏文帝“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的反驳开始。
魏文帝在《与吴质书》中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古今文人大都不顾小节,道德上有瑕疵,这种批判是对整个文人群体的批评,因为曹丕后来称帝,他的这一“文人无行”论也就流传甚广。
刘勰顺着魏文帝的文人“不护细行”论进行了具体的举例,他说:“相如窃妻而受金,扬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修廉隅,杜笃之请求无厌,班固谄窦以作威,马融党梁而黩货;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轻锐以躁竞,孔璋愡恫以粗疏;丁仪贪婪以乞货,路粹餔啜而无耻;潘岳诡诪于愍怀,陆机倾仄于贾郭,傅玄刚隘而詈台,孙楚狠愎而讼府。
”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士确实德行有亏,但紧接着他又进行了反驳。
他说:“文既有之,武亦宜然。
张戒转述《文心雕龙》是否原文考论

A p r .2023V o l .43N o .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4月第43卷第2期[作者简介]李明高,莒县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所研究员㊂张戒转述‘文心雕龙“是否原文考论ʻ李明高(莒县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所,山东 莒县 276599)[摘 要] 张戒‘岁寒堂诗话“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一语是否是‘文心雕龙“原文,曾经引发关于‘文心雕龙㊃隐秀“篇真伪的论争㊂本文对张戒所引 五云 逐一分析,重点从是否符合刘勰用词习惯㊁定义习惯㊁隐秀本义入手,结合张戒‘岁寒堂诗话“著述方式,予以综合考量,认为张戒转述十二字并非‘文心雕龙“原文㊂本文对‘岁寒堂诗话“引用‘文心雕龙“之处进行了探讨㊂[关键词] 张戒; 诗话; 原文; 隐秀[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2-0001-10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3.02.001 近日,偶读张戒‘岁寒堂诗话“,联想到文心学界诸多名家曾经因此而展开的‘隐秀“篇补文真伪的论争㊂这场论争,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因为被绝大多数专家认可的观点已经被其弟子乃至再传弟子普遍接受并广泛传播㊂但读过‘岁寒堂诗话“,颇觉有些话不得不说㊂从哪里开始说呢还是先从张戒转述‘文心雕龙“开始吧㊂一㊁张戒是如何转述‘文心雕龙“的语句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言:‘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㊂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㊂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㊂段师教康昆仑琵琶,且遣不近乐器十余年,忘其故态,学诗亦然㊂苏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㊂唐人声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六朝诗㊂镌刻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曹刘李杜诗㊂‘诗序“云: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㊂ 子建㊁李杜皆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㊂刘勰云: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㊂若他人之诗,皆为文造情耳㊂沈约云: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㊂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㊂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㊂三人之论,其实一也[1]9-10㊂此段文字忠实于原著,如果说与诸版本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张戒所引三家之言,笔者并未加引号,如此而已㊂为何?因为需要对张戒所引三人之论加以分析,然后再定,不可先入为主,误夺他人之声,误解著者原意㊂这也是笔者为何将其原文摘录作为论文之始的原因㊂二㊁张戒转述‘文心雕龙“引发的论争由以上录文可以看到,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所引刘勰之言共有两处,一是 刘勰云:1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 ,一是 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㊂张戒可能没有想到,仅仅是因其文中两句,说到底,仅仅因其文中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这十二个字,引发了一场有关刘勰‘文心雕龙㊃隐秀“篇真伪的论争㊂黄侃先生的‘文心雕龙札记“,被认为是‘文心雕龙“研究作为一门专学的开山之作,他对‘隐秀“篇的态度对后学影响自然亦深㊂‘文心雕龙札记“,是据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所辑㊂1919年,黄侃先生的论文‘文心雕龙附会篇评“‘文心雕龙夸饰篇评“发表在‘新中国“杂志第1卷上,‘文心雕龙札记夸饰篇评“发表在‘大公报“上㊂其后,黄先生有‘文心雕龙札记(题词及略例㊁原道)“‘文心雕龙札记(征圣㊁宗经㊁正纬)“‘文心雕龙札记(辨骚㊁明诗)“等文章发表在‘华国月刊“等刊物上,1927年,辑有二十篇札记的单行本印行,1947年,将‘文艺丛刊“所发的十一篇札记与原来的合辑,共三十一篇札记,汇为一本印行,1962年中华书局整理印行单行本㊂案此纸亡于元时,则宋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者,惟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何以遗此二方?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理而已知之矣㊂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㊃隐秀“) 1943年,蒙文通先生在第5期‘图书集刊“发表‘馆藏嘉靖汪刻<文心雕龙>校记书后“言:所云 阮华山得宋椠本‘隐秀篇“全文,明人矜为秘笈 者,纪昀以‘永乐大典“所收旧本校勘,凡阮本所补悉无之,知出伪撰㊂晚季黄侃又以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二言为阮本所无,而宋椠之诬,遂有定谳㊂ [3]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刊发了振甫(注:原署名如此)先生关于‘隐秀“篇的文章,先生言:可惜这篇的原稿残缺不全㊂据黄侃考证,它在南宋时还是完整的㊂因为南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引了这篇中的话: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㊂ 这两句在本篇中没有㊂可见南宋人还看到全篇㊂1979年,詹锳先生在‘文学评论丛刊“发表‘<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鉴于 ‘隐秀“篇在另外的地方还可能有脱简 , 认为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两句,也一定是‘隐秀“篇的原文,这两句究竟应该补在什么地方,则是无法确定的 ㊂詹锳先生考证的结论是:‘隐秀“篇补文为真‘文心雕龙“原文㊂1980年,杨明照先生同样是在‘文学评论丛刊“发表‘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认为: 南宋初张戒‘岁寒堂诗话“上所引的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两句,无疑是原本‘隐秀“篇里的话㊂残缺了的‘隐秀“篇没有它,倒不稀奇 ,等等,针对詹先生所运用的论点逐一予以反驳㊂其后,詹先生发表‘再谈<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对所运用的论据进行了再次阐发㊂1982年,杨明照先生‘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一书‘引证第五“重申其观点, 今本隐秀篇自 始正而末奇 至 朔风劲秋草 朔字一段,出明人伪撰,故无此二句㊂盖是篇宋世犹全,张氏得引之也㊂ 同年,詹锳先生‘<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一书出版,书中‘<文心雕龙>的隐秀论“,坚持‘隐秀“篇补文属于原文的观点,并对该篇的文学理论进行了探讨㊂1983年,刘文忠先生在‘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刊发‘试论刘勰的鉴赏论与鉴赏观“,认为: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文心雕龙㊃隐秀“曰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这两句话虽不见于今本‘文心雕龙“,也不见于‘隐秀“篇补文,但属于‘隐秀“的佚文是毫无问题的,因南宋时‘隐秀“篇全文尚存㊂张戒所引的两句‘隐秀“原文,对我们理解‘隐秀“的主旨很有帮助㊂21984年,刘文忠先生在‘文心雕龙学刊“第二辑发表‘评<文心雕龙>的风格学 兼与詹锳先生商榷“,提出: ‘隐秀“篇在南宋时尚未散佚,张戒‘岁寒堂诗话“所引‘隐秀“篇的两句话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不见于现存‘隐秀“篇的原文,以情推之,当在所佚一页之中㊂但补文中并没有这两句话,阙文不过十字,且分五处,这两句话无法在补文中安置,这是补文真伪最启人疑窦之处㊂詹先生的考证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㊂对于该问题的探讨,还有其他学者参与,大多认为张戒引文系‘文心雕龙“原文,‘隐秀“篇所补之文系伪作㊂即使是校勘成果富有千万字的王利器先生,其‘文心雕龙校证“一书在此问题上亦覆前辙㊂纵观这场论争的焦点,集中于一处,即‘隐秀“篇补文真伪问题㊂在其中的诸多论据之中,张戒所引(姑且如此称谓)的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是至关重要的论据㊂从诸位先生的论文来看,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尽管双方均坚持张戒所引的这十二个字是‘文心雕龙㊃隐秀“篇原文㊂笔者以为,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即使是正方,就像刘文忠先生所说, 詹先生的考证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詹锳先生同杨明照先生一样,认为张戒的这十二个字 也一定是‘隐秀“篇的原文 ㊂对此,文心学界是普遍接受的㊂通过张少康等先生所著‘文心雕龙研究史“可以得见: 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曾引刘勰‘文心雕龙㊃隐秀“篇佚文云: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㊂ [4]如果历史地考察对于‘文心雕龙㊃隐秀“篇的态度,清代学者纪昀的观点不容忽视㊂纪昀在‘文心雕龙辑注“中眉批: 此一页词殊不类,究属可疑㊂ 呕心吐胆 似摭玉溪‘李贺小传“ 呕出心肝 语, 锻岁炼年 似摭‘六一诗话“周朴 月锻季炼 语㊂称渊明为彭泽,乃唐人语㊂ 此段文字,‘四部备要“本‘文心雕龙“如此㊂纪昀眉批的文字,‘文心雕龙汇评“还辑有后面一段文字: 六朝但有征士之称,不称其官也㊂称班姬为匹妇,亦摭钟嵘‘诗品“语㊂此书成于齐代,不应述梁代之说也㊂且‘隐秀“之段,皆论诗而不论文,亦非此书之体㊂似乎明人伪托,不如从原本缺之㊂ 癸巳三月,以‘永乐大典“所收旧本校勘,凡阮本所补悉无之,然后知其真出伪撰㊂ [5]‘四库全书“介绍‘文心雕龙“言:是书至正乙未刻于嘉禾,至明弘治㊁嘉靖㊁万历间,凡经五刻,其‘隐秀“一篇,皆有缺文㊂明末常熟钱允治称得阮华山宋椠本,钞补四百余字,然其书晚出,别无显证,其词亦颇不类㊂如 呕心吐胆 似摭‘李贺小传“语; 锻岁炼年 似摭‘六一诗话“论周朴语;称班姬为匹妇,亦似摭钟嵘‘诗品“语,皆有可疑㊂况至正去宋未远,不应宋本已无一存,三百年后乃为明人所得㊂又考‘永乐大典“所载旧本,阙文亦同㊂其时宋本如林,更不应内府所藏,无一完刻㊂阮氏所称,殆亦影撰,何焯等误信之也㊂ [6]可见,纪昀的眉批与‘四库全书㊃文心雕龙“之总目提要基本一致,这也属正常,因为纪昀作为‘四库全书“三名总纂官之首,其观点同样体现于该书,是十分合理的㊂如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持的观点与作为总纂官之首的纪昀相左,那么,关于‘文心雕龙㊃隐秀“篇补文真伪的讨论可能会在清代就发生了㊂但后起的这场论争,很显然,坚持‘文心雕龙㊃隐秀“篇补文系伪作的观点,承袭了纪昀的看法,同时又对纪昀的论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㊂当年,黄侃先生认为‘文心雕龙㊃隐秀“篇补文系伪作,遂 仰窥刘旨,旁缉旧闻 ,另作‘隐秀“新篇,不可谓不用心良苦㊂然而,黄侃先生以及师宗其言的众多学者用来否定‘隐秀“篇补文的张戒‘岁寒堂诗话“转述的那十二个字,真的是地地道道的‘文心雕龙㊃隐秀“篇原文吗?这是笔者捧读张戒‘岁寒堂诗话“时所产生的一个疑问㊂3三㊁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是部什么样的书考察一部书所引的语句,是否忠实于原文,首先要考察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是基本前提㊂如果是一部完全摘录众书的类书,像‘太平御览“,基本可以信任地说,引文忠实于原文,但如果不是一部忠实于原著的摘录众书之类书,而是一部表达作者个人观点之著作,尤其像诗文评之类,那么,化用㊁引用贤者语言的情形都可能会存在㊂我们先看看‘四库全书“是如何介绍张戒其人及其书的:臣等谨案:‘岁寒堂诗话“,宋张戒撰,钱曾‘读书敏求记“作赵戒,传写误也㊂考戒名,附见‘宋史㊃赵鼎传“,不详其始末,惟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戒,正平人,绍兴五年四月,以赵鼎荐,得召对,授国子监丞㊂鼎称其登第十余年,曾作县令,则尝举进士也㊂又载,绍兴八年三月,戒以兵部员外郎守监察御史,是年八月,守殿中侍御史,十一月,为司农少卿,旋坐疏留赵鼎,改外任㊂十二年,罗汝楫劾其沮和议,党于赵鼎㊁岳飞,特勒停㊂二十七年九月,以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不言所终,殆即终于奉祠矣㊂初,戒以论事切直为高宗所知,其言当以和为表,以备为里,以战为不得已,颇中时势,故淮西之战,则力劾张浚㊁赵开,而秦桧欲屈己求和,则又力沮,卒与赵鼎并逐,盖亦鲠亮之士也㊂是书通论古今诗人,由宋苏轼㊁黄庭坚上溯汉魏风骚㊂分为五等㊂大旨尊李杜而推陶阮,始明言志之义,而终之以无邪之旨,可谓不诡于正㊂其论唐诸臣咏杨太真事,皆为无礼,独杜甫立言为得体,尤足维世教而正人心,又专论杜甫诗三十余条,亦多宋人诗话所未及,考‘说郛“及‘学海类编“均载此书,仅寥寥三四页,此本为‘永乐大典“所载,犹属完帙,然有二条此本遗去而见于‘学海类编“者,今谨据以增入,庶为全璧㊂‘读书敏求记“本作一卷,今以篇页稍繁,厘为上下卷云㊂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恭校上㊂总纂官:臣纪昀㊁臣陆锡熊㊁臣孙士毅㊂总校官:臣陆费墀㊂[7]张戒为宋高宗时人,所持政见与赵鼎㊁岳飞相同,而与秦桧相左,故遭贬谪㊂‘钦定四库全书㊃集部“收录张戒‘岁寒堂诗话“,将其列入诗文评类,可知是一部评述诗文的著作㊂因此,该书引用刘勰之言亦属正常㊂稍需留意的是,‘岁寒堂诗话“并非原本,而是后人辑录而成㊂四㊁对张戒转述段落的分析欲言张戒‘岁寒堂诗话“转述的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是否‘文心雕龙㊃隐秀“篇原文,需要对张戒‘岁寒堂诗话“加以全面分析,尤其是要对张戒转述的十二个字所处的段落详加考察,揭示其语境,进而对这十二个字做出客观分析㊂这是上述论争的正反两方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也正是笔者在本文第一部分即摘录该段落而不仅仅摘录十二个字的原因㊂该段落 ‘国风“‘离骚“固不论 始可以论曹刘李杜诗 ,评论自汉魏至大唐乃至当朝诗人,尤其是对当朝文人苏㊁黄的评论,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其所主张的,与刘勰 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的观点相类㊂该句与‘文心雕龙㊃隐秀“篇补文真伪无涉,不予再作分析㊂首先,该段落 ‘诗序“云: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㊂ 子建㊁李杜皆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㊂ 所引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出自‘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㊂ [8]张戒所引‘诗序“为直引,引文与原文相合㊂其次,该段落 刘勰云: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㊂若他人之诗,皆为文造情耳 ,出自刘勰‘文心雕龙㊃情采“篇: 昔诗人什篇,为情4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㊂ [9]张戒所引 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 ,并非‘文心雕龙“原文,而是镕铸了刘勰的观点,自出己词,其手法显然不是直接引用,而是化用,尽管前面所言 刘勰云 ,但言刘勰之大意,并非‘文心雕龙“之原文㊂再次,该段落 沈约云: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 ,原文存在两种版本㊂宋本‘文选“如此㊂百衲本‘宋书“㊁今本‘宋书“之‘谢灵运传“言: 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㊂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㊁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㊂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原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㊂ [10]张戒所引若出自‘文选“则为直引,若出自‘宋书“则非严格意义上的直引㊂第四,该段落 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出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圣俞(梅尧臣)尝语余曰: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㊂ [11]梅尧臣之言也收录于元代所修的‘宋史㊃梅尧臣传“中: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也㊂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㊂用询阴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倡,一府尽倾㊂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㊂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繇是知名于时㊂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㊂尝语人曰: 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㊂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㊂ 世以为知言㊂ [12]张戒所引梅尧臣言,尽管文字上没有多大出入,但显然次序颠倒了,原本作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在张戒笔下成了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直引㊂最后,来看该段落 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㊂‘文心雕龙㊃隐秀“篇言: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㊂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㊂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㊂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㊂ 这是原文 并非 补文 的开头一段㊂在整个‘隐秀“篇找不到张戒转述的那十二个字,而恰恰‘隐秀“篇在现存元代孤本至正本中缺文,张戒转述的那十二个字为原文中语的观点由是而生㊂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综合对该段落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张戒在该段所引的五处,其中只有一处是严格意义上的直引,另外两处尽管文字上有出入或者次序上有颠倒,但也算得上是引用,剩余的两处引用刘勰之言, 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 显系张戒转述,并非原文,另一处即是那十二个字,如果按照校勘中一律的原则来下结论,那么,这十二个字也一定不是原文引用,比照亲子鉴定技术中的用语模式,可以说,这十二个字不是‘隐秀“篇原文的概率为99%㊂但问题是,恰恰缺乏版本上的对比,关键是能否科学地判定这十二个字百分之百的是或不是‘文心雕龙“原文呢?还要综合张戒‘岁寒堂诗话“全书引用他人言词尤其是刘勰之言的情况而论㊂五㊁‘岁寒堂诗话“其他转述‘文心雕龙“之处对于张戒‘岁寒堂诗话“还有没有其他地方转述‘文心雕龙“,众多学者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或者已经考察过了,大概认为没有,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㊂笔者在阅读‘岁寒堂诗话“时,就产生过这样的疑问,直到认真读过几遍,方知张戒转引刘勰之言不止上述两处㊂为研究张戒转述‘文心雕龙“的情况,将其与张戒转述‘诗序“之处一同加以比较,以便更为清晰地看到转述的情形㊂‘岁寒堂诗话“言:故曰 言之不足,故咏叹之㊂咏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㊂观此诗闻捷书之作,其喜气乃可掬,真5所谓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㊂子美此篇,古今诗人,焉得不伏下风乎?忠义之气,爱君忧国之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其词气能如此 ㊂以上三处,我们可以看到,张戒引用‘诗序“,也并非完全直引,有的是直接而引,有的摘句而引,有的是化用而引㊂化用而引,可以说,尽管能找到言词的母本,但已经离开母本很远了,变成了撰写者自己的言辞,若从己出,这样的引用,当然不能用其作为校勘原本的直接依据㊂依据张戒‘岁寒堂诗话“校勘‘诗序“是这个样子,同样的道理,如果依据张戒‘岁寒堂诗话“校勘‘文心雕龙“,也不能用来作为校勘原本的直接依据㊂‘岁寒堂诗话“另有两处引用‘诗序“,与‘文心雕龙“所引基本相同:‘岁寒堂诗话“言: ‘诗序“有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㊂在心为志,发言为诗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㊂ 又, 孔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㊂ 世儒解释终不了㊂余尝观古今诗人,然后知斯言良有以也㊂‘诗序“有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㊂在心为志,发言为诗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㊂‘文心雕龙㊃明诗“言: 大舜云: 诗言志,歌永言㊂ 圣谟所析,义已明矣㊂是以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 无邪 ,持之为训,有符焉尔㊂另外,‘岁寒堂诗话“有两处明显化用‘文心雕龙“之言:‘岁寒堂诗话“: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 [1]14;‘文心雕龙㊃程器“: 孙武‘兵经“,辞如珠玉 ㊂字字如珠玉 ,与 辞如珠玉 有何差别?无非是将 辞 变成了 字 ,然后加以叠字而已㊂倘若用张戒的 字字如珠玉 作为定本,来校勘‘文心雕龙“,是否可以呢?答案是否定的㊂‘岁寒堂诗话“: 其言近而旨远,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㊂ [1]18‘文心雕龙㊃宗经“: 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㊂ ‘文心雕龙㊃比兴“: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㊂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出自刘勰‘文心雕龙㊃比兴“篇,尽管没有标明 刘勰云 ,正是出自‘文心雕龙“,无非是分别在句首加了个 其 字而已;相反,本文开头所录的那段 众学者已经注意到的那段文字,有两处确切标明 刘勰云 ,却未必是‘文心雕龙“原文㊂仔细琢磨,应该是这么个道理㊂六、从张戒转述是否符合刘勰本义加以考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尽管言明系 刘勰云 ,通过前面分析,已经基本可以断定这十二个字并非‘隐秀“篇原文,但若仔细分析,这十二个字是否符合刘勰‘文心雕龙“本义呢,也即,张戒转述是否忠实于刘勰本义?首先,从刘勰用词习惯来加以分析㊂张戒所言的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是否符合刘勰行文习惯呢? 情 在 二字于‘文心雕龙“中多有出现,但二字连用的,全书中未见一处; 状 溢 二字‘文心雕龙“中亦多有出现,但二字连用的,全书中也未见一处;句中 词外 二字连用,‘文心雕龙“全书中并无一处;句中 目前 二字连用,‘文心雕龙“全书中也并无一处㊂如,同样是言 目前 ,‘文心雕龙㊃神思“篇所言为: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㊂就此而言,无论是其用词习惯还是语言风格,都与张戒所言的 目前 迥然而异㊂综合观之,张戒转述的十二个字,其中四组两字连用者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均未出现,而于‘隐秀“篇所谓 佚文 中出现,不符合刘勰用词习惯㊂当然,若咬定这几字连用在刘勰‘隐秀“篇中独一处,仅仅出现在‘隐秀“篇缺文,其他地方没有,倘若如此,6单凭这方面的分析,的确是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排除,这只能算是一个参考㊂其次,从刘勰定义习惯来加以分析㊂张戒所言的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是否符合刘勰定义习惯呢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㊂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㊂ 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㊂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㊂ 这是定义较细的一类,运用一字来诂训一字的,也不在少数,如: 论者,伦也 , 说者,悦也 , 策者,简也㊂制者,裁也㊂诏者,告也㊂敕者,正也 ,等等㊂如果对刘勰定义文体的方法加以全面而综合的考察,我们就会发现, 者也 句式是刘勰通常采用的模式, 曰 字句尽管出现,但往往不是定义㊂如果对此还不能有清晰的认识,我们来看 者也 与 曰 一同出现的几个段落: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㊂降及七国,并称曰命㊂命者,使也㊂秦并天下,改命曰制㊂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㊂秦初定制,改书曰奏㊂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㊂ 录者,领也㊂古史‘世本“,编以简策,领其名数,故曰录也㊂方者,隅也㊂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㊂术者,路也㊂仅举如上三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曰字句式,通常用来表述,而非定义㊂张戒转述的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对于 隐 秀 的定义方式,不符合刘勰定义的习惯;相反,‘隐秀篇“既有的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对于 隐 秀 的这种 者也 定义句式与刘勰‘文心雕龙“中其他的定义方式完全相同㊂既然‘隐秀“篇在篇首已经定义过 隐 与 秀 ,那么,在‘隐秀“篇全文之中,惜字如金的刘勰有必要第二次定义言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吗?按照常理,不会出现重复定义㊂再次,从刘勰隐秀本义来加以分析㊂张戒所言的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是否符合刘勰隐秀本义呢?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很难在‘文心雕龙“中找到它的出处,前面已经从刘勰行文习惯上分析过㊂从义理上来看,张戒所言的 情在词外 ,若从‘文心雕龙“中追索其源,虽与 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 (‘隐秀“)有些相似,但非刘勰本义,刘勰本义 隐 所指向的为 文外之重旨 ,也就是刘勰所讲的 义生文外 ,言辞之外的意旨,与刘勰在‘神思“篇所言的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 相类似,与张戒所言的 情 词 之间并无多大关联㊂‘隐秀“篇从头至尾不以探讨 情 与 辞 为主,因为刘勰已经在‘情采“篇探讨过 情 与 辞 ,刘勰在‘隐秀“篇着墨较多的是 意 与 辞 ㊂再来看张戒所言的 状溢目前曰秀 ㊂ 状溢目前 ,刘勰有过类似的表述,如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极形貌以穷文 等等,但仅仅 写物图貌 ,把事物形象地刻画出来,还不能称之为 秀 ,因为刘勰所言的 秀 是 篇中之独拔者也 ,是篇章之中异常精美的格言,展现的是 卓绝 之美,正如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所言: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 ,仅仅能 写物图貌 是不能称作 秀 的㊂刘勰在‘谐讔“篇所言的猜物谜, 或图象品物 ,就与张戒所言的 状溢目前 相似,能根据形貌的叙述来猜测出物品来,能说不是形象地刻画吗?但做到这一点还非常不够, 高贵乡公,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 (‘谐讔“篇),甚或 降及品物,炫辞作玩 (‘颂赞“篇),这些不但不是刘勰所倡导的,而且是刘勰所反对的㊂再如,当前时尚的 走秀 ,看上去倒很符合张戒所言的 状溢目前曰秀 ,但这样的 状溢目前 能算得上是刘勰 隐秀 之本义吗?显然不是㊂既然张戒所言的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不符合刘勰隐秀本义,那么,这样的言辞是怎么来的呢?依笔者之见,与张戒在‘岁寒堂诗话“所引的梅尧臣的那段话有关: 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7。
《文心雕龙》修辞学理论的建构

《文心雕龙》修辞学理论的建构内容提要:《文心雕龙》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巨著,也是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在刘勰之前,大量探索修辞特点的论述夹杂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已积累了许多修辞学的内容;《文心雕龙》正是在继承前代丰富的修辞学理论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修辞理论与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的基础。
《文心雕龙》产生的时代是修辞理论全面成长、奠定基础的时代,刘勰对作为研究语言运用科学的修辞学极为重视。
文章探析了《文心雕龙》修辞学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其对修辞学理论确立的价值,阐释了《文心雕龙》对于建构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的贡献。
关键词:《文心雕龙》;修辞学;建构作者简介:梁祖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源远流长,自从汉字产生以后,就有了有关修辞的论述,大量探索修辞特点的论述夹杂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呈现出零珠碎玉、吉光片羽的特点。
《文心雕龙》正是在继承前代丰富的修辞学理论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修辞理论与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修辞理论的基础。
一、《文心雕龙》修辞学的成就是对前人修辞理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讲究修辞传统的民族,在我国浩若瀚海的典籍中,积累了许多修辞学的见解。
这些见解一般都散见于古代文论、诗话、词话及作家的相关著作中,零散而又涉及面极广,内涵不很明晰,可以从哲学、美学、文章学、文学批评逻辑学等角度做多种解释。
在刘勰之前,古代学者对修辞的论述往往多从微观进行研究,宋代陈骙的《文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在《文则》之前,刘勰的《文心雕龙》被认为是第一部广泛全面地讨论修辞的巨著。
先秦时代一般被称为中国古代修辞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修辞学的内容如关于修辞的目的、标准,修辞与题旨情境的关系、“文与质”(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等一系列属于中国修辞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均已初步形成。
以对于文与质关系问题的探讨为例,诸子百家对“文”与“质”的关系问题各抒己见。
儒家主张文质兼备,《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文心雕龙·程器》中“器”的含义及其理论作用

073一、引语《程器》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九篇,《程器》篇中“程器”的意思就是要衡量文人全方面的才能。
“程”是衡量、考核的意思,“器”是指“材器”,包括文学才能、政治才能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的内容。
《文心雕龙·程器》篇中“器”字共出现了四次,每次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一是代表实用价值这个含义,引申为人的“才干、才能”。
二是表示利器,引申为“才能”的含义。
三是指品德修养。
四是喧嚣的意思,本文不做分析。
其中“实用价值”和“利器”代表的含义都是指“才能”,文章结尾处代表的含义是“品德修养”,“器”字的这两种含义正是刘勰“程器”篇所强调对人才考核的两大标准。
本文就“器”在文章中的不同语境及不同用法来分析《文心雕龙·程器》篇中“器”的不同含义的同时研究其理论作用。
二、“器”字的不同含义(一)实用价值“器”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开篇的第三句话,“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
”[1]刘勰指出《周书》中评论人才是以木公选材、制器、染色作比,不仅强调要注重实用价值还要重视文采。
“器用”在这里的表层含义是“实用价值”,从一个真实具体对人有作用的实体物件引申出指物的“实用价值”这个抽象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处的“器”应由“实用价值”引申为人的“才能、才干”,刘勰所要强调的是文人不能只注重外在,要注重自身才能的提升,才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器”字最初的含义是“皿”,指的是像碗盆碟之类的容器,后普遍与工具等意义连用,因此“器”的语义引申为具有某种用途和目的的工具,指工作时所需要的器具。
而后“器”字又不断突破原有的指涉范围,从原有的指器皿到指所有具体有形状的物体。
《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古人将世界划分为“道”与“器”两个哲学层面,这里的“器”是指与无形的“道”相比有形的存在。
《易经·系辞》:“形乃谓之器。
”这里的“器”指的是器具,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都称之为“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研究
参考文献
1、主要文献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年版。
牟世金:《雕龙后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詹锳:《刘勰与<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0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马宏山:《文心雕龙散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石家宜:《<文心雕龙>系统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版。
朱迎平编:《文心雕龙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汪春泓:《<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张少康编:《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张少康、汪春泓、陈允峰、陶礼天合著:《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齐鲁书社编:《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齐鲁书社,1983年7月版。
[日]户田浩晓:《文心雕龙研究》,曹旭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
彭恩华编译:《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齐鲁书社,1984年版。
王元化选编:《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齐鲁书社,1983年4月版。
2、主要论文:
牟世金:《“龙学”七十年概观》,《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编》序言,《社会科学战
线》,1987年第三期。
涂光社:《现代<文心雕龙>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党圣元、师雅慧:《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综述》,《丽水学院学报》
2007/12,2008/2。
蔡树才、黄金华:《转益多师是汝师 不废江河万古流——百年<文心雕龙>研究反
思》,《船山学刊》,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