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理论论文:有关文心雕龙的论文五六篇

合集下载

谈《文心雕龙》文体论——以《明诗篇》为例

谈《文心雕龙》文体论——以《明诗篇》为例
今天从创作论来定位 《 文心 》 迥异 。鲁迅先生在批 评《 文心雕龙 》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 的地位 时 ,曾 将其 与 《 诗学 》并举 ,“ 篇 章既富 ,评骘遂生 ,东
则有刘彦 和之 《 文心雕龙 》 ,西 则有亚里士多德之
文章 为经典枝条 ,要 以经典为 出发点 。《 明诗 篇 》由 《 尚书・ 舜 典 》“ 诗言志 ,歌永言”开始 ,接 着 引用 《 诗大序 》“ 在心为志 , 发 言为诗” ,化用孑 L 子对 《 诗 》的评价 “ 诗无邪 ” ,以此章义 。并阐释
的思想内涵 , 用以 “ 征圣 … ‘ 宗经 ” 。所 以他用先秦
两汉以来的正统诗论来 评诗 : 有近似 于 “ 兴” 的“ 子 夏监绚素之章 ,子贡悟琢磨 之句” ;有可 以 “ 观”
的 “ 大禹成 功 ,九序惟 歌。太康败德 ,五子咸怨 ” ;
有用 于 “ 群 ”的 “ 讽诵 旧章 ,酬酢以为宾荣 ” ;亦
有 “ 怨”如 “ 逮楚 国讽 怨 ,则 《 离骚 》为刺 ” 。写 至秦代 , 应 算追思古 人 , 刘勰总结 出诗的特质之一 :
“ 顺荚 匡恶 ” ,讽喻教化 。
自汉代 以下 ,诗风 始变 。“ 柏梁 台体 ”脱 离现
实 ,脱离经典 ,过分做作 ,“ 属辞无方” 。在转 向文 学 自觉的华丽诗坛中 , 刘勰依 旧寻找 “ 经典”的踪 迹, 认为 “ 直而不野 , 婉转 附物 , 怊怅切情”的 《 孤 竹 》等五言诗才是 “ 冠冕” 。对部分五言诗的肯定 ,
诗 的功能 ,“ 诗者 ,持也 ,持人性情 ” , 诗是一种用 语言文字来表现和陶冶作者心灵世界的文体 ,“ 在
《 诗学 》 ,解析神质 ,包举洪纤 ,开源发流 ,为世 楷式 。 ” ∞ 《 文心雕龙 》 凡五十篇 , 其中 “ 论文叙笔”

古代文学理论论文:有关文心雕龙的论文五六篇

古代文学理论论文:有关文心雕龙的论文五六篇

刘勰的知音理论与文学艺术批评的境界一般认为,文学艺术批评是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运用一定的世界观、艺术观和美学观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思潮文学艺术作品是文艺批评的基本对象。

文艺批评应遵循文学艺术创造的规律,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做出准确的评价。

一方面帮助艺术家总结艺术创作经验,为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提供启发,同时引导观众与读者正确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提高文学艺术欣赏主体的艺术鉴赏能力。

然而,如何把握文艺批评的本质,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笔者认为,刘勰的知音理论之于我们是一部重要的指导性文献。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

”被鲁迅先生如此推崇的中国古代文论巨匠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以其“体大虑周“的篇章结构,在对中国齐代以前的文学创作经验及其理论批评进行一次全面地总结与系统地探讨之中,建构起一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丰碑。

其中《知音篇》无论在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是在文艺批评的规律、方法、原则还是境界方面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刘勰的《序志》篇指出:“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

”在这里刘勰强调“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充分说明了《知音》篇在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理论位置的显要。

然而,《知音》篇的理论定位问题不少学者的见解虽非对立却有分歧。

有学者认为《知音》篇是鉴赏论,有学者认为其是批评论,有学者则认为其属性二者兼而有之。

其中持鉴赏论的学者居多。

周振甫、刘永济、童庆炳、刘文忠、徐季子等著名学者都支持这种观点。

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知音》篇“释义”说,“文学之事,作者之外,有读者焉,假使作者之性情学术,才能识略,高矣美矣,其辞令华采,已尽工矣;而读者识鉴之精粗,赏会之深浅,其间差异,有同天壤。

《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 引言《文心雕龙》是南朝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关于文论的重要著作。

它深刻地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点,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2. 影响一:艺术理论和审美观点《文心雕龙》中详细阐述了诗、赋、曲、辞等多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精炼的艺术理论。

这些理论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3. 影响二:模范例证和经典典范《文心雕龙》中选取了大量古人优秀作品,并进行了详尽剖析和评点。

这些模范例证为后世作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范式和经验教训,帮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避免常见的错误和陷阱。

4. 影响三: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文心雕龙》对文学的内在修辞、表达技巧以及文化符号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培养了读者的文学批评意识和鉴赏能力。

这使得后世的作家和读者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与形式,追求艺术的真善美。

5. 影响四:名家作品被保存与传承通过《文心雕龙》对名家作品的选引和评点,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学作品得到了保存与传承。

这使得那些可能会因为时间流逝而遗失或湮灭的优秀创作能够长久地存在于后世,供人们研究、欣赏和借鉴。

6. 影响五:启发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文心雕龙》强调个体感知与独特创意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并着重强调自我表达。

这一观点促使后世作者在写作中不断探索自己独特视角,在风格、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寻求创新。

7. 结论综上所述,《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作者提供了艺术理论和审美观点,也为他们提供了模范例证和经典典范。

同时,它还培养了读者的文学批评能力,并对保存与传承古代名家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文心雕龙》还鼓励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因此,可以说《文心雕龙》是古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对整个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字数:320)。

论《文心雕龙》

论《文心雕龙》

论《文心雕龙·神思》《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是创作论的总论。

刘勰提出要构成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中:“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万藏,澡雪精神。

”《札记》说:“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

”《札记》讲虚静,就心气说,要心静气虚,这个心气指精神作用,也是虚则能纳、静则能照的意思。

但这里的虚静,不是指空无一物,寂然不动,是指不主观,不躁动说。

有了主观成见,就不能虚心地观察外物;心情躁动,就不能细致地观察外物,就不能神与物游。

“神思”在《文心雕龙》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该篇的艺术特色一直是文学界公认的魅力所在。

《神思》篇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刘勰至此开始了这个艺术的篇章,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句令人有一种飘渺于世间,翱翔于宇宙之感。

心中有思想,而神早已与物遨游,将物,思,神,三者互相结合,互为依据,这也是创作的一种至高的境界。

不仅仅局限于实在的实物,也不单单拘泥于虚无的思想,此二者要产生联系靠的是艺术想象,而“志气”则指与主体所具有的才气、性格等不能分开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内在的驱动,而是将这两者相融合,再升华为一种神思,在自然万物中遨游想象,这是一种极美的境界,让人有无数的联想与思绪,缠绵而又豁达,精致而又豪放.文心雕龙的文字很美,行云流水,以最美的语言讲述写作理论,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有较深刻的总结,不可多得的好书。

前面写的都是文体,对《文心雕龙》真正开始感兴趣是从《神思》之后。

这篇文章对写作的艺术构思“神思”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的鼓吹曲,主要用来描绘人的精神面貌。

早于或同于刘勰的宗炳与萧子显,分别在他们的《画山水序》与《南齐书•文学论》中都论及“神思”一词。

宋代文学论文模板(10篇)

宋代文学论文模板(10篇)

宋代文学论文模板(10篇)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23)01017105作为一种富含批评意义的文学文本,文学选本在逻辑层面上可以被折解为物质外壳和理论内核:物质外壳是指选本赖以存在并承载其功能的文本样态,也就是选本的形态;理论内核则主要指选本的文学批评功能。

就选本形态而言,选家依照一定的择录标准将作品挑选出来之后,接下来就要以其中一种体例将作品编排成集,以其中一种文本样态正式呈现于读者面前。

通过对其中一历史阶段选本编排体例和文本样态的考察,我们可以观照此期选本编纂活动的进化程度及其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选本演进过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宋代文学选本数量繁富、门类广泛、形态多样、特色明晰①,在其编纂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但目前学界对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尚无全面、系统之阐论,本文拟对此略作探析,以为美芹之献。

通过翻检现存宋代文学选本,不难发现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在继承前代选本形态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与拓新。

具体而言,可以将其析分为单一形态与复合形态两种类型②。

一、单一形态:分体编录、依人系篇与分门别类单一形态具体包括分体编录、依人系篇与分门别类三种文本样态,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选本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分体编录对文体的区分,源于人们对文学自身特质认识的深化,是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较早明晰而具体地对文体进行辨析的是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在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类八种,提出:“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1](720)此后人们对文体的辨析越来越细密,如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及33种文体,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分文体为59类,徐师曾《文体明辨》分文体为127类。

而随着对文体区分与辨析的深入,文学选本亦将区别不同文体进行选编著录――即分体编录――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编纂体例与文本样态。

在古人看来,选文编集,通过分体编录的方式为所收之文正名定份至关重要、无可轻忽,所谓“才量学文,宜正体制”[2](650)、“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3](77)。

《文心雕龙》文体论浅论

《文心雕龙》文体论浅论

《文心雕龙》文体论浅论摘要: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其丰富的文体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使从高度发达的西方现代文体学视域来审视,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文体的“自觉”、对“文”的观念的重视和其所具有的超时代的理论价值等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体语言文体学刘勰的《文心雕龙》无疑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正如章学诚所言,其“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涉及到文艺学几乎所有的领域。

它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各类文体的发展史”。

①《文心雕龙》机构缜密,全书凡50篇,除《叙志》一篇外,可分为“文之枢纽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鉴赏论”四大部分。

“文之枢纽论”即总论五篇(即《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部分对各种文体写作源流、写作特点、写作规律以及体裁界定、语辞运用与话语的表达等方面的探讨,是“总论”、“创作论”、“批评论”坚实的理论依据;而“创作论是从文体论中概括出来的,‘文之枢纽’的论文体系,是从文体论和创作论中归纳出来的,没有文体论就没有创作论,也就没有全书的完整体系。

”②“刘勰的文体论跟他以前的文论有很大的不同。

就残存的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看,都只是举出一些作品来说明各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而刘勰讲各体文的流变,具有分体文学史性质,可以同《时序》讲各代文学演变相配合。

”③因此,文体论在《文心雕龙》全书的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正是基于“文体论”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集中探讨《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思想,对其思想内涵与价值进行梳理和评估。

一、文体(体裁)的“自觉”“文体”一词,在《文心雕龙》里共出现了八次,但刘勰也常用“体”、“体制”、“体式”等代指“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中涉及“体”、“文体”的篇章,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

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一.生态学的角度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

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从古至今,公文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书形式,它代表着政府的权威和声音。

而刘勰的《雕龙》作为古代公文论的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详尽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建议。

本文将围绕刘勰的古代公文论展开探讨。

在古代,公文是政府传达政策、指令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地区、各部门间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手段。

为了规范公文的写作和使用,刘勰在《雕龙》中详细阐述了古代公文的相关理论,为后世的公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他认为公文应具备明确的目的和作用,即为政府治国理政、管理社会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他强调了公文的构成要素,包括标题、正文、结尾和落款等,每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格式和要求。

刘勰对公文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如用典、比喻、排比等。

在实践中,刘勰的公文论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

具体而言,撰写一份合格的公文,首先要明确公文的目的和作用,确保公文内容符合政府政策和社会需求;要遵循公文的构成要素和特定格式,使公文看起来整洁、规范;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公文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处理公文中的实际问题时,也应遵循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文论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尽管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刘勰的公文论依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为古代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公文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文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公务、管理社会。

刘勰的《雕龙》是一部宝贵的古代公文论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全面、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借鉴刘勰的公文论思想,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公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公文的实用性和说服力,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实施。

《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巨著,全面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