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本质。
在读完形而上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被其中的深刻思想所吸引,也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形而上学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原理,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探寻着更深层次的真理。
在书中,作者对存在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讨论。
作者指出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人类的感知和理解的产物。
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让我重新思考了它们的本质和意义。
另外,形而上学还涉及到对人类意识和精神世界的探讨。
在书中,作者对意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
他认为意识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它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人类与世界联系的纽带。
这种观点让我对意识产生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意识和精神世界。
在读完形而上学之后,我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开始意识到物质世界并不是唯一的存在,精神世界同样重要。
我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珍视自己的意识和精神活动。
同时,我也开始更加珍惜时间和空间,意识到它们的珍贵和有限。
这本书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想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我相信这些思想和观点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形而上学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的读后感1. 引言在读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后,我深深被这本书所启发和震撼。
作为一部关于形而上学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探讨了存在、本体和现实的根本问题。
本文将介绍我对《形而上学》的读后感,并对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进行阐述和思考。
2. 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存在和实在的思考,这些思考被后来的哲学家所借鉴和发展。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分为两个层面:具体存在和抽象存在。
具体存在是指能够感知和感知的个体,而抽象存在则是超越感官的纯粹概念。
他试图回答存在的本质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存在是自足的和自在的。
3. 对于存在的思考在阅读《形而上学》时,我深入思考了存在的含义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自由和自在的,这让我开始思考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感和自由意志。
是否存在一个更高的实在,超越感官和理性的认识?如果存在,我们如何与这一实在互动?这些问题使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4. 形而上学的应用除了对存在的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于其他领域的哲学和科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用于研究本体论和存在论的问题。
在科学领域,形而上学的思考被应用于解释现象的根本原因和规律。
形而上学的思想还在文学、艺术和宗教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5. 我的启发和思考《形而上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尤其是对于本体和实在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浮躁和表面的事物所迷惑,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本质和实在。
然而,正是本体和实在构成了我们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阅读《形而上学》,我开始思考自身的本质和存在,以及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多的意义。
在我的个人观点中,形而上学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存在。
通过深入思考本体和实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真实。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在接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之前,我一直觉得哲学这东西,神秘、高深,离咱普通人的生活远得很。
可真当我翻开这本书,试图走进那个充满思辨的世界时,才发现,原来哲学也能和咱的日常沾边儿。
这书一开始就把我给绕晕了,那些个复杂的概念、抽象的论述,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
但我这人吧,有股子倔劲儿,越是难懂,越想弄明白。
于是,我硬着头皮,逐字逐句地啃。
读着读着,我发现亚里士多德这家伙,真是个超级爱思考的人。
他对世界的好奇,那种刨根问底的劲儿,让我佩服得不行。
比如说,他思考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买水果的经历。
那天,我去水果摊儿买苹果。
看着那一堆红扑扑的苹果,我心里那个美啊,想着回家就能咬上一口甜滋滋的苹果,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我挑来挑去,专找那种又大又红、表皮光滑的。
摊主看我挑得仔细,就笑着说:“姑娘,放心挑,我这苹果都好着呢!” 我嘴上应着,心里却在想,这“好”到底是什么呢?是苹果的颜色好?还是大小好?或者是口感好?回到家,我洗了一个苹果,咬了一口,嗯,甜甜的,水分也足。
这时候我就在想,对于这个苹果来说,它的“好”是不是就是能让我感到满足和愉悦?但这只是从我的感受来说的。
那从苹果本身来讲呢?它成为一个“好苹果”的本质又是什么?是它的基因?还是生长的环境?这不就跟亚里士多德思考的问题有点像了吗?他想要找到事物背后那个不变的、根本性的东西。
我买个苹果都能琢磨这么多,他思考整个世界,得费多少脑筋啊!再比如说,亚里士多德谈到了原因。
他把原因分成了好几种,像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啥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学骑自行车的事儿。
小时候,我特别羡慕那些骑着自行车风一样自由的大孩子。
于是,我缠着我爸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那辆自行车,红红的车身,亮亮的车把,可漂亮了,这就是它的质料。
可光有车不行啊,我还得学会骑。
我爸在后面扶着,我歪歪扭扭地蹬着踏板,摔了不知道多少个跟头。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内容概要:【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
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
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
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
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
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
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说实话,读《形而上学》这本书,真的让我脑袋晕乎了好一阵子。
但细细咂摸,倒也品出了些别样的滋味。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深奥的概念,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把我挡在了理解的大门外。
我就像个在迷宫里乱转的小老鼠,找不到出口。
可咱也不能轻易放弃不是?书里讲的那些关于世界本质、存在的思考,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观察蚂蚁搬家的事儿。
那是个闷热的午后,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院子里发呆。
突然,发现一群蚂蚁正忙忙碌碌地排着队,驮着各种东西,匆匆忙忙地赶路。
我当时就好奇了,这小小的蚂蚁,咋就这么有组织有纪律呢?我蹲下来,仔细地瞧。
只见每只蚂蚁都紧紧地跟着前面的伙伴,步伐虽小但却坚定。
有的驮着比自己身体大好几倍的食物碎屑,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有的则空着手,像是在维持秩序,指挥着队伍的前进方向。
我心想,这些小不点儿难道知道要下雨了,所以着急搬家?还是它们内部有啥神秘的信号,让大家统一行动?看着看着,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小小的蚂蚁世界,不也像是一个微型的“形而上学”体系吗?它们有着自己的生存规则,有着自己对环境的感知和应对方式。
虽然我们人类看起来,它们微不足道,但是在它们自己的世界里,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重要和有意义。
就像《形而上学》中探讨的关于事物本质和存在的问题,蚂蚁的存在和它们的行为,是不是也有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规律呢?也许对于蚂蚁来说,搬家就是它们生存的一种本质需求,而它们的组织和协作,就是为了实现这个需求的方式。
再想想我们人类自己,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奔波。
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像这些蚂蚁一样,只是盲目地跟着大流走,而没有真正思考过我们行为背后的本质和意义呢?我们追求的那些东西,真的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吗?还是只是社会或者环境强加给我们的观念?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这些看似深奥的哲学思考和日常生活的琐碎之间穿梭。
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懂了点什么,可又说不清楚;有时候又觉得越想越糊涂,脑子都要打结了。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先哲,用他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
《形而上学》作为他的哲学经典,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本质的独特视角。
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广阔。
亚里士多德综合了前人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术语和概念,如本原、原因、实体,形式-质料、潜能-实现等。
这些概念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理解并非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对立的双方,而是试图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这个世界具有某种可理解性。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种规律并非外部强加给世界的,而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
这种观念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关于“智慧”的见解。
他认为,智慧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这种知识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原理。
这种追求智慧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形而上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奥而晦涩,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和揣摩。
但正是这种挑战,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消化了他的思想。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一部极具启示意义的哲学经典。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还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会继续受益于这部作品的启示和指导。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是一门探讨超越物质世界的哲学学科,意指超过现实感知范围的领域。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我对形而上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使我对世界、人生和存在本身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启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形而上学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首先,形而上学的研究范畴广泛而深入。
它不仅关注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现象,还关注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思考存在的根源以及世界的终极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深奥的问题浮现出来,例如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本质以及思想与意识的本质等。
形而上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哲学的方式进行探究和思考的机会,从而拓宽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形而上学的主要理论框架之一是本体论,即关于存在本质的研究。
通过本体论的研究,人们可以思考存在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这引发了我对存在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我们常常忽视或者习以为常地接受我们所处的世界,而不太思考存在的真正含义。
形而上学的研究使我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存在有何意义?”等问题。
这些问题挑战了我以往的思维模式,使我思考自己的身份、生命的目的以及人生的价值。
另外,形而上学也对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深入的思考。
经验主义强调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得知识,而形而上学则进一步思考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通过形而上学的视角,我开始思考知识的来源、可靠性和适用性。
形而上学教会我怀疑和反思,不盲目接受一切看似正确的事物。
这使我更加关注知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最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我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思考的框架。
形而上学鼓励思辨和推理,通过逻辑和辩证的思考来解决复杂问题。
这一方法强调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现象,深入问题的本质。
在我日常生活中,我也开始运用这种思考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更加全面和深入。
形而上学培养了我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逻辑思维的重视。
总而言之,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形而上学读后感范文

我在读完形而上学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本书所传达的哲学思想的内涵。
形而上学是一门关于存在、本质和现实的哲学学科,在其学科范畴内,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理念。
本次阅读中,我学习到了一些有关物体、人类和整个世界本质的知识,使我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明晰。
在形而上学的讨论中,本质是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分析某个物体或者现象,我们需要找到其本质特征,也就是其最根本、最本质的属性。
因为事物的表面现象往往是虚假的,真正的本质却很难被我们所觉察。
只有研究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构成才发现其本质。
比如,在一堆树木中,我们可以轻易地识别出不同的种类,但是如果要找出它们的本质,就相对困难了。
我们需要找到它们共同的特征,并弄清楚其与其他事物的差别。
在了解本质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考虑现实的存在问题。
通过研究实在和存在的性质,我们可以探究世界的真实本质以及现实在哲学上的含义。
在这方面,形而上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存在方式及其属性。
通过如此研究,我们不但能够理解现实,而且可以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并发展更深刻的哲学理念。
此外,在研究人类的本质时,形而上学也告诉我们,人类是有思想和意识的存在。
诸如良知、自由和意志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本质属性,在我们理解自然和其他人类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这些意识和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和其他生命体有着独特的区别,同时也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
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和道德的观念一直在不断转变和调整,但是其基础属性的存在始终不变,这也是形而上学学科研究所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
形而上学是一个全面研究存在、本质和现实的学科,涉及到物体、意识和人们的行动,深刻探讨各类哲学思想和哲学问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尝试用高度抽象和理性的语言,诠释了她对存在、本质和现实的伟大思想,让我受益良多。
通过学习形而上学这门学科,我对人类社会和现实世界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使我在把握事物本质时有更好的能力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对认知世界的启示
——《形而上学》读后感自从人类诞生文明起,人们在谋生之余总会遐想这世界的奥义。
人们总是希望以更普遍、更简单的答案来回答那些我们似乎无从入手的问题:世界的组成是什么?万物为何如此又将如何演变?人类在自然中是否特殊又是否肩负着某些使命?人类首先归纳出万物都趋向于下落——这是生活的经验。
后来人们又继续寻找下落的原因——也许在牛顿之前还没有人能系统地说明引力——但却已经诞生了最早的“物理学”。
此时此刻,必定还有人要刨根问底,探寻物理背后的原因,也就是物理学的基石。
然而一旦至于此,问题便变得玄虚起来。
一来是这种学问必须来源于现实事物的观察与总结中,不能空空而谈;二来这种学问必须高于物理学的层面,必须能够充当物理学的基础而不是物理学的补充。
显然,这种学问应该是我们这个世界最为高级的、最为统一的,它能为所有一切的规律提供理由,能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提供解释,而它本身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毋庸置疑的。
我个人怀疑这种学问是否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它应该是高于语言而独立于语言存在的,它不会因为语言的存在而产生,而我们又必须让这种学问依附于语言。
无论如何,尝试系统地阐述说明这种学问都是必须的。
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未将这种学问命名,后人整理其著作,统称这一方面的文章为“物理学之后(metaphusika)”。
在中国,由于《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汉语和日语中译为“形而上学”。
对于形而上学所论述内容的定位我如上理解,但是政治书告诉我们在康德、
黑格尔之后,形而上学这一词汇有了更多的涵义。
它渐渐演变成为与辩证法相对立思想的代名词,并在黑格尔、马克思哲学中被全面否定,目前政治书也采纳了这一观点。
关于“形而上学”的部分解释中明确指出此前后两者的方向不同,并非同一事物。
但查到更多的解释认为是辩证法指出了自古希腊以来论证形而上学的狭隘与弊端。
从古至今,思想一直在走向多元,我们不应该去否定《形而上学》及之后有关这门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应该因为形而上学的历史局限性而去扼杀这种思想。
每种能穿越时光留存下来的思想都有其先进性,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都有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使用的最主要的理论工具我认为是“四因论”,
即任何事件的发生都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寻求解释:质料因、形式因(本因)、运动因和目的因。
例如我正在写文章这件事上,首先要有笔和纸作为质料,二要有文章这种形式,三要有我作为动力去工作,最后还必须有写这篇文章所要完成的使命(完成作业)作为目的。
这样看似乎这四因确实是面面俱到,缺一不可,而对于大多数情况这四因都被可以找到。
首先,它肯定了质料,也就是肯定了物质的存在。
形式和运动是我们看来事物的两个基本特征,也容易被肯定。
问题纠结在目的因这一项上:是否任何事件都有其目的?《苏菲的世界》一书给出了一个例子: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否包含其目的呢?如果肯定四因论,答案最终会是“下雨的目的是滋润植物的生长”。
这显然是十分有争议的,有学者据此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归结为唯心主义,认为坚持目的因就是在肯定一种超出自然规律之外的支配力量。
如果万事万物都有其目的,那么宇宙诞生的目的呢?人类文明的目的呢?人生在世的目的呢?是否只能知道结果才能反推目的,如果这样那么万事万物便冥冥之中都有了一种宿命的支配,它既能为现在提供目的,也早已为未来设定结
局——这在我们看来将是很荒谬的。
然而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并不应被归为纯粹的宿命论,也并不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关于目的因的论述确实存在着疏漏,而且其本人或许并没有发现这些漏洞,自然也没有去解释这些问题。
在“四因”中,亚里士多德着重点实际上在于质料与形式的对立。
他之后将形式因、运动因、目的因统归于“形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世界的本原就是质料与形式。
其中,质料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东西,而形式是质料背后真正支配的世界发展变化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亚里士多德其实有潜在的二元论倾向。
虽然他并没有像笛卡尔那样将物质与精神完全并立,但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尊重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继承了其师柏拉图的某些唯心主义观念(如“理念”与“形式”)。
关于“本原”、“原因”、“元素”等名词,作者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严格地解释这些词汇的涵义。
但也许是由于语言方面和世界观的隔阂,我们可能还是会觉得其论述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
比如我们会觉得“本原”是从“原因”概念中摘录出并补充的,但是作者又将本原作为原因之前的概念。
按照作者(译者)的解释,本原的涵义应包括事物的始点、生成点、基本部分、来源、认知基础。
然而如果把质料与形式作为世界的本原是不能涵盖这些所有方面的。
我推测在希腊原文中“质料”、“形式”、“运动”、“技术”这些词汇是拥有更为广泛内涵的,只不过在翻译中受汉语词汇所限被简化了。
这样理解其论述的许多地方会显得更为严密一些。
尽管看起来,作者这样的世界观与我们所通常接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格格不入的,但如果我们肯认真地分析两种世界观的异同,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并不能简简单单地肯定其中某一种论调,也不容易轻易地提出一些确凿有力的事实来反驳其中一方。
在哲学的争辩中,并不是更新颖的观点就能对古老的观点形成绝对的压倒。
亚里士多德对当今我们认知世界的启示不仅在于其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上,也在于其思想的具体内容上。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中从未以人类本身为中心,而是以自然定律为前提。
人在大自然中本是渺小的,但亚里士多德在整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就指出了“求知是人类的天性”。
求知让人类与动物与众不同,因此人类又是特殊的。
明白了人类在世界的定位也便可以让我们更清醒我们所肩负的使命,那便是求得真知。
真理是人类所不断追求的,尽管路途艰辛人类却义不容辞。
在辩证法产生之前,几乎所有的自然学科的发展方向都是以形而上学为理论依据的。
这足以见得形而上学对于对科学发展的正面激励作用。
形而上学尤为重视对事物本质的研究。
随
着近年来物理学研究尺度的一步步缩小,人类已经可以探知原子内部的秘密,对于物质的研究正在一步步贴近其本质。
这也正是形而上学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更是显而易见的。
一部著作的名称之后独立成为一门学问并流传至今已经对它是至高的肯定与褒奖了。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各路各派哲学家几乎都受到了形而上学的影响,在其论述的话题之内表述自己的观点。
如今形而上学仍然保持着其崇高的地位,各种新论点层出不穷。
尼采、哈贝马斯、周国平都提出过与之相关的或深或浅的见解。
形而上学仍然保持着它的活力。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对形而上学的不屑一顾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一位古希腊人拥有比我们更为严密的逻辑与推理,不能接受一位提出“没有力就不能运动”“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等荒唐谬误的先人来引导我们的世界观。
但存在必有其合理性,跨越两千多年的哲学史诗必将在新时代继续启迪后人,继续闪烁其光辉。
阅读资料一:《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阅读资料二:《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杨玉成,张维翻译,百度文库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